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产阶级化研究进展回顾及未来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中产阶级化研究进展回顾及未来展望1

吴启焰,尹祖杏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昆明(650091)

E-mail:chiyanwu@

摘要:中产阶级化是伴随城市更新出现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流动与空间变迁过程,与之伴随的是社区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社区特性的转变。本文在回顾中西方中产阶级化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中产阶级化的基本特征,强调中产阶级化具有周期性及时空性,从古典经济学角度、城市文化以及全球化角度对中产阶级化的理论流派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中产阶级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中产阶级化的界定、中产阶级化的形成机理、过程、影响以及政府作用的研究,对中国中产阶级化研究未来进行展望,明确第二波的中国中产阶级化只有可能发生在某些特大城市中,在中国中产阶级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原住居民的动迁问题。

关键词:中产阶级化,回顾,展望

1. 前言

中产阶级化是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中心区更新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中产阶级化(Gentrification)在牛津地理学词典(Oxford Dictionary of Geography)中解释为:“当富有家庭寻求近邻城市中心区而导致内成衰落区的重建、更新以及再居住过程,这种择居过程通常是这些家庭权衡空间与接近中心区服务的结果。中产阶级化常常得益于由地方政府城市更新计划而改善的内城区居住环境;而地方政府则因为中产阶级化而得到税收增长率和总额增长的回报”。原住户不得不在租赁期到期时、住宅产权转移或房东的烦扰中迁离;因而,通常中产阶级化也会产生居住形态由租赁居住向住宅自由化的转移[1]。

从中产阶级化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社会空间过程是城市政府的主观经济行为的客观社会空间后果。但是城市更新之后的中产阶级化则引发了复杂社会、空间变动:(1)城市中产阶级以富裕阶层取代低收入阶层由郊区或其他地区再次返回内城(城市中心区),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流动与空间变迁过程,与之伴随的是社区物质条件得到相应的改善以及社区特性发生转变的选择性渗透现象。因此中产阶级化实际上意味着城市中心区从贫民阶层到中产阶层的相应物质条件与社会、文化环境更加优越的“高级化”趋势;(2)中产阶级化推动城市住宅私有化进程。城市内城区高昂的地租和房价驱使平民阶层只能通过共租分摊高昂的居住成本;(3)中产阶级化与旧城更新紧密相连,囤于西方分税制的原因,中产阶级化可以缓解西方城市政府普遍面临的因为城市产业、人口“空心化”而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困境,因此,它也是城市政府内城再复兴计划的目标之一。(4)此外,我们认为在前述概念的语境中隐含全球化的喻意——孤立、偶然的城市更新事件的命运前途未卜,但是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变迁则使部分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化过程良性发展具有持续、周期性特征。

对西方而言,中产阶级化因其分布范围之广,产生影响之大,已日益成为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人口学等学科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被城市政府所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中国城市的发展整体落后于西方国家,且中西方城市发展背景和历史经历不同、城市发展机制不同,但殊路同归——以不尽相同驱动力的内城区城市更新过程去实现类似后果的城市中产阶级化。

1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和云南省科技厅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2005PY01-6)共同资助。

本文在此从回顾东西方中产阶级化事实与研究的发展为切入点,力图展示中西方中产阶级化过程的社会历史空间前提、动力机制与外部特征,并期盼开展系统的中国中产阶级化后续研究。

2. 国内外中产阶级化研究回顾

2. 1 西方研究的回顾

中产阶级化的概念最早由格拉斯(class)[2]自英文中的“gentry”引申而来,意指中产阶级回迁内城社区、逐渐侵入工人阶级居住的邻里地区;并伴随着该地区的住宅获得整修及居住环境得以美化,原先破败的中心城区得以复苏和发展,社会特性因居民阶层结构的变化而改变的一种现象[3],毫无疑问这一过程及其社会空间结果并不总是积极的,它常常伴随着原有有机社区瓦解和多样性的缺失,城市更新改造会对邻里的多样性和可变性造成破坏[4,5,6]。

B.J.贝里等人依据古典经济学观点,从住宅经济学角度探讨了中产阶级化的判断标准和预见中产阶级化的周期性特征[7,8]。以萨朗·左金为代表的后现代城市文化流派则从中产阶级化过程的文化表达和意义上解释这一社会空间现象[9](Zukin,1987)。Sassen[10]提出了一个关于全球化和中产阶级化内在联系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对中产阶级化的影响,但认为这种影响始终与不断加剧的贫富隔离相关联;但也有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11],认为全球化并不会加剧城市住宅所有权市场的空间隔离,相反还使这种隔离弱化。其他西方学者对城市中产阶级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产阶级化的概念界定、理论诊释、社会经济影响和发展的新趋势等方面[12,13]。

尽管学者们中产阶级化的界定标准、动力机制和后果的分析中还存在差异,但对中产阶级化的研究却日益成为西方城市地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1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全球扩张,中产阶级化同全球资本流动和文化交流紧密交织,公司、国家主导的中产阶级化展现了新的特征和发展前景[15]。从某种意义而言,中产阶级化可以看作是后工业城市社会空间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全球化影响城市空间的后果之一。

2. 2 中国中产阶级化研究的回顾

针对中国中产阶级化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仅在少数几篇论文中提及到中产阶级化,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产阶级化与城市更新改造的互动关系上,在革新的时代,一系列市场机制改革(制度改革、土地改革、住宅改革等)都会刺激城市发展[16,17]。Michael Leaf从住房与旧城改造视角审视北京内城区旧城改造中政府的作用、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18]。朱喜钢等认为南京城市中产阶级化与西方城市中产阶级化在表现形式与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南京的城市中产阶级化与城市更新的互动关系,提出为了避免在今后的郊区化过程中出现城市中心区的“空心化”,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吸引中产阶级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区是保持城市发展活力的明智之举[17]。而薛德升、邱建华则肯定了中产阶级化在我国旧城更新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中国中产阶级化的某些特征、机制[19,20]。戴晓晖诠释了中产阶级化的基本概念,对国际上若干典型国家的城市中产阶级化进程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阐明了国内城市中产阶级化的研究背景、研究状况和研究意义[21]。魏枢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产阶级化与上海城市景观》中,对中产阶级化(middle class)给出了一个初步的定义,认为中产阶级化是是指一种被模糊地称为“小资”或者“中产阶级”情调的倾向,是一种在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方面具有相近模式的社会现象。他分析了在城市景观领域广泛存在的中产阶级化的现象及其组成,揭示了中产阶级化现象与城市景观的互动关系以及对城市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