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1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了解背景。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泰戈尔
(①复习介宾短语后置或者说状语后置;②世界给了我不幸,可是我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乐观旷达。

这也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人物苏东坡对待不幸的态度。


学生朗读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PPT演示)
我们知道,苏轼被贬黄冈,是因为“乌台诗案”。

以苏轼的才能,本可以官拜宰相。

但他从不违心地阿附于任何一方。

晚年的苏东坡曾自嘲说自己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从政40年,他竟被贬谪流放了33年。

最高时,他做过中央部长、皇帝秘书,最低时,他做过县处级民兵副团长(黄州团练副使)。

一个人身处逆境,往往少不了会有怨气,有的甚至怨气冲天。

苏东坡有吗?有。

这很正常。

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虽是
豪放,也难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无奈感伤。

甚至在《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情怀,也流露出深沉的孤独和悲凉。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PPT演示)
但同时他又不断的开解自己。

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更多的看出他性格中旷达刚毅、乐观潇洒的一面。

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才是苏轼人品性格中的另一大半。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PPT演示,学生朗读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精神特质,《定风波》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写的。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读出节奏
2、学生朗读
读准字音
2
三、解读文本,初步鉴赏
(一)研读诗歌小序。

明确: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事件:遇雨;人物:同行与余;各自感受: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二)研读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雨骤风狂。

2.找出对待雨的态度的词语并理解蕴含的感情。

“莫听”,不必理会。

“何妨”,不妨。

有什么要紧。

《江城子密州出猎》有“鬓微霜,又何妨?”句。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吟啸”吟是低吟,啸是长啸,不光吟还啸,简直是不把风雨放在眼里,有一种不光不怕还敢于抗争的意思在里面。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3.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潇洒闲适、轻松自如)
4.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
马”还“轻”呢?
“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

“骑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

(令人想起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曾国藩对联:世事已抛高枕外,春风常在短筇前)(PPT演示)5.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

“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

风雨不是指自然的风雨,而是指官场的风雨,人生的风雨。

蓑衣,也不是真正的蓑衣,而是一种态度,一种豪情。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三)研读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1、苏轼为何喝酒?
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淌着两种液体。

假如我们用榨汁机把所有的古典诗歌一压榨,流出来的一定是眼泪和酒。

“开琼筵以坐花,劝君更尽一杯酒;飞羽觞而醉月,与尔同销万古愁。

”(板书)
在苏轼黄州的作品中很多都提到喝酒。

如一词二赋中: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赤壁赋》)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后赤壁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临江仙》)
3
写此文时苏轼忧愁什么?注意序中日期,结合注释思考。

乌台诗案:(命悬一线
九死一生)
沙湖买田:(开荒种地
生活艰难)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

可谓一语双关。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1.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归去。

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
生真谛,他决心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

苏轼
360首词中,归字出现
100多次。

他要“归去”到哪里?
2.提到“归”能我们想起谁?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两人能一样吗?
3.“归哪里?
“此心安处是吾乡”
(回归自我)
他喜欢谈禅说道。

他喜好庄子,纵情山水,每到一个贬谪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如《记承天诗夜游》:何处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同庄子、陶潜,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最好的避风港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
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有时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想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

有时感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因为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浣溪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在这里苏轼对面人生的风雨有任其自然之意,但是真正的让他静下心来的是另一首《定风波》: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年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
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

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
4
吾乡”。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五、集体讨论,归纳小结:
1、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隐喻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

“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2.词人形象
《定风波》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定风波》词中塑造了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形+神)
3.主旨感悟: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
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

”(余秋雨)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板书)
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朗读作文片段。

六、课后延伸,阅读与写作
1、背诵本词。

2、阅读有关写苏轼的作品。

推荐篇目: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2、以“读苏轼《定风波》有感”为副标题,自拟正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