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诺贝尔奖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诺贝尔奖之路
关键词:获奖与否的原因态度策略思考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在诺贝尔奖的获得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种种的遗憾与无奈.中国人似乎也或多或少的产生了”诺贝尔心结”.其实我们要做的不是埋怨与放弃,我们应该细细分析一下没有获奖的原因,对比一下别人成功的经验,再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的态度,确定下一步前进的方向,走好属于我们中
国自己的诺贝尔奖之路!
学习了一学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三创思想,我个人觉得除了被一个个科学家的精神所感染并学习之外,我们感触最深的就应该是关于中国本土诺贝尔奖之路的思考。

首先,我们自然要了解一下设立诺贝尔奖的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

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诺贝尔奖不仅仅表明了这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而且,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冠军的标志。

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精英豪杰,献身于科学事业,去攻克一道道科学难关。

同时,它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科学文化的交流。

其次,我们众所周知,欧美一直是诺贝尔奖获得的大户,那么我们必然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其原因了。

截至2004年,美国共有2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美国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却占全球总获奖人数的70%以上。

为什么欧美成了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除了我们认为的他们舍得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大之外:早在2001年度美国财政预算草案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高达853亿美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科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比我
们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曾指出:制约我们获诺贝尔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特别是有的决策者缺乏创新精神。

而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是由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所决定的。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已达一种疯狂的境地,死记硬背成了夺取高分的法宝。

即使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也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

正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也就极大制约了中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精神是获得科学成果的重要前提,即以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为例:虽然沃伦早在1979年就获得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初步发现,但因有悖于当时的医学认识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为人所承认,为了证明致病机理,马歇尔甚至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结果是大病了一场,这种为了科学实验而不惜用自己身体做实验的"固执己见"的创新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终获诺贝尔奖。

第三,我们应该好好分析一下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

其一,中国文化中的官本位盛行是出不了大科学家的深层原因。

中国的许多人似乎从来不把做学问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而是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的一种手段。

没有官职时拼命争官,这样的现象也遍及学术界。

等到官到手,反过来再糟蹋学术和科学。

因为一旦一个人有了官的位置,那么,手中的权力就会演变成为一种科学家的标尺。

你是科学家,因为你手中握有权力;你有权力,是因为这种权力能够与科学家通婚。

因此,流行的观点是如果那些有官职的成不了科学家,会让他们下不了台,没有面子。

所以说,在中国,很多与科学家相似的“美名”大都落到了一些有官职的人身上,自然他们也通吃了政策上的所有“待遇”,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是很难成就大科学家的。

再看看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历届诺贝尔获奖者中几乎没有一位当过官,甚至连大学校长、院长也没当
过。

他们多为普通教授,这样的教授含金量是纯而又纯的,不像我们国家那些带着科学家头衔的往往是有一个官衔的外衣深度包装。

其实,在中国,很多有头衔的科学家很多都是试图在政治经济领域有所图的“学客”、“学霸”,甚至无赖。

其二,中国当代一些高层次人才敬业精神出现了大规模的沦落。

很多科学家,尤其是一些应用性学科的高端学者,受市场杠杆的影响大,总是把眼光放到眼前的一己短利基础上,在利益诱惑面前知识分子的公共精神沦落到近乎人格上的浅薄。

其三,中国缺乏一种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

中国人的科研计划总是摆脱不了权力因素的影响,再就是科研投入不足同样让许多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只能望洋兴叹。

现在很多科研部门存在着科研经费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科研设备落后,人员奇缺的现实。

现在一些行政管理部门谈起科研来滔滔不绝,但是一到落实到经费上便守口如瓶。

一些权力部门动不动花巨资盖豪华办公楼、做高档车、搞一个一个的形象工程,就是一提到科研投入,满嘴里尽是胡言。

想一想,这样的现实即便是你再努力、再敬业,也难保能够取得世界一流的科学成果。

其四,中国人身上有一种天生的“求稳”的心理。

正所谓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很多人在工作中、在科研中脑子里的求稳思想往往让他们在创新能力上表现得不足,甚至因为求稳心切而痛失机缘。

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科学发现总是不会按常规出场的。

换言之,常规往往会窒息科学,但是,习惯于常规思维的那些人,总是因为太中规中矩而让其只能以二流科学家的身份出现。

其五,数字大国的数字指数,阉割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中国人很喜欢用数字来表达自己的满足。

中国人衡量进步的重要指标就是量化指标。

量化之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毒瘤,量化中的弄虚作假,量化导致的人的思维上的肤浅,量化诱发的对质量的嘲讽,……总之,量化中国让人们看到的是真实距离自己越来越远,是自己跟不上形势而落伍,还是追随潮流成为量化之星?在一片“难得糊涂”的吆喝声中,中国被堆积如上的数字所压倒……科学自然也难逃这厄运。

最后,我想我们最有必要的就是要处理好我们对诺贝尔奖获得的态度。

一提到诺贝尔奖,就不觉想到了奥运会金牌,似乎两者同样凝聚着中国人复杂的民族情结。

今天,我们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奥运金牌大国”。

但是在彻底洗雪了“零的耻辱”之后,原本争得奥运金牌的急切心情,现在却反过来变成了不断质疑“举国体制”的思考:金牌数量领先能代表我们是体育大国吗?与其为了金牌的虚荣投入那么大的国力,何如投入到开展全民基础体育运动中去呢?同样,获得诺贝尔奖能证明什么?它能解决我们的什么问题?是不是就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科技位居人后的状况呢?
现在得不到诺贝尔奖应该是件好事,至少它让我们保持一份反思的清醒。

而不会给一些人提供过高估计自己的依据,以及可能有意无意掩盖自身的不足和矛盾。

正是屡屡与诺贝尔奖无缘,才更让我们看清了国家和企业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足,和现行的自上而下式科研立项体制的弊端。

科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需要持续性的大投入,产出预期具有很高的风险性,所以建立一套相应的科学投入机制也是必然的。

当然,获奖并不是目的。

诺贝尔奖与奥运金牌固然都是对一些杰出人物的工作成果和价值的肯定,但又有哪位获诺贝尔奖殊荣的人士在一开始就对自己说,我搞科研就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奖呢?所以,我们为何不能从中沉淀出一种超前的理性呢?
也许由于长期的与诺贝尔奖无缘,有的人现在唯求得一奖而快,而有的人则“愤而弃之”,认为此奖的发放有偏见,我们不必在意,或者干脆我们也自设一个类似的奖项,来弥补遗憾。

这两种态度,前者总是有一种非要通过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不自信的心态,而后者怎么说都是不足取的阿Q精神胜利法。

其实,我们更应该把诺贝尔奖当作一面反思自己的镜子,从中看到我们的不足。

假如真做到了这一点,中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实质的提高,那时获得不获得诺贝尔奖,才都是真正无所谓的事情了!
所以,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做的就是继承诺贝尔的精神,踏踏实实做好学问,就是对祖国最大的贡献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