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的金融热点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以来的金融热点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
核心提示:
(1)贷款完全放开,存款放开一半,存款上限放开是核心;结合CDS;
央行7月份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而后8月19日,中国央行周小川表示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已做好准备;随后市场传闻中国央行将在近期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并可能放开5年期存款利率上限,传闻一出,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陆续上调3至5年中长期存款利率至10%的浮动上限。
据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经验来看,银行利差收窄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差,放开存款利率限制将对银行利润构成直接损害。因此,银行对于放开存款利率的抵触,要远远强于对放开贷款利率的态度。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最具有实际意义、最为关键的一步(2)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
今天央行公布利率改革深化的方案,显示金融改革在比较平稳的市场环境下在按照预期的市场化方向推进。从短期来看,当前采取的上述利率改革措施总体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较为轻微,因为即使在原有的下浮30%的贷款浮动区间下,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也基本在10%以内,且下浮比例也仅为10%左右。
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更多是中长期的,也更多是结构性的。在中长期角度看,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目前的同质化商业模式转向差异化定位,大型银行需要更多关注综合发挥多种金融工具为大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而中小银行则需要转向更为清晰的、有相对定价能力的小微企业。
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要将这种降低融资成本的可能性变成现实,还需要在融资渠道多元化拓展、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门槛、以及调整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投向的限制、以及存贷比等限制的改革结合起来,预期仅仅依靠取消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效果有限。
此次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审慎态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影响更为广泛,同时还需要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风险金融机构的处置制度等的配套,目前这些制度还有待完善和推出。即便如此,存款利率市场化还是有推进空间,例如大幅减少央行直接确定的存款利率种类、放开大额存单利率等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和分化会成为一个主线,这有利于倒逼商业银行改变趋同的商业模式,寻求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因此总体上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例如,那些成功将客户定位转型到小微企业的商业银行因为具有相对定价能力而未必会出现净利差下降的格局,风险管理能力成为关键
就利率市场化影响而言,通常关注对商业银行冲击,我觉得更大的挑战指向央行、监管机构及行业自律组织。央行如何适应一个变化更为灵敏迅速的利率体系并转换调控方式,监管部门如何判断新条件下银行风险结构的变化,管制利率放开也意味着行业组织要强化利率
协调,香港即是一个代表,这是当前急需要跟进的。
贷款利率下限规定取消后,各银行今后必然开展低利率竞争以确保贷款客户,使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影子银行的扩张也将得到一定抑制。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未来利率管制不断放开,影子银行作为融资中介的优势将逐步消失,其一定程度上得以存在的“温床”——利率管制将不复存在,这一系统生存的生态环境将剧变,迅速膨胀的影子银行或走向“穷途末路”。
(3)利率市场的含义、目标、机制、路径、措施等;(见专题)
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
1. 国际环境因素分析。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2. 加入WTO后的影响分析。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
3. 外汇管理政策的影响分析。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实施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
4.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但为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以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将来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本市场工具,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大规模的购并重组创造了条件。
二、内部环境:
1. 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经济稳定存在隐患。
2. 商业化的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良性竞争的局面尚未形成,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够完善。
3. 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4.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
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政策,应慎重推行。
我国已于1996年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向市场利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接着又放开了国债的市场利率,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货币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也为政府进行利率调整确定了一个基准利率。这都为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基础。接下来,我国应首先着手调整利率结构,将法定利率由200多种减少到30种左右,并根据经济运行状况更为频繁地调节利率,同时完善货币和资本市场,丰富市场上的交易品种,逐步扩大企业融资中市场利率的比重。当国有银行商业化进展顺利,银行体系的竞争水平提高和监管机制得到完善时,就可以考虑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决定贷款利率的自由权,放开贷款利率。而如果银行经营状况良好,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进展时,就可以逐步放开存款利率。通过这样有步骤、渐进地层
层推进的改革,最终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改革历程:
HOW?: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应采取渐进式,原则是先贷款后存款,先外币后本币,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
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大局出发,中国的监管层推进利率市场化仍需坚持渐进式
改革模式,在金融制度架构和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并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①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
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告诉我们,渐进式改革模式是符合中国经济金融基本国情的理性选择。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与利率市场化之前的美日韩等国具有较大相似之处。一方面,通货膨胀率高企和市场利率攀升,“负利率”现象日益严重;另一方面,“金融脱媒”对银行传统业务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已经由10年前的92%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53.7% ,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则导致大量资金从银行表内流出。据有关统计,2011年上半年中国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高达3.57万亿人民币,已相当于同期存款余额的4.5% 。因此,从保护存款人利益和促进银行转型发展角度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迫在眉睫。但是,美日韩等国长达16年的改革经历告诉我们,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市场主体看,国有企业作为主要资金需求方,其资金硬约束仍需进一步增强;而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等仍需进一步完善。培育经济主体的市场观念和市场行为,加强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只有做到改革循序渐进,才能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②金融制度创新是利率市场化的有力保障。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加强金融改革总体设计,鼓励金融制度创新,重点解决金融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效推进依赖于两大制度保障:一是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在资金定价市场化的同时将实现定价主体行为的市场化,必将会有部分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由于银行破产倒闭涉及到广大储户的根本利益,因此由政府主导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就大大增强。二是要统筹协调利率市场化与汇率改革的关系。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先,汇率市场化改革在后,可以较好地规避国际资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
③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利率管制完全放开之后,由于市场利率将成为资金供求的决定变量,因此中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M2)为中间目标的政策调控框架将会调整。一是市场化利率将成为新的中间目标。在美国等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市场利率是反映市场资金稀缺程度的指示灯。货币当局的政策调控将重点追踪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维护市场资金平衡。二是货币政策工具将有重大调整。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将取代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成为主要政策手段。在调控过程中,货币市场将成为中央银行实现政策目标的主要场所。
④经营转型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目前较高的存贷利差水平,一旦利率管制完全放开,中国银行业必将出现存贷利差缩窄的问题。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则是银行业痛苦的转型和变革过程。一方面,部分资金定价能力弱、风险管理能力差的中小型银行,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甚至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