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抢盐事件

事件起源:

3.11日下午日本海域发生9.0级地震对日本带来巨大损失,其中离震中比较近的福岛核电站受损严重,在此后的几天发生数次爆炸和核泄漏,3月15日起,无数种不同版本的谣言开始在网络上传播,3月16日晚间起多地谣传含碘食盐防辐射及海洋可能遭污染,引起民间哄抢食盐,3月17日全国多地出现食盐售罄。

2011年3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名员工在几个QQ群上发布了一条“据可靠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的消息。超乎他想象的是,此后短短几小时内,这条消息不胫而走,3月16日浙江省部分地区发生集中购盐现象,并迅速向周边省市蔓延,3月17日扩散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核辐射恐慌和抢盐事件。

从此次抢盐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谣言对社会公共秩序有着巨大的杀伤力。网络谣言扩散的速度和广度均令人吃惊,针对网络谣言的辟谣难度也随之大大增加。在此次谣言风波中,网络第三方辟谣组织的出现、政府迅速透明的反应让一场波及全国的谣言在短短两天内得以平息。

(一)“3·16”抢盐事件的传播路径分析

本次“3·16”抢盐事件属于事件先行类突发性事件,即3月11日日本地震这一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由于核泄漏问题,才出现了相关谣言,进而引发了抢盐事件。该事件经历了潜伏期、形成期、高潮期、以及衰退期四个阶段。潜伏期即日本地震的爆发,带来了核辐射的泄漏,人们产生对核污染的恐慌,这成为后来的谣言产生和抢盐事件的导火索;形成期是指短期内谣言爆发性传播,即3月15日下午起人们通过短信得知日本核泄漏污染中国海域从而引发恐慌,许多人收到类似的手机短信:BBC报道,日本政府已经确认严重核泄漏,所有亚洲国家应该立即采取必要措施。这引起了人们强烈不安(但BBC当晚即否认发布了这一消息),在宁波地区开始出现了抢购食盐的苗头。高潮期是指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爆发,即谣言迅速由浙江蔓延至其他省份,由沿海蔓延到内陆,出现大规模抢购食盐的情况,并发生了囤积食盐的事件。市民虽然关心核辐射,但真正了解它的却不到20%;食盐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模糊性”与“卷入度”都极高的情况下,有关食盐遭污染的谣言才会快速传播。衰退期是指在政府多部门联合介入及媒体的传播引导下,谣言得以击破,抢盐事件得以平息。

(二)“3·16”抢盐事件的成因分析

纵观此次抢盐事件,结合其背景乃至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可以发现,此次谣言的产生并造成抢盐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2011年3月日本海啸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引发海水污染及核辐射的蔓延,导致中国公众对自身安全状况的忧虑,同时相关核安全知识的缺乏也是该次抢盐事件爆发的原因所在。

2.羊群效应的影响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称“从众效应”。“羊群效应”说明很多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食盐是生活必需品,保质期长,即便多买也不会有太大损失,而且大家都这么做,所以大部分公众选样“宁可信

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同时公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时,缺乏判断能力,以及恐慌、从众也是造成谣言被快速复制和传播的重要原因。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甲流来袭时抢购“大蒜”……这种集体性的盲从表现出公众信息甄别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的欠缺。

3.知识沟的存在以及公共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教育背景、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人们能接触、理解的信息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公共信息存在非对称情况,这种非对称在经历了非典、禽流感、甲流等公共卫生事件后有所好转,但是,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仍有一段距离。在公共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个体有限的理性就会被“集体”的非理性主导,自动弃权,丧失独立判断力,最终导致了“抢盐潮”。

4.各种新媒体的普及使信息快速大面积传播

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为信息的快速、大范围传播创造了条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手机用户数量近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高达到3.03亿,这为“谣言”信息的大规模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例如QQ群、手机短信、博客、论坛、微博等新媒体形式,通过发帖子、发表评论、转发信息等方式,在谣言兴起与谣言平息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次谣言事件的导火线就是通过QQ群发布的一则不实信息。

(三)“3·16”抢盐事件中各方的表现及评价

在“3·16”抢盐事件中,各个社会群体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与行为,经资料搜集分析整理,发现各群体具体表现如表二所示。

从表二可以发现,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辟谣,除利用各种媒体进行信息的报道传播外,还采取了一定行政法规来维护社会秩序,专家、网民及超市等也积极配合政府进行辟谣行动,以引导公众行为,维持社会稳定。

从媒体角度来看,在这次“谣言”的传播中,反应速度最快的是各种合成微内容的微博、博客,之后是几个小时后的正规网站的新闻,接着是手机的短信接收,然后到电视播报,最后是报纸报道该事件。

(四)、“谣言”风波的启示

1、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要公开透明,反应要迅速及时

2、大众传媒要及时反应,做好广泛传播与引导

3、新媒体须去伪存真,配合传统媒体进行辟谣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