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80年英国国家课程改革的原因



经济的原因:经济的滑坡,需要加强教育,课程改 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育问题:教师在历史上一直比任何国家都享有更 大的自治权,而与其他国家相比学生整体上成就水 平很低。另外课程过于专业化,不够平衡。 政治的需要:使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证书、资格 等问题在整个欧共体内部得到承认;保守党派为了 削弱共党的力量,拉拢另外选民群体。③
英国中小学课程 改革与发展
初等教育学院 段丽莎
二战前英国中小学课程的回顾
封建时代的英国,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历史 的一个基本特点。全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 要由罗马教廷属下的英国天主教教会所控制, 国家不管教育,这种局面直到19世纪初才 有所改变。 ① 进入19世纪,由于产业革命带来的发展, 要求广大的劳动群众的子女必须接受一定的 教育,以成为合格的劳动力。
六七十年代英国中学课程

进入60年代,在保存文法中学和公学的前提下改良 现代中学成立。随后综合中学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 迅速展开这样,在英国就形成了以综合中学为主体 的体制。它的发展,改变了英国中学课程结构,也 使课程目标综合化了。在战后初期,政策中心是机 会均等和社会协调,旨在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屏障。
1944《巴特勒法案》(TheButlerAct)


它是英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将课程的决定权 授予学校,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的课程。学校开设什 么课程,开设多少,由校长和教师决定。课程表现 出很大的灵活性,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 课程政策一直没有改变,直到80年代末。 确立了三轨中学并存的局面,由此出现的阶级差别、 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1988年国家课程实施后的变化
课程控制从校本课程到国家课程的变化; 教学活动从教师自治到目标定向的变化; 课程模式从儿童中心到学科中心的变化; 课程评价从形成性评价到终结性评价的变化。 ④

20世纪90年代英国中小学课程的调整


英国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刚刚实施两年就陷入困境,其主要 原因在于部分学科内容过多过难,要求过高,因而造成学生 课业负担过重。而且,道德教育、宗教教育都普遍受到了忽 视。同时给教师的教学与评定工作带来了压力,增加了负担, 因此遭到了教师的普遍反对和指责;而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 也受到家长的高度关注和不满。到了90年代初,国家课程的 统一性与英国中小学传统课程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因此,英国政府决定调整国家课程,竭力化解矛盾。 ① 1993年8月,名为《国家课程及其评价》的调查报告出台, 英政府就此对国家课程进行了调整,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强调基础知识教育;2)裁减国家课程内容,增加多样性和 灵活性的选择;3)简化评价的范围和方法;4)设立增值指标, 科学评判学校的表现
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
基本地位:以保守主义和效率主义为主导, 自由主义式微,体现出两者与自由 主义价值 取向之间的矛盾性。 从90年代的调整来看,矛盾有了少许的缓和, 从而使自由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③

参考文献


①白彦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②席梅红.二战后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外国中小学教育,2 005年第4 期 ③杨燕燕.国外课程改革政策及其价值取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 ④陈晓端.当代英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析 .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⑤毛齐明.略论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础教育,2009年 11月 ⑥苑大勇.英国布朗政府基础教育政策蓝图:《儿童计划》解读.基础教育 参考,2008.12
国家课程的四个关键阶段
关键阶段 第一关键阶段( Key stage 1) 学龄 5至7岁 7至11岁 年级 1至2 年级 相关测验与评定 7岁时通过level 2
第二关键阶段( Key stage 2)
3至6 年级
11岁时通过level 4
第三关键阶段( Key stage 3)
11至14岁
7至9 年级
新世纪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 势
注重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 。 加强社会公民的教育与培养 。 以基础学力为核心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 。

2007国家新课程改革



200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针对国家控制较强、职业化倾向明显、 标准过于繁琐等弊端,进行了面向新世纪的改革。它着眼于提 高课程弹性,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技能,如使学生成为成功的学 习者等,并力图以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⑤ 布朗《儿童计划》:该报告非常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课程方面:加强学前和小学,小学和中学之间的课程联系,在 保障课程基础的前提下,加强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基础学科 的学习,并重视课程学习的灵活性。⑥ “个性化教学”试验
国家课程的酝酿


1980年,皇家督学团发表《关于课程的看法》,把中小学 课程归结为“宽广、平衡、一致性”的问题,建议设置一 套使学生接触某些基本知识领域的共同课程。 经过广泛的咨询后,政府于1981年又颁发了指导性文件 《学校课程》。中学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广泛的课程,学校 应帮助学生为将来适应成人生活的一切方面作好准备。这 是中央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目标和中学应开设的课程 建议。 ① 1985的《把学校办得更好》的白皮书指出,分析了英 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提出普通教育改革的重点。
《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



法案还解除了家长为子女选择学校的人为限制,家长可以自 由择校,学校经费和招生人数挂钩,学校被纳入某种形式的 市场竞争。 主要目的:实行全国统一课程计划是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较为宽广的、与他们的需要相联系的 课程结构,使他们能更好地为担负起成人的工作和职责做准 备。② 总之,1988年的课程改革转变了英国传统的课程方向,改变 了课程上中央、地方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取消了教师的课程 自主权,最终实现了国家对课程的控制。这是20世纪70年代 以来英国逐步加强对中小学课程控制的结果。①

《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


全国统一课程计划:法案以法令条文的形式,规定从198 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 规定中小学要 开设两类课程: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英语、 数学和科学3门课。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外语、技术、历史、 地理、美术、音乐和体育7门课,共10门课。此外,还把 宗教教育列为必修课。 实行全国成绩评定制度:根据核心课程和十个水平的成绩目 标,对学生在7、11、14和16岁四个关键阶段成绩做出定。 同时成立了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对公立学校的课程设置进 行全面审查,以加强国家对课程的控制。
六七十年代英国小学课程


1966年发表的著名的《普洛登报告》促进了进步主 义教育在小学的推广,使得“开放学校”风靡全国。 在课程方面,摒弃了传统的学科划分以及相应的教 学大纲,根据儿童的活动和经验组织课程 . 70年代,进步主义教育开始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抨 击,因为它过于放纵学生,导致了儿童读写水平的 下降。70年代中期又围绕加强政府对学校教育控制 的主题,展开了教育大讨论,教师的权力和学校课 程首先受到关注。这为最终在英国统一课程打下了 基础。②

1870福斯特法案即《初等教育法》

提出了实施普及义务教育,规定地方有权设 立初等学校,学校里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 凡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 宗教课,这标志着公共教育制度的产生。
《哈多报告》


1926年,英国发表了著名的《哈多报告》,提出以 11岁为分界线将教育划分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两 个连续的过程,随后将小学后教育分为文法中学、 现代中学和技术学校三种类型 。 1931年,哈多委员会发表了《初等学校》报告,提 出初等教育更加广泛的目标,强调活动课程。为实 施一种更加自由的儿童中心教育开辟了广阔前景, 也为开放教育的盛行创造了条件。①


学生按能力分组,不同能力组的学生学习的科目和 内容不一样,大量开设选修课。这种课程模式能适 应学生的不同需要,使能力、性格不同的学生都得 到发展,有利于培养专门人才,而且便于教师掌握 教学的进度和难度。①
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中小学课程的 改革的价值取向特点
保守主义价值取向的体现:尊崇特定学科, 公立小学的3R教育传统。 自由主义价值取向的体现: 《初等学校》报告 和《普洛登报告》。 效率主义价值取向:1、 1944《巴特勒法案》 三轨制的中等教育体系;2、以量化评价衡量 课程目标达成度.在80年代以后的新课程政策 得到进一步发展。③
14岁时通过level 5/6
第四关键阶段( Key stage 4)
14至16岁
10至11 年级
GCSE / GNVQ
2000国家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 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 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 其它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 六项基本技能。 新的“信息与技术交流(ICT)”取代旧的“信息技术 (IT)”要求 增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方面的自主权。 高中课程的调整: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选 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