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述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0卷第3期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V OL.30 NO.3

2004年7月

(social sciences )

July.2004

收稿日期:2003-10-20

作者简介:吕建中(1952-),男,土族,青海民和人,青海民族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述略

吕建中

(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 810007)

摘 要:在我国历史上,书院产生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到清末终止,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47(2004)03-0069-03

一、书院的形成与发展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据5新唐书#百官志6记载:/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置丽正书院。十三

年(公元725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0书院的主要活动内容和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辩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0¹这是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书院。这时的书院是官办藏书校书的场所,实质上是国立图书馆。唐代的书院,除了官方创办之外,还有不少是私人设置的,作为读书人私人隐居读书之地,多设于山林、寺观、村野,著名的有张九宗书院、李宽中书院、张建封书院等。后来当隐居读书人开始聚徒讲经授业,便出现了以讲学活动为主的书院。这些书院多起于唐后期,地方志上可以查到的著名书院有:皇寮书院(江西吉水县)、松州书院(福建漳州府)、义门书院(江西德安县)、梧桐书院(江西奉新县)等。这些书院都是由个人读书之所发展为讲学之地,不过规模很小,收徒不多,影响极其有限,并且仍以读书为主,讲学为辅。可以说,唐代书院只是书院的雏形;官方创办的以收藏、校勘经籍为主;私人设置的以个人读书为主。它们都不是真正的教育机关,不具备教育功能。至于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到五代末期才基本形成。

南唐升之(公元937)943)中,在江西庐山白鹿洞建立学馆,以当时的国子监九经教授李善道为洞

主,负责教学,称/庐山国学0,也称/白鹿洞国庠0。

后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庐山国学是由私人读书治学之所发展为聚徒讲学的书院的典型。

到北宋时期,书院已经发展成为比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长沙的岳鹿书院,是北宋著名的书院,号称/天下四大书院0。北宋统一天下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文风日兴。广大士子纷纷要求就学读书,国家也需要大批人才,但当时政府仍需集中力量进行军备,尚无暇顾忌文化教育,也无充足财力兴学设教,无法满足士子读书的要求。因此,一批由私人创办的书院便兴盛起来。书院的兴起,为统治者解决了士子就学这一重要社会问题,得到了北宋政府的支持。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全国建有书院37所。

南宋是书院发展极盛时期。书院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和制度之完善都是空前的。据统计,南宋共建有书院136所,占宋代所建书院总数的78.6%,几乎取代了官学而成为主要教育机关。

元代,政府对书院也采取奖励和支持的做法。各地纷纷设立书院,不仅文化荟萃的江南普遍兴建或复兴了书院,而且北方各地(如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书院。据统计,元代新建书院143所,兴复65所,改建19所,合计227所。

69

明代,书院发展经历了由衰而兴的历程。明初,统治者重视官学,对书院教育未予重视。因此,书院在明初一百年间,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正统以后,官学衰落,书院开始兴起。白鹿书院、岳麓书院先后修复。正德年间,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派的讲学活动促使书院的发展达到了高潮。著名的心学派人物湛若水/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殆遍天。0º而/王守仁聚徒于军旅之中,徐阶讲学于端揆之日,流风所被,侵动朝野,缙绅之士,遗佚之志,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0»据各省地方志的统计,明代书院达1239所,其中民办书院有184所。无锡东林书院即是明末影响最大的书院。它不仅是当地教育和学术中心,而且还是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中心。师生积极参加当时的政治活动,因而名声大振。

清朝取代明朝的统治,使书院的发展发生新的转折。清统治者虽然对书院存在矛盾心理,但是书院的社会影响促使他们一方面抑制书院,另一方面又表示对书院的爱护和关心。顺治十四年,修复石鼓书院,康熙二十五年给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发匾额、颁发御纂讲解和经史诸书。同时陆续在一些省份设置书院,但数量有限。直至雍正年代,对书院的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积极利用和发展书院。雍正十一年,命令直隶省城均设立书院,并拨付一定的开办经费。使清代书院发展到2000余所,其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到乾隆时期,在朝廷的提倡下,不仅省会书院第次开设,府州县也纷纷效法,或由士绅捐资,或由地方拨公款设立书院,从而进入清代书院的兴盛阶段。不过这时多数的书院已和官学无大区别。书院的经费、教学内容、教学人员、生徒等都要经官府审批,这样书院自由设立的时代从此告终。

二、书院的组织管理

书院初创时,组织机构比较简单,主持人既是组织管理的负责者,又是日常教学工作的承担者。随着书院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生徒的增多,开始有了协助主持人管理和教学的辅助人员,组织机构也随着扩大,分工更细,责任更明确。书院的主持者有多种名称,如山长、洞主、堂长、教授、院长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使用不同的名称。如/山长0,因书院多设在风景优美的名山,在书院讲学的多是德高望重的年长学者,尊山中长老,故曰/山长0。/洞主0,此名称源于白鹿洞书院,与地名存在着特殊联系。/院长0,即书院之长。/教授0,本为地方官学学官名称,有的主持人由地方官学教授兼任,仍用原称。随着书院的发展,增设副山长、副讲、助教等职,协助山长处理书院有关事务。据5白鹿洞志6记载,书院管理人员除洞主(主持人)之外,有副讲、堂长、管干、典谒、经长、学者、引赞、火夫、采樵、门斗十一类,分工负责书院日常的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各项事务。书院对管理人员采用专兼职结合,学生中的优秀者可以兼职管理工作。这是书院,特别是宋代书院管理中的一个特色。

书院的生源范围也较广。书院招收学生一般只有学问、品德的基本要求,没有出身、年龄、地域、学派、人数的严格限制,学生来去自由,流动性较大。但也有少数著名书院,其任务则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修养,因此规定书院有一定的资格条件。到清代,随着书院官学化程度的提高,自由就学的传统也随之发生变化,书院的招生、考核等由官方控制。

书院的经费来源也不尽一致。不同的书院有不同筹集经费的渠道,大致有:个人提供;富有的家族提供;地方绅士捐资;奏请官府拨给等。书院虽然经济上是自给的,但为了保持稳定发展以至扩大社会影响,常通过地方政府申奏朝廷,朝廷给以赏赐(赐钱、赐物、赐田),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对书院施加影响,也主动拨田、拨钱。

书院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知识为主。宋代书院的主持者多数是理学家,以理学思想为指导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5诗6、5书6、5礼6、5易6、5春秋6和5大学6、5中庸6、5论语6、5孟子6为代表的5四书6及5五经6等儒家经典是书院基本和必修教材。各书院不同流派的理学家对5四书6、5五经6的研究有所侧重,他们研究的心得以注疏、讲义或谈话语录的形式出现,这些著作也成为书院的重要读物。除了重视儒家的知识之外,书院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重视学生的身心修养。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时,明确提出他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他认为实施五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0¼是书院教育的根本方针,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书院的教学特点

1、自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书院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许多名师都把指导学生自己学会读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概括出不少读书的原则,帮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和读书的效果。同时,书院十分强调学生读书要善于置疑问难。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常常

70

第30卷吕建中: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述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