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优质教案

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1.能交流动态描写和静态描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2.能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4.朗读、背诵《渔歌子》。

【教学重点】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教学难点】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交流动态描写和静态描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2.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语文要素教师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就一起回忆一下本单元的课文吧!(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页回顾导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学习“交流平台”做铺垫。

)二、学习“交流平台”(出示课件3、4)教师引导:阅读交流平台,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说说你的收获。

预设1:交流平台摘取了《鸟的天堂》中的两段静态描写的文字,让我发现具体生动的静态描写特别有画面感。

预设2:句子从枝干、树根、树枝等多方面对大榕树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树木的繁茂。

(出示课件5)预设3:交流平台选取了《月迹》中的一段动态描写,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很有画面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几篇课文,说一说:还有哪一处静态描写或者动态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预设1:《月迹》有一处静态描写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这个句子抓住月光的颜色进行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出示课件6)预设2:“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是一处我特别喜欢的动态描写。

让我感受到了鸟的多、鸟的自由和快乐。

(出示课件7)预设3:“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小学语文教案五上第七单元分析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小学语文教案五上第七单元分析

第七单元单元分析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

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课文编排《古诗词三首》包含了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其中《山居秋暝》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枫桥夜泊》写的是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长相思》是一首词,描绘了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月迹》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

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习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

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遇到的困难其他1.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概括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技能与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文章结构,提取关键信息,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同时加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口头或书面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品质,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道德观念。

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习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1. 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内涵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课文围绕“人与自然”的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敬畏和感悟。

这些课文涉及对自然的敬畏、尊重,以及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等核心情感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例如《大自然的声音》一文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妙声音的赞美和敬畏之情,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内涵。

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小组合作、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感受,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从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入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这些诗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体会古诗的美。

2. 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引导学生关注诗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背景,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诗文内容,解析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 分析诗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韵律美。

3. 通过讲解,使学生体会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诗文的感悟,大家共同交流,提高鉴赏能力。

五、巩固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练习题,查漏补缺,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示儿2. 题临安邸3. 己亥杂诗作业设计:1. 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迹》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迹》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月亮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提升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月亮的描写和感受。

- 难点: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感受月亮的美丽和魅力。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朗读、生字词、图片、视频等)。

- 学生预习材料(课文、生字词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有关月亮的古诗或歌曲,营造氛围。

2. 提问学生:“你们喜欢月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对月亮的感受和认识。

3. 揭示课题:《月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不理解的生字词。

2. 小组合作,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并尝试用生字词造句。

3. 小组汇报生字词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4.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月亮的描写,提问:“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些地方?作者如何描写的?”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并做简单批注。

3. 小组合作,讨论并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感受。

4.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四、拓展延伸,想象画面1.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月亮画面。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月亮画面,并与同学分享。

3. 教师点评学生的描述,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月亮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课时一:导入目标•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安排1.师生问答:问学生有关课文主题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趣味启发: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时二:课文理解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活动安排1.生词解释: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细节把握:让学生注重细节,从细节中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课时三:知识点梳理目标•整理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活动安排1.重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知识点,相互学习,相互提问。

课时四:课文背诵目标•让学生熟练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安排1.合作练习:学生互相帮助,进行合作练习。

2.班级朗诵:让学生分组进行班级朗诵。

课时五:拓展阅读目标•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活动安排1.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能力的书籍。

2.朗读分享: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分享。

课时六:课堂综合活动目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安排1.情景表演: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内容的情景表演。

2.小测验:出一份简单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的教学安排,希望学生们通过这六堂课的学习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习作:风景即景》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作文。

这篇作文要求学生能够观察身边的风景,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这篇作文,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来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是,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观察不够细致,描写不够生动,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细致观察身边的风景,发现美好事物。

2.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和体验。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

2.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例法: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观察和表达。

3.讨论法: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风景图片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教师准备相关的范文,用于示例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相关的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示例:教师展示一片美丽的树林,让学生观察树林的特点,如树木的形状、颜色,树林中的生物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的范文,让学生了解如何观察和表达。

示例:教师呈现一篇关于海滩的范文,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观察海滩的,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篇关于风景的短文。

示例: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风景,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法与学法:情景教学法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音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一)题解(出示课件6)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出示课件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出示课件14)明确:是。

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

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出示课件15)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山居秋暝诗中有画寂静,清新,幽雅山村生活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1.板书课题2.题解:(出示课件16)“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出示课件17)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

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出示课件19)(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2)学生默读、圈画。

(3)停。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出示课件20)霜满天。

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

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21)(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出示课件22)(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乌啼---凄凉霜满天-----寒冷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板书:对(出示课件24)“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生带着“愁”来读。

(出示课件25)教师范读。

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板书设计:枫桥夜泊月落----失落感、孤独感乌啼---凄凉霜满天-----寒冷江枫、渔火---半夜钟对愁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出示课件27)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板书:长相思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更(gēng)聒(guō)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

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

(出示课件31)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出示课件32)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板书:心眷故园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出示课件35)(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出示课件36)六、再读《长相思》板书设计:身在征途长相思心眷故园心系祖国课后反思: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

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等11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