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北师大版-学习理论
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从经典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看行为主义的诞生・观点:学习是个体在外部刺激下的反应过程,硏究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学习过程是主要槪正・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尔文进化论、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的试误理论是早期行为主义产生的直接动因,后受到其他理论的批判,1930年左右逐渐为新行为主义取代斯金纳理论实现从S-R到R-S的转变新行为主义又吸收了认知学派的某些主张,如托尔曼、班杜拉・理论假设:客观主义——行为可观测、知识客观还原主义一口识可以分解为简单的单I屁田识,又可由单瞬口识组合为较高层次的知识决定论——学习教学有固定的程序和步骤,因此结果可以预期和重复控制性——学习教学采用强化的方式可以控制,夕卜部坏境是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评价一适合于彳氐级知识尤其是技能学习一、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其理论在儿童心理干预与矫正中被广泛应用・《有机体的行为》、《教学技术》、《教学机器》等■ 1•两种类型的学习——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经典行为主义主张刺激-反应理论——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应答t⅛反应——只是由外界刺激引发的反应——无意的不自觉的行为•斯金纳认为经典行为主义更适用于动物,大多数时候人的行为是主动作出行为后受到强化形成的・操作,性反应——个体主动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一主动的、有意的行为•斯金纳认为个体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可以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2 •强化原理•强化并不都与令人愉快的刺激相联系•强化具有个体差异性与情境性•区分两种强化:正强化与负强化3.强化原理在幼儿学习中的运用・斯金纳根据强化原理设计了两种强化技术(刺激控制):塑造与消退•塑造: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消退:通过差别强化,缓慢减少两种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距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笔记 (1)
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一、心理的基本结构1.认知: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近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2.情绪和动机:情绪——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
3.能力和人格二、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或思维器官,无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从另外一方面讲,心理的产生也依赖于神经系统和脑的出现。
人的心理是神经系统和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个体心理的发展也和脑的发育有关。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脑和神经系统产生的。
人的大脑好比加工厂,客观现实好比是原材料,没有原材料,头脑这个加工厂就不会生产出任何产品来。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心理,包括兴趣和爱好,理想和志向,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3.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往往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于心理生活的复杂性引起的。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想象,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重量、大小、体积,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因此,我们可以通关观察和分析行为来客观的研究人们的心理。
4.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人的心理不同于动物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
人的活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是人类意识的特征。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程笔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二)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北师大版-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幼⼉教育⼼理学》笔记北师⼤版-幼⼉社会性学习与教育幼⼉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社会性作为⼉童⼼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研究者视野是在20世纪30年代幼⼉社会能⼒是影响其认知、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第⼀节社会性概述⼀、社会性发展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解读社会性包括⼉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母的依恋、⽓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我意识、性别⾓⾊、亲善⾏为、对⾃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社会性指⼈们进⾏社会交往、建⽴⼈际关系、理解掌握遵守社会⾏为准则以及⼈们控制⾃⾝⾏为的⼼⾥特性。
⼆、社会性分类不同的⼈有不同的分类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为社会品质、社会⾏为社会认知、社会技能、社会适应能⼒、⾃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性情绪第⼆节幼⼉社会能⼒与学习⼀、社会能⼒及其构成社会能⼒主要有三个维度:社会交往能⼒(交往主动性、交往策略)、亲社会⾏为能⼒(助⼈、合作、分享等)、社会适应能⼒社会交往能⼒——幼⼉发起、维持和调整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基本能⼒(前提、条件)亲社会⾏为能⼒——幼⼉在社会交往中给予对他⼈或群体利益的利他态度和⾏为能⼒(带动发展)社会适应能⼒——幼⼉对社会⽣活的适应能⼒⼆、社会能⼒的价值1.有助于幼⼉建⽴积极的同伴关系2.良好的社会能⼒有助于幼⼉情绪情感、⼈格的积极发展和⼼理健康3.有助于幼⼉认知能⼒的发展三、社会能⼒的影响因素1.幼⼉⾃⾝因素对社会能⼒发展的影响幼⼉的⼈格、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主动性的重要因素被拒绝和被忽视型幼⼉⽐受欢迎型幼⼉在⼈格、个性品质上表现出更多的内向、冲动等特征培养幼⼉形成积极的⼈格、个性品质;特别关注内向、⾃卑、情绪低落、易激惹的幼⼉观点采择能⼒是影响幼⼉社会能⼒,特别是亲社会能⼒的重要因素观点采择-区分⾃⼰与他⼈的观点,发现不同观点间关系的能⼒站在他⼈⾓度,感知、判断他⼈情绪状态,理解他⼈需求社会信息加⼯机能是影响幼⼉社会能⼒的重要认知因素幼⼉的社会⾏为是⼀系列信息编码的过程,包括社会线索编码,对社会线索的解释理解、⽬标澄清、达成反应建构、反应决定,及实施⾏为等过程影响社会能⼒的认知因素主要有两种社会加⼯模式,认知理解归因模式-⼉童如何理解、解释他⼈的⾏为;⼼理理论的反应决定模式,即幼⼉根据社会情境的线索、已有的社会交往经验对⾃⼰的⾏为做出预期,并付诸⾏动。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教育心理学复习----名词解释整理张传强根据PPT与书整理(黄颜色是重点,备注是版本2以及注解)一选择题 20分 PPT与书二掌握基本概念---可能名词解释 5个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
2.学习广义上说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
第一,学习必须导致个体某种变化;第二,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第四,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人与动物都存在学习。
补充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者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3.刺激观察到的环境事件,拥有控制行为反应的潜力。
前因刺激(antecedent)又叫线索,是先于反应的刺激,它会提示学习者,如果他们要得到强化或避免惩罚而应该做出某些反应方式的刺激。
诱发刺激(eliciting stimulus)是紧挨着反应之前、并能自动引发或产生反应的可观察的环境事件。
后果刺激(consequence)是紧挨着反应之后立即出现的环境事件,它会影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依据对反应的效果而定。
4.强化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正强化行为发生之后,给个体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或满意的结果,从而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即为正强化。
包括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负强化行为发生后通过消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该反应频率。
5.惩罚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降低的一切安排。
给予式惩罚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剥夺式惩罚行为之后去除某个愉快刺激从而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6.代币制凡是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强化物,都叫做代币。
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
《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北师大版-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
第四章幼儿学习动机与学习迁移第一节幼儿学习动机及其有效激发一、幼儿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动机一激发、引起个体活动那个、引导、维捋已弓I发的活动,并促进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作用•主要涉及三方面:引发行为的动因;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维捋这一行为的原因•学习动机一直接推动幼儿逬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是激励和指引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需要。
•动机强度适中,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成效,动机过高易使幼儿产生焦虑,过低难以激发学习欲望•科隆巴赫和史诺区分了两种动机:防御性动机?口建设性动机•防御性动机-儿童学习的焦虑水平,通常是由于动机过高弓I起的;建设性动机-幼儿保持积极、适中的学习需求。
・L幼儿学习动机的分类・普遍型动机与偏重型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夕卜动机不是-HS续体的两端,而可能同时存在• 2.幼儿学习动机的内容•一些学者认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自我效能感\以及对学习成绩的归因等是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而对于幼儿,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好奇、兴趣、以及诱因三个方面,其中好奇是幼儿学习最主要的动机•(1)好奇呦儿观察、探索、操作、询问新奇有趣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冲动•(2)兴趣呦儿对某人、某物或某事所表现出的选择性注意的内在心向-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推动幼儿认识事物、探求现象的重要动机•(3)诱因呦儿学习的外在动机-分为两类:正诱因(令幼儿趋向或接近并且获得满足的坏境刺激);负诱因(令幼儿逃避或躲避并获得满足感的刺激)如惩罚批评二.动机理论与幼儿的学习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与幼儿的学习•行为主义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儿童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就会有学习的动机;没有得到强化,就没有学习的动机•行为主义主张的学习动机理论,性质上是夕甘空的,属于外在动机,不关注学习的内部动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班杜拉替代强化等都属于外部动机•优缺点•主要对年龄尚小的幼儿,重视身边重要他人的奖励与批评,起到维持动机作用•但忽视内在动机存在不足:只重外部控制难以有效激发.培养幼儿求知欲;将手段目的化不利于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功利性2∙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与幼儿的学习•人本主义将教育视为发展个体内在潜能的过程,将学习动机视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视内在动机-与生俱来的•强调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培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维持幼儿动机的基本要素•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斯洛的动机需求理论,将个体需求划分为从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安全、隶属与爱、自尊、求知、美、自我实现•前四个是基本需求,都是由于心理或生理的缺失导致的,也称为缺失性需求;后三个是成长需求,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缺失需求需要成人创设良好的坏境来满足,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幼儿会进一步产生求知的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笔记 (4)
第四部分 心理测量学第1章 绪论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心理学和统计学理论为基础,论述各类心理与教育测量中的一般编制原理及实施、记分、解释的标准化方法。
第一节 心理测量的历史1. 法国医生艾思克罗首次提出了区别智力落后和精神病的方法:观察个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2. 实验心理学诞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
3. 第一个直接推动心理测量运动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
他于1884年创设“人类测量实验室”,是第一个大量系统地测量个别差异的尝试。
高尔顿还出版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研究》一书,提出了“测验”、“心理测量”两个术语。
4.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是心理测量史上另一位代表性人物。
他于1880年在《心理》杂志上发表了《心理测量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量第一次出现在心理学文摘中,文中主张,心理学应建立与实验和测量上,心理测量应有一个普遍的标准。
5. 比纳被认为是心理测量的鼻祖,他是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第一人。
1905年,与其助手编制了世界少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纳-西蒙量表。
6. 心理测量的蓬勃发展与应用(1)编制了一批操作测验,以宾特纳所编制的非文字量表为代表。
(2)编制出团体测验量表。
(3)多重能力倾向测验逐渐受到重视。
(4)传统的学校考试方法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桑代克被公认为教育测验的鼻祖。
此后,第一个成套测验——斯坦福成就测验与1923年发表。
(5)心理测量另一个领域是对情感适应、人际关系、动机、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点的测量。
人格测验的先驱是克雷正林,它最早用自由联想测验来诊断精神病人。
最早的人格问卷是是武德沃斯编制的“个性资料调查表”。
1921年问世的罗夏克墨迹测验是投射测验的发端。
7. 我国心理测量发展的历史我国近代心理测量大于始于1914年。
1916年樊炳清首先介绍了“比纳-西蒙量表”,1918年俞子夷仿编“小学生毛笔书法量表”,这是我国最早的心理测验之一,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汇编
第一章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北师大版 幼儿创造性的学习与培养
幼儿创造性的学习与培养第一节创造性概述一、创造性的特点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包括:1.对问题的敏感度——发现新问题,接受新事物2.流畅性——思维敏捷迅速-提出多种反应或答案3.灵活性——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改变定势、自由联想4.独创性——产生新的不同思想的能力,新奇的首创的观念或成就5.再确定性——善于采用特定事物的多宗使用方法和机制的能力6.洞察力——通过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多样性的能力联想主义心理学——创造性思维过程是有关因素之间形成新奇的联结,被联结的因素相互间距离越遥远,思维过程越具有创造性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内在心里场在个体问题解决中的作用,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重新组织问题,使其形成新的完形精神分析心理学——创造性思维本质是暂时放弃阻塞思路,妨碍形成新的问题解决办法的逻辑的、理性的思维,重视潜意识、与内驱力有关的冲动和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性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思维过程,而且与个性因素密切相关—对经验的敏感性、不轻信原理和概念幼儿创造性:幼儿根据一定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创造性研究大致经历四个阶段:1869-1907 高尔顿《遗传与天才》理论探讨缺乏实验研究,对创造性先天、后天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1908-1930 把创造性划入人格心理学,进行个心心理分析,采用传记、哲学思辨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创造性被看作是人格或个性的表现1931-1950 研究创造性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1951-1970 吉尔福特《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加强创造性的研究二、幼儿创造性的表现与成人侧重创造成果的创造性不同,幼儿的创造性就是幼儿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模式、新思路或新产品的过程是儿童运用自我表现材料,进行想象游戏,解决问题或想出新结论的能力费什金指出,幼儿的创造性是一种萌芽的创造力,是初级创造,表达式和生产式的创造,具体表现为:1.幼儿创造性的前提: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心向——好奇苍蝇为什么再天花板上不掉下来?2.幼儿创造性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对于幼儿,创造性并非要创造一个新奇的产品,而更多表现再能根据相关经验,组织这些经验和材料把钟拆开看看什么在推动指针走;拆开玩具按照自己的意愿组装;利用普通材料、废弃物制作玩具操作过程中不断组织自己的经验与材料3.幼儿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想象力3-6岁幼儿处于探索周围事物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较少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如,桌子在成人看来是吃饭、看书、写字的地方,但幼儿会认为它还可以是藏猫猫的地方4.幼儿的创造性常常体现于游戏活动中游戏是幼儿天性,蕴藏着学习需要和教育契机;幼儿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在游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一次有关车辆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说马路上的车型都是方型或梯形的,不好看,有各种形状的车多好;在教师的鼓励下,一辆辆动物车诞生第二节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测量一、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创新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学习相对,维持学习是获得固定的见解、方法、规则以处理已知和再发生的情形的学习;对于封闭的、固定不变的情形是必不可少的创新学习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主要特点是综合,适合于开放的环境以及宽广的范围维持学习与创新学习的另一个区别:维持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源于科学权威,解决方案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创新学习的问题解决本身比其被接受更重要,在与更大的社会环境整合中获得价值和意义创新学习的关键目标是在充足的时间内扩大观念的影响范围幼儿的创造性学习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创造性人格特征与创造性思维过程强调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自我建构、自我发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1.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幼儿是探索者和追求者2.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学习动机动机因素-需要、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念等情感因素外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成果创造型儿童动机具有独特的表现——强烈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广泛的兴趣、出众的意志品质、专注的品质、对变化、疑难问题敏感、喜欢批判找缺点、对直觉的自信、喜欢探究、思考范围和领域不为教师左右3.创造性学习追求有创意的学习目标创造性学习的目标不是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能力和水平创造性学习表现为创造性活动,通过创造性产品体现4.幼儿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自我表现性创造创造性有5种形式:表现性创造——自发、自由活动-绘画、写作、游戏表演等技术性创造——熟练精巧-操作、动作活动发明性创造——小制作、小发明首创性创造——革新、标新立异杰出的创造——艰深的原理或精深的思想幼儿的创造主要是表现性创造,借助于想象表现,体现在创造性游戏中二、幼儿创造性的测量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有三个主要特点:流畅性、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灵活性——摒弃以往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独创性——产生不寻常的反映和打破常规的能力有学者提出创造性不仅包括创造性思维,还应包括创造性人格关于创造性人格:吉尔福特提出力8条、斯腾伯格-创造力三维结构理论-提出创造性人格的7因素1.创造性思维测量-测量创造性思维特点-流畅、变通、独创、精密等•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编制于1966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创造力测验,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由言语创造性思维测验、图画创造性思维测验以及声音和语词创造性思维测验•以游戏形式组织呈现,过程轻松愉快2.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吉尔福特根据1957年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编制了发散思维测验•发表于1960年•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外在表现•由言语测验和图形测验两部分组成•适用于初中及以下的儿童•根据反应的数量、速度和新颖性记分3.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心理学家盖策尔斯和杰克森•20世纪60年代初编制•5项测验-语词联想、用途测验、隐蔽图形、完成寓言、组成问题•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至高中阶段的儿童,可集体施测4.沃利奇-凯根测验•由沃利奇和凯根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编制•侧重联想方面的发散思维测验•源于吉尔福特但有区别•测量内容只限于观念联想的生产性和独创性;施测的时间无限制,以游戏形式组织•5个项目:3项言语的、2项图形的•适用于青少年中小学生、1968修订后适用于幼儿2.创造性人格测量1.发现才能团体问卷•莱姆、戴维斯于1980年研究出来的方法•适用和研究范围很广,包括三个年级型:初级-一二年级、基本-三四年级、高级-五六年级•由32、34、33道是非题组成•测量独立性、坚持性、变通性、好奇心、兴趣广度、过去的创造活动及爱好2.“你属于哪一类人”测验•托兰斯1965年编制的•简便、易行、相对有效的人格自陈量表《你属于哪一类人》•包括66个创造性人格的特征•选择式的测验3.探究兴趣问卷•两个版本,适用于初中和高中生•包括60道自陈题目•以五点量表的形式第三节幼儿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与教育培养一、幼儿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托兰斯曾指出有5个因素制约力美国儿童创造性发展过分注重成绩,养成儿童不敢有超常或越规行为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不得不放弃自我的独立特点教师不鼓励甚至阻止儿童发问书本之外的问题社会上过分强调两性角色的差异,忽视女生从事科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把工作与游戏截然分开,使工作环境过分严肃当前,制约儿童创造性学习的因素主要是:1.过于重视幼儿模仿,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学习观点认为:儿童是幼稚、无知的,成人将知识经验传授给幼儿,培养了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但其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也单薄了模仿和照搬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2.限定幼儿的思路,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思维教师或成人的引导和帮助过多,导致儿童不能自由的思维3.过分苛求秩序,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探索例如:需要排队、有主题的有组织的活动时候发现了有趣的事情二、幼儿创造性的教育培养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求知欲是智力活动中的重要动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2.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宽容其错误,尊重差异,为幼儿提供宽松的空间3.有意识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以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求新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有两种最基本的类型: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从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再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而成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思维占主导地位•展开联想——培养流畅性•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变通性•肯定超常思维——培养独特性创造性思维培养要结合创造性人格进行4.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对于儿童的想象与创造的作品,教师不应简单否定,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创造性鼓励幼儿提问和探究,创设宽松的物质、心理环境、对想法进行鼓励,使其获得成功经验,给予正确引导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5.蒙台梭利的感知训练与幼儿的创造力蒙台梭利认为,3-6岁儿童首先应从感知训练开始,使其直接接触事物,储存大量的感性经验有了感性经验,就会对事物进行概括、去发现、思考、判断、推理,举一反三,从而使思维抽象化其他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鼓励幼儿对假设提出质疑鼓励幼儿冒一些合理的风险允许犯错误为创造性思维提供时间和机会奖励创造力。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北师大版幼儿学习心理
《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北师大版幼儿学习心理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对学习的界说因理论流派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观点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自我概念的转变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目前最广为接受的定义是“学习是学习者在某种特定情境中行为的改变,源于在这一情境中反复的练习与实践经验。
这种改变不是自然发生的,不是因成熟或某种因素所导致的个体状态暂时的改变”第一,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第二,学习需要过程第三,幼儿的行为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第四,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但以上定义也存在不足,即幼儿学习不仅是外显的还存在内隐学习,也不必须经历练习,可以通过观察也能习得新的行为学习——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变化。
第一节幼儿学习的脑科学基础学习的生理机制,特别是脑生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方面有许多发展一、脑科学研究与幼儿的学习1.脑科学研究证明了幼儿学习确实存在关键期关键期内婴幼儿比较容易学习某些知识经验或形成某些行为,错过这一时期,弥补非常困难个体发展的关键期与脑发展的关键期有关脑的发展受环境和教育影响较大,丰富多彩、适宜的环境刺激时促进个体脑细胞迅速生长的重要条件2.幼儿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如具备良好的积极的教育环境,幼儿的脑具有较好的修复性脑损伤后,经过适宜的学习与反复训练,另一侧半球可以产生替代性功能3.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能学会辨认物体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二、幼儿的学习与大脑功能单侧化脑功能单侧优势会影响幼儿的个性和学习方式如有的善于表达,词汇丰富;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喜欢拼搭;有的条理清晰;有的思维跳跃幼儿的学习差异有其发生发展的基础人脑分为两个半球,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意识功能左半球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中枢;右半球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中枢上下脑分工也不同,上脑信息加工以意识为中介的控制加工;下脑的信息加工主要是无疑是加工但左右、上下脑的分工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补偿,只是根据任务及信息特点,作用大小不同幼儿对不同认知加工方式的选择和偏好一定程度上受左脑或右脑幼师的生理特点决定幼儿期表现出的学习困难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有关三、幼儿的学习障碍与脑生理机制幼儿学习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并非由于意志薄弱、学习态度差,而是与脑的生理机制有关1.多动症与学习1845年美国学者霍夫曼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缺乏,活动过多,冲动性强,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学心理行为问题总称;与脑功能轻微失调有关,被称为儿童多动综合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多动症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与人的心理素质如自我控制能力有关?在不同年龄阶段,多动症有不同的表现幼儿多动症表现主要有:活动过度、注意力集中障碍、情绪不稳定、学习困难?多动症产生的原因:遗传、大脑发育迟缓或大脑损伤2.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主要表现:学习不佳、特别时阅读困难;严重的——感知觉障碍、精细运动障碍、言语发育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社会适应不良、情绪障碍幼儿学习困难的产生与心理因素有关,也与脑的生理机制有关;即儿童难以将各种感官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感觉统合是在幼儿期日常活动和游戏中发展完善的;缺乏感觉统合的原因可能是——城市空间有限,剥夺了与空间的充分接触,限制了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生长过程中缺乏抬头、滚地、翻身、爬行等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等导致儿童平衡、协调、自控能力差,从而出现多动四、影响早期脑机能发展的因素1.孕妇吸烟烟中含有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可由胎盘传给胎儿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血液流量减少,养分供应量降低;一氧化碳与血红素结合降低含氧量,使得胎儿出于缺氧状态,轻度导致胎儿发育不良,严重导致胎死腹中或产后死亡被动吸烟的的危害同自己吸烟后果同样严重2.孕妇饮酒可能导致患酒精综合征——头小、智力低下、眼距近鼻梁低、动作迟缓酒精危害与饮酒的时间和酒量有关越是妊娠早期,饮酒量越多,对胎儿损害越严重2.孕妇饮食与营养神经系统发育关键是时期是妊娠最后三个月到出生后6个月孕妇的营养直接影响胎儿大脑、神经系统及其他结构的发育产前营养不良影响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发育,胎儿脑组织脱氧核糖核酸减少,主要在前脑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和发育的营养要靠母亲的血液供给,而血液中的营养主要来自于饮食营养过剩尤其是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多导致饮食性糖尿病,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或导致胎儿过大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