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基础设施应成为投资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性基础设施应成为投资热点
在经济学概念中,“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前者称之为“经济性基础设施”(economic infrastructure),后者称之为“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但过去人们在讲到基础设施建设时往往仅限于经济性基础设施,而把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归于“精神文明建设”。从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决议来看,尽管对“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视,但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决策过程中,社会性基础设施并不能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视野,得不到应有的投资份额。以教育为例,尽管近几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教育投资额仍大大低于占GDP 4%的法定标准。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和决策上的偏颇,是造成目前我国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普遍的拥护。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应该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加强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当前更具有紧迫的现实需要:
一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服务于人的自我发展,是直接或间接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大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必将大大加强我国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实现人的现代化。
二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十分落后,2000年,第三产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的33.2%,从业人员占27.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60%左右。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属于第三产业,而且是有别于商业、贸易等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加大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一方面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改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能为其他产业输送人才和技术,提供高效服务,从而推动第一、二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三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现在很多地方采用低地价、减免税收等手段吸引外资,效果并不佳。投资环境是一个系统,客商的投资决策不仅要考虑生产环境,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不仅要看生产成本,也要看交易成本;不仅要看经济性基础设施,而且要看社会性基础设施。因为他在投资地点既要工作也要生活,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工作、生活环境,还要考虑家庭的生活环境、孩子的教育成长等许多因素。上海之所以能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大量投资,就在于其经济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因而能集聚人才,集聚各种生产要素。改善投资环境也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经济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并重。
四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约束。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求结构不尽相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推移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目前需求结构也在变化,人们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需求正在急剧增长。加大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既能满足人们精神享受、医疗保健、自我发展等高层次的需求,又能缓解内需不足的矛盾,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践证明,基础性设施建设不能有政府大包大揽,必须放松管制,降低门槛,允许民间资本、国际资本进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格局。经济性基础设施建设是这样,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这样。当前加强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尤其要继续增加对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引入竞争机制,放松行政管制,深化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
的体制改革,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社会性基础设施领域。鉴于这些领域的某些产品具有程度不同的外部性(如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社会福利设施等),政府应当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措施予以扶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性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交通拥挤、市政设施匮乏、通讯不便、电力紧张等引起广泛的不满与抱怨。通过近十年的大力投资,瓶颈状况已大大缓解。在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只要政府重视,思路对头,措施有力,也一定能迅速取得成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