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读_ 孟子其人其书与中国人的精神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形象
•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 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 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 百 年 必 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 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 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 2、约公元前330年——前312年,约六十一岁 前,游历鲁、齐、宋、滕、魏等诸侯国。
• 3、约公元前312年——前289年,八十四岁前, 回邹国讲学著述。
孟母三迁
• 汉代刘向《列女传》:“孟轲之母,其舍近 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 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 去,舍市。其嬉戏为贾炫。孟母曰:“此非 吾所以居子也!’乃徙,舍学宫之旁。其嬉 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 以居吾子矣!’遂居之。”
课程安排
• 第一讲 孟子其人其书与中国人的精神 • 第二讲 《梁惠王上》篇精读 • 第三讲 《梁惠王下》篇精读 • 第四讲 《公孙丑上》篇精读 • 第五讲 《公孙丑下》篇精读 • 第六讲 《滕文公》篇精读
课程安排
• 第七讲 《离娄》篇精读 • 第八讲 《万章》篇精读 • 第九讲 《告子上》篇精读 • 第十讲 《告子下》篇精读 • 第十一讲 《尽心》篇精读 • 第十二讲 孟子的思想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孟子》精读”课程
吴国武老师 (北京大学中文系)
孟子其人
• 孟子像
上承周公孔子,下启朱子阳明 于内独善其身,于外兼济天下
一则思想,一则人格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孟子》其书
先秦经典 儒家传统 中国文明
• 《孟子》版本
宋嘉定十年(1217)年当涂郡斋刻本
《孟子》读法
• 背诵名章名段,理解文句思想,读其书想 见其人,反思身家性命、天下国家。
• 秦并六国。
战国形势图
生平事迹
• 孟子曰:“以土地之 •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
故,靡烂其民而战
289年),名轲,或说字
之。”“争城以战, 子舆,或说字子车。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孟子曰:“乃所愿,则
杀人盈城。”
学孔子也。”“予岂好
辨哉?予不得已也。”
生平事迹
• 1、约公元前372年——前330年,约四十二岁 前,在邹国(今山东邹城)生活。
《离娄下》篇
•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 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 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 仁 义也。” [人兽之别在于仁义与否, 此身此心浑是仁义]
2、道“性善”
• [宋]程子:“孟子有大功于世,以 其言 性 善也。”
[父子亲,不忍心,性本善,立大本]
《告子上》篇
•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 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 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 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 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 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 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性与势异,本善之善为性,遇势而分善恶]
参考书目
一、读本:
二、古代注释:
• [宋]朱熹《孟子集注》
• [汉]赵岐《孟子章句》
(收入《四书章句集注》, • [清]焦循《孟子正义》
中华书局点校本)。
(中华书局点校本)
•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 华书局新版)
三、今人传记:
• 黄俊杰《孟子》(三联 书店)
• 杨泽波《孟子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公孙丑下》篇
人格形象
•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 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 不愧 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 教 育 之,三乐也。君子三乐,而王天下不与 存焉。’” ——《尽心上》篇
三. 孟子的思想世界
思想观念
• 1、曰“仁义” • 2、道“性善” • 3、说“养气” • 4、讲“人心” • 5、劝“王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孟子的生命历程
孟子的战国时代
• 四分天下(晋、齐、楚、越) • 三家分晋(前403年,赵、魏、韩始列诸侯;
前344年,魏惠王称王)。田氏代齐(前386 年,田和始列诸侯;前334年,魏惠王、齐威 王互认为王。)
• 七雄并立(赵、魏、韩、燕、齐、秦、楚。 前325年,秦惠文君称王。五国相王,合纵连 横,齐、秦称东、西帝)
3、讲“人心”
•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 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 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 为 大 人而已矣。”(《告子上》) [有心便有思,大人立其大]
《公孙丑上》篇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 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 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 体。……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仁即不忍,不忍则生物,天地以生物为心。]
•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 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 见矣。”
• “以字通其辞,以辞通其道,必有渐”。
《孟子》理解
• 精 髓和价值: “不忍人之心”——“仁义”“性善”,
“养气”“王道”——“格君心、正人心” • 理解和反思:
自省:立志,立人,达人; 自强:浩然正气,是非善恶,仁者无敌
孟母三迁图
(见《孟子图传》)
《三字经》: “子不学,断机杼。”
断机劝学图
(见清道光六年吴门赐砚堂 顾氏刊本《圣庙祀典图考》 附录《孟子圣迹图》 )
《史记·孟子列传》
•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 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 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 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 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 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曰“仁义”
• [宋]程子:“仲尼只说一个仁字, 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仁义即孔孟之道]
《梁惠王上》篇
• 孟子对(梁惠王)曰:“王何必曰 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 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 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 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 曰 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君臣父子即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