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工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永顺森工人永远的旗帜
马永顺,是森工人的杰出代表。

他既是龙江森工的一面旗帜,也是全国森工的一面旗帜。

在黑龙江森工这片广袤的大森林里,以马永顺为榜样,众多的“马永顺们”,在各个历史时期脱颖而出,他们所诠释出来的精神,应该就是龙江森工人的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可以说是森工林区的广大职工群众——“马永顺们”,在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用青春与汗水、鲜血和生命,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的;是森工人的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

这种精神,是“马永顺们”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既是森工精神的创造者,又是森工精神的体现者,还是森工精神的传播者。

这种精神,曾经鼓舞老一代“马永顺们”顽强拼搏,艰苦创业。

而今,它依然在给新一代林区建设者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这种精神的历史性、传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使它必然地会凝聚精神、鼓舞斗志,也就必然会为森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以及森工林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发挥出积极作用。

我省森工林区历史发展脉络
肩扛斧劈斗严寒
开始第一次创业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共和国初创。

大规模支援国家建设的木材采伐开始了,龙江森工迎来了战风雪、斗严寒、肩扛、斧劈、劈荆斩棘、艰苦奋斗的第一次创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的生产建设进入黄金季。

每年大量向国家输送木材,木材直径相连接,其长度可以搭建起从地球通到月球的天梯。

木材采伐殆尽
企业陷入两危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木材采伐殆尽。

森工,陷入了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

而此时,一线林业职工,依然爬冰卧雪、住泥草房、啃冻干粮,为摆脱“两危”,艰难地奋力前行。

天然林保护工程
森工人三次创业
新世纪到来时,森工人正拿着全国最低的工资(上世纪90年代月工资不足200元)、背着全国最重的债务(人均负债上万元)、顶着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压力(还过度开采欠账,为子孙后代造福),积极推进治危兴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

这,该是森工人的第三次创业。

这次创业,不仅肩负了“治危兴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更肩负了让林区人民工作和生活安心、舒心、放心的民生大工程。

目前,民生工程建设,森工创造了“三年飞跃六十载”的奇迹,迎来了森工林区160万职工群众的喜笑颜开。

被誉为“惠及子孙万代的德政工程”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中,森工人没有辜负国家和省里“真金白银输血式”的扶持,全省森林工业生产、生态恢复程度连创佳绩。

目前,森林资源面积、蓄积量、覆盖率已经实现三增长,全省森工生态和木材效益增加了2797.9亿元,是国家和省里对森工总投入的14.9倍,获得了国家和省里的高度认可。

建收入破万林场
基本实现城镇化
进入新世纪,森工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森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职工群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足2万元,人均收入不足1万元)的困难条件下,三年基本实现城镇化,创造了城镇化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林区事业更迎来了高速发展,新增就业3.86万人,下岗再就业3.47万人;建人均收入超万元林场187个,占林场总数的29.7%。

森工人有那样一种精神
森工人
有那样一种精神
□李玉春本报记者赵辉马一梅
每每,耳边响起那一声声“顺山倒了”的劳动号子;每每,脑海中忆起那一座座过度采伐后的清瘦山峦;每每,眼前闪过挥斧采伐、挥锹植树的马永顺们的身影,以及抚育中正在茁壮成长并愈加郁郁葱葱的一片片森林……解剖这个因林而兴、因林而衰、因林而重现勃勃生机的龙江森工所特有的一种由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实干、特别能奉献的、以“老林业”马永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森工人锻造出来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正一代一代地传承……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大森工开发建设之初,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人迹罕至,寒冷偏僻。

林业工人吃的是高粱米、窝窝头、盐水煮黄豆、白菜粉条汤。

住的是帐篷和板夹泥、地窨子。

许多地方不通电、不通邮、不通车,物资运输靠人背。

生产上,没有大型集材设备,就靠人拉肩扛牲口运;没有油锯电锯,就靠弯把锯、“快马子”。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家急需大量木材,老一辈林区工人面对艰苦环境和恶劣气候,白手起家,先生产后生活,战严寒,斗冰雪,保战争,优质木材源源不断运往战场,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森工人又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尽一切努力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 5.19亿立方米,占全国产量的21%;上缴利税119亿元。

同时,他们在人迹罕至、基础设施几近于零的原始林区,建起了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比较完善的林区社会体系。

上世纪80年代,黑龙江森工陷入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

当时,40个林业局就有13个林业局可采资源基本枯竭。

森工企业积累了大量问题,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而且“两危”形势处于日益加重的趋势。

龙江森工160万干部群众立足自救,背水一战,响亮地提出“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动员起来,治危兴林,路在脚下,贵在有恒”,毅然走上了突围解困和振兴发展之路,在1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林区,展开了一场浩大的跨世纪工程,取得了全面胜利,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开拓奋进的壮丽史诗。

绿化荒山荒坡。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以“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的英雄气概,以国家需要和民族大业为职责,广大林业工人不计报酬、不为名利、埋头苦干,换来了今天的青山绿水,林区繁荣。

我省森工林区开发建设发展的历史,就是无数森工人无私奉献的历史。

开发建设很长一段时间,面对巨大的木材生产任务压力,森工人舍小家为大家,先生产后生活,在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森工职工却挣着全国最低的工资,住着破旧的房屋。

从1949-2008年,60年间森工林区城镇住宅建设规模(存量)仅达到2200万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增住宅面积只有3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4平方米,低于全省40%,不及全国50%。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森工人平均每人奉献了可建成百套房子的木材,大多数人自己却长期居住在低矮简陋、破旧不堪的棚户房里。

森工人对全国住房建设贡献之大、自身居住条件之差,堪称全国之最。

森工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都很重。

治危兴林初期,从保护森林资源的大局出发,森工主动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把木材产量由1260万立方米调到670万立方米。

由于当时国家、省没有出台大的扶持政策,企业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职工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大量拖欠职工工资,企业和职工付出了巨大代价。

困难没有压倒森工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群众,却在困境中体现出了森工人为国分忧的大局观,体现出了森工人勇于牺牲、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

森工上下以牺牲企业和个人利益,换取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复兴,换取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换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保护森林资源的壮举,与开发建设初期对国家的奉献,等齐。

从1989年至今,龙江森工累计少采木材7590万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资源1.2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增加166.66万公顷,增长24.5%;森林总蓄积达到7.52亿立方米,增加1.19亿立方米,增长18.8%;森林覆盖率达到83.9%,提高19.73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和覆盖率“三增长”。

据测算,仅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龙江森工林区就增加生态效益和木材效益共计2797.9亿元,是中央和黑龙江省投入的14.9倍。

初冬人工。

运材专列。

开拓创新追求卓越
森工人是一支敢打硬仗、善于开拓、勇立潮头的队伍。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木材。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马永顺为代表的老一辈林业工人虚心求学,刻苦钻研,大胆开拓,改革创新,不仅改造了伐木工具,而且总结出一套“五好六不放”的伐木方法,造了全国手工伐木的最高纪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国家建设奉献了大量木材。

在面临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双重压力下,龙江森工180万干部职工群众振奋精神,恪尽职守,积极寻求新的出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四向(向内、向下、向外、向上),四靠(靠政策、靠改革、靠管理、靠科技),四文明(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创建文明环境),四脚落地林必兴”的治危兴林思路,创造了“合江林业模式”和“国家需要木材时是砍树英雄,国家需要生态建设时是种树模范”的以马永顺为代表的典型群体。

2000 年开始在森工林区全面实施天保工程后,龙江森工顺应林业发展方向,在率先求变、转型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提出了建设“四大体系”的战略构想,森工林区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推进了产权制度、经营机制改革。

988户中小企业完成改组制,589个林场(所)实行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占94.4% ;参加管护经营的职工家庭7.5万户,落实管护经营面积847.8万公顷。

探索了内部政企分开改革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开展局县共建,推进对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

在三年棚改建设中,森工闯出了一条具有森工林区特色的鲜活城镇化道路,创造了弥足珍贵的“五大模式”:以“大谋划”提升城镇化,闯出了高起点建设之路;以“大棚改”推动城镇化,闯出了高速度建设之路;以“大配套”支撑城镇化,闯出了高水平建设之路;以“大会战”运作城镇化,闯出了高效率建设之路;以“大共建”带动城镇化,闯出了高效益建设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