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改版的传播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联播》改版的传播学分析
【摘要】2013年央视公布了《新闻联播》改版后的第一份成绩单,平均收视率较2012年上涨超两成,改版后的《新闻联播》收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新版《新闻联播》内容更加亲民,舆论监督很加给力,加大民生和国际新闻的报道量,使观众耳目一新。《新闻联播》自1978年正式开播以来,即被视为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所以,此次改版动作必然会引发社会范围的关注。作为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领航人”,《新闻联播》的改版势必会影响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划和传播方式,所以为论文就将重点放在《新闻联播》改版的传播学分析上。
【关键词】《新闻联播》;改版;传播学分析
从2012年底席卷全国的“你幸福吗”到帮助文氏四兄弟寻找走失母亲的“寻人启事”。我们看到央视逐渐的对节目进行全新的改版,改版后的《新闻联播》更大程度上贴近新闻报道的规律,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民生问题上,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至少,从今往后,老百姓能从央视上能获取更多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能听到更多有别于往日的声音。
在我国,央视作为最具权威性的媒体,对信息设置上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这样做,虽然可以强化政府对普通民众舆论的影响力,但是长此以往,反而会让央视所制作节目的表现形式陷于僵化,对民众会失去持续的吸引力,最终只会影响央视的长远发展。因此,
央视决定对节目设置进行改版,不仅能为央视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也能把更为丰富多彩的信息呈现给每个观众。其次由于大量新兴媒体的兴起,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对仍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报道特性,就必须让自己提供的信息更客观、更理性、更贴近民众。因此,《新闻联播》此次改版是面对时代的发展潮流,及时而且准备的战略选择。
通过连续一个星期对改版后《新闻联播》的关注,可以从具体文本上看到改版后的《新闻联播》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首先改版后方式更加注重了人性化,国内社会新闻占据了大部分时段,“姜汤姐、豆饼哥”这些生活在百姓身边的平凡人,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同时也将视角更多的放在加强突发性新闻的深度报道上,加大社会民生新闻节目的比例。外报也发出对此次《新闻联播》改版的声音:聚焦“草根”“接地气”为寻人鼓掌。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也看出了改版后的《新闻联播》带给受众和媒介的希望。其次,在报道方式上采用了新闻评论员机制,增加现场连线和引入评论员的形式。2013年1月23日晚,首次在节目中增加了直播连线评论员的环节。央视评论员杨禹就近期社会集中关注的“舌尖上的浪费”问题进行了直播评论,认为刹住浪费之风,关键从三“公”入手:公款、公务人员和公众。这是央视《新闻联播》开播35年来首次引入评论员。随后,央视通过官方微博指出,“新闻联播:
直播评论员点评将常态化”。杨禹第二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中,就农民工欠薪事件作出评论。谈到此次央视《新闻联播》增设连线形式的看法,各大媒体相继推出评论版块这一现象,杨禹认为,“进入微博时代以来,传统媒体,无论报纸还是电视、广播,主要就是拼两个‘场’:现场和立场。微博虽然能反映新闻现场,但只是碎片化的拼接,还是需要职业记者和传统媒体的介入,来展现更完整的现场,和现场背后更深层的关联。微博上的立场和态度很庞杂,这就更需要传统媒体拿出自己的‘立场’。在看到杨禹所说的传统媒体在力拼的两个“场”即现场和立场的问题上,使我联想到之前热议的以微薄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在受众心中树立其威信,而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传统新闻报道模式的媒体则受关注度下降的问题。新媒体固然有其在市场立足的独特优势存在,但是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传统新闻报道形式的媒介也在不断的适应这社会和受众的变化而进行自我改进。央视此次增设的评论员连线形式则很好的体现了立场与现场恰当结合。这样的现场连线可以增加节目的互动性和真实感,这样通过评论员的形式也明确的传达了一种态度、一个明确的立场。我很赞同杨禹在采访中对《新闻联播》的定位,他提到《新闻联播》既是中国电视新闻的一个风向标,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的一个风向标。联播中出现的这些变化,不见得是电视新闻界最新鲜的,但当这些内容进入《新闻联播》,还是会引起全社会较大关注。杨禹在自己的微博中做过一个
比喻:“你不能用足球场上的前锋标准来要求联播,前锋可以浪费机会、跑错位置,它不能。它是足球场上的中后卫,需庄重徐行,用大局观来策动进攻。”
《新闻联播》作为一档新闻类节目,在其发展的30多年中,每晚7点准时与受众见面的形式使其更像是一个符号,有着他固有的新闻定律和播报模式,一时间很难被打破。此次的改版,公众看到了他改变刻板的印象,既看到了执政党和政府的相关新闻,也看到了百姓期待看到的和自己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新闻。我们所期待的是在《新闻联播》中看到我们生活中的影子,故事有悲有喜,越是真实、来自生活的新闻素材,越能体现人性的共鸣,新闻也就能体现其生命力,这也是此次《新闻联播》改版后我们所看到的。实质上,央视的许多尝试性的改变,也在呼应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百姓诉求,在节目中报道农民工“讨薪日记”、连载报道曹家巷拆迁的经过等等都在回归平民的视角报道新闻。作为社会公众,在传播学的视角下看《新闻联播》的改版,也能从中看到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子,改版后的内容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中所强调的新闻报道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必须服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如果传播的内容、传递的信息背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结果则是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会受到观众的质疑。
在社会学家塔克曼看来,新闻不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现
实的社会建构。具体来说,新闻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通过其内容限制了观众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创造一种阐释现实世界的合理性,进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一种“信心确立结构” [1]。新闻内容生产的变革,其实就是新闻建构社会现实的方式的变革,是使新闻内容更易与观众固有价值观与世界观相接合的过程 [2]。而在当下的中国,在确保主流意识形态正统性的前提下,公众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日趋多元,这意味着新闻内容生产者正在面对一个越来越异质的受众群体,这也就是在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电视是一种试听的媒介,所以媒介的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更多的追求画面和声音呈现的效果。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若想要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需要跳出印刷媒介环境下的语言表达方式。《新闻联播》本次改版,在语言和内容、形式上做出了显著的改进,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加入了带有服务性的因素,这些也都是尊重媒介本性的作法。从《新闻联播》目前的改版动作来看,这个老牌电视新闻节目的变化将是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它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影响,都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但是无疑此次《新闻联播》的改版让我们看到在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所作的积极的应对。
【参考文献】
[1].ericson,r. et al,representing order: crime,law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