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影像解剖胸部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段命名
右肺 尖段S1 上叶 后段S2 前段S3
中叶 外侧段S4 内侧段S5
尖(上)段S6 内侧(心)底段S7 下叶 前底段S8 外侧底段S9 后底段S10
尖段S1 后段S2 上叶 前段S3 上舌段S4 下舌段S5
左肺
尖后段S1+2
尖(上)段S6 内侧底段S7 下叶 前底段S8 外侧底段S9 后底段S10
呼吸系统概观
1
1.鼻
2
2.咽
3
3.喉
4
4.气管
5
5.主支气管
6
正常支气管
支气管分支示意图
气管 主支气管 肺叶、肺段支气管 亚肺段支气管 小支气管 细支气管 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 肺泡囊
肺泡
结构和功能:
✓ 全肺约3亿个肺泡,总面积70m2,有扩张性和弹性。
✓ 肺泡-毛细血管膜:厚度1um,通透性大,肺水肿、肺炎时 因液体量增多,厚度增大,气体交换减少。毛细血管内皮的胞 浆突起间存在裂隙,血容量增多,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高时 ,裂隙可以扩张,液体外渗增加。肺泡上皮的胞浆突起间的裂 隙远较前者小,可有效防止间质内液体进入肺泡。
Horizontal fissure (水平裂)
叶间胸膜(图)
膈(diaphragm)
• 正常位置:右高左低,约1-2cm,一般9-10后肋骨水平 。
• 肋膈角:膈肌与胸壁之间的夹角。 • 心膈角: • 变化:局限性膈膨升、波浪膈、幕状粘连、胸腔积液及肺
不张、肺纤维化等影响膈肌位置,腹腔内压力改变也会影 响
主支气管,其组织硬韧,有软骨支撑,管径 受呼吸影响小) ✓ 大气道和小气道(吸气状态下管径小于2mm者 , 包括部分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
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的结构特点
气管:位置C6至T5、6之间,全长10~13cm,前 后径1.5~2.0cm,气管分叉角度为60°-85°, 位于T5上部,胸骨角或稍下,气管插管时应注 意以上参数。气管软骨环14~16个,气管切开 一般在2~4软骨环进行。
膈
膈为一向上隆凸的薄肌,位于
胸、腹腔之间。膈穹窿右高左低,
膈上面覆以膈胸膜筋膜、壁胸膜或
心包壁层, 隔着胸膜与肺底相邻。
膈下面右半与肝右叶、肝左内叶,
膈下面左半与肝左外叶、胃和脾相
邻。
膈上有三个裂孔:
[1]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有
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
关于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第一节 肺与纵膈
呼吸系统临床解剖和生理功能
➢ 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道和肺组成。主要功 能是呼吸,即吸入O2和呼出CO2,使人体能在自 然环境中生存 上呼吸道由鼻、鼻窦、咽、喉组成,除输送气体
外,还有加温、湿化和过滤空气的作用。 ➢ 传道气道(conducting airway):鼻、咽、气
内前底段S7+8
3. 肺叶和叶间胸膜(与肺野的关系),肺段、肺小叶
水平裂
斜裂
左右肺斜裂始于后正中线第3 胸椎,向外下方斜行,在腋后线与 第4 肋骨相交,然后向前下方延伸,止于第6 肋骨与肋软骨的连接 处。右肺的水平叶间隙或水平裂,始于腋后线第4 肋骨,终于第4
肋间隙的胸骨右缘。
肺动、静脉
• 肺有二套血管系统:一套是循环于心和肺之间的肺动脉和 肺静脉,属肺的机能性血管。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伴支气 管入肺,随支气管反复分支,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在 肺泡周围,之后逐渐汇集成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另一套 是营养性血管叫支气管动、静脉,发自胸主动脉,攀附于 支气管壁,随支气管分支而分布,营养肺内支气管的壁、 肺血管壁和脏胸膜。
➢ 肺泡管(20~22级):一个呼吸性细支气管至 少有40个肺泡管和囊,每个肺泡管约有20个肺 泡,成人肺泡直径约300um。
➢ 肺泡囊(23级):最后一级分支,为盲端。
• 气管以软骨、肌肉、结缔组织和粘膜构成。软骨为“C”字 形的软骨环,缺口向后,各软骨环以韧带连接起来,环后 方缺口处由平滑肌和致密结缔组织连接,保持了持续张开 状态。管腔衬以粘膜,表面覆盖纤毛上皮,粘膜分泌的粘 液可粘附吸入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纤毛不断向咽部摆动将 粘液与灰尘排出,以净化吸入的气体。
肺动脉
肺 静 脉
肺动脉(CT)
肺动脉
16、肺动脉主干 8、右侧肺动脉
肺静脉(CT)
7、左侧肺静脉 10、左心房
• 1、气管 • 2、右侧主支气管 • 3、肺动脉主干 • 4、右上肺静脉 • 5、右下肺动脉 • 6、右肺 • 7、右下叶支气管 • 8、右上肺静脉 • 9、右下肺静脉 • 10、左上肺动脉 • 11、左肺门 • 12、左下肺动脉
胸膜
脏层胸膜覆盖在肺的表面,在肺门与壁层胸膜相连; 壁 层胸膜覆盖在胸壁内面; 两层之间为胸膜腔,正常情况为负 压状态,有少量体液起润滑作用; 壁层胸膜分布有感觉神经 末梢,脏层胸膜无痛觉神经,故胸痛是因壁层胸膜发生病变 或受刺激引起的。
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 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 。
主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短而宽,长约1-4cm,与中线夹角约 20 °-30°,气管插管或异物易进入;左主支气管 与轴线偏斜较大,但较细而长,引流效果差而易 发生支气管扩张。
两侧主支气管逐级分出肺叶肺段。
呼吸区
➢ 呼吸性细支气管(17~19级):由细支气管向 肺泡过渡阶段,上皮由立方转为扁平,整个表 面均有气体交换功能。最后一级呼吸细支气管 可达数十万,总截面积大增,气流速度下降, 气体运输主要靠弥散作用进行。
管、支气管、段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 管。 ➢ 呼吸区(respiratory zones):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肺泡囊。
下呼吸道
自气管向下逐渐分支,每分一支,其总面积比上 一级至少大20%左右,通常分为23级。 按功能分: ✓ 传道气道(0~16级)和呼吸区(17~23级) ✓ 胸外气道和中心气道(胸内气道和肺外部分
✓ 通气血流比率:4L/5L=0.8。
肺泡
肺泡细胞: ✓ I型肺泡细胞:扁平,覆盖96%肺泡面积,
与血管内皮融合。 ✓ II型肺泡细胞:分泌细胞,与表面活性物质
生成有关。 ✓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除气体交换外尚有代谢
功能。 ✓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可生成、释放多种细
胞因子,在肺部疾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