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近代史 规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1898年9月2日, 德国对外宣布青岛作为自由港向全世界开放, 成为 山东省第二个对外开放的口岸。1899 年4 月17 日, 中德正式签订《 青 岛设关征税办法》, 7 月1 日青岛设立了中国海关, 简称胶海关。青岛港 进出口货物 在1900年仅为27113 万吨,到1911年时增长到106191万吨。 而青岛港的贸易总值从1901 年的3 ,985 ,845 海关两, 发展至1913 年的 60 ,448 ,850海关两, 13 年中增长了15 倍。其增长速度之快, 是全国所 有其他通商口岸不能企及的。相比之下,烟台虽比青岛早开埠近40 年 (1862 年烟台开放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商埠) ,但到1907年, 青岛的进口额 已超过烟台, 至1909 年, 青岛的出口额也超过烟台。自此, 青岛取代烟 台成为山东的经济贸易中心, 并在1911 年成为中国第六位重要的海港。 1897 年德国人估计整个租借地的人口约8 万余人, 1899 年的统计为 84 ,014 人;到1913 年,整个租借地的人口增加到18.7 万,16 年中增长 了167 %。青岛市区的人口,在1902 年时,中国人为14 ,905 人,外国人 767 人(不含驻军) ,到1913 年市区总人口达到57 ,578人,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影响, 出口贸易锐减, 进出口总值亦相应回落, 但青岛在全国的地位却日 趋显要, 1932 、1933 两年的贸易额仅次于上海、天津、广州, 位居第四, 至1934 年, 贸易总额更超过广州, 升至全国第三位。 青岛港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城市商业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 1933 年统计, 全市共有商号35 种, 5 ,514 家,资本总计190 ,900 ,493元, 全年营业额为4 ,042 ,836 ,820 元(包括银行钱庄业在内) 。同时期 作为山东省商业枢纽的济南,商店共有1228 家,资本总计5 ,209 ,760 元 (工厂门市及银行钱庄不在其内) ,营业额为91 , 352 ,500 元。即便青岛 扣除银行和钱庄业的资本总计84 ,658 ,100 元和营业额1 ,713 ,162 ,000 元, 青岛的商业不论从数量还是营业额上还是都远远超过省内其它城市。 青岛最早一家银行是德资的德华银行青岛分行, 成立于1899 年。到1922 年青岛有银行11 家, 其中中资5 家, 日资5 家, 英资1 家; 到1933 年, 青岛的中外银行增至20家, 其中中资12 家, 日资4 家, 英资2 家, 德、美 资各1 家, 在全省独占鳌头, 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商业金融业中心(参见图 11) 。
标题
1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青岛城市的产生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天赋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等 方面的因素。胶州湾在近代首先由于其军事价值受到重视。1897 年11 月14 日, 德国借口“曹州教案”派远东舰队占领胶州湾; 1898 年3 月6 日, 德国与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借约》,1899 年10 月12 日, 德皇 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功能组成部分进行具体规划, 并制订了保证规划的实施措施。该规划方案 从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上看, 具备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和现代城市规划思 想意识, 有不少合理甚至科学的内容。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基础和客观 的社会现实因素, 该方案也存在很多不足, 带有相当多的不成熟成分。 3. 1937 - 1949 的发展延续期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日本于1938 年初第二次占领青岛。为实现其 狂妄的侵略野心, 自占领第二年(1939) 4 月就开始为青岛制订新的发展计 划, 并于1939 年6 月将胶州、即墨两县划归青岛, 成立所谓“大青岛市”, 同年制订了“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即大青岛区域规划,包括胶州和即墨) 和“母市计划” (即青岛市规划) 。日本人给大青岛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 是“华北门户, 海陆空交通要道, 军事侵略华北的重要基地, 工业基地和 观光地”; 青岛市的规划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政治、港湾、工业和观光 性质的城市”。虽然天津港的地位一直在青岛港之上, 但日本人通过比较 认为, 天津港的自然条件不足是难以弥补的, 而青岛由于仅有胶济铁路与 内地联系造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1. 1897 - 1914 年的城市形成期 2. 1914 - 1937 年的成长完善期 3. 1937 - 1949 年的发展延续期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1. 1897 - 1914 年的城市形成期
出于争霸世界的野心, 德国在占领胶州湾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实地调 查分析与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工作, 认为胶州湾具有“未来的重要 性”,因为“此地的港口符合一个伸展到华北的铁路网的海岸据点的条 件。” 从客观角度来看, 这些前期工作以区域发展的眼光, 在科学 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胶州湾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价值1898 年9 月, 德国殖民当局公布了第一个青岛城市规划方案, 随后搬迁了规划范 围内的原有村庄, 从零开始了大规模的筑港建城活动。 该方案以港口选址为首要考虑因素, 在靠近港口的平坦地区作为市 区的主要选址。铁路线沿胶州湾东海岸布置在港口和市区之间, 火车站 则设ຫໍສະໝຸດ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投资达5亿日元, 涉及制盐、纺织、火柴、麦酒、矿泉、榨油及罐头蛋粉等 行业, 其中纺织业投入就达1. 5 亿日元。1916 年至1923 年, 日本在青岛 开办大型纱厂6 家, 是日本在青岛乃至山东的骨干企业。除以日资为主体 的外资工业外, 民族工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在德日统治青岛期间, 民族工 业的发展被压制, 1914 年青岛有5 家民族企业, 到1927 年的13 年里只增 加到43 家。1929年以后青岛的民族工业逐渐得到发展, 1932 年达到120 家, 1934 年则达到150 家。虽然从资本总额来看, 外资还占有相当优势, 但这个时期青岛的民族工业不论数量还是门类, 都较此前发生显著变化。 在1937 年中国工厂分布的统计中, 青岛有工厂138 家, 在当时的5 个直辖 市中排名第二, 在全国所有县市中排名第六。 工业领域的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青岛的金融、贸易、商业、航运 业等行业都得到迅速成长。首先, 青岛港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贸易总 额在1931 年达到开埠以来的最高额, 进出口总值为291 ,000 ,000 海关两, 在全国港口中名列第五。1931 年以后, 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及国内农村破 产的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此间, 市区人口从1913年的 57 ,578人,增至1935 年的301 , 192 人, 城市化水平达到5711 %。 市区面积则从德国人最早规划建设 的5平方公里, 达到1937 年的35 平 方公里。 这个时期, 也是城市发展促成城 市规划发展的时期。自德国人之后, 城市规划通过市政管理机构、相关 政策法规等方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得以继承。同时, 城市空间突破德 制青岛规划的范围, 城市发展的强 劲势头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促成了规划意识的确立和新的规划 试验。(参见图2 、3)
3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在城市的尽端。这种布局方式 既方便港口与铁路之间的货物转运, 又可以使铁路沿城市边缘通过所有 市区。港口与铁路在青岛城市中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德制青岛规划 首先重点解决了港口与铁路的布置, 合理利用胶州湾的海岸线, 使城市 与港口、铁路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 德制青岛城市规划中最有创造性和 影响力的特点(图1) 。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成的腹地不足问题, 可以通过增建铁路来实现, 因此青岛更应该作为将来 华北的中心港考虑。这是通过规划将青岛区域定位的再一次提升。其中大 港按计划进行了扩建, 但胶济铁路的延长以及铁路增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成为影响青岛后来开拓内陆腹地的一大障碍。 日本人亦首次在青岛规划中明确提出组团式城市布局形式(1978 年的青 岛城市总体规划中再次出现这种布局形式) , 城市用地向北扩展到白沙河, 使青岛成为长25 公里、宽4 - 5 公里的典型的带形城市(参见图4) 。与 1935 年规划一样, 市中心同样选择迁移到台东镇一带。在扩建大港的同时, 考虑新建沧口港。铁路方面考虑将客运和货运线分开。道路规划有南北三 条干线和立体交叉, 对机场、公园、绿地等等也有规划。 这个规划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但从规划本身来说, 尤 其是从青岛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 是比较合理的。首先考虑到青岛在城市 发展史上形成的特点。1935 年的规划已将市区范围向北扩展至李村河以北, 这个规划则将市区继续向北延伸至白沙河附近(参见图4) 。其次, 充分考 虑到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到1906 年, 最初的规划方案已基本得到实施。此时, 青岛大港的筑港 工程也已完成大半,已经建成的胶济铁路和即将完工的港口, 标志着青岛具 备从事大规模对外贸易的交通技术的前提。德国殖民当局适时地在原市区 规划的基础上, 沿胶州湾港口附近向北做了市区扩展规划。新规划充分利 用海岸线, 使港口铁路的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 从而为即将完工的大港所 带来的预期的城市发展, 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 并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的商 贸性质。这一规划在德占青岛时期得以继续实施。 1897 - 1914 年可以看做是青岛在规划指导下作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形 成期。德制青岛规划移植了一个代表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水平的现代城 市规划版本。规划从城市的区域定位出发确定城市性质, 通过港口、铁路 的建设和合理的城市布局, 将城市发展潜力有效地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 在青岛城市形成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并为长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这期间青岛实现了城市发展史上从渔村到外贸港口城市的第一次 飞跃。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其中中国人53 ,312 人,德国人1 ,855 人,其他外国人2 ,411 人,11 年中 增加了267 %。市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远远高于整个租借地的人口增长速度, 使青岛的城市化水平从1897 年的16. 7 %增长到1913 年的28. 3 %。 2. 1914 - 1937 的成长完善期 青岛虽然在德占时期完成了一个渔村到一个现代港口城市的转变, 但城 市整体实力在当时的中国并不高, 只能算是“中国北部德国的商业、矿业、 金融业、铁路和工厂企业的中心”, 或以现在的标准, 更准确地说只是山 东的外贸中心。1914 – 1937 年则是青岛在德占时期的基础上继续成长完 善的时期, 在此期间, 虽然政局更迭, 但城市发展速度有增无减, 青岛的 城市功能不断增加, 并逐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完成了城市发展史上从功 能单一的外贸港口城市到区域综合性中心城市的第二次飞跃。 青岛港便利的运输条件为青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青岛兼备多 种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 使这时期青岛的工业得到飞速发展。在青岛城市 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外资的作用不容忽视。从1915 年到1925 年, 日本在 青岛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1918 年日本殖民当局在原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对青岛市区进行了扩张规 划(参见图2) , 新规划的市区沿着胶济铁路和胶州湾东海岸向北展开。日 据时期(1914 - 1922 年) , 根据此规划分三期扩建了市区(参见图3) , 其 中第三期因为1922 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没有完成。 20 世纪20 - 30 年代年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加速时期, 出现了资本主义 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虽然没有工业化初期欧洲的大城市那么严重, 但也有诸如用地混乱、功能混杂、棚户区大量出现等现象。到30 年代初, 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促使市政当局开始统筹考虑, 以图全面解决。与此同 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 从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有 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使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也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 城市规划的试验。1935 年1 月,青岛市工务局公布了《青岛市施行都市计 划案初稿》, 对青岛进行了一次长远、全面的发展规划。方案中说明了城 市规划的目的、作用和规划原则, 明确了规划范围, 并首次对未来的城市 发展规模进行了预测( 100 万人和137. 7 平方公里) 。规划对城市进行了 功能分区, 对城市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