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思考摘要: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落实和“五个重庆”的提出,城镇与农村经济差距日趋加剧,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是当下各区县政府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继续坚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加大农村学校“普九”欠债清理;重视师资培训力度;建立长效教育机制;确保农村孩子与城市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平等、优质教育;健全贫困学生助学制度;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科学、统筹发展。

关键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均衡发展农村教育研究

教育是一个地区发展、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是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助推器;是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增强凝聚力的粘合剂;是促进人类文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建设“五个重庆”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人才资源的加速中心聚集化,使得城乡经济差距日趋加大。真正实现全民走上共同致富道路、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必须缩小城乡差距。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呢?着眼于长远利益,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无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起始之步。实现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心是城乡帮扶发展,重点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肩发展,促进人才的整体稳步推进。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地区物质、文化、精神的谐调发展。

一、整体认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中心经济和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结合体,城市和乡村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构建经济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一枝独秀不是春,农民素质不提高,和谐社会难以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农村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2.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精神文明发展之间联系的核心,是教育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之处。

教育资源合理、科学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对高效、科学利用教育资源及国民经济结构整体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3.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农村办学条件。

二、客观认识地区教育发展。

(一)义务教育概况。

近年来,受人们意识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激增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布局不合理、规模效益低、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扩大等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学校布局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低。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战略在发展“龙头示范教育”上彰显了时代色彩。但我们必须

深刻认识到,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城市优先”也表现出了它的时代局限性:农村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并且农村学校数量多、布局分散、生源不均、资源利用率不高是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中以边远乡镇最为突出,我市很多县,除镇中心校外,很多行政村都设有村小。且普遍存在校小、班少、学额不足的问题。这些村校大部分平均每班只有十余名学生。虽然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问题,但因规模太小,条件太差,不仅投入高成本不划算,而且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难以优化,师资严重过剩或师资良莠不齐,教学设备、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和改善,投入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尚且只能低水平维持。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城镇经济的腾飞,人口低地势、高效率的区域流动性加大,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激增,生源向城镇流动的速度加快,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矛盾加剧。一方面,离城市较近的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平均每班学生达六、七十人,最大的班级学生80人左右,远远超过了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40人班额标准。进而增加资源的利用,降低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离城市较远的农村乡村中心小学亦有学生人数急剧下降的趋势,造成师资浪费、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从而严重制约了教学及学校健康发展。

三是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上个世纪90年代,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广泛动员,掀起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热潮。为实现“普九”目标,重庆市2001年开始,各县、乡镇举债建设了大量的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保证了“普九”目标的顺利实现,使适龄儿童依法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但是,因为“普九”负债过多,一直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根据当时的政策,政府对“普九”债务的偿还基本上做出了安排,即通过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等方式逐步还清。实施“两基”过程中的学校建设负债,凡属政府行为的,经核实后纳入政府的消赤减债整体规划,实行债务主体转移和剥离,由各地政府负责逐年消除,并要求农村中小学不得举债建设。但由于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行,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从而导致“普九”负债的偿还失去保障。加之各级财力薄弱,政府无力为学校建设还债,县市名义上将债务由学校剥离到了政府,实际上绝大多数债务仍由学校背着,本息不断增加,成为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债权人只找学校,致使包工头锁门事件屡屡发生,学校债务纠纷不断。

四是失辍学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控制,贫困地区巩固成果的任务艰巨。随着义务教育及“两基”基本完成,学年初小学的辍学现象基本得到了遏制,但初中辍学现象不容乐观,特别是山区乡镇中学辍学的现象有所反弹,乡镇初中三年累计流失的学生儿童尤为严重。流失原因:一是因家庭贫困缺少劳动力、家庭成员长期生病、家庭经济困难;二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滋生蔓延,认为读书无用、毕业后没有门路找不到工作,家长让子女辍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