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_时空特征_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万纯、 陈永福 (2005) 1978~2003 年
注:a 粮食生产指数是指各省份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表 1 所列文献的研究时间范围不一,有一年两年的,也有十几年的,最长有 28 年,涵盖了改革 开放初期到 2008 年;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以粮食、蔬菜或者棉花等单类农作物为主,且大多数研
(2)
(2)式中, i 0, 1, 2,……, 6, j 取 0 表示种植业,取 1~6 分别表示 6 种主要农作物。 m 为省 份数,一般取 1、3、5; xk 表示省份 k 种植业或者某种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全国种植业或者某 种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3.地区产业平均集聚率。本文借用范剑勇(2004)提出的地区产业平均集聚率指标,从地区路 径来分析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特征。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表1 作者及年份 伍山林(2000) 薛宇峰(2005) 高帆(2005) 梁书民(2006) 陆文聪等(2008)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程度测度的代表性研究 时间范围 1982~1998 年 1990 年,2002 年 1978~2003 年 1984 年,2003 年 1978~2006 年 研究对象 粮食 粮食 粮食 粮食 种植业 粮食 棉花 棉花 稻谷、甘蔗、 蔬菜等 杨春、陆文聪(2010) 2007 年 吕超、周应恒(2011) 1995~2008 年 粮食 蔬菜 播种面积 产值 县域尺度 17 个主产区 莫兰指数 区位商 产量 产量、播种面积 产量 产量 播种面积 产量 种植面积 种植面积 产量、播种面积 数据 地理尺度 29 个省份 31 个省份 29 个省份 29 个省份 31 个省份 29 个省份 29 个省份 29 个省份 广东省 地理集聚指标 生产集中度 区位商 粮食生产指数 a 生产集中度 区位商 生产集中度、莫 兰指数 钟甫宁、 胡雪梅 (2008) 1978~2005 年 朱启荣(2009) 陈伟莲等(2009) 1980~2005 年 2005 年,2007 年 生产集中度 生产集中度 区位基尼系数
产值)占全国种植业或者某种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或总产值)的比重; 表示各省(区、市) 种植业或者某种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或产值) 占全国种植业或者某种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或 总产值)的比重的均值。种植业区位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区位基尼系数越高,表明种植 业的地理集聚程度越高。 2.产业集中率。种植业或者某种主要农作物生产的集中率表示生产规模最大的前几位省份种植 业或某种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全国种植业或者某种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的总和。该指 标可以反映种植业在前几位省份的集聚程度和排名前几位省份的变化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n
j
Vk
x
j 1
j k
n
(Biblioteka Baidu)
(3)式中, i 1, 2, 3,……, 6,分别表示 6 种主要农作物。Vk 表示省份 k 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平 均地理集聚率, xkj 表示省份 k 农作物 j 的播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 j 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n 表示省份
k 的主要农作物种类数。该指标表示一个省种植业的平均地理集聚率。Vk 的取值范围为[0,1],Vk
值越大,表示该省种植业在全国的平均占有份额越大,其种植业的地理集聚程度越高。 (二)数据来源与空间单元 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中种植业播种面积数据,1980~2008 年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农业 60 年统计资料》①,2009 年和 2010 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②。本文所有图表中的数 据,如果没有特殊注明,均来源于以上统计年鉴和统计资料,或者基于这些数据计算所得。关于省 (区、市)的数量问题,由于海南省在 1988 年从广东省脱离而独立设省,重庆市在 1997 年从四川 省脱离而成为直辖市,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将海南省所有年份的相关数据并入广东省,将 重庆市所有年份的相关数据并入四川省。如此处理后,一共有 29 个空间单元。关于东部、中部和西 部三大区域的划分, 根据 2000 年 12 月 27 日国务院 《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中 的划分方法,东部地区包括 10 个省(市) ,分别是辽宁、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 福建、山东、广东;中部地区包括 8 个省,分别是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山西;西部地区包括 11 个省(区) ,分别是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 宁夏、青海、新疆。这是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中运用最广泛的区域划分方法。
三、测度指标、数据来源与空间单元
(一)测度指标 测度产业地理集聚程度的指标很多,主要有:标准差系数、产业集中率、赫芬达尔指数、产业 空间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区位基尼系数、产业空间集聚指数(魏后凯,2006) 。在相关研究文献 中,被普遍使用的指标有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例如贺灿飞、潘峰华,2007)和地区产业平 均集聚率(例如范剑勇,2004) 。考虑到指标的适应性和相应数据的可得性,结合表 1 中的相关代表 性研究,本文选取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地区产业平均集聚率,对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 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和系统的考察。 1.区位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测度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重要指标,Keeble et al.(1986)最早 将基尼系数应用于测度产业的地理分布状况。之后,克鲁格曼(2002) 、梁琦(2004)应用基尼系数 来研究产业地理集聚问题。产业分布的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 19 -
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个省(区、市)种植业播种面积①数据,从产业和地区两个方面系统分析 1980~2010 年中国种植业 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揭示其影响因素。
二、文献回顾
一些研究文献描述了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程度及其演变趋势。这些研究一般采用生产集中度、区 位商、 区位基尼系数和莫兰指数等指标来测度农业地理集聚程度 (见表 1) 。 伍山林 (2000) 基于 1982~ 1998 年中国各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比重的统计分析表明,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粮食生产 具有稳定的区域变化特征,粮食生产趋向集中于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 。高帆(2005)采 用生产指数分析了 1978~2003 年中国粮食生产地理区位的变化, 研究发现,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粮 食生产表现出了从“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转移的倾向。陆文聪等(2008)计算出来的莫兰指 数值显示,1978 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省际相关性,一个省粮食生产规模的扩大会诱发 相邻省粮食生产的缩减,粮食产出具有较高的空间溢出效应。朱启荣(2009)考察了中国棉花主产 区空间布局的变化,其基于各省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棉花总种植面积比重的统计分析表明,1980 年 以来,中国棉花主产区经历了由南方的湖北、湖南、安徽等省份向北方的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份, 再向西北的新疆自治区迁移的过程。吕超、周应恒(2011)采用中国 17 个蔬菜主产区 1995~2008 年的产值数据计算出来的区位商值显示,中国蔬菜产地布局呈现出了由城郊向农区转移、由分散趋 向集聚的趋势。
GINI j
1 m m j | xk xhj | 2 2m k 1 h 1
(1)
(1)式中,i 0, 1, 2,……, 6, j 取 0 表示种植业,取 1~6 分别表示 6 种主要农作物。GINI j 表示种植业或者某种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区位基尼系数;m 为省份数量;k、h 分别表示不同的省份,
2012.5
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 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肖卫东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中国 29 个省份种植业总播种面积及 6 种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 从产业和地 区两个方面系统地刻画了 1980~2010 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 并揭示了其影 响因素。从整体上看,中国种植业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不同农作物生产的地理集聚存在显著 的差异。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拐点特征和明显的“先小幅 增强、随后显著增强、后趋于减弱”阶段性特征。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区域是中部地区,主要省 份种植业呈现出明显的中度地理集聚特征。一些农作物生产还呈现出高度集聚在少数省(区、市) 的特征,地区垄断性趋势不断增强。影响种植业地理集聚的因素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主要包括自 然资源禀赋、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农产品运输成本和农业对外开放等。 关键词:种植业 地理集聚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 21 -
h k ; xkj 表示省份 k 种植业或者某种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或产值)占全国种植业或者某种主 j 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或总产值) 的比重,xh 表示省份 h 种植业或者某种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或
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m
j CRm xkj 100% k 1
一、引言
当前,建设和培育规模化、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农业地理集聚区,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趋 势 (郑风田、 程郁, 2005) 。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 农业空间分布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地理集聚现象 (库 姆斯等,2011)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农业出现了快速集中的趋势(邓家琼,2010) 。在中国, 农业领域改革的深入、融入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强,导致不同区域的农业贸易条件、 要素价格等发生了较大变化。相应地,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空间分布在全球化和市场化力量的共 同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杜志雄、肖卫东,2010) ,农业生产趋向于集聚,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 展和农村经济景观的一个突出地理特征。中国农业产业布局的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形成了明显的 产业带和块状生产布局,其中,东部地区重点围绕国际市场和城镇需求发展效益农业,中部地区定 位于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主产区,西部地区重点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张红宇等,2009) 。在国 家大力发展农业政策的支持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设立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以及县级的农业科技 园区、农业示范基地等。农业生产的集聚化和连片化进程迅速推进,农业项目区建设、优势特色农 产品产业带建设等越来越成为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姜长云,2010) 。 总之,无论是在宏观尺度还是在微观尺度上,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现象不断涌现,地理集聚格局 日益显著。但是,上述研究中,有些是基于直观观察和认识的总结,有些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和定 性分析上,缺乏对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以及其影响因素的揭示。地理集 聚既是一个产业概念, 也是一个空间概念, 研究农业地理集聚应同时关注产业和空间维度。 鉴于此, 本文以种植业为例,运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地区产业平均集聚率等指标,基于中国 29

在有关统计资料中,粮食、油料、糖料、棉花、蔬菜、水果等的生产面积,公布的都是播种面积数据,但是,习惯 上,棉花、蔬菜和水果的生产面积一般都表述为种植面积。因此,在本文行文时,笔者会相机使用播种面积和种植面 积的表述。 - 20 -
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究都是以粮食为研究对象;研究中所采用的农业生产数据也不一,有播种面积数据、产量数据和总 产值数据。借鉴已有研究的经验,本文在选取研究对象和数据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研究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问题,既要从总体上刻画种植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变化趋势,又要分 别分析各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地理集聚格局,并揭示各主要农作物生产地理集聚程度及变化趋势的差 异性; ②全国和各省份的农业统计年鉴和农村统计年鉴中, 都公布了 1980~2010 年种植业和各主要 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数据, 以及 1980~2010 年种植业的总产值数据; 但是, 只有各主要农作物的产量 数据, 各主要农作物 1980~2010 年的产值数据非常不完整; ③种植业和各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水平受 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较大,会出现异常数据,并且数据波动性大;④播种面积数据在已有的研究文 献中应用较多。为此,本文研究以种植业和 6 种主要农作物(分别是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 菜和水果)为研究对象,选取 29 个省份 1980~2010 年种植业和 6 种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数据, 基于各省份种植业播种面积占全国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各省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主 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来计算种植业和 6 种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地理集聚指标。其中,粮食、棉 花、油料和糖料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蔬菜和水果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