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中的常用公式和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中的常用公式和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中的常用公式和二级结论总结

一、运动学

公式整理: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推论:

1、 1、

2、 2、

3、 3、

4、无论加速、减速总有不变关系V t/2V s/2?

5、

无初速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

各时刻总位移比:

各段时间内位移比:

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

到达各分点时间比

通过各段时间比

纸带法求速度和加速度:

有用结论:

1、在v-t图象中,图象上各点切线的斜率表示;某段图线下的“面积”数值上与该段相等。

特殊图像(a-x图像包围面积=1/2(v t2-v02)(1/v-x图像面积为时间)

2、在初速度为V0的竖直上抛运动中,返回原地的时间T= ;抛体上升的最大高度H= 。

对称性的应用;竖直上抛物体与自由落体物体相遇时速度相等,则两物体运动情况类似。

3、平抛(类平抛)物体运动中,速度夹角的正切值等于位移夹角正切的两倍;速度的反

向延长线交于位移中点;

从斜面平抛的小球落回斜面时与斜面夹角一定。(落回斜面的时间、位置、距斜面最远) 平抛落到台阶问题

4、初速为零以a 1匀加速t 秒加速度变为a 2再经过t 秒回到出发点,a 2= a 1

5、小船渡河时,船头总是直指对岸所用的 最短;

满足什么条件航程最短(两种情况) 6、追及相遇问题临界条件

7、质点做简谐运动时,靠近平衡位置时,加速度 而速度 ;离开平衡位置时,加速度 而速度 。

8、紧靠点光源向对面墙平抛的物体,在对面墙上的影子的运动是 运动。 9、等时圆的结论:

时间相等: 450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

10、“刹车陷阱”

11、速度分解问题:绳和杆相连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沿绳或杆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加速度关系与速度关系不同

12、平均速率一般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向(不返回)直线(不转弯)运动中二者才相等。这是由于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所导致的。但瞬时速率与瞬时速度的大小相等。

13、在一根轻绳的上下两端各拴一个小球$若人站在高处手拿上端的小球由静止释放则两小球落地的时间差随开始下落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4、飞机投弹问题

15、皮带轮问题(专题总结)

16、质心系的选取(弹簧双振子模型) 18、多普勒效应:f u

V v

V f ±=

'(f 为波源频率,f’为接收频率,V 为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为观察者速度,u 为波源速度)

19、几个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相对匀速直线运动。(参考系的选择)

20、空气阻力f=kv,竖直上抛到回到抛出点过程,阻力冲量为零。

二、力学

基本公式:

牛顿运动定律(对系统、可分解) 圆周运动: 平抛:

有用结论:

1、几个力平衡,其中一个力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轻质弹簧的弹力与弹簧运动状态无关

3、弹簧弹力不能突变,轻绳、轻杆的弹力可以突变

4、弹簧串并联公式:

5、“光滑小环” 、“光滑滑轮” 、“光滑挂钩”不切断细绳,仍为同一根绳,拉力大小处处相等;而“结点”则把细绳分成两段,已经为不同绳,拉力大小常不一样。

如图所示,在系于高低不同的两杆之间且长L 大于两杆间隔d 的绳上用光滑钩挂衣物时,衣物离低杆近,且AC 、BC 与杆的夹角相等,sin θ=d/L ,(θ角与B 点悬挂高度无关)分别以A 、B 为圆心,以绳长为半径画圆且交对面杆上'A 、'B 两点,则'AA 与'BB 的交点C 为平衡悬点。

6、若物体相对施力面有两个分速度,则摩擦力沿相对合速度的反方向

7、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等大两力F 夹角1200,合力为 ,夹角600,合力为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8

、三力共点且平衡,则(拉密定理)

9、物体沿着光滑斜面下滑的加速度a= ,沿着粗糙斜面下滑的加速度

a= ,

物体沿着粗糙斜面恰好匀速下滑时?=

10、水平力拉着材质相同的物体A、B加速前进,,则A、B间的作用力为F

m

m

m

N

2

1

2

+

=。此结论与水平面是否粗糙无关,与AB放在水平面上还是斜面上无关,与斜面是否粗糙无关

11、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法向速度、法向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12、已知合力F、分力F

1

的大小,分力F

2

与F的夹角θ,则F1>Fsinθ时,F2有两个解:

θ

θ2

2

2

1

2

sin

cos F

F

F

F-

±

=;F1=Fsinθ时,有一个解,F2=Fcosθ;F1

13、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原理)

14、物体有向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且超重量为ma

物体有向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且失重量为ma;时,完全失重

15、几个临界问题:α

gtg

a=注意α角的位置!

弹力为零弹力为零

16、速度最大时往往合力为零:

17、用长为L的绳拴一质点做圆锥摆运动时,则其周期

g

L

T

θ

π

cos

2

=。(计算值<真实值)

18、合力总是指向轨迹弯曲的一侧----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尤其要注意

19、(1)“绳”类:最高点最小速度gR,最低点最小速度5gR,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最高点与最低点的拉力差6mg。

(2)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下摆到最低点:弹力3mg,向心加速度2g

(3)“杆”:最高点最小速度0,最低点最小速度gR

4;当在最高点时,杆拉物体;当时杆支持物体。

拓展:等效重力场

20、由质量为m质点和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组成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弹簧振子平放,竖放没有关系-----可由此推导出单摆周期公式。

a

21、由质量为m 的质点和摆长为L 组成的单摆的周期T= ,与摆角θ和质量m 无关。注意:L 、g 的有效值(如,双线摆中的L 有;若摆球带电荷q ,置于匀强电场中,则中的g 由重力和电场力的矢量和与摆球的质量m 比值代替等)

22、摩擦角和全反力(滑动摩擦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称为全反力,全反力与支持力的夹角恒定tan θ=μ)

万有引力基本公式:

开普勒周期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黄金代换:

1、地球的质量m ,半径R 与万有引力常量G 之间存在下列常用关系 。

2、重力加速2r GM g =,g 与高度的关系:在地球外部()

g h R R g ?+=2

2 在地球内部g ∝R 3、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g ,行星的半径为R ,则环绕其表面的卫星最低速度(又叫

第一宇宙速度)V 1为 ;V 2=s ;V 3=s

4、若行星的平均密度为ρ,则卫星周期的最小值T 同ρ、G 之间存在的关系式: 6、卫星绕行星运转时,其线速度V 、动能E k 、角速度ω,周期T 、向心加速度a 同轨道半径R 定性关系:

(轨道半径变大时,线速度变小,角速度变小,加速度变小,势能变大,周期变大)

7、同步卫星: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地处,运行速度s 。

8、近地卫星:周期84分钟 R ≈R 地

9、太空中两个靠近的天体叫“双星”。它们由于万有引力而绕连线上一点做圆周运动,它们的 大小相等,其轨道半径与质量成 比、环绕速度与质量成 。 10、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

11、圆周运动中的追赶问题(钟表指针的旋转和天体间的相对运动):

12

1=-T t

T t ,其中T 1<T 2。 12、三种特殊物体地球赤道表面的线速度为V 1加速度为a 1,同步卫星的线速度V 2加速度为a 2,地球近地卫星的线速度为V 3加速度为a 3则有:V 3>V 2>V 1,a 3>a 2>a 1

13、地球半径 地球质量 地球公转半径

太阳半径 太阳质量

月球半径 月球质量 月球重力加速度 宇宙年龄 哈雷彗星回归周期 其它行星公转周期

14、拉格朗日点(引力的合力恰好等于向心力)日地间有5个 15、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内部质点所受万有引力合力为零

16、冲日和凌日(凌日指地内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在地球上的观察者会发现一个黑点从太阳表面通过,持续一个多小时,称为X 星凌日。同理,在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除了水星之外,均可观察到其内侧行星的凌日,比如火星上可以看到地球凌日)(冲日是指地外天体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天体、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同理,在其他行星的外侧,除了冥王星之外,均可观察到其外侧行星的冲日,比如火星上可以看到木星冲日。)(合日:相对于冲日的现象叫合日,合日即天体视位置跟太阳为同一方向,该天体和太阳都处于地球的同一侧,此时天体与太阳同升落,受太阳光线影响不能见到,有日食发生时除外。) 17、如何判断土星环是小卫星群还是与土星连续物

18、角速度过大会造成星球解体

19、赤道处与两级重力加速度的差值与自转角速度的关系

20、火箭匀加速向上发射过程中支持力与所处高度的关系

三、功和能

1、求功的途径:

①用定义求恒力功. ②用动能定理(从做功的效果)或能量守恒求功.

③由图象求功. ④用平均力求功(力与位移成线性关系).

⑤由功率求功.

2.功能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不是能.

(1)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数值上相等)

(2)电场力所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数值上相等)

(3)弹簧的弹力所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少(数值上相等)

(4)分子力所做的功等于分子势能的减少(数值上相等)

(5)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加(所有外力)

(6)只有重力和弹簧的弹力做功,机械能守恒

(7)克服安培力所做的功等于感应电能的增加(数值上相等)

(8)除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功等于机械能的增加

(9)功能关系:摩擦生热Q=f·S

相对

(f滑动摩擦力的大小,ΔE损为系统损失的机械能,Q 为系统增加的内能)

(10)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负功、还可以不做功,但不会摩擦生热;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负功、还可以不做功,但会摩擦生热。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若其中一个力做正功,则另一个力做负功,且总功代数和为零,若相互作用力是一对滑动摩擦力,也可以对其中一个物体做正功,但总功代数和一定小于零,且 W总=-F·S相对。

(1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之间无任何关系,但冲量等大反向。一对平衡力做功不是等值异号,就是都不做功,但冲量关系不确定。

有用结论:

1、沿粗糙斜面(不是曲面)下滑的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大小等于对应水平面上克服摩擦力做功。

2、物体由斜面上高为h的位置滑下来,滑到平面上的另一点停下来,若L是释放点到停止点的水平总距离,则物体的与滑动面之间的摩擦因数μ与L,h之间存在关系μ=h/L,如图所示。(几种变形自己添加)

3、摩擦生热:Q=fS——S指

4、发动机的功率P=Fv,当合外力F=0时,有最大速度v m=P/f(注意

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5、00≤α<900做正功;900<α≤1800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

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洛伦兹力不做功。

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106J,1eV=×10-19J.

7、重力、弹力、万有引力对物体做功仅与物体的初、末位置有关,而与路径无关。选地面为

零势面,重力势能E

P =mgh;选弹簧原长的位置为零势面,则弹性势能E

P

=kx2/2;选两物体相距

无穷远势能为零,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势能r

M M G

E P 2

1-= 8、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9、当弹簧二端连接的关联物在光滑水平面上仅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发生能量的转化时,若弹簧伸长到最长或压缩到最短,相关联物速度一定相等,且弹簧具有最大的弹性势能 10、滑动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等于滑动摩擦力与路程的乘积

11、人造卫星的动能E K ,势能E P ,总机械能E 之间存在E=-E K ,E P =-2E K ;当它由近地轨道到远地轨道时,总能量增加,但动能减小。

四、动量

1.同一物体某时刻的动能和动量大小的

关系:

2.碰撞的分类 :

①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无损失

②完全非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动能损失最大。(以共同速度运动)

③非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动能有损失。碰撞后的速度介于上面两种碰撞的速度之间(大物碰静止的小物,大物不可能速度为零或反弹) 3.一维弹性碰撞:

两物体发生弹性正碰,质量分别m 1、m 2, 碰前v 1、v 2,碰后v 1’,v 2’

根据:

求得: 动物碰静物:即 v 2=0,

求得: 结论:质量大碰小,一起向前;质量相等,速度交换;小碰大,向后转

4.A 追上B 发生碰撞,满足三原则:

①动量守恒 ②动能不增加 ③合理性原则{A 不穿过B ('<'V V A B )

} 5.小球和弹簧:①A 、B 两小球的速度相等为弹簧最短或最长或弹性势能最大时

②弹簧恢复原长时,A 、B 球速度有极值:若M A ≥M B 时,B 球有最大值,A 球有最小值;若M A

路径 物理规律 适用的力 能研究的量 不能研究的量 运用的场

运动定律 牛运定律加 运动学公式 恒力 S ,V ,t 无 恒力作用

过程

动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恒力或变力 V ,t S 运动传递

过程

功、能 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功能关系 恒力或变力 V ,S t 能量转化

过程

7、人船模型 8、子弹(质量为m ,初速度为0v )打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质量为M ),但未打穿。从子弹刚进入木块到恰好相对静止,子弹的位移子S 、木块的位移木S 及子弹射入的深度d 三者的比为)(M ∶∶)2(∶∶m m m M d S S ++=木子

有用结论:

1、两电荷固定,要放入第三个电荷平衡,与第三个电荷电性电量无关,放入位置“同种电荷

放中间,异种电荷放电量小的一边”

三个电荷都不固定,“两同夹异、两大夹小”

2、分析物理问题时,可将研究对象进行分割或填补,从而使非理想模型转化为理想模型,使

非对称体转化为对称体,达到简化结构的目的。而割补的对象可以是物理模型、物理过程、物理量、物理图线等。例:大的带电金属板等效成点电荷、不规则导线的动生电动势的计算、有缺口的带电环中心场强的计算、确定振动状态的传播时间常补画波形图。

3、等量的同种(异种)电荷连线及连线中垂线上电势、场强的规律。电势与场强无关。

4、匀强电场中,任意两点连线中点的电势等于这两点的电势的平均值。在任意方向上电势差

与距离成正比。

5、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落最快,在等差等势面分布图中,等势面密集的地方电场强度大

6、电容器充电后和电源断开,电量不变,仅改变板间的距离时,场强不变;

若始终与电源相连,电压不变,仅改变正对面积时,场强不变。

7.电容器充电电流,流入正极、流出负极;电容器放电电流,流出正极,流入负极。 8、带电小球在电场中运动时常用等效“重力”法。

9、同种电性的电荷经同一电场加速、再经同一电场偏转,打在同一点上

10.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的功对应,电场力的功等于电势能增量的负值(减少量):电电E W ?-=。

11.粒子飞出偏转电场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通过沿电场方向的位移的中心”。 12、只有电场力对质点做功时,其动能与电势能之和不变。

只有重力和电场力对质点做功时,其机械能与电势能之和不变。 13、两同种带电小球分别用等长细绳系住,相互作用平衡后,摆角α与质

量m 存在2211sin sin ααm m =,如图9所示。

α α

q q

图9

有用结论:

1、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异向电流相互排斥。交叉电流有转向同向的趋势。

2、洛仑兹力永不做功,但是可以通过分力做功传递能量。

3、“确定圆心、计算半径、作轨迹、”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问题的一般思路,其中

画轨迹是处理临界与极值问题的核心。当速度大小不变而确定粒子到达的区域时,要善于进行动态分析,即首先选一个速度方向(如水平方向)然后从0度开始改变速度方向,分析轨迹变化,从而找出在角度变化时可能出现的临界值与极值。

4、点电荷在圆形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圆轨道的弦越长,圆心角越大,运动时间就越长。

当圆形区域的直径为圆轨道的弦长时,偏转角最大,点电荷的运动时间最长。

5、在有匀场磁场的复合场中,若带电粒子作不平行于磁场的直线运动,那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6、从直线边界射入的粒子,从同一边界射出时,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在圆形磁场中,沿径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径向射出。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场中做部分圆周运动,速度的偏向角等于对应的圆心角。

7、如图12,垂直进入偏转电场的带电粒子,出电场后垂直进入匀强磁场,在匀强磁场的直边界上,射入点与射出点之间的间隔与初速有关,与偏转电压无关。

8、速度选择器的粒子运动方向的单向性;回旋加速器中的最大动能E max 在B 一定时由R 决定,加速时间t 还与旋转次数有关;

9、霍耳效应中载流子对电势高低的影响;

10.粒子径直通过正交电磁场(离子速度选择器):qE qvB =,B

E

v =

。 11.最小圆形磁场区域的计算:找到磁场边界的两点,以这两点的距离为直径的圆面积最小

12.要知道以下器件的原理:质谱仪、速度选择器、磁流体发电机、霍耳效应、电磁流量计、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回旋加速器、电磁驱动、电磁阻尼、高频焊接等. 13.通电线圈在匀强磁场中所受磁场力没有平动效应,只有转动效应。

磁力矩大小的表达式有效nBIS M =,平行于磁场方向的投影面积为有效面积。 14、安培力的冲量I BLq =

15、带电粒子在重力场、匀强磁场、匀强电场的叠加场中可以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螺旋线运动、滚轮线运动等

16、轨迹圆半径与磁场圆半径相等时,从同一点入射的粒子出磁场时速度平行,且与过入射点的磁场圆半径垂直;所有平行入射的粒子均汇聚于同一点出射(磁聚焦)

17、总结几种常见轨迹

七、电磁感应

基本公式:

有用结论: 1.楞次定律:“阻碍”的方式是“增反、减同”楞次定律的本质是能量守恒,发电必须付出代价,楞次定律表现为“阻碍变化原因”。若是由相对运动引起的,则阻碍相对运动;若是由电流变化引起的,则阻碍电流变化的趋势。 相见时难别亦难,面积变化来相伴 2.运用楞次定律的若干经验:

(1)内外环电路或者同轴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增反减同”

(2)导线或者线圈旁的线框在电流变化时:电流增加则相斥、远离,电流减小时相吸、靠近。

(3)“×增加”与“·减少”,感应电流方向一样,反之亦然。

(4)单向磁场磁通量增大时,回路面积有收缩趋势,磁通量减小时,回路面积有膨胀趋势。 通电螺线管外的线环则相反。

(5)楞次定律逆命题:双解,“加速向左”与“减速向右”等效。 (6)感应电流的方向变否,可以看B-t 图像中斜率正负是否变化.

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的是平均电动势,

不能用来算功和能量。

4.直杆平动垂直切割磁感线时所受的安培力:F B

L V R =

22总

由动量定理:022=?_mv mv t R v

L B t -总

Δ可得:R L B mv mv x t 220=

- 常用安培力的冲量:t mv mv U BLC R

x L B N R BL N q BL t BIL —I 安022======ΔΔΔΦΔΔ 5.导体杆旋转切割电动势:ω22

1BL E =(导体杆与磁场垂直)

6、导体杆与磁场不垂直

7.感应电流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量: n ΦQ R R ?Φ?=总

单匝

= 由BIL ⊿t=m ⊿v 得:q=m ⊿v/BL

8.感应电流生热安W Q =,电磁感应现象中克服安培力做的功等于产生的电能。 9.磁通量的计算中,无论线圈有多少匝,计算时都为Φ=BS

10.自感现象中, 自感线圈“通电当断路、稳定当电阻、断电当电源”,通电自感线圈吸收能量,断电自感线圈放出能量。灯泡是否闪亮,要看后来的电流是否比原来大,若是,则闪亮,否则不闪亮.日光灯线路连接.

11、矩形金属线框从一定高度落入有水平边界的匀强磁场,可以先作加速度逐渐减少的变加速运动,再作匀速运动;可以先作加速度逐渐减少的变减速运动,再作匀速运动;可以一直作匀速运动;不可以作匀减速运动。

12、金属框穿越匀强磁场,进、出磁场过程中,通过电量相等。进磁场时速度v 1,在磁场中运动速度v 2,穿越磁场时速度v 3,有:v 2=(v 1+v 3)/2

13、当只有动生电动势时,切割磁感线的部分相当于电源,电源的内部电流由负极流向正极,作出等效电路图。

14、感生电动势(由变化磁场产生的涡旋电场搬运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导体内形成电势差)

求U AB 和U BC

15、动生电动势(绕一周产生电能,画出I-t 图像)

16、单杆模型

A

B A

A B C

17、双杆模型

匀速向上运动时的速度

电路总是有从不稳定向稳定过度的趋势,电路稳定条件:(1)I=0,此时电路中总的电动势为零(2)I ≠0,电路中电动势为恒定值,即:BL 1v 1-BL 2v 2=定值,可知L 1a 1=L 2a 2

八、交变电流

F

a 1

b 1

c 1

d 1

x 1 y

a 2

b 2

c 2

d

2 x 2 y

1、闭合线圈绕磁场的轴匀速转动,从开始计时,产生正弦交变电动势e=NBSωsinωt. ,且与线圈形状,转轴位置无关。

线圈平面垂直于磁场时最大,为;最小,为。线圈平面平行于磁场时最大,为;最小,为。每经过一次,电流方向改变一次,故一周期内,感应电流方向改变次。

2、描述交流电的物理量:最大值、瞬时值、有效值、平均值。(参看全品归纳)

交流电中,注意有效值和平均值的区别,能量用有效值,电量用平均值.

3.求电量的方法有两种:①用平均电动势得q=nΔφ/R②动量定理

4.非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的求法:利用热效应相等I2RT或U2T/R等于一个周期内产生的总热量.

5.理想变压器:不计、、,即不考虑能量损失的变压器。

原、副线的、、、都相同

6、理想变压器基本公式:(注意单个副线圈和多个副线圈的区别)

7、在复杂电路中,原线圈看作所在电路的,副线圈看作所在电路的。

8、理想变压器原副线之间量的决定关系:电压原线圈决定副线圈;电流副线圈决定原线圈;功率副线圈决定原线圈

9、变压器中说负载增加,实为并联的用电器增多,负载电阻减小。会引起副线圈电流增大,副线圈输出功率增大,同时原线圈输入功率增大,原线圈电流增大。原线圈输入电压不变,如考虑输电线上电阻,则负载得到电压减小。

10、副线圈接有二极管,则负载的电压和电流均减小为1/2,功率减为一半;去掉二极管后,原线圈电流增大为2倍

11、远距离输电计算的思维模式:(写出对应公式)

输电线上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求输电线上的电流往往是这类问

题的突破口,分析和计算时都必须用r I U r I P r r r

r ==,2,而不能用r

U P r 2

1'=。特别重要的是要会

分析输电线上的功率损失S U S L U P P r 212

111'∝????

? ??'=ρ,可见电压升高至原来的n 倍,输电线损失的电

压减少至原来的1/n ,损失的功率减少至原来的1/n 2。

12.需要区分的:自藕变压器和滑动变阻器, 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

九、恒定电流

1、外电路串并联:

(1)串联电路:U 与R 成正比,U R R R U 2

11

1+=

。 P 与R 成正比,P R R R P 2

11

1+=

并联电路:I 与R 成反比, I

R R R I 2

12

1+=

。 P 与R 成反比, P R R R P 2

12

1+=

(2)总电阻估算原则:电阻串联时,大的为主;电阻并联时,小的为主

(3)一个电阻串联(或并联)在干路里产生的作用大于串联(或并联)在支路中的作用 (4)含电容电路中,电容器是断路,电容不是电路的组成部分,仅借用与之并联部分的电压。稳定时,与它串联的电阻是虚设,如导线。在电路变化时电容器有充、放电电流。

(5)如图所示,相同材料的金属丝围成矩形,放在匀场磁场中,当金属棒AB 从ab 附近向右匀速滑动时,AB 间的外电阻先变大再变小。 (6)复杂电路的简化:节点法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U =E -Ir 纯电阻时E r

R R

U +=

(1)外电路任一处的一个电阻增大,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2)闭合电路动态电路定性分析的“串反并同”

(3)由P 出=UI =EI -I 2r 可知:I =E /2r 时P 出最大,P max =E 2/4r 。

若外电路为纯电阻电路,当R=r ,即当负载电阻等于电源内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多 (4)同一电源E 、r 向两个电阻R 1、R 2供电时,当满足R 1R 2=r 2时输出功率相等,r =21R R ,称为对偶电阻

(5)纯电阻电路的电源效率:η=R R r

+,当

R=r ,即当电源输出功率最多时效率为50%

3、等效电源

(1)测电源电动势ε和内阻r 有甲、乙两种接法,如图所示,甲法中所测得ε和r 都比真实值小,ε/r 测=ε测/r 真,r 测=rr v /r +r v ;乙法中,ε测=ε真,且r 测=r+r A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若电源内阻较小(如干电池)则采用内接法,若电源内阻较大(如发电机)则采用外接法。(内外接对滑动变阻器而言)。

高中物理的所有公式归纳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 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 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 外力为零。 F 合=0 或 :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 反向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f= μ F N 说明 : ①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 μ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 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高中物理常见结论公式(二级结论)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 温馨提示 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312123 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T S S V V V V t 2221212 +=+== 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 ,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V V S 212222=+, V V S t 22 >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T S S V t 2212+=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 1 4.匀变速直线运动,v 0 =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 各段时间位移比:1:3:5:7:9 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精心整理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γ sin 3 F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 时间等分(T):①1T内、2T内、3T内······位移比:S1:S2:S3=12:22:32 F2

②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S n -S n-k =kaT 2 a=ΔS/T 2 a=(S n -S n-k )/kT 2 位移等分(S 0):①1S 0处、2S 0处、3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经过1S 0时、2S 0时、3S 0时···时间比: t 0as v t 2=o 002 at t v s +=9.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At+Bt 2式中a=2B (m/s 2)V 0=A (m/s ) 10.追赶、相遇问题 )::3:2:1n Λn ::3:2:1Λ

匀减速追匀速:恰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V 匀=V 匀减 V 0=0的匀加速追匀速:V 匀=V 匀加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大S max = 同时同地出发两物体相遇:位移相等,时间相等。 A 与 B 相距△S ,A 追上B :S A =S B +△S ,相向运动相遇时:S A =S B +△S 。 11.小船过河: 3 4 5. α

高中物理全部公式大全汇总

[转] 高中所有物理公式整理,参考下的。 超级全面的物理公式!!!很有用的说~~~(按照咱们的物理课程顺序总结的)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 物理概念、规律和课本上的知识是“一级物理知识”,此外,有一些在做题时常常用到的物理关系 或者做题的经验,叫做“二级结论”。这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 论,或者解决某类习题的经验,这些知识在做题时出现率非常高,如果能记住这些二级结论,那么在做填空题或者选择题时就可以直接使用。在做论述、计算题时,虽然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是记得二级结论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一般地讲,做的题多了,细心的学生自然会熟悉并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如果刻意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那么二级结论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常说内行人“心中有数”,二级结论就是物理内行心中 的“数”。 运用“二级结论”的风险是出现张冠李戴,提出两点建议: 1每个“二级结论”都要熟悉它的推导过程,一则可以在做论述、计算题时顺利列出有关方程,二则可以在记不清楚时进行推导。 2 ?记忆“二级结论”,要同时记清它的使用条件,避免错用。 一、静力学 1. 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几个力平衡,仅其中一个力消失,其它力保持不变,则剩余力的合力是消失力的相反力。 几个力平衡,将这些力的图示按顺序首尾相接,形成闭合多边形。 2 .两个力的合力:F大'F小亠F合亠F大- 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o 3 .研究对象的选取 「整体法——分析系统外力;典型模型:几物体相对静止 1隔离法——分析系统内力必须用隔离法(外力也可用隔离法) 4 .重力一一考虑与否 ①力学:打击、碰撞、爆炸类问题中,可不考虑,但缓冲模型及其他必须考虑; ②电磁学:基本粒子不考虑,但宏观带电体(液滴、小球、金属棒等)必须考虑重力。 5 .轻绳、轻杆、轻弹簧弹力 (1)轻绳:滑轮模型与结点模型 ①滑轮模型一一轻绳跨过光滑滑轮(或光滑挂钩)等,则滑轮两侧的绳子是同一段绳子,而同一段绳中张力处处相等; ②结点模型一一几段绳子打结于某一点,则这几段绳子中张力一般不相等。 (2)轻杆:铰链模型与杠杆模型 ①铰链模型一一轻杆,而且只有两端受力,则杆中弹力只沿杆的方向;②杠杆模型一一轻杆中间也受力,或者重杆(重力作用于重心),则杆中弹力一般不沿杆的方向,杆中弹力方向必须用平衡条件 或动力学条件分析。“杠杆模型”有一个变化,即插入墙中的杆或者被“焊接”在小车上的杆。 (3)轻弹簧:①弹簧中弹力处处相等,②若两端均被约束,则弹力不能突变;一旦出现自由端,弹力立即消失。 6.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J = tan>。 7. 被动力分析 1)被动力:弹力、静摩擦力(0乞f乞f max) (2)分析方法:①产生条件法一一先主动力,后被动力 ②假设法一一假设这个力存在,然后根据平衡或动力学条件计算:若算得为负,即这个力存在, 且方向与假设方向相反;若算得为零,则表示此力不存在。 、运动学 1. 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用运动定律求加速度、求功、算动量)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会带来方便: J X=V=V t—V1+V2S1+S t P 3. 匀变速直线运动:五个参量,知三才能求二。 X2、X3…,注意计数周期T与打点周期T0的关系 ②依据x m?n- X m = n aT2,若是连续6段位移,则有: X5 - X2= 3aT2, X6 - X3= 3aT2 (X6 X5 X4)-(X3 X2 X1) a — 4 .匀变速直线运动,V0 =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 各时刻总位移比:各段时 间内位移比: 到达各分点时间比 2 5 .自由落体:g取10m∕s n秒末速度(m∕s): n 秒末下落高度(m): 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m): 5、15、25、35、45 6 .上抛运动:对称性:t上=t下,V上=V下,h 2 2T 纸带法求速度、加速度: S1 S2 _ 2T S^-Sl X1、 逐差法:①在纸带上标出 X^X I= 3aT2, 三式联立,得: 9T2 4: 3:4: 5 16: 25 1: 3: 5: 7: 9 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 1 : 2 :、3 : 通过各段时间比1 : 、2 -1 :( ? 3—2 ): 10, 20, 30, 40, 50 2 v m _ 2g 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 Vt "2 V S V t "2 "2

高中物理所有公式总结

一, 质点的运动(1)----- 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 2 –V0 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 / 2= V平=(V t + V o) / 2 4.末速度V=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 / 2=[(V_o2 + V_t2) / 2] 1/2 6.位移S= V平t=V o t + at2 / 2=V t / 2 t 7.加速度a=(V_t - V_o) / t 以V_o为正方向,a与V_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o):m/ s 加速度(a):m/ s2 末速度(Vt):m/ 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 s=3.6Km/ 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_t - V_o)/ 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_o =0 2.末速度V_t = g t 3.下落高度h=gt2 / 2(从V_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2 = 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_o t –gt 2 / 2 2.末速度V_t = V_o –g t (g=9.8≈10 m / s2 ) 3.有用推论V_t 2 - V_o 2 = - 2 g S 4.上升最大高度H_max=V_o 2 / (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_o /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平抛运动

高中物理学考公式大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高中物理学考公式大全 一、运动学基本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 速度公式:(无位移)at v v t +=0 位移公式:(无末速度)2 02 1at t v x + = 推论公式(无时间):ax v v t 2202=- (无加速度)t v v x t 2 0+= 2、计算平均速度 t x v ??=【计算所有运动的平均速度】 2 0t v v v += 【只能算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打点计时器 (1)两种打点计时器 (a )电磁打点计时器: 工作电压(6V 以下) 交流电 频率50HZ (b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220v ) 交流电 频率50HZ 【计数点要看清是相邻的打印点(间隔 )还是每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0.1s)】 (2)纸带分析 (a (b)求某点速度公式:t x v v t 22==【会根据纸带计算某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二、力学基本规律 1、不同种类的力的特点 (1).重力:mg G =(2r GM g ∝ ,↓↑g r ,,在地球两极g 最大,在赤道g 最小) (2). 弹力: x k F ?= 【弹簧的劲度系数k 是由它的材料,粗细等元素决定的,与它受不受力以及在弹 性线度内受力的大小无关】 (3).滑动摩擦力 N F F ?=μ;【在平面地面上,FN=mg ,在斜面上等于重力沿着斜面的分力】 静摩擦力F 静 :0~F max ,【用力的平衡观点来分析】 2.合力:2121F F F F F +≤≤-合 力的合成与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牛顿运动定律 (1)惯性:只和质量有关 (2)F 合=ma 【用此公式时,要对物体做受力分析】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是与平衡力最明显的区别) (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 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 sin cos θθ+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F 1

高中物理高分必备二级结论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熟记 “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电磁感应 1.楞次定律:(阻碍原因) 内外环电流方向:“增反减同”自感电流的方向:“增反减同” 磁铁相对线圈运动:“你追我退,你退我追” 通电导线或线圈旁的线框:线框运动时:“你来我推,你走我拉” 电流变化时:“你增我远离,你减我靠近” 2.i 最大时( 0=??t I ,0=框I )或i 为零时(最大t I ??最大框I )框均不受力。 3.楞次定律的逆命题:双解,加速向左=减速向右 4.两次感应问题: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结合安培定则和楞次定律依次判定。 5.平动直杆所受的安培力:总 R V L B F 22=,热功率:总热R V L B P 2 22=。 6.转杆(轮)发电机:ωε2 2 1 BL = 7.感生电量:总 R n Q φ ?= 。

图1线框在恒力作用下穿过磁场:进入时产生的焦耳热小于穿出时产生的焦耳热。 图2中:两线框下落过程:重力做功相等甲落地时的速度大于乙落地时的速度。 二、运动学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 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 ② 1T 末、2T 末、3T 末 ·· ·· ··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 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 ) 1(::)23(:)12(:1::::321----=n n t t t t n ) ::3:2:1n n ::3:2:1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总结 1. 若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互成120°,则其合力为零。 2. 几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一部分力的合力必与其余部分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都相等。即2 aT x =?(可判断 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广:2)(aT n m x x n m -=- 4.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2/t V V = 5.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T 末、2T 末、3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n v v v v n ::3:2:1::::321ΛΛ= (2) T 内、2T 内、3T 内、…的位移之比为:2222321::3:2:1::::n x x x x n ΛΛ= (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 1::23:12:1::::321----=n n t t t t n ΛΛ 6.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零时,可以等效为初速度为零的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7. 对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对应的正向过程和反向过程的时间相等,对应的速度大小相等(如竖直上抛运动) 8.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和怎样受力无关,惯性大小表现为改变物理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9. 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即at V =?)。 10. 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末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过水平位移的中点。 11.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合外力大小恒定且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或与速度方向始终垂直。 12.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的物体,在所受到的合外力突然消失时,物体将沿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所提供的向心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向心运动;在所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离心运动。 13.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内容是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第三定律的内容是所有行星的半长轴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即k T R =23 14. 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万有引力常量为G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其间存在的一个常用的关系是2 gR GM =。(类比其他星球也适用) 15. 第一宇宙速度(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的表达式gR R GM v ==1,大小为s m /9.7,它是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随着卫星的高度h 的增加,v 减小,ω减小,a 减小,T 增加。

高中物理现行高考所有公式大全(最全整理)

高中物理现行高考常用公式 一. 力学 1.1 静力学 物理概念规律名称 公式 重力 G mg =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 f= μN (2) 静摩擦力:大小范围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浮力、密度 浮力F 浮= ρ液gV 排 ;密度ρ=m V 压强、液体压强 压强p F S = ;液体压强 p gh =ρ 胡克定律 F kx =(在弹性限度内) 万有引力定律 a 万有引力=向心力:F G m m r =?12 2 G Mm R h m () +=2 V R h m R h m T R h 2 22 2 24()()()+=+=+ωπ b 、近地卫星mg = G Mm R 2(黄金代换);地球赤道上G 2 R Mm -N=mR ω2 不从心 同步卫星G 2 r Mm =mr ω2 c. 第一宇宙速度mg = m V R 2 V= gR GM R =/ d. 行星密度 ρ= 2 3GT π(T 为近地卫星的周期) V 球= 3 3 4R π S 球=4πR 2 e. 双星系统 G m m r 122 =m 1R 1ω2=m 2R 2ω2 (R 1+R 2=r) 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 F F F F F F F F 合= ++= ?+1222122122cos tan sin cos α θα α 正交分解法: F F F F F x y y x 合= += 22tan α 力矩 M FL =(不要求)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F 合=0或F F x y ==?? ?00 ∑F=o 或∑F x =o ∑F y =o 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 条件 M 合=0或M M 逆顺= 共面力的平衡 F M 合合,==00

高中物理常用二级结论汇总

高中物理常用二级结论 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有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3.匀变速直线运动: 4.匀变速直线运动,v0 =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3:5:7:9 5.自由落体: n秒末速度(m/s): 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 6.上抛运动:有对称性: 7.相对运动: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8.“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求滑行距离。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10.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1.物体刚好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2.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三、运动定律: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简洁版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2、滑动摩擦力: f = N 3、万有引力 F =G 221r m m ( G 为万有引力 常量:G = ×10-11 N·m 2 / kg 2 ) 4、 牛顿第二定律: F ma =合 5、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⑴v t =v 0+at , ⑵s=v 0t+at 2 /2 推论:⑴v t 2 -v 02 =2as ⑵0/22 t t v v s v v t +== = ⑶△s=aT 2 6、匀速圆周运动 v =2πr T =ωr =2πrf a =2v r =r ω2 =r 4π2 T 2 7.人造卫星的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周期跟轨道半径的关系 8、开普勒第三定律2 3T k r = 9、星球表面(附近)认为2 GMm mg R =, 可得:①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2GM g R = ②常用代换: 2 GM gR = 10、恒力做功 : W = Fs cosα 11、动能定理: W 合= E k 12、机械能守恒定律: mgh 1 + 222212 121mv mgh mv += 或P K E E ?=-? 13、功率: P = W t P = F v 14、摩擦生热 Q f S =?相对 15、物体的动量 P=mv 16、动量守恒定律 11v m +m 2v 2 = m 1v 1’ +m 2v 2 ’ 或p 1 = - p 2 或p 1 +p 2=0 弹性碰撞结论: '12122 112 ()2m m v m v v m m -+= +; ' 21211212()2m m v m v v m m -+=+; ①、若m 1=m 2,则v 1′=v 2,v 2′=v 1, 即质量相等速度互换; ②、若10v ≠,20v =, 则' 121112()m m v v m m -= +,' 11212 2m v v m m =+ 二、电磁学 1、库仑力:2 2 1r q q k F = (静电力常量k = ×109 N·m 2 / c 2 ) 2、电场力:F = q E 3、电场强度: 定义式: q F E = 单位: N / C 点电荷场强2Q E k r =匀强电场场强d U E = 4、电势差q W U = U AB = φA -φB 5、电场力做功W AB = q U AB 6、电容器的电容 Q C U =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4S C kd επ= 7、电流的定义:I = Q t 微观式:I =nesv 8、电阻定律:l R S ρ= 电阻率ρ:只与导体材料和温度有关,单位:Ω·m 9、欧姆定律:(1)部分电路:I U R = 2GMm r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 温馨提示 1、“二级结论”就是常见知识与经验得总结,都就是可以推导得。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就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得力。 2.两个力得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得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得夹角为1200 。 3.力得合成与分解就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就是真实得力,求合力与分力就是处理力学问题时得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 6.两个一起运动得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得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0、若三个非平行得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它们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得矢量三角形。(如图3所示) 11、若F 1、F 2、F 3 得合力为零,且夹角分别为θ1、θ2、θ3;则有F 1/sin θ1=F 2/sin θ2=F 3/sin θ3,如图4所示。 12、已知合力F 、分力F 1得大小,分力F 2于F 得夹角θ,则F 1>Fsin θ时,F 2有两个解:;F 1=Fsin θ时,有一个解,F 2=Fcos θ;F 1

高中物理最全最准公式汇总

高中物理最全最准公式汇总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新人教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全理科适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合力: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2 3 24GT r M π=

高中物理重要推论规律总结

物理二级结论 “二级结论”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又叫“半成品”。由于这些情景和这些推论在做题时出现率高,或推导繁杂,因此,熟记这些“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 2 1 2 1 F F F F F+ ≤ ≤ -方向与大力相同 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 γ β αsin sin sin 3 2 1 F F F = = 4.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μ= tan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F 已知方向 2 F2的最小值 F2的最小值 F2

高中物理常用公式汇总

高中物理常用公式总结 一.直线运动公式 研究五个物理量:x 、t 、a 、v 0、v t 五个公式:v t =v 0+at ; x=v o t+1 2at 2 ; v t 2-v 02=2ax; 推论: x 2-x 1=△x=aT 2 (扩展:x m -x n =(m-n)at 2) 平均速度公式:x=02 t v v vt t +=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公式: h=212gt ; ; gt = 二.力学公式 F=xk ?(k 为劲度系数,x ?为形变量) k 串= 12 12 k k k k +; k 并=k 1+k 2 f=N F μ(N F 为正压力) F 合=ma(牛顿第二定律) 三.曲线运动 22l r v rn r t T ππω?= ===? 22v n t T r θπωπ?====? 22222 244v r a r rn v r T πωπω=====;F 向=ma n 转速n=f= 1 T 四.万有引力 3 2a k T =(a 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 为公转周期)开普勒第三定律(同一中心天体) 2 GMm F r = (G=6.67?10-11N ?m 2/Kg 2) 2mv F r =; 2r v T π=;224mr F T π=; 32r T k =;224m F k r π= v ===; ω= T =g o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R:地球半径。g:任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r:任一轨道半径

22323224R g R R v R M G GT G G πω==== MG=R 2g(黄金代换) 2 'R g g R h ?? = ?+?? ;3 34m m V R ρπ== 五.能量 cos W Fl θ=,W P t = ,cos P Fv θ= p 额=F 牵v=fv m E p =mgh , W G =12p mg H mgh mgh E ?=-=-?,21p p p E E E ?=- 2 12k E kx = (x 形变量) 21 2k E mv = 21k k k W E E E ∑=?=- E(机械能)=E k (动)+E p (势) 2121I F t p p p mv mv ==?=-=-合 p 1+p 2=p ’1+p ’2 ,m 1v 1+m 2v 2=m 1v 1’ +m 2 v F= p t ? 六.机械振动和机械能 F 回=-kx, 弹簧振子周期T=2单摆周期T=2v= T λ , v=λf, ?x=v ?t 多普勒效应 1. 波源相对介质静止观察者以V 0运动 0'( )v v f f v ±= “+”走向波源 “-”远离波源 2. 波源相对V s 观察者相对静止 0'( )s v f f v v =± “+”离开观察者 “-” 走向观察者 3. 同时运动时 相向运动00'( )s v v f f v v +=- 反向运动0 0'()s v v f f v v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