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柱截面和钢筋截面来控制所需的抗震承载力。
此计算公式如下:
V≤ 1 RE
[c
fvE (
A
Ac
)
c
ft
Ac
0.08
f yc
Asc
s
f yh
Ash
]
◆砌块墙承载力正应力影响系数:双折线→三折线
配筋小砌块房屋抗震设计要求的比较
项目
2001 规范
2010 规范
房屋高度
54,45,30
60, 55(45), 40(30), 24
◆强柱弱梁验算的强柱系数: 2001 规范 9 度 1.15 8 度 1.05 7 度 1.0 2010 规范 一级 1.15 二级 1.10 三级 1.05 ◆取消关于人字和 V 形支撑内力增大系数
建议:人字和 V 形交替布置或设拉链柱
钢结构连接的抗震计算 8.2.8
钢结构连接的计算:
◆二次设计法——先取构件承载力设计值验
三、二、一级
框架三、二、一,墙三、三、二
底框房屋抗震设计要求的改进
●底框砌体房屋的构造措施
项目
2001 规范
2010 规范
构造柱布置 同等层数的多层砖房 同对应的砌体房屋
截面
240mm×240mm 240mm×240(190)mm
纵筋
4φ14
同 2001 规范芯柱 1φ14
箍筋
φ6-200
同 2001 规范芯柱网片
9 11 9 11 4 7 —
底部框架-抗
上部各层
同多层砌体房屋

震墙砌体房屋 框架-抗震墙楼层 1821 1518 1115 —
注:1 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除木屋盖外的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
但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
2 190mm 多孔砖抗震横墙的最大横墙间距应比表中数值减少 3m。
△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应采用现浇 RC 楼屋盖
六五四
同上;
应的墙体处 2 孔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
同上;
外墙转角 5 孔;




各内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 内外墙交接处 4 孔; 8 度时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 内墙交接处 4~5 孔;
和洞口两侧
洞口两侧各 1 孔
外墙转角 7 孔;

≥六
≥ 同上; 三 横墙内芯柱间距不大于 2m
楼盖
现浇
同 2001 规范
圈梁
同多层砖房
同 2001 规范
托墙梁 截面、配筋、连接
同 2001 规范
RC 墙 设边框、配筋 0.25% 配筋改为 0.30%
RC 柱
同 RC 框架
接近于框支柱
M 墙 M10, 横竖 RC 构件 比 2001 规范细化
过渡层 构造柱、M7.5
RC 横竖构件、M10
v
底框房屋过渡层设计的改进
3 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8、9 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 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4 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 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
500mm 设通长拉结网片(2φ6 与 φ4 点焊或 φ4 点焊)。
内外墙交接处 5 孔; 内墙交接处 4~5 孔:
洞口两侧各 1 孔
多层砖砌体房屋圈梁设置的改进
项目
6、7 度
8度
外墙,内纵墙 屋盖,每层楼盖
屋盖,每层楼盖
内横墙
屋盖 s<4.5/ 7 m; 屋盖 s<4.5/ 7 m;
楼盖 s<7.2/ 15m; 楼盖 s<4.5/ 7 m;
构造柱对应部位 构造柱对应部位
2001 规范 普通砖
2010 规范 各类砖、小砌块
底框层数
一~二层
同 2001 规范
底部层高
≤4.5m
对约束砌体≤4.2m
横墙间距
同多层砖房
同多层砌体,有所减少
局部尺寸
同多层砖房
同 2001 规范
平面布置 纵横向对称设砼抗震墙, 设砼或配筋砌块抗震墙,
6、7 度一底不超过 5 层可 6 度一底不超过 4 层可采用约束
洞侧增设构造柱或单孔芯柱。 6 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10。
钢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结 构 类 型 6度
7度
8度
9度
0.10g 0.15g 0.20g 0.30g 0.40g
框架 110 110 90 90 70 50
框架-中心支撑 220 220 200 180 150 12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培训教材
2010抗震设计规范与 2001抗震设计规范
基本比较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管理组 戴国莹
2010年10月
●2010 规范对 2001 规范的主要改进
1 增加了砌体的块体类型 2 降低 6 度和 0.30g 设防的层数和高度
调整横墙较少房屋的适用范围 3 新增建筑布置的规则性设计指标 4 提高楼梯间等处构造柱、芯柱的要求 5 提高底部框架房屋的设计要求 6 扩充配筋砌块房屋的抗震设计 7 取消内框架房屋的使用
1 M 墙与下部 RC 梁墙的中心线重合; 构造柱、芯柱与下部 RC 柱、CM 墙构造柱贯通。
2 构造柱间距不大于层高;芯柱间距不大于 1m。
3 构造柱的纵筋,6、7 度 4φ16,8 度 4φ18。 芯柱插筋,6、7 度 1φ16,8 度 1φ18。
当纵筋锚固在托墙梁内时,其相应位置应加强。 4 在窗台标高处设通长的水平 RC 带。 砖墙构造柱通长拉结平焊网片间距 360mm; 小砌块墙芯柱通长拉结网片间距 400mm。 5 凡宽度不小于 1.2m 的门洞和 2.1m 的窗洞,
7.2.7
水平配筋和中间构造柱共同工作的承载力
7.3.1 7.3.2
楼梯间构造柱设置、构造柱拉结筋
7.3.3 7.3.5
圈梁间距调整 预制板支承方式
7.3.6 7.3.8
局部修订对楼板与墙连接、楼梯间的要求
7.4.1 7.4.4
砌块芯柱和圈梁间距调整
7.4.6
新增横墙较少砌块的构造
7.5.2
底框过渡层设计要求
△承重墙
横墙或纵横墙,不应 M+RC 墙
△纵横墙布置 匀称、对齐、连续,不显著差异
△窗间墙
内纵墙累计长度≥60%房屋总长 尺寸、均匀,开洞面积<55%
△墙洞位置 △平面轮廓
△楼板开洞 △错层 △楼梯间 △砖柱
采取加强措施局部尺寸可减少 20%
不影响纵横墙连接,不设转角窗 凹凸尺寸<50%典型尺寸, 凹凸>25%时房屋转角加强 <30%板宽,且墙两侧不同时开洞 错层>500mm 应按两层计算 不宜设于尽端或转角处
连接
闭合,洞口上下搭接 闭合,洞口上下搭接
无横墙时由梁替代 无横墙时由梁替代
标高
同板高或板底
同板高或板底
截面高度 最小纵筋 箍筋间距
≥120mm
4φ10
≤250mm
≥120mm
4φ12
≤200mm
现浇 RC 楼盖等沿所有墙边加强配筋并与构造柱连牢,可无圈梁
砌体房屋楼梯间构造的改进
7.3.8 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砌体墙承载力计算的改进
◆在一个墙段内设置多根构造柱、水平分布筋的承
载力计算原则和计算系数:
①墙段两端的构造柱,继续按 89 规范用抗震承载力
调整系数γRE 反映其约束作用;
②墙段中部构造柱的参与工作,并考虑间距小于 3m
的构造柱对约束的修正;
③分别计入墙段中部构造柱的混凝土和钢筋以及水
平筋对承载力的贡献,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整构造
算连接承载力;再验算连接的极限承载力。
◆给出梁柱刚接、支撑与框架连接以及梁、柱、
支撑各自拼接的极限承载力验算公式,引入与钢
种、钢材强度、连接方式有关的连接系数
母材牌号
梁柱刚接 焊接 栓接
支撑连接,构件拼接 焊接 栓接
柱脚
Q235 1.40 1.45 1.25 1.30 埋入式 1.2
≥Q345 1.30 1.35 1.20 1.25 外包式 1.2
支撑结构中的框架*
四三
一般

>50~100
支撑结构中的框架*
三二一 四三二
>100
一般
四 三二一
7~9 度某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满足 2 倍地震组合时,抗震等级允许降低一级
* 中心支撑、偏心支撑等结构中的框架部分的抗震构造的等级 乙类设防,提高一度查表确定抗震等级 0.15g 和 0.30g 的Ⅲ、Ⅳ类场地,分别按 8、9 度确定构造的抗震等级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 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
纵墙交接处,
接处
七 ≥六 ≥五 ≥ 大房间内外墙交接 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

处, 较大洞口两侧
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 9 度时内纵墙与横墙(轴
线)交接处
大洞口,内墙指不小于 2.1m,外纵墙采取加强措施后放宽
多层砌块房屋芯柱设置的改进
7.4.1 多层小砌块房屋应按下列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
框架­偏心支撑 (延性墙板)
240
240
220
200
180
160
筒体(框筒,筒
中筒,桁架筒, 束筒,不含混凝土
300
300
280
260
240 180
筒)和巨型框架
高宽比
6.5 6.5 6.5 6.0 6.0 5.5
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新增)
高度(m)
结构类型
6度 7度 8度 9度
≤50
一般
静力 四 三 二
砌块连梁 用于跨高比<2.5 比 2001 规范细化
圈梁 按现浇、装配板区分 不区分,比 2001 规范细化
楼盖 四级可用装配整体 H>24 和 9 度应现浇
适用范围扩展到 9 度 24m,其墙体竖向、横向配筋率均不小于 0.2%
底框房屋抗震设计基本规定对比 (0.05g~0.20g)
项目 砌体类型
不得采用独立砖柱
跨度≥6m 的楼面梁应设组合柱等
多层砌体房屋结构布置的改进 7.1.5
△ 房屋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m)
房屋类别
6度 7度 8度 9度
多层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屋盖 1518 1518 1115 711
砌体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1115 1115 9 11 4 7
房屋 木楼、屋盖
进一步向约束砌体发展——体积配筋率0.07%~0.2% 为约束砌体,0.2%以上称为配筋砌体。
抗震规范砌体结构条文的主要变化情况
7.1.1 7.1.2 7.1.3 高度和层高
7.1.5 7.1.7 7.1.8 横墙间距、规则性布置
7.1.9
底框墙体的抗震等级
7.2.3 7.2.6 洞口系数 抗震承载力正应力影响系数
7.5.4 7.5.5 底框约束砖墙、约束砌块墙的构造
7.5.6
底框的框架柱构造
F.1.1 F.1.2 F.1.5 配筋砌块结构的高度,抗震等级,短肢墙
F.2.1 F.2.5
弹性变形验算 大偏拉验算
F.3.2 F.3.3~F.3.5 满灌,分布筋和约束边缘构件构造
多层砌体房屋布置规则性的设计指标 7.1.7
1 8、9 度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
500mm 设 2φ6 通长钢筋;7~9 度时其它各层楼梯间墙
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 60mm 厚的钢筋混 凝土带或配筋砖带,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7.5,
纵向钢筋不应少于 2φ10。
2 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 小于 500mm, 并应与圈梁连接。
采用砖抗震墙
砌体抗震墙,但 RC 与 CM 不混用
竖向布置
一底 1≤K2/K1≤2.5(2) 二底 1≤K3/K2≤2 (1.5) 上部墙与下部框梁基本齐
一底 刚度比同 2001 规范 二底 刚度比同 2001 规范 除楼梯间附近外均应对齐
基础
墙下设条、筏、桩基 墙下设条、筏等整体性好的基础
抗震等级
表 7.4.1 芯柱设置要求(一般情况)
房屋层数
设 置 部位
灌孔数量
6度 7度 8度 9度
四、 三、 二、 五四三
外墙转角,楼、电梯间四角,楼
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处;
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外墙转角 3 孔;
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内外墙交接处 4 孔; 隔12m 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楼梯斜段上下端对
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的改进
7.3.1 多层砖房,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丙类房屋砖房构造柱设置要求(一般情况)
房屋层数 6度 7度 8度 9度
设置部位
四、 三、 二、
楼、电梯间四角,斜 隔 12m 或单元横墙及楼梯
五四三
梯段上下端对应的 对侧内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墙体处;外墙四角和 对应转角; 错层部位横墙与外
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计算 8.2.3, 8.2.5
内力的调整:
◆支撑-框架中,框架地震剪力调至 25%
◆消能梁段相连构件:
项目
2001 规范
2010 规范
9 度 8 度 7 度 一级 二级 三级
支撑轴力 1.5 1.4 1.4 1.4 1.3 1.2 框架梁柱 1.6 1.5 1.5 1.3 1.2 1.1
墙体灌孔
不要求满灌
Leabharlann Baidu
非满灌作为填充墙
抗震等级 以 24m 为界
同 2001 规范
结构布置 类似多层砌体
基本同 2001 规范
短肢墙
无规定
应由短肢+普通墙组成
轴压比 一级 0.5, 二、三级 0.6 分普通、短肢、小肢墙
分布筋% 0.13, 0.10 二档 0.15, 0.13, 0.11, 0.10
边缘构件 轴压比>0.5, 长 3 孔 分构造和约束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