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摄影到“设影”-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摄影到“设影”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性
论文摘要: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是近年来风靡全球且最具魅力的流行趋势,人们心向往之!可是任何事情总是物极必反,在大肆渲染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迷失其中。如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市场商业化的气息愈加浓厚,使得这个“艺术加工厂”在机械化的模式下一再的复制、效仿。本文将对当下数字影像艺术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如何进行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并列举两位当代艺术家——麦琪·泰勒和贝尼卡,通过其作品进行数字影像艺术创新性的探讨。
关键词:摄影数字影像艺术创新性
一.当下数字影像艺术的现状
从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不过短短的170多年的时间,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渐渐影响着人们固有的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摄影已经从单纯的“摄取”发展到了“设计”影像的阶段。从摄影到“设影”,仅仅是一字之差,其中的变化便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革新,把原本人们潜意识中的创意构想从想象变成了现实,艺术媒介间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使得摄影语言呈现多元化趋势。
“我们号称继承亚洲古文明的伟大发明与文化艺术创意思想,可是近年来在创意方面成绩却不理想。”①的确,我们生活在这样一种怪圈中,一方面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在无形中扼杀创新。我们总是在盲目寻找一个社会标准,进而在这个标准之中去鼓吹创新,把创新性安排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将创新格式化。大部分作品,要么浓墨重彩,为了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色调极为夸张;要么精致入微,利用高深的技术手段进行后期处理,寻求一种毫无营养的视觉大餐。这些作品或许第一次看到会使我们眼前一亮,但是久而久之便会感觉空洞无奇,索然无味。因为这些作品风格总是趋向一致,只是浮云滤过,昙花一现,并未触及到观者的内心深处。这种僵化的创意使得人们固步自封、老调重弹,摄影作品就像是在炒冷饭,平淡乏味,毫无美感可言。
二.如何进行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
视觉艺术的创新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时代虽然按照时间的轨迹在往前走,但是我们的人脑思维还是在原地踏步。何谓创新?建筑学者库地奇对其看法是:“创新是一种挣扎,寻找并解放我们的内在。”②数字影像艺术也同样如此,需要冲脱枷锁,创造属于摄影的多种可能性。
想要突破传统、超越界限,第一点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自摄影术诞生以来,摄影的技术性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门类。而发烧友们却总是一味的追求或相互攀比照相机的品牌,价位等。这些型号、款式成为了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对于摄影艺术语言的探讨,似乎已经无人问津。这种思维定势的产生,严重制约着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照相机的热衷与追捧反而超越了摄影艺术本身的思考与探究,这种现象的存在与产生值得人们去深思。
第二点就是要改变思维惯性。思维惯性的产生主要有两点。一是过分依赖于权威。面对一幅经典名作,人们总会顺着前人的言论进行线性思考,而没有从心底向权威发起挑战,总是认为权威是不可超越的,虽然大师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但大师也不一定总是尽善尽美的。二是从众心里,在公众场合下,不敢发表出自己的言论或见解,人云亦云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
第三点就是要用心感悟,从思维封闭中解脱出来。创新过程中最神秘的环节莫过于灵感产生的那一刹那。摄影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灵感的闪现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个灵感从何而来?平日里在学校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老师会培养我们的专业素养,传授给我们专业摄影知识,教我们如何使用相机,如何控制灯光。但这些仅仅使我们掌握了最基本的摄影方法,而最重要的环节--创新的智慧则需要我们去自我修持。学校仅是学习技术的地方,而周遭的世界才是获取智慧的场所!
正杰曾分析总结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的人走了一千里路,看到的东西却还没有只走了一里路的人多。我们这芸芸众生通常都属于前一种人,而那些卓越的艺术摄影师却不一样,也许他们中的某一个就站在我们的身边,甚至连视线都和我们平行,但是我们看见的虽然一样,但是看出的却大大不同。”③创新不会突如其来,要想拥有一双“不一样”的眼睛,就要学会领悟身边的事物,积累创意的“原始材料”。这些所谓的原始材料就是我们所活过、看过、想过的,一些想法、思绪、拼贴的片段以及人生中所关怀的一切,在长期酝酿与观察之下便会在适当的时段自然喷涌。赖声川先生在其《创意学》一书中提到:“创意虽然是一种不可预测的灵光闪现,但它的根源在于对生活的感悟!”④所以说真正的创新来自于内心。
三.结合两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具体分析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性
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麦琪·泰勒(Maggie Taylor),以数字影像艺术而闻名,她的作品被广泛珍藏并被著名收藏馆所收藏。麦琪·泰勒的作品之所以这么受人追捧,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摄影风格的别具匠心、与众不同。
1.作品主题选择上的创新;
今日进步的社会,形式内容上趋于一致,相
似雷同的摄影作品总是会出现在身边的大街小
巷,高耸于高楼林立间,久而久之视觉疲劳是在
所难免的。而麦琪·泰勒早年在耶鲁大学攻读哲
学的经历,使得她看待摄影总有一种超乎常人的
行为观念和思维方法。她运用生活中积累的零碎
物件,比如平日里闲逛时,从古董市场上搜罗来
童年时代的旧玩具、零碎的破旧老照片或是一些
经历过时代变迁的古玩。这些看似废物一般的物
件被麦琪利用的恰如其分。麦琪经常利用这些道
具,并结合童话里的故事情节,穿插运用于自己
的艺术创作中,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青蛙王子》等,自编自导一幕幕视觉影像,将其呈现在世人眼中,妙趣横生,充满童趣。通过其艺术作品,使观者似乎重游儿时那梦幻般的乐园,在《伊索寓言》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也许这每一种物件背后都暗含着一个悬而未决的故事,麦琪运用自己的理解,将其拼贴组合再
创造,使其活灵活现,赋予其生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麦琪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她的创新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里面承载了悠远逝去的风风雨雨、异想天开的童趣片段,以及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麦琪·泰勒这所有灵感的闪现、创新的智慧,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对生活的用心感悟和点点积累。她细致入微的观察角度,使其作品在当今艺术界大放异彩。
2.作品技术手法上的创新;
现代制作软件的进步使得天马行空的创意构
想从虚无变为现实,使摄影真正走到了“设影”
的阶段。艺术媒介间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使
得摄影语言呈现多元化趋势。数字影像艺术家已
经越来越像是一位“数字画家”,已不再是单纯地
依靠摄影师“拍照片”而捕捉画面,摄取仅仅成
为一张作品的部分素材而已。提及摄影,人们势
必会联想到照相机。而麦琪·泰勒却一反常态,
几乎不用照相机进行工作,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扫
描仪来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方式也成为她日后创
作的主要工具。她只是偶尔会利用破旧的4x5相
机,平日里在自然光线下拍摄一些素材,例如花园中的虫鱼,池塘边的榕树,等等;麦琪——这位具有天赋的“数字画家”以其特有的目光,将一般人认为不值得收藏的画面统统收入囊中,再将这些搜罗来的视觉元素扫描输入电脑,用这些看似废片一般的影像经过创意构思的加工,拼贴出一幅幅令人如痴如醉的经典作品,把观者引入一种哲学性的思考。
3.作品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从摄影到“设影”是一段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天堂的创作历程。来自于欧洲摄影圈中的贝尼卡(B. Berenika)正是这样一位打造梦幻般影像的视觉艺术家。这位东欧波兰摄影师的创作风格特别值得我们
品读回味。通过她的视角,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异
想的国度,一个魂牵梦绕的仙境。她的作品充满
了诗情画意,像是一首诗歌,亦或是一篇散文,
使人浮想联翩。偶尔会散发出淡淡的茉莉花香,
灰灰的淡彩、柔和且接近朦胧的光线,这“设计”
出的视觉影像,是经过其日积月累的整合加工所
创造出的意境。从她小品式的梦境中,云彩显得
模糊而虚幻,形单影只的树木、遥不可及的地平
线,感觉到的是淡淡的忧伤,这一切视觉元素都
使其作品笼罩上了一层梦幻的神秘面纱。也使得
贝尼卡从芸芸摄影人中脱颖而出。
从摄影到“设影”也是一段发现的旅程。艺术创作是超脱自我的神秘旅行,摄影师便是这段旅程中的探险家。在贝尼卡魂牵梦绕的仙境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极致,另一种格调。周围弥漫着雾气,婀娜清新似水柔情,长长的躯体,优雅的线条,如柳丝般纤细的女子,让我联想到了陆游《钗头凤》中的诗句“宫墙柳”、“人空瘦”,画面中的“她”像是一颗绛珠仙草降临人间,那种比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