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进行自我调适和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教师身心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在具体的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师生身心发展心理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心理及其发展;学生学习心理;有效教学心理;班级管理心理;教师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心理学的特殊理论学科;是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

1、教育心理学学科前期: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主张顺应本性、培养习惯、启发心智等教育原则。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提出了统觉理论依据学习心理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2、教育心理学学科创建期:桑代克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书本《教育心理学》。他把教育心理学分为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3、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时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学生潜在意识和意识问题的研究。特点是:以学习理论为主,但对教育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4、教育心理学成熟期:人物有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心理学指导了美国的课程改革,使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育手段的改进。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潮,关注教育实践。

5、教育心理学学科深化拓展期:表现四个方面:

①主动性②反思性③合作④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指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有研究方法。

②调查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③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第一章

发展: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的过程,是一种体现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发展的关键性。

简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一、教育内容和要求必须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并高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第二、教育虽然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但教育力量不是万能的、唯一和无条件的,教育工作不能忽视其他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三、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过程,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来实现的。

第四、学生心理发展虽然有共性,但在发展的速度、水平、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及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有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个体通过同化、顺应、平衡化的发展认知过程,达到对环境的适应。他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

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第三阶段:获得自主感而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第八阶段: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观点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的帮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据此他提出了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观点。他还提出学习的最佳期限。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影响。

第一、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第二,遗传素质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二、环境的影响。

第一、自然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第二、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哦方向和水平。第三、教育在一定的环境中,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群体的特征: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的分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第一、社会助长与社会堕化。第二、从众与服从。第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第四、竞争与合作。

班级四种人际关系类型人物:人缘型、嫌弃型、孤独型、中间型。

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打态度。

童年期: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

少年期:即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期,随着同伴之间交往的增多,学生无条件信赖、服从教师的程度有所下降,而同伴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青年初期:由于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的增强,学生对师生关系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希望从教师哪里获得更多的独立和尊重、关心和信任、友好和平等。

第二章学生差异心理

智力的差异表现在水平的差异、类型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

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绪感情、气质、性格

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与学习相关把学生分为:竞争型、依赖型、协作型、参与型、回避型、独立型。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人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

情绪情感的差异:

一、情绪与学习效率。二、情绪、情感与智力活动。第三、情感的品质与学习。气质差异:

第一、学生不同气质的表现特征引发教师的不同反应。

第二、学生的气质类型对符合课堂上的教学要求存在差异性。

第三、学生自身的气质对学习的适应性是不同的。

如何对教育进行智力的早期开发

一、遗传与胎教:胎教指孕妇自我调控身心的健康与欢愉,为胎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指给生长到一定时期的胎儿以合适的刺激,通过这些刺激,促进胎儿生长。

二、营养:三、早期教育:做游戏,在大自然中学习,发展绘画能力,提供音乐环境,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给孩子讲故事和让孩子续编故事。

特殊儿童的类型:资质优异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盲聋哑儿童、情绪困扰儿童、学习困难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

分类:可教育者,可训练者,保护对象。

对于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采用适合患者水平的教育措施,能促进智力进一步发展,并达到适应社会要求的水平。比如对他们特别关心、爱护、热情,让他们进入一个更多变化的、富有刺激的、高度激动的情绪影响的环境,轻度智力落后是能够经过教育而好转的。

为落后儿童设立特殊班级或者专门学校,把他们集中起来,编入特殊班进行系统的、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或者采用诊断性补救教学,针对儿童缺陷的特点,缺什么补什么。特殊班对智力落后的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教育,在学习初期,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课业内容要适合他们的水平,不宜过高。教法要特别注意采用具体、形象、生动的看、听、摸、尝、演等直接手段,而且要进行更多的练习,知识才易被掌握。学习知识时要辅以图片,幻灯片和戏剧性的扮演角色表演,以补充和代替抽象的概念,补足其亲身的经验。

智力严重障碍者,则应送到专门治疗智力落后病人的医院进行治疗或在家里保护起来。

学习困难的原因:(一)家庭因素。学历、工作、单亲家庭。(二)学校原因。学

校的教育观念转变不够,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三)个人因素。理解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差,学习主动性、自信心较差,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困难儿童教育:

一、要根据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如注意力易分散,不要把教室布置的五颜六色,要单独色;多利用各种直观的教具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教学环节要有节奏。

二、根据儿童困难特点制定教学与学习的目标。

三、正确运用强化法对学习困难儿童进行行为矫正。

第三章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人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与诱因两个基本因素组成。

奥苏泊尔将成就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动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动力、附属内驱力。学习动机分类:

(一)根据学习动机作用时间的长短以及它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可以把学习的动机分为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

(二)根据学习动机的自发性和目的性,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外在性和内在性学习动机。

(三)根据学习动机作用的主次不同,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耶基斯——多德森法则认为,在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中,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学习效果最好;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这样的请境中中等偏低的动机学习效果最好;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这种情境下学习动机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

一般来说学习动机通过两方面对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第一、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地对学习起作用。

第二、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促进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环。

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人们具有某种行为倾向,主要取决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合理地使用强化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中经常采用奖励与惩罚,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强化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强化动机理论把动机归纳为外部刺激和外部强化的作用,这种观点只强调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和自觉性,因而无法从更高的层次上解释人们的行为。

简述归因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主要从结果来阐述行为的激起。他认为一个人在分析其行为成败的根由时,主要涉及六个方面: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别人的反应。

上述成败的原因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归类:一是控制点,把成败归于自身内

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二是稳定性,即成败原因在性质上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三是可控性,即成败原因可否由自己控制。

只有当学生认为学习的成功是由于学习任务太容易而学习的失败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不够时,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简述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血液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自我效能感的强弱,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结果紧密相连。学习优秀的学生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较强的自我效能感,较强的自我感又能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证实和加强最初的自我效能感;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可能形成越弱的自我效能感。总之,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对学习动机起推动和阻碍的作用。

简述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是低级的缺失需要,它们是学习动机的潜在因素。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高级的生长需要,它包括认知和理解、审美、创造三种需要。生长需要是绝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的,越是满足,需要就越强。学习是为了低级需要得到更大的满足,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引发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激发和维持外部动机的措施:

第一: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第二: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第三: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1、奖励和惩罚对学习的影响。

2、有效地进行表扬和奖励。

第四: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1、课堂目标结构

2、竞争型课堂结构激发以表现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3、合作型课堂结构激发一社会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4、个体化课堂结构激发以掌握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第五:正确认识并妥善组织竞赛。

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

第二、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有效方法。

第三、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对成功与失败的感情反应;对成功与失败的期望;所投入的努力;自我概念)

2、积极归因训练。

第四、培养学习兴趣。

第五、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具体做法

第一、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

第二、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与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第四、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和学好知识的乐趣。

第五、教师要以自身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第六、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这是对某一具体知识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兴趣的基本条件。

第四章学生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学习策略的含义:

一,把学习策略看做具体的方法或技能。

二,把学习策略看作学习的规则或能力。

三,把学习策略看做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的技能。

学习策略的特点:艺术性、主动性、对策性

基本学习策略是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策略,是内部学习方法。包括复述策略、精细策略、组织策略。

学习的支持性策略又称外部学习方法,主要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和具体方法的运用。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言语信息、理智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学习从两个维度分类,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及其学习者的理解程度,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举例说明精细策略在学习中的运用:

精细策略是自己精心编制一个合适的提取线索,并将此线索与需要回忆的内容联系起来。精细策略常用的有实例法、表象法、图示法、类比法、比较法、谐音法、符号转换法、缩句法等方法。

(一)类比是一种比较,这种比较是在本无相似之处的事物之间创造出相似之处,以进行比较。如把什么东西比喻为什么,把血管比喻为水管,心脏就像水泵。(二)记忆术。是一种通过在本无内在联系的项目间建立联系,一增强项目的意义性的策略。记忆术有以下几种

位置法:在学习者的头脑中确定一条熟悉的路线,把路线上的点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如奶粉和书店,书店里弥漫着奶粉。

首字母缩略词法英国广播电台缩写为BBC

关键词法。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比如城市及其物产、名人及其成就、单词及其含义。

谐音法,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的资产阶级呜呜直哭。马克思诞辰1818年5月5日。

举例说明组织策略在学习中的运用:常用形式:纲要、网络、框图、模式图。在一篇完整的文字材料中,包含着许多具体内容或主要观点。它们之间又按一定的关系联系起来。组织就是首先将这些内容或观点以关键词或词组的形式概括为许多项目;对项目加以分析、比较及归类;记下每类中所包含的项目数,在分析、确定类与类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各类找那个所包括的项目按已确定的关系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这一过程就是组织,组织的具体方法就是组织策略。大量的事实证明:组织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编码的又一重要方式,它能有效地提高对材料的理解、记忆与表述。

简述理智技能的层次:

由简单到复杂:学习的基本形式(言语联想、动作链锁、刺激—反应联结、信号学习)辨别,要求以学习的基本形式为先决条件

概念,要求以辨别为先决条件规则,要求以概念为先决

条件问题解决(高级规则),要求以规则为先决条件。

简述认知学习、技能学习、态度学习的区别:

P97

简述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班杜拉结合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结果,对自我调控分为三个相互作用的行为过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主要观点有三点

第一、能够选择认知调控策略和动机策略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二、能够积极地选择建构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学习的环境。

第三、能够积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和内容。P111图表。

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第一、教师指导式或团体辅导式。第二、书本式或手册式。第三、基本技能的训练。(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

支持性学习策略:

第一、制定学习计划。第二、时间安排第三、听课与做笔记的策略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学生学习

问题解决: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思维定势:连续解决一系列同类型课题所产生的定型化思路。

搜索算子途径:算法式、启发式。

问题一般都包含三个基本的成分:问题的起始状态、问题的终极状态、问题的阻碍因素

问题解决的特征有: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问题状态可分为: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

思维策略按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特殊策略、一般策略、核心策略

简述奥苏泊尔问题的解决模式:

奥苏泊尔和鲁宾逊通过研究学生对几何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了问题解决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呈现问题情境命题。一组命题之所以构成问题情境,是因为从一直条件到问题之间包含了认知空隙,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没有现成可以用于达到目标的步骤和方法。

第二、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第三、填补空隙过程。提取背景命题;运用推理规则;采用一定策略;解答之后的检验。

简述通过问题解决者模型:纽危尔和西蒙提出

第一、发现问题。影响因素(依赖于个体对活动的态度;依赖于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依赖于个体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第二、分析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

第三、提出问题。影响因素(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已有的知识经验)

第四、检验假设。分为直接检验(实践检验)和间接检验。

简述手段——目的分析法:

该方法是解决明确限定性问题的核心策略,它要求问题解决者通过观察目标来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然后尽量缩小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比如学生完成一篇复杂论文,可以把问题分解成一些更小的问题或是次级目标,然后依次完成各个刺激目标。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已有的知识经验

1、理解和表征问题上的差异

2、问题解决速度上的差异

3、问题解决过程中侧重点的差异

4、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的差异

(二)问题的特征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

(四)动机与情绪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五)个性特点(六)人际关系

简述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差别:

专家总是纵观整个问题的背景和其中各成分间的关系,因而根据问题的解决时所使用的原则或方法来理解问题;而新手却只看到孤立的问题本身或表面。

专家不仅拥有某一领域的大量的知识经验,而且这些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组织是非常合理的,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并加以应用。专家不仅拥有丰富、组织合理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也拥有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有效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简述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常规步骤:

第一、分析问题。

第二、产生一个问题解决的计划

第三、回忆已有的信息或获得新的信息。

第四、产生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

第五、检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验证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六、及时反馈和及时补救。

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措施

第一、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第二、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第三、帮助学生正确的表征问题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第五、辅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第六、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

第六章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是一种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陈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创造思维具有独创性、多向性、综合性、联动性、跨越性、流畅性

创造思维研究先驱:弗朗西斯.高尔顿

创造的结构主要包括创造性个体的先天个人特征、技能、动机、价值观、智力

品质、认知风格、人格因素。

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包括:发散思维、横向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

简述心理学角度的创造过程——时间和空间创造过程

华莱士对创造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沉思阶段;启迪阶段;验证阶段四个阶段:明确问题阶段、确定方案阶段、实施方案阶段、回顾总结阶段。

简述生命全程观的基本思想:

(一)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二)个体的发展有极大的可塑性。

(三)个体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生命过程观分出三种影响系统:年龄阶段的影响、历史阶段的影响和非规范影响。简述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

一、年龄。分为三大理论:衰退论、生命全程观、创造的峰值年龄。

二、社会文化。观念对创造性的影响,语言与创造性。

三、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富有创造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横向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

第七章有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灵活性、综合性。

学习者分析应该遵循整体观原则、发展观原则、主体观原则。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二级层次。

克拉斯沃而、布卢姆五个二级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性格化

辛普森目标分类:知觉、定向、有指导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教育性教学评价原则要求教学评价客观、及时反馈。

学习者分析的维度和方法:学习态度、知识背景、能力基础

教学目标的基本维度:学科课程标准维度和学生身心状态维度

课型包括:新授课、讨论课、复习课

不同知识类型组织学习内容分为:陈述性学习内容组织、程序性学习内容组织、策略性学习内容组织。

简述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是教学最优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课教学设计,教学最优化就成了空话。教学设计目的就是优化教学活动各种因素,提高教学效率。

简述教学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

我国学者徐英俊认为,教学设计深受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影响,而且这些理论成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石。但教学设计的主要基础理论系统论哲学和心理学。心理学指明了在系统论哲学视野里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简述陈述性学习内容的组织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第一、在教学过程的呈现顺序应该是:先概念,再简单命题,最后复杂命题。因

为复杂的命题是由简单的命题组成,简单的命题是由概念构成的。学习者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理解简单的命题,然后才能理解复杂的命题

第二、学习内容组织要注意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首先,联系点所在的原有的知识,必须是巩固的。其次,联系点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它与新旧知识越密切,新知识就越容易与旧知识融合。

程序性学习内容组织:

第一,程序性学习内容在讲解和练习时,教师都要帮助学生建立它与相应该念的联系,帮助学生把学习内容运用到各种新的情境之中,解决各种新的问题

第二、程序性学习内容在呈现时,可以适当运用正反例,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各种新的概念。

策略性学习内容组织问题

第一、策略性学习内容是抽象的,仅仅向学生呈现策略性学习内容,学生是难以理解的。

第二、策略性学习内容是内隐性的,教师要善于把隐于陈述性学习内容和陈序性学习那天背后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过程展示给学生。

简述设计高效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教育性原则。

第二、生成性和差异性原则

第三、改进教学工作原则

教学目标的表述:第一、教学目标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第二、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测。

第三、教学目标应该反应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学习内容组织的理论依据:布鲁纳“螺旋式”组织理论;加涅“层级”组织理论;奥苏泊尔“先行组织者”理论。

第八章课堂管理心理学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适宜行为的措施,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教育论》奠定了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堂构成: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课堂管理功能:促进功能和维持功能。

纪律可以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群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影响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教师的学生观、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的威信、课堂气氛。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一、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第二、突出学生的主题发展。

第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第四、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师的教育机智:

第一、及时发现与正确引导学生偶然产生的智慧与才能

第二、及时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第三、及时是皮与妥善处理学生中的不好苗头

第四、实事求是的处理工作中的偏差

如何营造课堂气氛: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焦虑(必须是中等焦虑水平)。具体而言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二、塑造良好的形象及人格魅力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

三、维持良好课堂气氛需要好的精神面貌

四、教学语言精炼幽默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五、活跃课堂气氛关键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运用激励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如何有效的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一)行为矫正技术: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制定矫正问题行为的具体目标;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与强化时间的安排;排除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以良好的行为逐渐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

(二)心理辅导。第一、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第二、帮助学生正确抉择行为方向,确立合适的行为目标

第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善于改变环境或自己的不适当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哦啊社会技能。

行为矫正技术是以(条件反射)原来为基础的技术,心理辅导则强调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改变行为。

第四、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排除实现理想抱负的障碍,过有意义的生活。教师的自我控制:

第一、避免过度焦虑

第二、避免生气个愤怒

第三、避免不必要的威胁

第四、避免处理问题的不公正。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问题:指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而需要解决的某种疑难

内江师范学院2010级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提纲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进行自我调适和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

桑代克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书本《教育心理学》。他把教育心理学分

为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指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有研究方法。

②调查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③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发展的关键性。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个体通过同化、顺应、平衡化的发展认知过程,达到对环境的适应。他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

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第三阶段:获得自主感而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第八阶段: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的态度。

童年期: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

少年期:即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期,随着同伴之间交往的增多,学生无条件信赖、服从教师的程度有所下降,而同伴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青年初期:由于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的增强,学生对师生关系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希望从教师哪里获得更多的独立和尊重、关心和信任、友好和平等。

如何建立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教师自我了解和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二、师爱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四、教师的民主作风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因素。

如何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是在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一个班级可以区分为四种类型的人:人缘型、嫌弃型、孤独型、中间型。

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效率反而下降成为社会堕化。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人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

力。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与诱因两个基本因素组成。

奥苏泊尔将成就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动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动力、附属内驱力。学习动机分类:

(一)根据学习动机作用时间的长短以及它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可以把学习的动机分为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

(二)根据学习动机的自发性和目的性,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外在性和内在性学习动机。

(三)根据学习动机作用的主次不同,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学习的内外部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激发和维持外部动机的措施:

第一: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第二: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第三: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1、奖励和惩罚对学习的影响。

2、有效地进行表扬和奖励。

第四: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1、课堂目标结构

2、竞争型课堂结构激发以表现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3、合作型课堂结构激发一社会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4、个体化课堂结构激发以掌握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第五:正确认识并妥善组织竞赛。

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第四、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

第五、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有效方法。

第六、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对成功与失败的感情反应;对成功与失败的期望;所投入的努力;自我概念)

2、积极归因训练。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能成功地执行任何特定行动任务的期待,也叫功效期待。

学习策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PQ4R阅读策略:

(一)预览快速浏览材料,对材料的基本组织主题和副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设问,阅读时自己问自己一些问题。

(三)阅读,阅读材料,不要泛泛做笔记。

(四)反思,把信息和已知事物联系起来,把课本中的副标题和主要概念及原理联系起来;试图消除对呈现的信息的分心;试图用这些材料去解决联想的类似的问题。

(五)背诵,通过大声陈述和一问一答,反复练习记住这些信息。

(六)回顾,最后一步积极的复习材料,主要是问你自己问题,只有当你肯定答不出来的时候,才重新阅读材料。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一般措施:

问题解决: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一、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二、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三、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一、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二、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一、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二、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三、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简述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一般措施

第一、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第二、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第三、帮助学生正确的表征问题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第五、辅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第六、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

常用的启发式策略:(一)手段—目标分析法

(二)顺推法(三)倒推法(四)产生和检测法

思维定势:连续解决一系列同类型课题所产生的定型化思路。

功能固着: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成为功能固着。

创造思维具有独创性、多向性、综合性、联动性、跨越性、流畅性

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包括:发散思维、横向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横向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简述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

一、年龄。分为三大理论:衰退论、生命全程观、创造的峰值年龄。

二、社会文化。观念对创造性的影响,语言与创造性。

三、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富有创造性。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一、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第二、突出学生的主题发展。

第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第四、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包括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教的评价主要是教师一句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并根据自我评价的结果及时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学给予评价,并对学生的学及时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

率。第二个方面就是学生相互之间或学生自己对自身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效果进行互查或自查,给予评价,并及时进行相应自我调整,以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提高学习者分析的有效性

(一)学习者分析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发展观原则

3、主体观原则

(二)学习者分析的维度和方法

1、学习态度

2、知识背景

3、能力基础

二、提高教学目标分析的有效性

(一)分析教学目标的基本维度

1、学科课程标准维度

2、学生身心状况维度

(二)教学目标设置的基础理论

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三、提高组织学习内容的有效性

(一)学习内容组织的理论(二)依据根据不同知识类型组织学习内容

(三)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组织学习内容

四、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课堂管理功能:促进功能和维持功能。P189

影响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教师的学生观、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的威信、课堂气氛。

简述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是低级的缺失需要,它们是学习动机的潜在因素。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高级的生长需要,它包括认知和理解、审美、创造三种需要。生长需要是绝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的,越是满足,需要就越强。学习是为了低级需要得到更大的满足,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引发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学习困难的原因:(一)家庭因素。学历、工作、单亲家庭。(二)学校原因。学校的教育观念转变不够,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三)个人因素。理解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差,学习主动性、自信心较差,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困难儿童教育:

一、要根据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如注意力易分散,不要把教室布置的五颜六色,要单独色;多利用各种直观的教具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教学环节要有节奏。二、根据儿童困难特点制定教学与学习的目标。三、正确运用强化法对学习困难儿童进行行为矫正。

北师大版教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重要资料

第一章 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 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整体性d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儿童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进行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1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是经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章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大,集中性就越差;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小,集中性就越好。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他功能都是在它的前提下发生作用的)、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a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b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c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 (一)学生 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 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二章 关键术语

第二章关键术语 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 括。 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包括儿童智力的发展)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 自我中心:皮亚杰儿童心理研究中的用语。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倾向于 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在语言上表现为自我中心言语,常常忽略他人的反应和意见。 集体独白:儿童由于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出来的相互间表面上的热情谈论,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 不可逆性:儿童在前运算阶段表现出来的收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运用“一为逻辑”。 物体守恒:儿童认识到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到另一种形态时,他的物质含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分类: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归类。 排序:按照事物固有的或者相关规则进行分类。 成熟:指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包括身体器官,结构,机能以及智能,情绪,社会性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交互过程即获得的体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平衡化: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 新皮亚杰理论: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之后,对该理论进行整合,修正或扩展的 理论的总称。 最经发展区:至一定得以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题的东西。维果茨基人 认为的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是有言语地交际能力向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转化的过渡形式。 自我中心语言:维果茨基认为的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言语的交际机能向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搭建支架: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 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自我意识: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也是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在个体通过自己与他人和事物的关系不断评价自己,寻求集体和他人认同的过程中发展。 自尊:社会评价和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 重要感:指个体觉得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成就感:指个体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变现出成绩,而且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产生的一种完美感受。 力量感:指个体感觉自己有处理事务和适应困境的能力。 发展任务: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为达到相应发展水平所应实现得内容。 发展危机: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时期面临的需解决的发展任务和冲突,这些危机可能来自先前阶段。 智力: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周围环境的能力‘

(北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九组 关键术语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 知识(knowledge)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他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well-structured domain knowledge)有固定答案的知识。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ill-structured domain knowledge)是指生活中比较复杂的知识,不是简单回答就能理解解决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是能用词汇或其他符号系统表述的知识,用来解释“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productive knowledge)指“知道怎样做”的知识。 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指对特定的内部和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认和判断。 动作序列(action-sequence)指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序列,它主要是对产生式的动作项的学习。 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用陈述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等认为的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所以又称为“言明的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 ,明确的知识)。 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知识。 命题(proposition)是意义或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的论题组成,关系限制论题。 命题网络(propositional network)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称为语义网络。命题按层次网络结构存储,相互有联系的信息组成网络。 表象(image)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是对事物的物理特征做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境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图式(schema)是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既可以是知觉,也可以是命题性的”。 脚本(script)即各事件发生的及各过程间的关系的图式。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 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2007-08-12 23:05:21|分类:ET- 教育技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 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 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 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 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 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 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1920 )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 ,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北师大网络教育《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

表征系统(布鲁纳) 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1)动作性表征:指3岁以下的幼儿靠动作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动物是他们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表征以及再现认知表征的中介和手段;(2)映象性表征: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像,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映象性表征方式是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开始。(3)符号性表征: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人的认知发展顺利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每个成人都在同时使用这三种表征方式。 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头脑风暴法(脑激励法)p312 脑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景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做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

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支架性学习P175 p213 支架性学习: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支持(“脚手架”),逐渐把管理、控制学习的任务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一方,最后撤去支架。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逐渐地减少外部支持,更多地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目标、学习材料、教学的过程以及学习测评都要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保持一致。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按不变顺利相断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P167 p213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教育心理学复习名词解释整理张传强根据与书整理(黄颜色是重点,备注是版本2以及注解) 一选择题 20分与书 二掌握基本概念可能名词解释 5个 1.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 2.学习 广义上说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 第一,学习必须导致个体某种变化; 第二,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 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第四,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人与动物都存在学习。 补充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者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3.刺激 观察到的环境事件,拥有控制行为反应的潜力。 前因刺激()又叫线索,是先于反应的刺激,它会提示学习者,如果他们要得到强化或避免惩罚而应该做出某些反应方式的刺激。 诱发刺激()是紧挨着反应之前、并能自动引发或产生反应的可观察的环境事件。 后果刺激()是紧挨着反应之后立即出现的环境事件,它会影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依据对反应的效果而定。 4.强化 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正强化行为发生之后,给个体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或满意的结果,从而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即为正强化。包括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负强化行为发生后通过消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该反应频率。 5.惩罚 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降低的一切安排。 给予式惩罚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

的机会。 剥夺式惩罚行为之后去除某个愉快刺激从而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6.代币制 凡是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强化物,都叫做代币。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当期望发生的行为出现时(如按时休息),立刻给予代币加以强化,然后再将代币换取各种优待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7.祖母效应 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有时又叫做“祖母效应”。 8.泛化与辨别 对相似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叫泛化; 知觉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称之为辨别。 泛化和辨别构成了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所谓的刺激控制,刺激控制意味着学习者的行为处于某些前因的控制之下。 9.塑造 指先强化与目标行为稍有相似的行为,然后再强化与目标行为更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网上名词解释作业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P167 p213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可以明确地说出来,而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 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自我效能感P141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认知表征 人类会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物转移成内在的心理事件,布鲁纳将这一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目标、学习材料、教学的过程以及学习测评都要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保持一致。 心智技能p218 心智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技能。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 概念同化P187 概念同化:学习者也可以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共同关键特征,这叫做概念同化。 表征系统(布鲁纳) 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1)动作性表征:指3岁以下的幼儿靠动作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动物是他们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表征以及再现认知表征的中介和手段;(2)映象性表征: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像,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映象性表征方式是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开始。(3)符号性表征: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人的认知发展顺利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每个成人都在同时使用这三种表征方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按不变顺利相断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认知冲突p213 认知冲突是指人在原有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而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 归因P139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行动研究

北师大版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课后标准样卷习题和答案

教育心理学(中学)》考试大纲附录样卷 一、选择题: 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肯定性训练?【】 A.消除敏感反应B.消除肌肉紧张 C.呈现厌恶刺激D.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不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B.场独立型C.场依存型D.沉思型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B.倒U型关系C.正U型关系D.平行关系 4.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前后一样快D.没有规律 5.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作出结论,这一教学策略是【】 A.发现学习B.情境教学C.合作学习 D.指导教学 6.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属于哪种迁移?【】 A.同化迁移B.顺应迁移C.重组迁移D.逆向迁移 7.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下列哪一条学习规律?【】 A.练习律B.效果律C.准备律D.近因律 8.经验类化说强调以下哪种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A.心理官能的发展B.两种任务的共同要素 C.概括化的原理D.对各要素间整体关系的理解 9.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0.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称为【】 A.操作定向B.操作模仿C.操作整合D.操作熟练 11.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A.谐音联想法B.分散复习C.多种感官参与D.画出系统结构图 12.完形一顿悟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苛勒D.加涅 13.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什么特征?【】 A.独创性B.变通性C.流畅性D.新颖性 14.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15.马斯洛将认知、审美的需要列入下面哪一种需要之中?【】 A.生理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1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社会文化研究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D.班级气氛研究 17.由于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是【】 A.想像的道德情感B.情境的道德情感 C.直觉的道德情感D.理性的道德情感 18.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A.学前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考研模拟题第七章及答案详解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考研模拟题第七章及 答案详解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策略 一、选择题 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认知策略( ) A.学生看书的时候碰到不会的单词就查字典 B.为了记住要点,看书时划出关键词 C.学完功课时自己进行测验 D.为了提高效率,选择在图书馆这样安静的地方学习 2.以下哪一个是元认知策略的例子( )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3.以下哪一个不是资源管理策略( ) A.习惯在固定的一个地方上自习 B.相信自己努力就可以学好 C.碰到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D.常常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 4.司机开车的时候手握方向盘,脚踩油门,眼睛看观后镜,这是注意的( )

A.转移 B.集中 C.分配 D.稳定 5.一般说来,注意的是一种技能。( ) A.转移 B.集中 C.分配 D.稳定 6.记忆圆周率“3.14159……”时采用口诀“山颠一寺一壶酒……”,这种加工策略是( ) A.位置记忆法 B.首字联词法 C.限定词法 D.关键词法 7.昨天,我们学习了一个英文单词interest,今天又学习其形容词形式interesting,由于有了昨天的基础,今天学习特别快。这属于( ) A.前摄促进 B.倒摄促进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8.学习的“倒摄抑制”是指( ) A.先学的东西由于受到后学东西的干扰被遗忘了 B.原来的观念太根深蒂固,影响了新知识的接收 C.学习某件事有助于以后学习类似的东西 D.后来的知识是原先学的知识更加巩固 9.当朋友给我念一串电话号码时,我只记住最后几位数字,这种现象叫做( ) A.首位效应 B.近位效应 C.登门槛效应 D.门面效应 10.下面哪一种复述策略是“过度学习”( ) A.把大的知识块分成小单元学习 B.刚刚听完的课,马上复习一遍 C.每次从头到尾看完一遍书就盖上回忆一下 D.考前临时抱佛脚 11.看完文章时,以金字塔的形式把要点呈现出来,这种编码策略叫做( ) A.作关系图 B.列提纲 C.运用理论模式 D.画地图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北师大版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本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教学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以基础知识为教学核心,重点在于介绍心理学关于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和人的心理活动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同时也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三、教学原则 1.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强调学科前沿发展的原则; 4.重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原则; 5.动手操作的原则。 6.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与讨论法相结合。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针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意识。 2. 主动性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性地主动学习,所以除了课堂讲述和讨论外,还安排了实验室实验、课堂实验演示和课后作业等,并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有关文献,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 3. 多媒体演示教学。课程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录像机、投影等设施,力求将大量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北师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研经验

北师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研经验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一、择校 首先,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和信心,选择相应水平的学校。一般讲,全国各校心理学专业的综合排名前三名分别是中科院、北师大、北京大学、。中科院心理所是研究机构,是心理学研究的领头羊。可以查阅《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和学报等学术期刊,频繁露脸的学校自然不会差。地域是选择学校的因素之一,参考书的多少也应在考虑范围之内。北师要求的参考书是十二本,华东师大六本,上海师大三本,西南师范三本不等。查阅各校招生简章可知。但其实书目多也有考察的重点和非重点,书目少考察的就细致和深入。只是我觉得参考书的多少尤其对于那些跨专业的人来说,是一种心理承受能力的压强。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选择所能作出的最好选择。应该慎重,但别低估了自己!有的事情一旦做起来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困难。选择任何水平的学校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都是一样大的,何不挑战一下极限呢。选择好了学校,按招生简章购齐指定参考书,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复习中了。 二、公共课的复习 心理学考试的公共课有两门:政治和英语 英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在准备阶段,英语总体来说有这样几大部分:单词、阅读、作文、完形。 政治所考内容基本上高中都接触过。如果你那时学得扎实,那么现在重拾也不会太困难。基础好,用一本所谓的“红宝书”+习题就足够了,因为“红宝书”再权威不过。如果底子不好,那就选一本讲解详细的辅导班教材吧。政治的复习七、八月份开始就可以了,太早复习了记不住,太晚复习来不及。但无论复习早晚,无论上否辅导班,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是唯一法门。 公共课版或其他刊物中有不少专门的公共课复习方略,我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说说专业课。 三、专业课的复习 大三下半学期开学大概是三月份,这个时候着手复习对于跨专业的人来说都不能算晚。当然越早着手准备的时间会越充裕。 在专业课的复习之前有几点准备工作。一是购齐指定参考书。查指定参考书目的途径一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师大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 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一一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一一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一一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一一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一一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一一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 (一)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 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 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 、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着增长,可长时间集中

北师大网络教育《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电子教案

北师大网络教育2016年《教育心理学》在 线作业

2016年9月北师大网络教育《教育心理 学》在线作业 表征系统(布鲁纳) 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1)动作性表征:指3岁以下的幼儿靠动作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动物是他们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表征以及再现认知表征的中介和手段;(2)映象性表征: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像,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映象性表征方式是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开始。(3)符号性表征: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人的认知发展顺利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每个成人都在同时使用这三种表征方式。 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头脑风暴法(脑激励法)p312 脑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景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思

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做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支架性学习P175 p213 支架性学习: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支持(“脚手架”),逐渐把管理、控制学习的任务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一方,最后撤去支架。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逐渐地减少外部支持,更多地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目标、学习材料、教学的过程以及学习测评都要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保持一致。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按不变顺利相断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

三.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 1.概念 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高估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控制行动者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比如:我们更喜欢将别人的行为归为他们的内部因素,而不他们所处的环境。 一致性偏差:从别人的可见的行为中推断别人的人格因素的倾向,即使这样的推断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存在着其它可能造成行为的原因。 比如:我们更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于比有根据的,更多的内部原因。 2.实验证据: Jones and Harris(1967) 书写小短文的研究:评估对Castro的真实态度 参与者被要求读学生写的小短文 这些短文既不是反Castro的(社会期望的态度),也不是赞成Castro的(社会不期望的态度)组1:被试被告诉说作者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来写; 组2:被试被告诉说作者不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 要求被试对作者对待Castro的真实的态度进行评定,从10(极度反对)到70(极度支持) 被试倾向于推测作者的态度与短文一致,即使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 他们似乎对环境考虑得很少(可以自由选择或是不可以选择:在美国反Castro的运动),而对作者的内在考虑得更多。 Ross等(1977)对Stanford学生的“问答比赛”的研究: 被试被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每一组中的被试被随机的指定为提问者和回答者。在控制组,实验者给了提问者十个问题去问回答者; 在实验组,提问者被要求创造十个很难的问题,从百科全书中,去问回答者。 在“问答比赛”后,四组不同的被试被要求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伙伴的,相对于别的Stanford 的学生的智商,作出评价。 Control Group 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 Questioner 54.1 52.5 Contestant 47.0 50.3 Experiment Group 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 Questioner 53.5 50.6 Contestant 41.3 66.8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教育心理学复习----名词解释整理张传强 根据PPT与书整理(黄颜色是重点,备注是版本2以及注解) 一选择题 20分 PPT与书 二掌握基本概念---可能名词解释 5个 1.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 2.学习 广义上说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 第一,学习必须导致个体某种变化; 第二,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 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第四,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人与动物都存在学习。 补充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者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3.刺激 观察到的环境事件,拥有控制行为反应的潜力。 前因刺激(antecedent)又叫线索,是先于反应的刺激,它会提示学习者,如果他们要得到强化或避免惩罚而应该做出某些反应方式的刺激。 诱发刺激(eliciting stimulus)是紧挨着反应之前、并能自动引发或产生反应的可观察的环境事件。 后果刺激(consequence)是紧挨着反应之后立即出现的环境事件,它会影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依据对反应的效果而定。 4.强化 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正强化行为发生之后,给个体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或满意的结果,从而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即为正强化。包括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负强化行为发生后通过消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该反应频率。 5.惩罚 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降低的一切安排。 给予式惩罚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剥夺式惩罚行为之后去除某个愉快刺激从而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6.代币制 凡是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强化物,都叫做代币。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当期望发生的行为出现时(如按时休息),立刻给予代币加以强化,然后再将代币换取各种优待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7.祖母效应 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有时又叫做“祖母效应”。

教育心理学北师大版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北师大版)复习重点 一、简答与论述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一章p7) 2、人类学校概念及其与动物学习的区别(第三章p31) 3、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三章p51) 4、论述学习动机的培养(第四章p63) 5、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章p66) 6、迁移的作用(第五章p74) 7、影响迁移的因素(第五章p78) 8、论述在教学中如何促进迁移教学(第五章p81) 9、知识学习的作用(第六章p88) 10、论述什么是知识直观及其类型(第六章p89) 11、论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第六章p91) 12、论述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第六章p95) 13、论述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第六章p101) 14、怎样合理进行复习(第六章p103) 15、操作技能培训要求(第七章p111) 16、心智技能培养要求(第七章p120) 17、资源管理策略(第八章p131) 18、学习策略训练原则(第八章p133) 19、学习策略训练方法(第八章p133) 20、问题解决过程(第九章p139)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第九章p141) 22、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第九章p142) 23、论述如何培养创造性(第九章p148) 2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第九章p148) 25、论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第十章p165) 26、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第十章p165) 二、简答与论述答案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⑴了解问题⑵理论指导⑶预测并干预学生⑷教学研究 2、人类学习概念及其与动物学习区别 ⑴人的学习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⑵与动物学习的区别①除学习个体行为经验外,还学习长期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②通过语言为中介进行③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3、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⑴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⑵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它人代替 ⑶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已形成丰富经验。 4、论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⑴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 ⑵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①改变学生成败体验,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②改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方面的欠缺 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 ⑴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⑵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它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5、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