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透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透视摘要:成语是古代汉语的精华,是连接古今汉语的桥梁,通过对成语中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的透视分析,可更好地理解掌握成语,也可提高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

关键词:成语古代汉语修辞现象

现代汉语的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汇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整体性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被应用,这便是成语。它是古代汉语的精华,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言简意赅,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语言。它为古今汉语搭建了一座桥梁。因其传承性、沿习性而蕴含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法特点。本文旨在从古代汉语修辞的角度对汉语成语做透视分析,以期更准确地理解成语,提高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

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古人在著书立说的过程中,早就谙熟此道,故而作为古代汉语精华而传承下来的成语,蕴含了许多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现就这一现象进行论述。

1.成语中的夸饰现象

夸饰是古籍中常见的修辞格式。早在《诗经》中就多有运用,如《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夸饰将客观的人或事物的特点,通过主观情

意的夸张渲染与铺饰形容,使它与真正的事实相差很远,往往使句子或文章呈现言过其实、一鸣惊人的效果,给人深刻印象。成语中也不乏这种修辞现象。如“喙长三尺”,嘴长三尺。夸张地形容一个人特别能言善辩。“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帽子。夸张地说明一个人愤怒到极点。这类的成语还有“倾城倾国”、“气冲斗牛”、“垂涎三尺”、“点铁成金”、“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不逐一列举。

2.成语中的引用现象

古人在著述时,援引他人之言或典故,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便是修辞中的引用。引用的形式有三种,即引言、引事、引文。这种修辞格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是古代典籍中常用的一种,因此也多见于成语中。

2.1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于典籍记载的格言、谚语、民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千金一诺”,这个成语本身是一句谚语的引用,出自《史记·季布列传》,季布为人行侠仗义,非常讲信用,因此在当时的楚地就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后来人们便用“千金一诺”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非常守信用。“出尔反尔”,战国时期,邹国与鲁国交战惨败。邹穆公问计于孟子,孟子则引曾子之言“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也”指出了邹国失败的原因是不爱惜百姓,所以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后人用“出尔反尔”说明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唇亡齿寒”、“陈

力就列”等皆属此类修辞格的成语。

2.2引文。引用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增强说服力。如“同心同德。”语出《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后人常用以表示思想统一,信念一致。“白驹过隙”,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以此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像这样的成语数量很多,如“过犹不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坎井之蛙”等,不一而足。

2.3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如“高山流水”,典出《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就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这种引用历史故事的成语诸如“毛遂自荐”、“负荆请罪”、“指鹿为马”、“卧薪尝胆”、“孺子可教”等俯拾皆是。

3.成语中的譬喻

譬喻是一种运用想象和联想,以具体而熟悉的事物,比方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有明喻、隐喻、借喻等形式,往往能使道理通俗易懂或使说明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是古代典籍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因此,这种现象在成语中也多有存留。

3.1明喻。常用“犹”“若”“如”等喻词加以表明。如“从谏如

流”,听从规劝像流水一样自然。“甘之如饴”,认为那个东西或那个事物甜美,就像喝了糖浆一样。比喻心甘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的工作。“呆若木鸡”,呆傻得像木头鸡一样。像“虽死犹生”、“挥金如土”、“洞若观火”等成语皆含明喻现象,因有喻词,常可一目了然。

3.2暗喻。比喻时不用喻词,直接表述。如“珠落玉盘”,语出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将琵琶女“嘈嘈切切错杂弹”的乐音直接描述为“大珠小珠落玉盘”,以此形容琵琶声的悦耳动听。后人则以“珠落玉盘”,比喻声音十分动听。“唇枪舌剑”,以枪喻唇,以剑喻舌,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字字珠玑”,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比喻说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成语“有口皆碑”、“冰清玉洁”、“车水马龙”、“土崩瓦解”、“人老珠黄”等均属词类,表情达意十分生动形象。

3.3借喻。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如“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结果灾祸反而更严重了。成语本身就是喻体。“沧海一粟”指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另如“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空中楼阁”、“釜底抽薪”、“揠苗助长”、“对牛弹琴”等都是运用借喻修辞格的成语。

4.成语中的代称

代称是一种不直接称谓事物固有的名称,而是临时借用与该事

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的修辞方式。运用它的好处是突出事物特点,引发读者联想,使表达更加具体生动。成语中的代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4.1用事物的性状、特征代称该事物。如“披坚执锐”,坚,铠甲的属性,此代称坚固的铠甲;锐,兵器的属性,此代称锋利的武器。这是以事物的性质代称该事物。“绿肥红瘦”,以“绿”和“红”分别代称叶子和花,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形象生动。再有“抱残守缺”、“褒善贬恶”、“乘坚驱良”、“青黄不接”等都属此类成语。

4.2用特称代泛称。如“事后诸葛”,以“诸葛”这一特殊称谓代称未卜先知的一类人。借以讽刺事前无意见,事后才高谈阔论的人。“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以此代称宫室。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蕴含这种修辞现象的成语俯拾皆是,“案牍之劳”、“目不识丁”、“胸无点墨”、“衣锦还乡”、“满腹经纶”、“闲话桑麻”等,此不赘举。

4.3用泛称代特称。如,“鸣金收兵”,“金”是一切金属制的乐器的泛称,此代称锣。“行将就木”,“木”是一切木器的泛称,此代称棺木。指人寿命已经不长,濒临死亡。其他像“声色犬马”、“金鼓齐鸣”、“手无寸铁”、“纸上谈兵”等均含此类用法。

5.成语中的并提

把本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并成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词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仍需按两个短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