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七上第二单元《采桑子 重阳》word教案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佳节”、“阳春”、“花”、“酒”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 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采桑子重阳》。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讲解与演示(1)教师讲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朗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采桑子重阳》。
2. 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作文。
3. 收集其他有关重阳节的诗词或故事,进行欣赏和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采桑子重阳》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互相评价学习成果,提高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等,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采桑子· 重阳》(北师大)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采桑子·重阳》黟县碧阳初级中学 舒晓燕《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在一九二九年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写了深秋时节的战地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豪迈乐观的看法,既歌颂了人民解放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狂放的情怀。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本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讲授理解并背诵这首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有关作者、词、和重阳节的知识介绍;2、写作背景;3、 ppt 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文学常识1、解题。
(1)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2)关于词的有关知识;(3)关于重阳。
2、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呢。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
3、写作背景。
1929年阳历10月11日是农历重阳节,这一年秋,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抓住有利时机在闽西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壮大了红军,扩大了红军革命根据地。
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中央来信,毛泽东又回到前委工作,面对此情此景,写下这首词。
三、研习课文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比较 探究秋词、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

秋词采桑子重阳一、初读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二、品味赏析《秋词(其一)》1.为什么说“我言秋日胜春朝”?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全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的?(因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只写了冲天而上的一鹤?(“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立志改革者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的精神的写照。
“诗情”指豪情壮志。
介绍创作背景帮助理解。
)3.这首诗与古代其他咏秋诗比,别具新意在哪里?(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惯例,表达了颂秋的感情。
)4.任选角度,比较《秋词(其一)》与《山行》的异同。
(同:两首诗都是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主要表现生气盎然的画面;而《秋词(其一)》侧重于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三、品味赏析《采桑子重阳》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人生易老”,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春秋更序,光景常新。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揭示永恒的真理,警醒积极的人生。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表现了奋斗精神、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找出诗中意象,探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战地黄花——革命的热情和豪情;强劲秋风——革命者坚忍不拔、无坚不摧的战斗实力;寥廓江天——革命家的胸怀无边。
)四、比较探究1.《采桑子重阳》中哪句与X禹锡《秋词》中“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胜似春光”。
①重阳佳节,丛菊盛开,战地风光,十分鲜丽,使诗人有“胜似春光”的感觉,有如X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引发的“胜春朝”。
北师大版课标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课标初中语文七年级北京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日撷英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学科名称:《采桑子•重阳》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基础较差,两极分化严重,但对诗词较感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采桑子重阳》目的在于通过对意象意境和象征手法的具体分析,解读作品,提高对诗词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2、掌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可以说是中国二十世纪独领风骚的大诗人,他笔下的秋是可爱的,壮美的,表现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今天,我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的描写秋景的词作《采桑子重阳》。
二、背景介绍1、同学们对重阳节了解多少?北方一般是不过重阳节的,我们来看一下书下注释,了解一下重阳节。
2、重阳节的诗句(1)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诗人刘长卿《九日登高》: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火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3)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自乐)3、背景材料:1929年秋季,毛泽东和朱德抓住军阀重开战的有利时机,率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在闽西汀江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和扩大了根据地。
所以“战地黄花分外香”。
当年6月下旬,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职务。
11月26日,毛泽东重返领导岗位。
所以以《重阳》为题,艺术地表现了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929年10月11日是重阳节,此时毛泽东因患疟疾达三个月之久,毛去上杭与朱德会合,闽西山区仲秋的风景,如湍急的汀江和遍地黄菊,给毛留下深刻印象,精神振奋之余,吟成这首小令。
这首词以突兀劲炼、清新健朗、富含哲理的起句,形象阐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者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表达了乐观进取、投身革命、争取自由的奋斗精神。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体会诗中的重阳节气氛。
(3)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采桑子重阳》。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重阳节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诗意,体会重阳节气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欣赏古典诗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
(2)引出本课主题《采桑子重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采桑子重阳》,感受诗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重阳节气氛。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课所学,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背诵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拓展程度。
3.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1)学生对诗中的意象、情感等分析的准确性。
(2)学生对古典诗词欣赏的感悟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采桑子重阳》。
2. 参考资料:关于重阳节的的历史背景、习俗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任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采桑子 重阳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采桑子重阳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3.训练学生诵读能力,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4.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5.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解决办法: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伟大领袖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
诗情画意,最为浓郁。
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宏。
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二)诵读背诵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X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分析课文1.写作背景在1929年6月下旬于闽西某某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未能继续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于是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
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在闽西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地方工作。
在1929年10月写这首词前的3个多月时间里,他的行踪及活动日程大致如下;1929年7月20日,在上杭一带的蛟洋指导召开中共闽西“一大”;8月初,到达上杭县境的大洋坝;8月上旬离开大洋坝,经长途跋涉,于9月上旬到达永定地区金峰大山的牛牯扑村,并在该村住20多天,后于9月下旬到达永定县境的合溪。
采桑子重阳教案

采桑子重阳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了解采桑子的传说和意义;3. 学习制作采桑子;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资料;2. 书籍或网络资源关于重阳节、采桑子的背景知识;3. 相关制作采桑子的材料:纸张、彩色纸、剪刀、胶水等;4. 小组合作学习素材,如问题卡片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引入(5分钟)1. 展示一幅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尽可能描述画中的内容;2. 引导学生回顾或说明自己对重阳节的了解。
第二步:介绍重阳节(10分钟)1. 通过PPT或讲解的方式,简要介绍重阳节的背景知识、起源和传统习俗;2. 学生将关键内容写在板书上。
第三步:了解采桑子的传说和意义(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关于采桑子的传说故事;2. 设计问题卡片,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以巩固对故事的理解;3. 扩展学生思维:请学生思考采桑子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制作采桑子(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采桑子的步骤和方法;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制作采桑子的任务;3. 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装饰。
第五步:小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制作的采桑子;2. 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采桑子的意义和重要性。
课后延伸:1. 学生可调查和了解其他地方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2. 学生可自主查找关于采桑子的文学作品或相关艺术形式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3. 学生将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心得写成日记或小记,分享给同学阅读。
【教学设计】《采桑子 重阳》(北师大)

《采桑子 重阳》《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在一九二九年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写了深秋时节的战地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豪迈乐观的看法,既歌颂了人民解放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狂放的情怀。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本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讲授理解并背诵这首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 有关作者、词、和重阳节的知识介绍。
2、写作背景3、 ppt 课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文学常识1、解题(1)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
(2)关于词的有关知识(3)关于重阳2、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呢。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
3、写作背景1929年阳历10月11日是农历重阳节,这一年秋,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抓住有利时机在闽西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壮大了红军,扩大了红军革命根据地。
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中央来信,毛泽东又回到前委工作,面对此情此景,写下这首词。
三、研习课文(一)读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1、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2、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3、结合注释,读明诗意4、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二)说一说:说出词意和情感。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三)品一品:品析诗句和哲理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人生易老”,言韶光易逝、人生短促,深刻的警醒革命战士,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名称:秋日撷英
课题:采桑子·重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2、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精神;
3、能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毛泽东词的高远境界,并背诵。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基础积累】
一.激情导入(2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孟浩然也有著名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的特点。
1929年,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领导,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这时的毛泽东,面对重阳的秋景又该是怎样的感慨呢?
二、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
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初九,又叫重九。
因9是阳数,故名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是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
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的10月11日)。
三、出示本课学习目标(1分钟)
四、作者作品(配套练习)
毛泽东,字,湖南湘潭山冲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五.写作背景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毛泽东离开了领导岗位,到闽西地方工作。
11月份以后,才又回到前委工作。
这年秋天,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打了几次胜仗,发展了红军,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在闽西征途中,诗人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借景抒怀,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态度。
六.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自己体会词中感情和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音调,读出语
气、感情。
)
2、学生范读,互相点评,从语速与语调、轻重与缓急两方面来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
3、诵读指导:读出辽远的秋景,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战斗的豪情和自信。
【自主探究】
(抓住关键句,以点带面进行赏析。
)
1、分析上片
①“人生易老天难老”、“天若有情天亦老”作者为什么有“人生易老”和“天难老”的感受?
【明确】作者在此仿用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的“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
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去,所以感叹“人生易老”。
②为什么在毛泽东眼里觉得“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①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这两句词?
【明确】“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②全文写重阳秋景,抓住“黄花”和“秋风”两个意象,但作者为什么说“胜似春光”?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战争胜利,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对革命的将来充满着希望与信心,即使是面对秋景,自然而然会有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
这也是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③你能列举一些“胜似春光”的古诗词来印证这首词吗?
【明确】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
(上下阙都是写景抒情。
上阙以人生感悟开篇,给全词定下了一个哲思的基调。
由短暂而生发出奋发之意,由丰硕战果感到由衷鼓舞;下阙以秋风喻革命力量,累累战果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祖国山河如此壮阔辽远,更让诗人无比自豪,对革命充满信心。
这样的构思,让思路更具逻辑性,并且,尾句将词的意境扩大得极为壮阔,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精神表现的更加雄健豪迈。
)
小结: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弘。
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所以,让我们带着毛泽东的豪情,再一次朗读《采桑子重阳》。
(生朗读)
愿同学们都能以乐观豪迈的气概度过生命中每一个秋天!
【当堂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重.阳( ) 寥廓. ( ) ( ) 分.外香( ) 秋风劲. ( )
2.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人生易老天难老:
寥廓江天万里霜:
3.在《采桑子重阳》一文中,哪句富含哲理,写出人生有限、宇宙无穷?
4.为什么词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红军打胜仗,黄花分外香,这是词人的独特感受,渲染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抒发了豪迈情怀。
5.“一年一度秋风劲”中的“劲”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劲”字,雄悍威猛,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除陈腐的凌厉之势,表现革命形势的锐不可当。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词。
批阅等次:时间: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