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与新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2苏联新经济政策

2苏联新经济政策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 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 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 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 了。”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22年苏联 成立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请注意区别: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领导 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1928开始,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 济建设。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两个五年计划以后, 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 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 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苏联 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到1937年,全 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 化。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制作:蓝山三中 全玉旺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 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 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 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
列宁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旧政策已不能适 应新情况
苏俄宣传画-捍卫十月革命成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实行余粮收集 制,按规定价格征 收农民的一切余粮
用粮食税代 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交粮食税后, 余粮归自己支配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

以文释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经曲折,表现在: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体现出从高度的集中和计划性发
展到注重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2)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体现了对新经济政策的废弃和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的建立。 (3)赫鲁晓夫等人的改革,就是要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着
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但均脱离了苏联国情。
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以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比较
斯大林模式 西方模式 中国模式 (英国)
生产资料所有 制 工业化道路 经济体制 农业制度 政治制度 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 全盘集体化 私有制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大农 场 以公有为主的多种 所有制 农、轻、重协调发 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归纳升华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同点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三
苏维埃体制(高 君主立宪制、 度集权)、一 内阁制、两 党制、终身制 党制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优秀PPT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优秀PPT

C
D.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4.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
D.与苏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5、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
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
响是( )
新经济政策
①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内容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 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③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 企业;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
1925年,谷物的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247万吨…… 工业产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战前的 80%。国内商品流转额大约是战前的70%。
占世界工电力业生1产5 的1比0 重,7 由沙4 皇3时代2的2.6%上
升到193煤钢7年的165 3.7%65 。
4 5
3 4
4 3
3 3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 共生产了四万辆
PPSH -41 冲锋枪, 共生产六 百万枝
◘ 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 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社 会
追随“理想”
主 义
面对现实

路 回归“理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的弊端

苏联模式的弊端

苏联模式的弊端与当代中国的发展苏联模式曾经使苏联击溃了法西斯的进攻,保卫了苏联,将苏联有一个落后的国家建成为世界第二的强国。

也同建立了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而苏联模式也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发展模式。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之初也同样存在苏联模式的影子,但苏联模式却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苏联模式的弊端,同时简单阐述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苏联模式苏俄为解决生产力的窒息破坏并引起的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自1921 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去世不久,斯大林就在1927 年提出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的方针,实际上结束了新经济政策。

经过20 年代后半期和30 年代一系列对国民经济的改造和建设,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经济计划化,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即苏联模式。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任何个人的意志不能左右社会发展的走向。

因此,苏联模式不是斯大林个人一时的产物,而是当时苏联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苏联模式虽然是当时苏联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是也仅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苏联。

当时的苏联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苏联刚刚建立之初面对着西方国家的围剿,尤其是当时的老牌帝国英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苏联建国之初对苏联进行了战争,同时苏联国内以高尔查克为首的反对武装同时进行了国内战争,在面对粮食危机的时刻列宁曾使用了战时的政策,二次政策也同时遭到了国内很多人的反对尤其是农民,苏联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不向我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所以群众基础很差。

战争结束后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以缓解国内矛盾。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接手,斯大林并没有接受不哈林的意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为了快速的发展重工业,以免再次遭到西方国家的武力干涉实施了我们所说的苏联模式。

从而是苏联的国力的到了迅速的提升,也是日后战争胜利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而在日后苏联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进行变通,发展新的模式而是继续以不变的模式进行发展是使其解体的根源。

第六章 一、新经济政策

第六章 一、新经济政策

2、列宁的总结
列宁十分注意总结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经验 教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1922年底—1923年初,列宁在病中口述了《日记 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 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 些》以及《给代表大会的信》等文章和信件,阐 述了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
列宁墓
5、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
作用: 第一,政策的实施使 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 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 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第二,新经济政策并不 是单一地只解决农民— —农业问题,而是在解 决核心问题基础上平衡 发展国民经济。
苏维埃政权的巩 固
评价: #第一,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 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苏联实现社 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第五,分配制度方面:
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 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 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 劳动报酬级差制(即按劳 分配——计时工资、计件 工资、奖励制、提成制、 分红制等)。
工人的孩子感谢工厂为 他家分到了房子
4、实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是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落后国家,充分 发挥先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 优势,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经济体 制、国家资本主义,优先发展生产力、 发展民主、发展精神文明,从而建设和 发展社会主义。
租让制和租借制是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在工业方面所推行的 主要政策。 租借制:是国家将部分中小企业租给私人(包括原业主)、 合作社、劳动组合和股份公司经营。国家对承租企业给予 贷款、燃料供应上的支持,并注意提高承租人的政治地位。 租让制:是指国家将无力经营开发的矿山、森林、油田、 电气等部门的产业按照一定的条件、合同租给外国资本家 经营。产品实行分成制,合同期满后企业归苏维埃国家所 有。 作用:

学案3:第32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学案3:第32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第32讲
【知识整合】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进攻苏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形势。
(2)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2)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4.认识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2)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3.形成过程
(1)实现工业化
①条件: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基础。
②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③过程: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④成就: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点睛】苏联取得工业化建设成就的原因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原料、资金等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4.特点
(1)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A.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B.固定粮食税的推广
C.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

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

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一、知识分析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是历史考查的重点。

学生对于知识的整合总是存在诸多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抓基础。

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内容详尽的掌握,才能从容地进行知识整合。

下面就针对这三次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从最基本的知识体系中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三次经济发展模式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

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以最终解决学生在知识组合方面的困惑。

五、教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比较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一、导入。

思考:在20世纪对社会主义中国产生过最大影响的是哪个国家?答:有很多人曾经用“刻骨铭心”四个字来形容苏联对中国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等的异同点的比较三者的不同点:(1)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或管理模式)基础上加入市场调节作用,以促进经济发展;罗斯福新政是在自由放任、无序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调节、规范市场经济规则,摆脱和预防经济危机的发生.(2)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罗斯福新政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1、中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2)目的:改变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壮大社会主义经济;2.苏联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具体表现在: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实施指令性的计划管理,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包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排斥市场调节;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它在实践中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训:(1)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造成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失去活力;(3)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3.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在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背景下,为摆脱和避免经济危机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经济政策;它是在发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前提下,国家利用行政或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整,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注]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美国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罗斯福新政的政府干预经济,这其中的各自经验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都有借鉴作用。

初三历史下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初三历史下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二: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 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材料三:“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
(一)工业化
1.开始时间:1926年
2.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措施: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 计划
苏联民间笑话:美国人到苏联参观。 苏联人得意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人说:“当然有用啊……当你听说哪里有面包卖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

5、评价: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 绩和存在的问题; 2.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和农 业集体化实施等的措施; 3.分析和评价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的利弊。
新课探究
一、新经济政策
情景探究:
苏俄内战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 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 依据是什么?
(1)内容: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意义: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 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概念(实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特点:经济方面---忽视商品经济,重视计划经济 政治方面---忽视民主法制,个人高度专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
一、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 业 余粮征集制度
粮食税,余粮归农民支配
工 业 全部国有化
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
商 业 实行配给制度,取 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消贸易
列宁对社会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冶金工厂建设工地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 洲
世 界
欧 洲
工业总产 值
5
5
3
2
2
2
机器制造 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6 6 4343

5 5 5433
1913-1937年苏联重要工业在世界和欧洲地位
两个五年计划完 成之后,苏联由农业 国变成工业国,工业 总产值超过德、英、 法,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工业生 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比重,由沙皇时代的 2.6%上升到1937年 的13.7%。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
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 好?
1921年,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 政治体制
(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从国情出发;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益……

苏联模式与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与新经济政策

是唯一的,而是多样性的,每个民族都应该找
到一条与本国实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道路,这 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正如列宁指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 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 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 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面对苏联模式 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坚持了 真理,修正了错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党在走过一段 弯路后,邓小平同志既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同时 也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他晚年的错误,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 设的关键时期转危为安。而苏联并没有客观的认识到自

谢!
己发展中的不足,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解体 是必然的结果。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客观审视苏联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 逐步破除苏联模式内在矛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对苏 联模式关于现实威胁问题回答所形成的“时代主题”的客观判断,既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国际环境背景,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 整和资源分配与整合的关键,是破解中国发展道路的首要问题和基础。 对苏联模式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认识问题的深刻解答,把握 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即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现实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文 化较落后,文盲占人口总数近80%,而且 作为世界上第一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苏联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 国家高速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党内干部大清洗

历史高频考点特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历史高频考点特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人民政权通过的决定中,最能反映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水平的选项是()A.同德奥集团达成协定,退出战争B.建立人民委员会取代临时政府C.土地国有,劳动者使用D.选举列宁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3.“……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

”材料中省略号部分所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罗斯福新政4.20世纪2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形势,(苏俄)党内有些同志认为“用异己分子来建设社会主义”是“离开社会主义原则”。

让这些同志感到“离开社会主义原则”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6.1921年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他为此而采取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工业化方针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新经济政策7.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8.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

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

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背景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

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根本)。

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禁止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评价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终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创举,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

1928年,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 )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

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1.背景苏联建立。

1922、12 列宁逝世。

1924、1必要性(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东北石油大学2011-2012学年第1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三大改造的全面告捷,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最严峻也是最重要的课题。

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我国曾经选择“苏联模式”和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作为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虽然在“苏联模式”的统领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走过弯路,但是它对于我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经济政策本身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模式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第一个把科学社会主义林论变成现实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

建设陆续取得辉煌成就,苏联模式也逐渐形成了,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渊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自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的,特别是再改革开放之前面对我们的国家体制社会制度抖颤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与开展,我国的领导人不断地审时度势,果决地重新判断世界形势,同时基于全面总结20世纪以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本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出当时国际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的历史决定。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人们仍然困顿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怀疑中国共产党带领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寻找契合点,他提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一)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简述:内战发动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于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分散出来用作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推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泛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2.措施:(1)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各种农产品。

(2)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

(3)在互换方面,政府推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

(4)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

到1921年引起严重的国内危机,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在凶险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少的特定条件下被迫实行的具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做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其特点就是在非政府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挤商品货币关系,抛开了市场,实行单纯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即为用“简便、快速、轻易的办法推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

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具体分析起来,不同措施的性质和作用不尽相同。

比如,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自卫战争胜利所必须的,具有明显的战时性,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而另一些措施,如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须的。

实际上,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

这些措施,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

到1921年春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二)前苏联崭新经济政策1.详述:为了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的危机,苏俄于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专题16第1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高考历史专题16第1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 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 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 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 误。 【答案】D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即时巩固二】右图漫画题为 《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 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该状况是(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案例二】(2011· 江苏)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 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 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 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 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 B C D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4.主要内容
农业 国家指令性计 划 国家的权力 领导 斯大林 高度集中 思想文化 政局稳定 社会生产力
轻工业 地方和企业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5.基本特点: 经 济 、政治与 思想文化 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 渗透,形成一个严密的 整体 。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 收集制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 营中小型企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 行按劳分配
工业 内容 流通
把大中小工业企业 收归国有
禁止商品贸易 强制劳动,实行平 均主义配给制
分配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取消商品和货币,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 特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 济建设;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 点 分配产品 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 有利于集中力量战 促进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成 胜敌人,但在战后 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 效 引起社会动乱 权 认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识 渡的正确途径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影响:重工业是苏联经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影响:重工业是苏联经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影响:重工业是苏联经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苏联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对世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工业一直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和支柱产业,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不仅对苏联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国防需求。

在苏联成立初期,面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是苏联在国家安全上的重要任务。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苏联政府把军工产业作为国家安全的重点发展对象,着力发展重工业,面向军工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苏联在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之后,又充分利用军工技术转化到国民经济中,从而推动了重工业的迅猛发展。

第二,工业化需求。

在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重工业是支撑其全部工业体系的关键。

苏联国内工业化的起步相对较晚,后发优势并不如当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追赶并超越这些国家,苏联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以及促进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苏联坚定地走向重工业化,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要手段,从而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较快的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建设需求。

苏联的重工业发展战略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支持社会主义建设而实现经济现代化。

在苏联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重工业建设是必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苏联国内的重点工业领域例如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都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发展重工业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需求。

苏联强调重工业是一种“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这种政策从经济学上来看是为了实现国有化的目标,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在这种情况下,由国家掌控的计划经济和强大的官方监管体系可以对国有产业进行有效掌控,使得这些国有产业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

从俄国到苏联及政权的巩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从俄国到苏联及政权的巩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例题:(2009· 福建文综,21)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 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 组 之革命 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 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 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 A.俄国共产党 沙皇政府 B.俄国共产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政府 D.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经济体 市场经济体制 制 政治制 君主立宪制、 内阁制、两党 度 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①《四月提纲》
②战时共产主义戈尔巴乔夫
按劳分配 从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 和苏维埃政权
经济效果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确途径 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前提
新经济政策
都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目的
相同点
主观目的都是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根本目的 都是巩固政权
内容 结果
新经济政策
1、原因: (1)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 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直接: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2、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4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 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战时政策与 新经济政策
答案: D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
西方模式(英 国) 生产资 生产资料私有 料所有 制 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道路 农业制 资本主义大农 度 场 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

1917年(十月革命)——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1921年——1936年:新经济政策1936年——1953年:斯大林模式1953年——1964年:(赫鲁晓夫延续)斯大林模式1964年——1982年:超级大国模式/“发达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勃列日涅夫主义,强调计划经济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也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1985年——1991年(苏联解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对西方缓和关系,对华约国家推行辛纳屈主义,对国内实行“新思维”)二.苏联模式的定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四.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曾辉煌一时的“斯大林模式”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被歪曲,党内关系的整个体系扭曲变形:普通党员慢慢变成了只会机械地完成上级指示的配角,党内上层干部逐渐摆脱党员群众的监督。

结果,十月革命后出现的那种革命热情消退了,党的同志关系涣散了,消极散漫、虚伪和双重道德的风气在党内大肆盛行。

党内生活、选拔新人入党等活动被组织得过于死板且官僚主义化。

国家生活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护法机构均在党和社会的监督之外,这导致社会主义法制在一定阶段上发生重大扭曲。

这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威信遭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

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在斯大林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未再出现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做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如列宁指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 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 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14 的特点。
谢 谢!
15
追求现代化
对外开放
经济发展
13
结语
总之,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任何一种模式,一 经形成便可以一劳永逸。任何理论和模式都要 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同样 ‘社会主 义’ 也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 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苏联模式只是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主义本身并没有 一种固定的模式。”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不 是唯一的,而是多样性的,每个民族都应该找 到一条与本国实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道路,这 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国家高速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党内干部大清洗
三:苏联模式的成就与弊端
成就
弊端
政治
消灭了各种私 管得过死,
有制,实现了 缺少效率与
社会主义公有 制。
效益
经济
消灭了所有的 过度集权,
剥削阶级,实 缺少民主与
现了工农当家 作主
法治
文化 创立了社会主 管得过严,
义教育制度, 缺少独立与
5
四: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 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则;
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 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 点。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现实国情 三大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文 化较落后,文盲占人口总数近80%,而且 作为世界上第一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苏联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
设的关键时期转危为安。而苏联并没有客观的认识到自 己发展中的不足,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解体 是必然的结果。
11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客观审视苏联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
逐步破除苏联模式内在矛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对苏
联模式关于现实威胁问题回答所形成的“时代主题”的客观判断,既
原因: 1、 前苏联模式自身弊病的发展
2、前苏联模式的失败,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人具有重要的关系
3、劳动者阶级的民主政
治制度的缺失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也有国际原因
5、私有制,是推动前苏
联模式破产的根本原因
6
前苏联模式失败的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其建立和发展的初期, 都曾受到过巨大的挫折和失败。挫折和失败,更有助 于推动人们科学的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也更有助于推 动人们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完善和发展新 的社会制度。前苏联模式的建立,是劳动者阶级在人 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以后,消灭资本私有制, 建立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新社会制度的一次伟 大探索。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对于推动全世界劳动者 阶级,建立新的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 具有伟大的历史性的积极意义。
史条件来分析、评价苏联模式。
9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一模式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 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优越性.使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多一点 的时间里,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成为欧 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这一模式还使得苏联抢在 战争前面,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国防, 为抗击法西斯德国的入侵,保卫社会主义苏联,同时也为 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联模式的弊端,特别是在战后恢复工作完成后,这 一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在整个世界(包括社会主义自身) 已发生重大变化之后,苏联没有及时改革这一模式,反而 将其绝对化、神圣化,从而产生了更消态度,在面对苏联模式 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坚持了 真理,修正了错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党在走过一段 弯路后,邓小平同志既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同时 也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他晚年的错误,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国际环境背景,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
整和资源分配与整合的关键,是破解中国发展道路的首要问题和基础。
对苏联模式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认识问题的深刻解答,把握
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即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
12
苏联模式的内在矛盾和中国的对外开放道路
正是因为对苏联模式中包含的
追求现代化与封闭体系之间矛 盾的解答,使中国走上了对外 开放的道路,不仅同社会主义 国家,而且也同资本主义国家 广泛开展经济贸易往来,利用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勇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推动了中国开放性经济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 的进程中,既克服了苏联模式 的矛盾,同时也保留了苏联模 式的合理成分。
7
五 、需全面评价苏联模式
全面地评价苏联模式的历史地位,应明 确以下几个问题:
1 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评价苏联模式: 2 苏联模式同苏联解体的关系: 3 实事求是地看待苏联模式,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前 提:
8
在经济上,表现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和高度集中 的经济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从今天的认 识水平和历史环境出发来加以判断,很可能会对苏联模式加以 全盘否定,但当时的苏联处于战后经济的恢复时期,苏联模式 的积极作用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它给当时苏联重工业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其成为可以与美国抗争的国家,维护了社 会主义阵营。因此,我们必须从苏联当时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历
苏联模式
• 关于苏联模式的内涵 •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 形

• 苏联模式的成就与弊端 • 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 全面评价苏联模式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 苏联模式
一:苏 联 模 式 的 内 涵
所谓的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50 年代中期,由列宁开创、斯大林发展的在苏联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政治、经济 体制以及路线、方针、政策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