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B)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滋润./蕴.含赡.养/瞻.仰调.试/调.和
B、对峙./嗜.好竣.工/英俊.强.迫/倔强.
C、造诣./逃逸.堤.岸/提.拔抹.黑/抹.布
D、湖畔./装扮.怄.气/枢.纽阻塞./边塞.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公共汽车正在行驶中,前面一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变向横穿马路,眼看两车就要相撞。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嘎——”的一声,公共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

车上乘客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那翻倒在地的骑摩托车男子迅速爬起来,一阵东张西望之后,未见交警身影,继而义无反顾,翻身上车,扬长而去。

司机不禁怒形于色,大声斥责那违反交通规则的男子。

A、扣人心弦B.怨声载道C.义无反顾D、怒形于色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④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⑤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⑤①
D、④②③①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

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

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

访
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

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

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

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

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
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

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

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

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

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

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
临贺。

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

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

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

性谦虚,未尝论功伐。

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

②海昏:地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
7、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3分)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

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

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9、断句和翻译。

(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木芙蓉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跛而望矣,。

(《荀子·劝学》)
⑵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锦瑟》)
⑶,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5小题。

诗与直觉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这里“见”字最紧要。

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

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

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

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

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

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

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 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

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

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夕卜,尚有它本身形象。

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

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

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

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

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

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

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

这种
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

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

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

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

这种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4分)
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㈠、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

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

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

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

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

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

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

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

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

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

“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

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

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

其实他哪儿也没去。

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

每个人都吓坏了。

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

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

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

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

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

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

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

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

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

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

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

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

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

我们呼喊,等待。

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

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

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

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

我从未考虑过结婚。

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

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

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

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

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

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

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

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

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

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

他接受了我的提议。

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

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

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

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

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

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
需要“我”。

(4分)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5分)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

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

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

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
....的结果。

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

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

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
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
..;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
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

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

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
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
...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

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

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

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

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丈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

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

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

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

在进化路上的某处,
核苷酸旁移,让进
..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

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

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

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
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请在文中加点词任
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5分)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

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

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

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

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

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着年轻一代。

⑴第一方面: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⑵第二方面: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⑶第三方面: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23、右边是一幅剪纸画。

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

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