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红山文化的大众传播现状分析——以网络传播为例

红山文化的大众传播现状分析——以网络传播为例

142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7期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今内蒙古赤峰地区红山后而得名。

红山文化是具体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地区距今6 500—5 000年前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它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红山文化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举世瞩目,如各类玉器、陶器、人物造像等,以及坛、庙、冢一体化的大规模祭祀仪式建筑群等。

红山文化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根系,具有分布地域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是华夏文明重要的起源之一,为我国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证明。

本文主要研究红山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因此有必要对红山文化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

笔者以“红山文化”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检索到932篇文献。

其中多为考古学、历史学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略显单一,且学科交叉运用不够,如从传播学角度考察红山文化大众传播状况的近乎零。

从发表年度计量可视化趋势图可知,关于红山文化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前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趋近于零,改革开放后数量明显增加,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

2006年8月,由赤峰学院、赤峰地区文化局主办的首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进一步推动了红山文化的研究。

如《红山文化社会形态研究》《红山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等项目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级重点项目立项。

笔者以“红山文化传播”为检索词检索到与主题相关且优质的文献仅4篇,且均来自内蒙古自治区。

学术界对“红山文化”的传播局限于宏观方面,缺乏微观方面的指导意见,难以从传播方式方面推动红山文化的传播发展。

一、红山文化网络传播现状为深入了解红山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笔者选取目前网络传播中较有影响力的三种具体媒介: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和抖音短视频平台,以“红山文化”“红山”为关键词对相关内容进行检索,并根据相关资料系统地归纳总结红山文化的网络传播特点。

复杂网络中节点间关联特征分析

复杂网络中节点间关联特征分析

复杂网络中节点间关联特征分析在复杂网络中,节点间的关联特征分析是一项关键任务,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网络结构和节点行为之间的关系。

节点间的关联特征分析可以揭示网络的拓扑特性、社交网络的联系、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复杂系统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

本文将介绍节点间关联特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结合实例阐述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复杂网络。

复杂网络由大量的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接构成,其中节点可以代表人、物体、分子等,连接可以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体之间的联系等。

复杂网络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许多实际问题,例如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物流网络中的运输路径等。

在复杂网络中,节点间的关联特征包含了节点之间的连接模式、节点的特征属性等信息。

节点之间的连接模式可以通过网络拓扑分析来揭示。

例如,常见的拓扑特性包括节点度分布、网络聚集系数、平均路径长度等。

节点的特征属性可以包括节点的标签、属性向量等。

例如,在社交网络中,节点的标签可能是用户的兴趣爱好,节点的属性向量可以包括年龄、性别等信息。

节点间关联特征分析的目标是发现节点之间的关联模式和规律。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基于统计学的方法,例如频繁模式挖掘、关联规则挖掘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网络中频繁出现的关联模式,从而理解节点之间的关联特征。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

机器学习可以利用训练数据集来构建预测模型,从而预测新数据的关联特征。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分类算法来预测节点之间是否存在连接,或者使用聚类算法来发现节点之间的相似性。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网络中节点的关联特征,并为网络分析和应用提供支持。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其他一些高级方法可以进行节点间关联特征分析。

例如,社交网络中常用的社区发现算法可以将网络中的节点划分为若干个不重叠的社区,从而揭示不同社区之间的聚集特性和内部联系。

此外,复杂网络中的节点重要性分析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节点间关联特征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网络中最具影响力的节点,并理解它们对整个网络的贡献。

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舆情特征分析

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舆情特征分析

|RADIO &TV JOURNAL 2020.06据CNNIC 发布的第44次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普及率超过总人口一半。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中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1.39万亿元,社交软件为活跃用户应用领域TOP1。

网络社交平台移动性、互动性、碎片化、发布便捷的产品特征,恰好契合当今用户的偏好和接收方式,满足自媒体时代下广大网民的互联网社交和内容消费需要。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意见的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聚合民意,使舆论迅速发酵,微博逐渐成为公众叙事、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

研究当前微博舆情的特征,对于把控我国舆论格局、社交平台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情舆情是指民意的状况,即民众对于公共生活中各种热点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意见或情绪,这种情绪既可能是公开表达出来的,也可能是潜藏在心底的。

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这一渠道来传播其情绪或意见的总体状况。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交流互动的共享性、时间空间的开放性等。

网络舆情有利有弊,既能拓宽公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又因其匿名性、突发性的特点易导致舆情危机。

把握网络舆情能全面获知公众意愿及诉求,反映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二、微博中社会热点事件回顾及产生原因(一)2019年国内微博平台社会热点事件回顾根据微博中社会热点事件所针对的问题,可以将其分类为曝光型、抗争型、公共安全型、娱乐型,如表所示。

(二)微博中社会热点事件产生原因1.片面信息容易导致舆情反转微博所传播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所以微博发布的内容往往是一些事件琐碎的细节或片段,每条微博表达信息是有限的,但每个事件都在动态地向前发展、变化,后续的演变、结果能否被及时发布、告知受众,都不能被保证,因此受众往往只能接受到部分事实,断章取义和片面信息被广泛传播便成为了可能。

政务微信的传播特点与传播模式分析——以“上海发布”为例

政务微信的传播特点与传播模式分析——以“上海发布”为例
“ 上 海发 布 ”政 务微 信的 总体 发展 情 况 ( 一) 政 务微 信 的兴起 微信于2 0 1 2 年8 月推出微信公众平台 , 个人和机构都可 建立微信公众号 , 通过用户的 “ 关注” 、“ 订阅” , 信息 即可 推送 到 相应 的用 户 。 政 务微 信 , 是 中 国政 府 官 方 部 门所 注 册 的 官方 公 共账 号, 中国政府各级机关在微信平 台上及时发布公共政策信 息, 发 布重 大 突发 事件 和各 类 政策 法规 方 面 的信息 , 民众 通 过关 注 账 号 获 得相 应 的信 息 和服 务 , 实 现 社 会治 理 方 式 的 新创 新 , 是 继政 务 微博 后新 的电子 问政 平 台 , 被亲 切地 称 为 “ 指尖 上 的 ‘ 政 ’能量 ” 。 对公众来说 , 政务微信公众账号发布的信息可 以经由 手机 、 平板客户端实时接收, 公众通过搜索并关注即可享受 其发布 的信息和提供 的服务。对政府来说 , 政务微信是构 建新 型 服 务 型政 府 的重要 渠 道 , 以优 质 化 的 服务 打 造 良好 的政府形象 , 同时发布权威信息 以掌控舆论走向, 使得政务 微信提升政府 的 “ 威”信。 ( 二 )“ 上海发 布 ”政 务微 信 的 内容 特征 “ 上海 发 布 ” 政 务微 信 是 上海 市 人 民政 府 办 公 厅 在微 信平 台上实名认证设立的官方微信账号。2 0 1 3 年6 月8 日, “ 上海发布 ”微信正式上线 , 此账号于2 0 1 4 年7 月2 2 日完成 微信认证。“ 上海发布”在微信基础功能上进行 了二次开 发, 开展 平 台创新 服 务 , 设有 “ 市政 大厅 ” 、“ 微 信矩 阵 ”和 “ I 爱上 海 ”三 大板 块 。 本 文选 取 “ 上海 发 布” 官方 政务 微信 在2 0 1 5 年3 月1 日 至3 月3 1 日内发布的微信作为分析样本 , 采用内容分析进行 统计分析 , 提 炼 其 内容 特 征 以更 好 地 研究 其 传 播 特 点 和传 播模 式 。 ( 1 )内容 主题 。本 文 拟将 “ 上 海发 布 ” 的 内容 主题 分 为 四个类 别 , 分 别 是 民生 服 务类 、 新 闻报 道类 信 息 、 活动 动 员类信息、 文化历史类信息。统计数据显示 ,“ 上海发布” 官方微信发布 的信息中, 公共服务类信息居 多。微信规定 普 通 公众 账 号 2 4 / J  ̄ 时 只 能 发布 一 次 消 息 , 因此 在公 众 平 台 上建 立 的公 号 的 “ 发言 权 ”在 一定 程度 上被 限制 了 。传 播 机制 的差异 性影 响 了传 播 内容 的差 异 。 由于 “ 发言 权 ” 的 受限, 微信 公 众账 号 在传 播 即时信 息方 面 具有 劣势 , 在 突发 事件发生后 , 传递信息具有滞后性。但是微信公众账号发 布信息容量得到扩充 , 信息深度得到深化 , 于是对时效性要 求不高的公共服务性信息成为政务微信的首选主题 , 文化 、 历史 、 社会服务等内容也相应地得到重视。 ( 2 ) 发布形式。“ 上海发布”微信公众 账号发布 的信 息一 般分 为 三级 阅读 界 面 : 第 一级 是矩 阵式 标 题 , 即是 由文 字、 图片组成 ; 第二级界面则是信息全文 , 微信内容几乎不

第一章 网络舆情概论导言

第一章 网络舆情概论导言
网络舆情概论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课程用书: 《网络舆情概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编:周蔚华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章节概览
第1章 导言
• 第1节 网络舆情概念
• 第2节 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 • 第3节 网络舆情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3章 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
• 第1节 网络舆情传播源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所表达的公众情绪,究其本质是社会情绪在互联网这个可见载体上的 公共表达。 互联网既是舆情表达的载体,也为记录、监测社会情绪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与手段。监测了社会情绪, 也就为推测社会心理的变化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接依据。
三、网络舆情的中国特色
两个舆论场的割裂与互动 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化表达 社会转型期的焦躁情绪与非理性表达
美国传播学大师沃尔特· 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了《公众舆论》一书。作为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的学者之一,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他的《公众舆论》对舆论研 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舆论是从哪里来和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 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 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 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 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 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 第3节 网络舆情与地区形象
• 第4节 网络舆情与个人形象

网络分析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与算法优化

网络分析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与算法优化

网络分析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与算法优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分析逐渐成为信息科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工具。

网络分析是研究网络结构、网络关系与网络行为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网络中节点和边的分析,揭示网络中的规律和特征。

本文将探讨网络分析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并对网络分析算法进行优化。

一、网络分析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社交网络是网络分析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社交网络中的节点代表个体,边代表个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社交网络的分析,可以研究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社区发现、影响力分析等问题。

首先,网络分析可以用于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研究。

信息传播是社交网络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对社交网络中节点的传播行为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

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路径,从而预测热点话题的传播趋势,为舆论引导提供参考。

其次,网络分析可以用于社交网络中的社区发现。

社区是网络中具有紧密联系的节点群体,社区发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网络中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模块。

通过网络分析算法,可以将网络中的节点划分为不同的社区,并研究社区内外节点的联系和特征。

例如,可以利用社区发现算法,研究在线社交网络中的用户群体,从而为精准广告投放和用户推荐提供依据。

最后,网络分析可以用于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分析。

影响力分析是研究网络中节点的影响力大小和传播能力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网络分析方法,可以识别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节点,并研究其对网络结构和信息传播的影响。

例如,可以利用影响力分析算法,研究微博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和影响者,从而预测热点话题的发展趋势和舆论走向。

二、网络分析算法的优化网络分析算法是进行网络分析的关键工具,其优化对于提高网络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在网络分析中,常用的算法包括图论算法、社区发现算法和影响力分析算法等。

首先,图论算法是网络分析的基础。

图论算法主要研究网络中节点和边的关系,包括节点的度、路径、连通性等指标。

基于数据驱动的社交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仿真建模

基于数据驱动的社交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仿真建模
仿真建模的重要性
仿真建模是研究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我们模拟 和预测舆情信息的传播规律和趋势。
03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驱动的仿真建模方法,深入探究社交网络舆情信息
传播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舆情管理和应对策略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社交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进行了广泛 的研究,包括传播模型、传播路径、传播效果等方面。然而 ,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的传播模型和统计方法,缺乏对 数据驱动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结果分析与讨论
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比较不同参数设置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探讨传播规律与用户行为之间 的关系等。
结果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数据驱动的社交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仿真建模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和优 化建议。同时,将实验结果与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和分析,以验证本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基于数据驱动的社交网络舆 情信息传播仿真建模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9
目录
• 引言 • 社交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模型构
建 • 基于数据驱动的仿真建模方法
研究 •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02
数据驱动的社交网络舆情信息传播
随着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 域。数据驱动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舆情信息的传播过 程。
中心性分析
计算节点的中心性指标, 如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 等,以识别关键节点在信 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舆情信息传播机制研究
信息传播路径
研究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 传播路径,包括信息的起 始节点、传播过程中的关 键节点和终止节点。

融合社交网络用户自身属性的信息传播数学建模与舆情演化分析

融合社交网络用户自身属性的信息传播数学建模与舆情演化分析

融合社交网络用户自身属性的信息传播数学建模与舆情演化分析刘小洋; 唐婷; 何道兵【期刊名称】《《中文信息学报》》【年(卷),期】2019(033)009【总页数】8页(P115-122)【关键词】社交网络; 信息传播; 舆情演化【作者】刘小洋; 唐婷; 何道兵【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40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0 引言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其正在逐渐替代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在线社交网络(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等)中,信息以类似病毒的不断复制、扩散的方式传播,从而实现了“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效果。

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匿名性及互动性为特色,为网民提供了抒发自我情感、获取热点事件的途径。

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社交网络参与者在一定阶段和地理范围内,对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表的带有个人倾向的意见或言论[1]。

图1为在线社交网络舆情形成过程。

从图1中可看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传播技术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网民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的传播方式主动发布意见,参与意见传播和舆论形成,使得社交网络成为收集民意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一些恶性事件被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人员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作用后,则会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2]。

因而,对待舆情,要进行有效管理及引导,能够在短时间内利用“黄金4小时媒体”[3],即微博、微信、QQ 群、贴吧等新媒体传播平台,控制事件的传播、发酵,从而,不被舆情牵着鼻子走,使得政府的主流意见成为舆论主导,始终保有主动权[4]。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这也是各级政府部门之所以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原因。

图1 在线社交网络舆情形成在此背景下,建立一个完善的舆情理论认知体系也就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

国内外学者就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及其应用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如舆情的监测与分析、舆情发展规律与研究、舆情的管理及引导等。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分析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分析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分析【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情况日加严重,近年来,网络已成为传播虚假信息的主通道。

网络媒体虚假信息涉及社会多个领域,给人们带来许多危害。

本文从管理层、传播者层及受众层三方面分析了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乱象频现的主要原因。

最后对如何遏制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要加强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要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强化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网络用户要逐步提高自己的辨别谣言、假新闻的能力、专注有价值的新闻。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媒体、虚假新闻、新闻传播、新闻受众【正文】: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也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网际传播成为主流,比如使用E-ma i l使信息高效、廉价、组发、多媒体化,而网络聊天更是席卷全球。

对于虚假新闻,民众早已不再陌生,狭义上,虚假新闻是指以虚构事实为依据的“新闻”,广义上,虚假新闻包括失实新闻和假新闻,甚至一些不太恰当的公关也应包括在内。

都市报曾经一度是虚假新闻的多发区,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享受全新的信息生活体验的同时,互联网已悄然成为各种虚假新闻的重灾区,相比传统媒体的虚假报道,网络媒介更是常有“惊人之语”。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日益成为公众、学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虽然相关研究不断涌现,有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但仍有不少形色各异的虚假新闻见诸官媒网间,并被其他同行广泛转载传播,网络媒体也频频由于虚假新闻的制造传播一再蒙羞。

一、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概念与现状(一)网络虚假新闻的概念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之所以能成为新闻的特有优势及存在的基本条件。

我国著名的新闻学者陆定一曾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

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

”因此,真实性是媒体普遍提倡和遵循的原则。

网络红人舆情热点分析研判报告之山东拉面哥走红事件

网络红人舆情热点分析研判报告之山东拉面哥走红事件

网络红人舆情热点分析研判报告之山东拉面哥走红事件事件简介:近日,山东临沂拉面哥走红网络,原因是这位朴实的拉面哥15年来坚持一碗拉面3块钱,时代发展,物价上涨,拉面哥15年来坚持不涨价。

拉面哥的行为被传播后,迅速走红网络,仅仅两个视频就有将近2亿的流量,视频的点赞量更是超过了百万,当之无愧成为2021年第一位爆火的“网红”。

拉面哥走红后,随即引来了大量自媒体的直播围观,使拉面哥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众多新闻媒体与自媒体的裹挟围观下,拉面哥的各种生活信息都成为争相传播的焦点,充斥在网络环境中。

在拉面哥爆火的过程中,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开始转向,聚焦于当下自媒体蹭热度的炒作围观,使原本传播山东拉面哥正能量的经营事迹,转为对当下自媒体嗜血炒作的审视与抨击。

研究概述:自媒体时代,尤其是这两年短视频、网络直播的兴起与发展,使我们见证了各种爆火却又昙花一现的网红、为了流量自我炒作也炒作他人的自媒体传播者,如长年累月生活在各种镜头的窥视之下的山东大衣哥朱之文就是典型也被屡次讨论的案例。

此次山东拉面哥被围观拍摄的生活仿佛陷入了如朱之文一般的困境。

自媒体对当下平民热点人物的积极跟进、直播围观、视频拍摄、细节挖掘,成为当下自媒体、网红经济时代的鲜明特征,博眼球的背后是对流量经济的追逐,而这种追逐反过来搅乱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淹没了事件本身的正面能量,最后演化成自媒体主导下对炒作他人的一地鸡毛。

本文以山东拉面哥走红网络这一事件为研究案例,对山东拉面哥走红后的网络传播热度及舆情演化态势、草根平民人物如何被动走红网络、媒体以及自媒体是如何传播走红的山东拉面哥、拉面哥走红后舆论聚焦点为何出现分化、舆论对于当下自媒体以流量经济追逐下作何反应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事件所引发的这一传播现象进行反思总结,以期构建起自媒体时代理性传播的舆论呼声。

一、舆情传播热度演化趋势分析据相关介绍,早在几年前就有人开始关注拉面哥,来他的摊位探店、采访这位买三块钱一碗拉面的拉面哥。

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思考

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思考

吹个性自由的“小我年代”,传播业者 会“ 望者”的职责。
更应该理清头脑,切不可盲从于受众的
注释 :
任何欲望。笔者认为,今后小众化将是 信息传播的主流模式,但大众的、群体 的、指导性的观念意识传播却并不能废 弃。作为传播者,在满足受众个体的同 时,应努力引导受众进入某一或某几个 群体之中,针对群体制定相应的规则, 分配受众相应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 维持受众个体与他人、群体之间的联系, 才能更好地构筑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
中西方媒介制约机制的不同
1. 中国 :控制本位 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在媒介控制力 量问题上主要表现为 :以执政党及其政
府的日常行政命令为主体,辅以广告主 即商业性力量的影响,普通民众的要求 次之。
2. 西方 :规范本位 西方媒介奉行 “受众至上”,在媒 介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同 时受背后支持的财团影响较大,执政党 及其政府在整个管理机制中并不直接干 预媒介,而是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约 束。
由于这些个体性的差异,导致了不 同受众在面对不同媒介信息时所具有的 抵抗力不同。例如,男性对于美容等信 息不易产生盲从盲信 ;而老年人或受教 育程度较高的人则对网络游戏的抵抗力 较强。而现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却缺乏 针对性,对特定群体的划分过于宽广, 虽然都是开展对于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 育,却较少考虑到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差 异、东部地区学生与西部地区学生的差 异、城市学生与郊县学生的差异、男生 与女生的差异,大都只是在所划分群体 的边缘上进行笼统的把握和概括,针对 性并不突出。虽然以目前的资金、技术 等看来,在现阶段展开这种“一对一” 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有诸多困难,但它为 我们开启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为不断完 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方法。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不同

新媒体概论匡文波第三版 试题+答案

新媒体概论匡文波第三版 试题+答案

考试科目:新媒体概论科目考试时间:90分钟事项:1.满分100分,2.要求卷面整洁。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关于微信营销的特点,不包括()。

A. 低廉的营销成本B. 操作的简单便捷C. 大量的潜在客户D. 精准的营销定位2.属于新媒体传播特征的是()。

A。

主要依赖于数字化技术 B。

传播成本高 C。

传播速度慢 D 朋友私下传播3. 不属于未来新媒体技术是()。

A。

人工智能 B。

云计算 C。

微信小程序 D。

大数据4. 博客具有大众化特征,在技术层面上,博客满足了四零条件,不包括:()。

A。

零经验 B。

零技术 C。

零成本 D。

零广告5. 以下哪个选项是新媒的本质特征()。

A。

数字化与匿名性 B。

数字化与互动性 C。

数字化与娱乐性 D。

互动性与及时性6. 网络媒体也不仅仅是指互联网,网络媒体包括多种形态,()。

A。

互联网 B。

手机媒体 C。

网络电视等D。

车载电视7. 京东商城的模式属于电子商务中的()。

A。

B2C B。

B2B C。

B2G D。

C2C8. 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目的是。

()。

A。

学习计算机等新技术 B。

作需要 C。

休闲娱乐 D。

获得各方面的信息9. BBS 中的人际传播与传统人际传播的区别不包括()。

A。

BBS 中的人际传播缺乏语境支持。

B。

BBS 中的人际传播是 ID 与 ID 之间的传播。

C。

BBS 中的人际传播是一人对多人的。

D。

BBS 中的人际传播具有公开性,接受公开监督。

10. 毛泽东在1955年提出舆论一律的概念,在什么问题上可以不坚持舆论一律:()。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党的领导等基本问题上C。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内部的舆论 D。

面对反革命分子11. 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有()。

A。

网络人际传播,网络自我传播,网络组织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

B。

网络人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

C。

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和网络公众传播。

传播学的信息理论

传播学的信息理论

• (二)从哲学意义上定义 • 1、信息本身就是—种模式和组织的形 式。(维纳) • 2、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 量。(维纳) • 3、信息是世界上存在着的一切多样性。 (拉扎列夫等) •
(三)定义 信息应有两个层次的原则性定义。
第一个层次是哲学范畴的定义:信息是泛宇宙 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多样性,它不 依赖于是否被谁接受、反映而存在。 第二个层次是行为科学范畴的定义:信息是可 以减小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事物的状态和形式的 反映,它只有依赖于信源、信道、信宿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人类所感知的才是信息。
• 三、信息污染
• 信息污染,是指信息内容对社会的 危害,但确认“污染”的标准,因 政体、文化规范、伦理道德观念与 时代的不同而不相同。
1.信息污染的分类
(1)色情信息。(危害最大) (2)暴力内容。 (3)失实信息。 (4)图像信息。 施拉姆:“人类如何运用电视,正考验着人类 的智慧。”信息图像化,会使观众的逻辑思维的能
• 二.译码(解码)
• 译码的任务,是把信号、符号译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内容,使之完全或基本上还原为本来信息。解码是编 码的反转换,只不过使用者有了变化,是信息接收者 而不是传播者。
• 译码:是编码的逆变换,是传播对象对 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 意义的活动。(《传播理论:起源、方 法与应用》) • 符号的意义
第三节 信息的传播与控制
一、信息饱和(信息超量、信息爆炸)
在某一阶段、时间内,信息量超过了人维持自 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信息饱和(信息 超量)。信息饱和又称作信息爆炸,加拿大传 播学家麦克鲁汉认为,所谓信息爆炸,并不是 指知识增加了多少,而是因为电子媒介的迅速 传递,使各门各类知识又重新聚齐一起,呈现 “高度相关”的状况。

网络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1、1948年,美国数学家克劳特·香农(C. E. Shannon)发表了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

1948 年,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 Wiener)也发表了题为《时间序列的内插、外推和平滑化》的论文以及专著《控制论》。

2、196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伦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的论文,该技术后来成了互联网的标准通信方式。

分组交换也称包交换,它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一定的长度,每个部分叫做一个分组。

在每个分组的前面加上一个分组头,用以指明该分组发往何地址,然后由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将他们转发至目的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

3、1969年,美国国防部起动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阿帕网络( 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Network。

ARPANET是互联网的始祖。

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设计开发,ARPANET在洛杉矶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犹他州大学的4台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相互连接。

起初是为了便于这些学校之间互相共享资源而开发的。

70年代,协议成功的扩大了数据包的体积,进而组成了互联网。

4、1971年,位于美国剑桥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师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开发出了电子邮件。

5、1982年,美国国防通信局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为ARPANET 建立TCP/IP协议,这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

6、1989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汲取Nelson的思想,提出了World Wide Web,推出世界上第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器/编辑器。

1991:Tim Berners-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

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信息传播主体特征分析方法及模型——以“钻石公主号邮轮”事件为例

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信息传播主体特征分析方法及模型——以“钻石公主号邮轮”事件为例

情报学报2021年3月第40卷第3期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Mar.2021,40(3):245-255DOI:10.3772/j.issn.1000-0135.2021.03.003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信息传播主体特征分析方法及模型——以“钻石公主号邮轮”事件为例王晰巍1,2,3,4,贾若男1,刘婷艳1,张柳1(1.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长春130022;2.吉林大学大数据管理研究中心,长春130022;3.吉林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长春130022;4.吉林大学东北振兴研究院,长春130022)摘要新冠肺炎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并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全球社交媒体平台大量信息的传播。

本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传播主体特征进行分析,是政府舆情监管和引导部门在此次疫情互联网舆情引导及网络生态治理中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构建了新冠肺炎事件信息传播主体的特征分析方法和传播主体特征分析过程的模型,结合新浪微博平台“钻石公主号”邮轮事件为全球疫情期间的典型话题,进行信息传播主体参与时间、信息传播主体影响力和信息传播主体发布内容特征的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不同信息传播主体在参与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

网络官媒主体的总体影响力最高,且传播主体的影响力随时间动态变化;网络官媒和自媒传播内容主题鲜明,普通网民关注内容类型多、差异大。

关键词新冠肺炎;信息传播;主体特征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icipant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during the COVID-19Pandemic—A Case Study of“Diamond Princess”Wang Xiwei1,2,3,4,Jia Ruonan1,Liu Tingyan1and Zhang Liu1(1.School of Management,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2.Research Center for Big Data Management,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3.Research Center of Cyberspace Governanc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4.Academy of Northeast Revitaliz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Abstract:COVID-19has been designa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as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It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global attention,trigger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on global social media platforms.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body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s an important issue.As such,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guidance departments consider this issue in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network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the pandemic.We con‐ducted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analysis model of the participants during the COVID-19pandemic,and combined the results with the typical topic of“Diamond Princess”during the global pandemic on the Sina Weibo platform.In doing so,we performed an analysis of the participation time,influence,and features of the content of the participants.收稿日期:2020-04-30;修回日期:2020-09-1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驱动的社交网络舆情主题图谱构建及调控策略研究”(18ZDA3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绪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信息传播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互联网作为网络环境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互联网成为国际国内信息流的基本载体,是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信息平台,也是人与人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一、高速度互联网以其同步实时传输功能令所有其他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只需轻点鼠标,用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链接自己感兴趣的网站,数秒之内便能浏览到所需的网页,同时也可以极迅捷地在网上发布信息。

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互联网能够让用户最快捷地获知天下时事,并能帮助他们最快地做出反应。

现在,网民们无需订阅报纸、收看电视,便可以足不出户地从网上得到相同或更多的内容,而且速度更快。

原因有二:其一,网上信息的发布,无需经过常规化的有纸印刷、出版、发行及销售等过程,节省了大量的在途时间。

其二,网络信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比传统媒体的模拟化传播方式效率更高,网上任何二个结点之间的物理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并且,随着各种相关软、硬件技术设备的完善,网络传播的速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二、大容量就传播的容量来看,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是有限的,报纸无论怎么扩版,广播电视无论怎么增加频道,其能承载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况且扩版和增设频道还要受到各种客观情况的制约。

而互联网由于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信息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其丰富性远非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可比。

随便在网上输入一个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动辄就是成千上万条信息。

电脑拥有卓越的记忆存储功能,一块小小的硬盘就能载入一个图书馆所有书籍的内容。

互联网技术则更进一步:它将所有入网电脑联结在一起,使得网上的信息量在理论上可以是所有电脑存储量的总和。

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传播能力。

可以说网络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图书馆。

电脑网络还能够在及时更新信息内容的同时,将已有信息全部保存下来,供用户随时检索、使用。

这也是网络拥有极大信息量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网络具有极强的传播功能,在同等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它比任何传统媒体所能提供的信息都更多。

三、多功能各种通信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双向、多点、多媒体的传播成为可能。

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数字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它将嬗变为一个与报纸、广播、电视一样地位的“第四媒体”,它兼具书报、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几乎所有的传播功能:其一,便捷的通讯功能,如IP电话、E—mail等;其二,强大的浏览功能,在各种网络协议的支持下,用户可以浏览网上所有公共信息;其三,广泛的共享功能,用户可以从网上下载多种免费软件、文本;其四,高度的参与功能,网络用户可以随时参与网上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公开自己的技术成果,而不必受现实生活中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

总之,网络使得人类第一次有可能运用同一终端、同一条线路、同一个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

网络办公、网络商务、网络新闻、网络图书、网络杂志、网络出版、网络教学,网上娱乐、网上聊天……,这样一些基本活动将进入每个人的生活。

另外,网络多功能信息的开发使得人们在相等条件下获得更为有效的信息服务。

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把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视频技术及三维动画技术统一到一个平台上,为人们提供文字、图形、声音、数据和影像等综合性服务,大大扩展了其信息传播的原有功能,从而使网络传播的社会功能也更为丰富多彩。

四、可互动网络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局限,既继承了以往大众传媒点对面和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又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既担任着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引导舆论的功能,又充当着网上用户之间进行人际传播的工具。

它把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的最大的一点,就是它具有人际传播的特性,实现了以往传媒无法实现的互动。

在互联网上,每个使用者只要花少量的投资,就能制作自己的主页(home—page),在互动模式下,网络用户不仅具有主动选择权,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对信息进行甄别、拒绝、选择,而不再只是被动接受,Yahoo、搜狐等搜索引擎为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总之,在网络这个无边无际平行延伸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处在同一平面上的一个小节点,无论性别、年龄、职业、收入,你只要输入自己的代码,点击登录到公共聊天室,成为其中的一员,那么在聊天室中每个成员的权力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自由发言,就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表评论,也可以发布自己最近所见所闻的事件。

网络给广大网民提供的这个平台,没有传者和受众之分,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中心和边缘之分,它颠覆了传统媒介以传者为中心的线形模式,宣告个体性的互动模式的来临。

五、跨文化网络信息传播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带来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文化的全方位开放。

资深网民们往往感叹,“网上什么都有”——不论背景如何、表现形式如何,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机会在网上获得展示空间。

网络包容了传统文明状态下所产生的一切文化因素,各种文化形式多元并存。

全球网络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可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共享;信息网络化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

互联网在200多个国家、地区被使用表明了它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尤其是网上语言的多样化,更证明了网络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显著作用。

然而,信息网络化带来的全球一体化,使人们在感受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无奈——这是一个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统治的信息世界。

因特网在中央处理器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微软在操作系统和大型应用软件方面更是一枝独秀。

这些方面的优势使美国在世界信息化的过程中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盟主。

更重要的是,美国除了在信息产品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外,它还具有语言上的优势,虽然有多个语言版本,但英语是唯一通用的,而且是基本的语言。

而语言本质上就是文化的表达,因此懂得语言的前提就是懂得文化背景、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这就无形中加速了文化的渗透,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民族文化发生无形的改变。

因此,有人担心世界文化将趋向于一体化,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化。

辩证地说,信息网络传播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六、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环境中最重要的竞争力要素之一,数字化是把一个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数字化使网络信息容量无限增大而存储空间无限缩小。

网络信息经过数字化压缩,其密度极高,几乎很少占用物理空间,这具有无限优势。

传统的传播手段所传播的信息,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还是两地问的电话或书信,无论是印刷媒介的文字、图片,还是电子媒介的声音、图像,基本上都是模拟形式的,不同的信息形式之间不能够方便地互相转化。

而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网络传播的所有信息都是数字化的,不同的信息形式可以方便地互相转化;数字化技术贯穿于信息的采集、传送、制作、发布、管理、查询等各个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字录音机、数字音频工作站、非线性编辑机等新一代技术设备完全改变了媒体的工作方式,同时也使个人可以方便地上网发布他们采集的信息。

网络的数字化特点,还使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

在网络中,人们找到了在现实中苦苦寻觅的平等感受。

也许,享受这份平等,正是诱使众多网民对网络趋之若鹜的内因之一。

在网络上,流动和存储的信息都是以数字的方式存在的,这种数字化的信息便于复制和运算;在其中活动的人,也是以一个符号为代码而活动的,人同样被数字化了。

七、虚拟化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已经能够用电脑等基础设施,对感官世界进行全面模仿,制造出与现实世界同样逼真的虚拟世界,甚至能制造现实世界无法产生的东西。

虚拟与现实技术这一有史以来最奇特技术的出现和逐渐成熟,催生出了网络虚拟银行、虚拟工厂、虚拟办公、虚拟社区、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医院、虚拟游戏,甚至虚拟国家等等。

或许,人们可以想象的一切,都可以在虚拟化的神秘外衣下诞生,并影响到我们实实在在的生存方式。

网络“嘘拟世界”还把人虚化为符号,具有了“符号人”的特征。

而作为特殊的……虚拟符号”的人的存在,增加了网络“墟拟世界”的生动性,使网络交往方式变得亲切而不生硬、随意而不拘束,带有自然人的人性化交往特征。

当然,难觅踪迹的“符号”的存在,也更易给网络传播造成巨大的、直接的负面影响,如个人网页、BBS新闻组、聊天室等发布的信息言论,充斥着不确定性,虽然在网络管理上有事前事后过滤、真名注册等说法,但由于身份的隐蔽性,道德意识、文化修养水准不高的…符号人‟‟,依然可以大量制造虚假信息、色情信息、不健康言论,腐蚀精神,败坏风气,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至于网上侵权问题、网络黑客的侵犯、网上色情活动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网络…虚拟世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传播空间完全开放网络是完全自由和开放的世界。

开放性是网络传播最根本的特性。

整个互联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

互联网上无国界,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高开放性的、全球化的系统,这是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系统的一大特点。

网络是虚拟的自由王国,人们难以区分网络中人和事的真实情况和具体身份,无论何种身份、信仰和职业的人都可以用网络来创造自己的生存状态。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

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

在虚拟的空间里,世界各地的使用者互相联系,这些人在网络上自由交流,交换信息,从事网上活动。

在这里人们与世界的联系变得非常便捷、迅速。

他们可以经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讨问题。

这对于人们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九、传播语言变异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受网络传输速度的制约,大部分的网上交流采用字符的形式。

为了加强网络传播的效果,网民们在实践中发明了一套独特的网络符号——“网络语”。

所谓……网络语言”是指那些在传统语汇中不存在,首先在网络上出现的语言运用符号,或者虽然是传统语言符号,但在网上交流中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与印刷媒介中的语言符号,规范的语言相比,出现了很多变异现象。

网络语言是作为网络的伴生物相应而生的,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经调查研究,现在中文环境中的网络语言的构成比较复杂。

具体说来,按其组成方式可分为四大类了:第一类,汉字新词,是指由汉字构成的新词。

1.“网词”,是指一些说明网民与网络或以网络为媒介的网民与网民之间的关系的词语。

如:“网虫”、“网友”、“网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