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其成为高素质临床医学专门人才的重点,作者通过分析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准导师培养、科研小组、创新平台、激励机制等多种培养方式,探索如何有效地促进长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
Explo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of Long-Term Medical Students//Yuan Le,Zhou Yuhua Abstrac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is the emphasis for long-term medical students to become senior clinical me-dical personnel.The author seeks how to improve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of long-term graduates by analyzing different training ways such as course reform,teaching methods reform,associate instructor training,scientific research group, innovation platform,incentive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 long-term graduates;medicine student;research ca-pability
Author's address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410013,Changsha,Hu'nan,China
医学教育创办长学制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临床医学科学研究能力,富有创新思维和发展潜能,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型高素质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在培养过程中遵循“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办学原则[1]。
现在很多医学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在长学制的培养过程中,接触科研的时间较晚,深入科研的时间不够充裕,系统性不强。
如何激发这些进入大学时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掘其潜在的科研能力,是我们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根据长学制医学生教育现状,多角度分析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式,探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1课程改革
长学制医学教育较普通的研究生教育实践短,但其本质并不是研究生教育的压缩,在其培养过程中需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但是教育实践的缩短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何合理地安排长学制的课程?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时?这是需要医学教育者仔细研究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医学院校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课的讲授,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占用了过多的学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甚至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肯定无法适应长学制学生的培养要求。
目前有医学教育者尝试“器官系统教学模式”,将基础学科、临床学科等多学科重组,实现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缩减理论课课时的同时增加讨论课、见习课、实验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树立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观念的同时,也减少各专科的重复课程,避免了重复的学习,给学生更多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时间。
有研究结果表明,器官系统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2-3]。
2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PBL、CBS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查阅文献资料,甚至自主设计实验证实,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再回到实践形成完整的思维循环,将学习的主动权放在学生手中,提高学生中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
这是我们科研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准导师培养
多数医学院校在学习的最后两年选定临床导师,而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期间没有严格的导师制度。
这种情况让很多有想法的学生在学习之初缺乏导师的有效指导,阻碍了其科研能力的发展。
实行准导师培养,尝试让长学制医学生根据兴趣在低年级时即选定科研指导的导师,由导师引导长学制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或由学生邀请相关学科的导师指导自己进行课题研究[4],这样使其有机会参与到真正的科研活动中去,了解必要的科研知识,也让学生最初的科研活动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能更为有效地实施,减少挫败感,赢得成就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4科研小组
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团队合作在长学制医学生的科研培养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十分提倡的一种团队方式是与准导师制联系在一起的,让长学制学生加入到准导师的研究生课题组中。
有研究者发现,他们建立的一个研究生和长学制学生的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合作,提高了长学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
另外一个团队模式是建立一个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生多专业团队,在共同的兴趣或者导师指导下,针对某一问题,不同专业的同学以不同的观察方向进行思考,学科间的交流合作能更好地在相互碰撞中形成新颖的科研思路,与目前医学学科交叉、融汇的趋势相一致,能锻炼学生的横向思维,有利于临床专业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8-0134-02134
(上接第127页)
量仪器?还需要什么器材?
(4)实验中小石块的体积你怎样测量?(量筒内水量适中指的是什么?)
(5)小石块的质量和体积,你准备先测哪一个?这是为什么?
(6)你能为这个实验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吗?
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学生对实验的内容、原理、方法、步骤以及器材的使用有了正确的认识,做到进实验室时心中有数,实验过程中目的明确,对实验应观察的现象了如指掌,确保实验的快速、准确,从而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率。
3.3分工明确,人人实验,教师督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分组实验时,一方面要注意各组成员分配;另一方面必须对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要求。
做到人人动手、人人参与、协作配合,人人都有收获。
比如:将实验能力强、中、弱的学生结合起来(让能力强的学生为能力稍弱的学生做好示范作用);性情急躁的学生与沉着冷静的学生巧妙搭配(克服急躁学生的不良心理);同时也要注意男、女生合理分开(将男生的胆大与女生的心细融为一体),并且要选择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当组长,让学生们彼此之间能够做到互相监督、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这样不但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且也在无形中让学生学会了实验的科学方法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4注重观察,认真记录,引导思维,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6]所以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3.5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教师引导,提高实验的高效性
物理分组实验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作思维,对有关物理概念、定律进行检验,从而进行理论思考的升华的动态过程。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有差别,分组实验中要对那些基础知识较好的、操作规范的、技能熟练的和那些思维技能上出现某些障碍的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同时教师也要顾全大局,不能只顾一头,既要鼓励进步,又要帮助后进生,以调动全体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
物理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锲而不舍,顽强探索的良好作风。
同时还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白支秉.浅谈物理教学中分组实验课[J].今日中国教研,2007(10).
[4]周公询.物理分组实验“六忌”[J].中学物理,1998,2(16).
[5]程玉白.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学生分组实验[J].
编辑胡俊龙
学生的科研活动中,帮助其申请必要的科研经费,能够保证学生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一方面,设立专门针对学生科研项目基金,提供给学生申报课题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各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专门设立科研通道,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并安排相关人员进行适当过程的指导。
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参加医学进展学术活动、科研基础相关讲座、读书报告会等,帮助其增加对医学发展趋势的把握及科研的了解。
6激励机制
对长学制医学生的科研活动及成果制定相关的考核细则,以附加形式纳入到学生综合测评之中,设立专门的科研奖项,表彰在科研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
对特别出色的学生加大奖励力度,如推荐其出国深造等。
以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同时还可以表彰会的形式鼓励学生代表以各种形式传授经验,带动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加入到科研活动中,消除对科研的距离感,推动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长学制医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进行科研思维的训练,逐步树立起规范、严谨、有活力的科研思维,有助于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莹韵,陈彦文,李舒,弓孟春,黄久佐,杨远帆,吴东,潘慧,倪超,管
远志,刘静.全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现状分析与展望[J].协和医学杂志,2011,2(1):96-99.
[2]杨诏旭,何伟,路程伊,栾琪,杨柳,王德盛,窦科峰.器官系统融合的
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 65-66.
[3]何云,周晓帆,郝嘉.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浅谈器官系统教学模式
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57-1059.
[4]ZHANG QL,WEN JF,ZHOU WY,et al.Effect of post-graduate e-
ducation in hospital continue development[J].China Journal of M odern Medicine,2005,15(14):2232-2233.
[5]谷蔚琼.关于长学制医学生早期从事科研工作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0):1274-1276.
编辑杨呈祥
!!!!!!!!!!!!!!!!!!!!!!!!!!!!!!!!!!!!!!!!!!!!!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