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小学语文教案五上第七单元分析
第七单元单元分析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
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课文编排《古诗词三首》包含了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其中《山居秋暝》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枫桥夜泊》写的是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长相思》是一首词,描绘了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月迹》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
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习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
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遇到的困难其他1.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概括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技能与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文章结构,提取关键信息,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同时加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口头或书面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品质,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道德观念。
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习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1. 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内涵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课文围绕“人与自然”的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敬畏和感悟。
这些课文涉及对自然的敬畏、尊重,以及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等核心情感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例如《大自然的声音》一文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妙声音的赞美和敬畏之情,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内涵。
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小组合作、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感受,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从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入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这些诗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体会古诗的美。
2. 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引导学生关注诗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背景,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诗文内容,解析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 分析诗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韵律美。
3. 通过讲解,使学生体会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诗文的感悟,大家共同交流,提高鉴赏能力。
五、巩固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练习题,查漏补缺,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示儿2. 题临安邸3. 己亥杂诗作业设计:1. 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教案教案设计【课型】阅读课【教材版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时】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日积月累”的含义,明确学习的方法和学科成绩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2.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一些历史人物的毅力和勤奋。
3.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生硬词语,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生硬词语,例如:“不懈的努力”、“勤奋刻苦”、“矢志不渝”。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文章,找到文章中描述人物的苦难经历,理解“日积月累”对成功的意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
2.《日积月累》、《爱迪生的坚韧毅力》。
3.各种学生常用的英文单词,如perfection、 stubborn,以及起到类似作用的中文词汇。
【教学过程】Step1:引入(1)教师通过表扬和祝贺来迎接同学们进入课堂。
(2)让学生看看教室中的物品,询问这些物品与学习有哪些关系?(3)将“日积月累”这个词从生活中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这个词的意义来理解它。
Step2:阅读文章(1)教师先从生活中引入“日积月累”这个词后,带领学生阅读第一篇文章《日积月累》。
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这种“日积月累”对成功的重要意义。
(2)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带着问题读,即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读文章了解如何实现“日积月累”?Step3:总结(1)教师让学生自由讲述《日积月累》的重要意义,并萃取文章中关于学习的一些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阅读第二篇文章《爱迪生的坚韧毅力》,从文章中发现爱迪生的努力,理解成功需要的耐心和勇气。
Step4:语言训练(1)教师介绍生硬词语,在讲解的同时要侧重词的汉语意义。
(2)学生在个人尝试和小组讨论的情况下,了解这些生硬的词语的实际用途。
Step5:拓展(1)教师在讲解完生硬词语之后,让学生探讨这些词语的实际价值。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这些词语背后的故事,体会单词本身及其背后的故事意义。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2 .体会诗词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诗词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 .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平舌音“孙、寺”、翘舌音“愁”、后鼻音“暝”,以及“更”等多音字的读音。
2 .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 .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榆”等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孙、泊、愁、眠、寺、畔”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形近字歌示例:孙:乱子万世尊,儿林家训遵。
拉孜求进学,踏实又谦逊。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孙”的“子”横画变提,“小”字两点呼应。
“泊”左边三点水最后一笔是提。
“愁”的“心”的卧钩平而托上,三点相呼应。
“寺”上面是“土”不是“士”,第二横最长。
“榆”左窄右宽,“俞”撇捺伸展覆盖下部。
“畔”左部偏上,右部“半”第二横长而托上。
易错提示:“寺”上部是“土”,不是“士”,第二横最长。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白:泊(停泊)一伯(伯伯)一怕(害怕>—拍(拍打)秋:愁(忧愁)一揪(揪住)一啾(明啾)寺:待(等待)一持(保持)一侍(侍奉)半:畔(河畔)一伴(伙伴)一拌(搅拌)(4)多音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课时一:导入目标•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安排1.师生问答:问学生有关课文主题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趣味启发: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时二:课文理解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活动安排1.生词解释: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细节把握:让学生注重细节,从细节中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课时三:知识点梳理目标•整理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活动安排1.重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知识点,相互学习,相互提问。
课时四:课文背诵目标•让学生熟练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安排1.合作练习:学生互相帮助,进行合作练习。
2.班级朗诵:让学生分组进行班级朗诵。
课时五:拓展阅读目标•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活动安排1.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能力的书籍。
2.朗读分享: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分享。
课时六:课堂综合活动目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安排1.情景表演: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内容的情景表演。
2.小测验:出一份简单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的教学安排,希望学生们通过这六堂课的学习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习作:风景即景》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作文。
这篇作文要求学生能够观察身边的风景,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这篇作文,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来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是,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观察不够细致,描写不够生动,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细致观察身边的风景,发现美好事物。
2.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和体验。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
2.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例法: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观察和表达。
3.讨论法: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风景图片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教师准备相关的范文,用于示例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相关的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示例:教师展示一片美丽的树林,让学生观察树林的特点,如树木的形状、颜色,树林中的生物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的范文,让学生了解如何观察和表达。
示例:教师呈现一篇关于海滩的范文,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观察海滩的,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篇关于风景的短文。
示例: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风景,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和体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1.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
A.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
2.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A.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1.判断海报的构成要素是否正确。
正确打“√”。
海报除了主题,还包括活动的内容,主办方、地点、时间等。
()2.为校园的元旦联欢晚会设计一份海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故事”,包含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和《万年牢》三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民间故事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民间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欣赏和分析民间故事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民间故事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民间故事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培养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民间故事的特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3.相关民间故事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民间故事的意义和魅力,引起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呈现本节课文的标题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语音的感知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一些基本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 教案
教学要求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2.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重点)4.朗读、背诵《渔歌子》。
教学课时一课时。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2.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4.朗读、背诵《渔歌子》。
课件。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又来到了“语文园地”。
现在让我们去看看这个“语文园地”都有哪些内容吧!(板书:语文园地)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清楚明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交流平台。
(原文见教材第103页)(1)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
(2)认真品味这些句子在描写景物方面的特点。
①学生总结、汇报。
②教师指导:第一部分作者采用静态描写,抓住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体现出它充满生命力的特点;第二部分文字,描写了月亮的动态变化,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3)交流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写文章时,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设计意图: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词句段运用。
(1)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吧。
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可以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更吸引人。
①收集有关元旦祝福的句子。
②为元旦晚会设计一张海报。
(海报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和插图,其中,文字包括主题、宣传语、活动时间、地点、主办单位等)③在海报上写上一条打动人的宣传语。
写宣传语一要有对象意识,明确宣传语写给谁,他们的喜好是什么;二要明确宣传活动的特点,突出活动的优势。
2024年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4年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品味课文语言,用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3.学会描写景物的变化。
【核心素养】品味课文语言,用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重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变化。
【评价任务】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一下问题,回顾单元重点内容:(1)《古诗词三首》A. 《山居秋暝》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B. 《枫桥夜泊》写的是诗人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愁闷的心情。
C.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
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第一场雪》文章细致地描绘了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的景象,并阐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同时传达了作者因这场雪而感到的愉悦。
内容的组织可以按照文章的逻辑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下雪过程及其引发的联想的描述;也可以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将文章分为四个阶段:雪前、雪时、雪后以及雪带来的好处。
(3)《白鹭》A.是郭沫若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课文紧扣首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生动地描写了白鹭外形的精巧,以及它觅食、气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
B.《白鹭》生动的描写了白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阅读《夜游雁荡山》完成课后题。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单元教学分析和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
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习作会写题为“_____即景”的文章,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并写出景物的变化。
重点是做到突出景物的变化,体现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语文园地学习品味优美的语句,积累诗歌。
学习制作宣传海报。
学习把画面描写得更具体,通过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景物描写给自己带来的美。
通过认真观察,把画面描写得更具体。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
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
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三、单元课时安排21 古诗三首…………………………………………………2课时22 四季之美…………………………………………………2课时23 鸟的天堂…………………………………………………2课时24 月迹………………………………………………………1课时习作:__即景………………………………………………1课时语文园地七……………………………………………………1课时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选文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教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爱,学会珍惜爱,传递爱。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本单元的主题“爱的教育”,他们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共鸣。
但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爱,学会珍惜爱,传递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爱的力量,学会珍惜爱,传递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爱的力量。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爱的伟大。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相关教学素材、教学用具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关爱他人的感人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爱的教育”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本课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们尝试运用所学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意境。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创作和理解的认识。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望庐山瀑布》的教学,突出“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形象描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2.教学难点
-对古诗韵律的理解,尤其是对平仄、押韵等规律的把握。
-识别并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古诗的意境。
-将古诗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举例解释:
-对于韵律的难点,可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韵脚,帮助学生理解押韵的规律。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以《夜书所见》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例,解释对仗的用法,并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句子。
-针对情感表达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讨论等方式,将诗人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大自然时,是否曾经有过想要表达自己情感的冲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创作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创作的奥秘。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概述
•课题:第七单元复习
•课型:复习课
•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教学目标:复习第七单元的重点知识、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复习第七单元的重点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文感悟和写作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生词、短语及句式结构
•激发学生表达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准备
•课堂教学设备:黑板、彩色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材料:教科书、练习册等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知识
•复习第七单元的课文内容,重点复习生词、短语和句式结构
•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唱读课文,加深记忆
2. 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交流彼此的看法3. 课文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感悟,展开讨论
•通过问题引导,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4. 作文训练
•给学生提供作文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在写作过程中指导学生遣词造句,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准备下堂课的学习
六、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效果,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
•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下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复习课的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课型课时计划内容单元课1课时1.整体感知单元的编排体系,明确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生字词语会认会读。
学时课10-11课时1.生字词语的认识和积累。
2.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4.三首诗歌的背诵默写。
5.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整合课1课时1.易错字词的梳理,过关。
2.学习收获和困惑的交流。
3.重难点的复习。
4.背诵,朗读的抽查。
学习学科语文单元第七早元备课者课型单元课课题执教者及时间学习要点 1. 整体感知单元的编排体系,明确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生字词语会认会读。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单元的编排体系,明确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生字词语会认会读。
探究问题动静描写的好处是什么?应用作业作业练习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r ^-i H-L X 1-*- ET3头践应用^观察生活种的动静结合的画面。
文化阅读拓展阅读书第七单元同步进阶阅读1.整体感知单元的编排体系,明确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重难点2.生字词语会认会读。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活动一谈话导入,明确主题1.学生课前首学:快速浏览第7单元,认读生字,再次思考课后问题。
活动二熟悉字词,小组解惑1.小组内轮流认读生字、新词,相互纠正易错读音。
2.组内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重点在是否读正确和流利。
3.思考:四篇文章分别讲了什么?4.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提出,先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汇总成小组共同问题。
)活动三汇报学习,丰富知识1.生自由读课件上的生字词语,多种形式检查读。
提示:哪些音节容易读错,全班齐读;哪些字容易写错,我有好方法记住它们。
2.指名小组汇报每篇文章的内容,其余学生补充,教师点拨。
活动四归纳内容,提升主题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指导。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篇文章:《鸟的天堂》、《桂花雨》和《幸福是什么》。
这些文章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教育意义,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美、人文情怀和道德观念。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
但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懂得感恩的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案例教学法:分析文章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道理。
3.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需要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
2.准备教学素材:如PPT、图片、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课堂用具:如黑板、粉笔、课本等。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语⽂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部编版语⽂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的课⽂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主题来编排.主要由《古诗三⾸》、《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迹》这四篇⽂章组成.⽬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2.本单元重点(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本单元的4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如《古诗三⾸》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亮,来体现作者对⽉亮的喜爱之情.(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21《古诗词三⾸》学习活动教材分析:《长相思》是⼈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中的⼀⾸词.这⾸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为了祖国,毅然远赴战场.由于远离家乡,他不禁产⽣了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脍炙⼈⼝、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学情分析诵读是语⽂的本⾊,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标.课标要求:1、要求学⽣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在征途、⼼系故园的⽭盾⼼情,感悟作者天涯⾏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枫桥夜泊学习⽬标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抒发的感情.3、引导学⽣以乐观的⼼态⾛出忧愁困境.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活中的不如意.学习过程⼀、激趣导⼊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新课.师:有⼀⾸诗,让⼀位诗⼈名垂千古,让⼀个城市名扬天下,让⼀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这⾸诗是……⽣:《枫桥夜泊》.师:今天这节课,⽼师就带⼤家⾛进《枫桥夜泊》,⼀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并介绍此诗的由来.1、⾃读这⾸诗.2、⽼师划好节拍并⽰范读.⽉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寺,夜半/钟声∥到/客船.3、根据节奏朗读这⾸诗.师:我们说⼀幅画就是⼀⾸诗,⼀⾸诗就是⼀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让我们⼀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进他的内⼼世界.⽉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种什么样的感觉?江边有⽕红的枫叶、有⼩桥、有流⽔,渔船上还闪烁着灯⽕,有⼈家.这⼜给你带来⼀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在这么美的夜⾊⾥,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会感觉怎样?三、分析诗歌1、题⽬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2、“泊”有两个读⾳,在这⾸诗⾥读作“ bó”,那它还有⼀个读⾳该怎么读呢?请⼤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3、夜泊⼜是什么意思?4、有谁知道整个题⽬是什么意思吗?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6、从哪⼉可以看出来?——霜满天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份,表⽰深秋来临.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落、枫桥、渔⽕、霜满天(板书)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9、“江枫渔⽕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愁10、这是⼀种怎样的愁哇?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11、作者⼜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们印象中⼀般是怎样的形象?乌鸦的叫声.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夜未眠的诗⼈有何感受呢?游⼦⾯对霜夜、江枫、渔⽕,萦绕起缕缕轻愁.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寺,在我们的⽿边还不时传来那⼀声声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发挥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这⾸诗的意境?想⼀想:这⾸诗描绘的是⼀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有点⼉(引说:思乡),有点⼉(引说:忧愁、孤独、寂寞)⼩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诗.四、拓展:拓展⼀:师:在这⾥,还有⼀种愁.⽼师想请同学们听⼀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篇散⽂.《不朽的失眠》⽚段,师:读了这篇散⽂,你感受到了什么?⽣⾃由发⾔.五、教师总结师:同学们,今天在这⾥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歌,像⼀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曲.它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的清茶,让⼈齿颊留⾹,回味⽆穷.所以,⼈们都说:“腹有诗书⽓⾃华”.是的,诗是跳跃的⾳符,诗是⽆声的图画,诗是感⼈的故事,诗更是⼈们内⼼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六、作业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七、板书设计枫桥夜泊唐·张继看到:⽉落、枫桥、渔⽕、霜满天愁听到:乌啼、钟声教学反思:22、《四季之美》学习活动教材分析:《四季之美》是⼈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篇⽂章.这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不同的美,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情分析:⼩孩⼦都喜欢四季的美丽景⾊,但是如何读出情感,需要教师的⽰范和引导.教师应该利⽤孩⼦的创造⼒,利⽤孩⼦亲⾝的感受来体验对⾃然的热爱之情. 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学,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他们的⾃学能⼒.教学⽬标1.会认“窠、旷”等6个⽣字,会写“黎、晕”等9个⽣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背诵课⽂,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3.学习本⽂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法.学习重点1.掌握本课的⽣字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背诵课⽂,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法.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学习过程:第⼀课时教学⽬标1.会认“窠、旷”等6个⽣字,会写“黎、晕”等9个⽣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把握课⽂内容.教具准备课件学习过程:⼀、激趣导⼊(出⽰课件1)同学们,⼀年有⼏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说⾃⼰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我们看看⽇本作家清少纳⾔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家齐读课题.⽣齐读,师板书课题.板书:四季之美⼆、⾃主学习,合作探究.(出⽰课件2)1.⾃读课⽂,画出⽣字词.2.⼩组活动,⼤家借助⼯具书解决⽣字词,并在⼩组内交流.3.⼩组长检查⼩组每个同学对⽣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师汇报.4.每个⼩组在向⽼师汇报学习⽣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组的识字⽅法. ⽣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法.三、初读课⽂,把握课⽂内容.(出⽰课件3)1.读课⽂,⽤⼀句话概括课⽂的主要内容.2.全⽂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总结、汇报(出⽰课件4)这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描写.板书: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四、朗读课⽂,体会⽂中的美.1.学⽣⼤声朗读课⽂.(出⽰课件5)师进⾏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我们读课⽂,看谁读得好.2.⽣⾃由读课⽂.3.⼩组读课⽂,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五、课堂⼩结这节课,我们明⽩了这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达到了对课⽂内容的熟悉.这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六、布置作业.1.掌握课后⽣字词.2.背诵课⽂.3.朗读课⽂,体会⽂中体现的四季之美.七、板书设计春天----黎明(颜⾊的变化)夏天----夜晚(萤⽕⾍的动态)时间顺序四季之美秋天---黄昏(鸟⼉们的动态)冬天-----早晨(落雪—闲适)教学反思:23、《鸟的天堂》学习活动教材分析《鸟的天堂》是⼈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篇精读课⽂.这是著名作家巴⾦先⽣的作品.⽂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见闻及感受,表现了⼤榕树的庞⼤、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然中这种⽣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学情分析:情感是⼩学语⽂教学的灵魂,情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引⼊⽂本折射的情感情境中,使学⽣共同完成内向体验及内⼼世界的丰富.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和⾃⼰的积累,推想课⽂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标1会认“桨、桩”等3个⽣字,会写“桨、律”等11个⽣字,会写“⽵竿、⽩茫茫、规律”等词语.2.认识⼤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然、热爱美的教育.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静态、动态描写的⽅法.感受⽂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与⾃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态环境的意识.学习重难点:体会“鸟的天堂”的美.⿎励学⽣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法,发表⾃⼰的独特见解,并能⽤各种⽅式表达个⼈阅读感受.学习过程:⼀、从“天堂”⼊⼿,激趣导⼊1.在⼈们印象中,“天堂”是怎样美好的存在?板书:天堂你印象中,什么地⽅是天堂?(幸福、美好的⽣活环境)2.想象: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地⽅?(⼩鸟⽣活的乐园)⼆、选择⾃⼰喜欢的⽅式初读课⽂,初步了解课⽂内容.1.把课⽂读正确、读流利.2.可以边读边思考:(1)作者⼏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间?看到的景⾊有什么不同?(2)每次看后“我”分别有什么感受?请⽤“”画出有关语句.(3)鸟的天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中体会到的?可以在旁边写上⾃⼰的感受.3.把反复读书后,在仍不理解的地⽅做上记号.三、交流初读课⽂的收获.1.在⼩组内交流读书的收获,讨论不懂的问题.2.全班交流(可以⼩组推荐,也可以⾃由发⾔,交流)(1)就三个思考的问题集中交流.①⼤榕树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②“那翠绿的颜⾊,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绿叶上都有⼀个新的⽣命在颤动”⼀句是什么意思?③最后⼀句中的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不加引号?从中⼼句⼊⼿,引导学⽣质疑问难,突出了重点,调动了学⽣的积极性.④朋友说这⾥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只鸟?朋友说这⾥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⑤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点留恋?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⑥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不⽤鸟的乐园(或世界)?“鸟的天堂”(或⼤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将梳理的疑难问题插⼊教学过程中,让学⽣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质疑解疑成为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四、选择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巴⾦先⽣⽤他清新流畅的语⾔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仔细地读读课⽂吗?1.练习读课⽂,重点读⾃⼰最感兴趣或最喜欢的段落.并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或⽣活实际说说⾃⼰读书的体会或感想.2.把⾃⼰认为读得最精彩的段落读给同学听.(1)指导朗读:要读出榕树的静态美,抓住:茂盛、全部⽣命⼒、簇、堆、翠绿、明亮、照耀、新的⽣命、颤动、美丽等重点词语.(2)想象:是啊!这榕树枝繁叶茂,绿得多么可爱!⼀簇树叶堆在另⼀簇上⾯,密密层层的阳光照在翠绿的叶⼦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阵微风吹来,鲜亮的叶⼦⼀动⼀动,像在长啊长的!请同学闭⽬想象.3.关于众鸟活动的场⾯. 读⼀读,说说感受:(鸟多:到处、⼤、⼩、花、⿊、应接不暇快乐:叫、飞、扑)五、扩展讨论交流: 1.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就是这⾥的⼀只⼩鸟,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吗?(1)这⼉⽣态环境好. ①这⼉环境幽美.②这⼉⽓候温暧,⼟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长,所以⼤榕树是那样蓬勃⽽有⽣机.③这⼉资源丰富,由于⽓候温暖湿润,各类⾍⼦繁殖旺盛,因⽽鸟⼉的⾷物就丰富.④这⼉的榕树⼤.⼤榕树⽣长旺盛,枝繁叶茂,⾮常适合鸟⼉在这⾥栖息繁衍,是名符其实的鸟的天堂. (2)⼈们保护意识强.这⼉的⼈们不许⼈捕鸟,因此鸟⼉们得到了保护,能够⽆忧⽆虑地⽣活、繁衍.2.假如你是⼀只⼩鸟,看到这么美的⼀棵⼤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你的同伴呢?⼩结:榕树为鸟的⽣活提供了美好的环境,鸟在此⽣活,使得榕树更能茁壮成长,⼈和动物和谐相处是多好哇!它使得⼈类的家园更加美好.六、学习最后⼀个⾃然段,深⼊体会⽂章的思想感情.这时候“我”的感受⼜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最后⼀个⾃然段. 1.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1)“当⼩船向着⾼塔下⾯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的茂盛的榕树.”⼀句中的“回头看”是什么意思?(体会到留恋之情)(2)读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个为什么不加引号?(体会到⽆限赞美) 2.⽤留恋、赞美的语⽓齐读最后⼀个⾃然段. 七、总结:同学们,“鸟的天堂”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是有多⽅⾯的原因的,其中很重要的⼀条是受到⼈类保护.可怕的是,让鸟⼉⾃由快乐⽣活的地⽅现在已经不多了.如果有⼀天世界失去了鸟⼉的叫声,看不到鸟⼉的飞翔,⼤⾃然会变得多么寂寞、冷清啊!因此,我们⼀定要保护鸟类,为它们创造更美的⽣活环境!⼋、作业:1.摘抄:把本课中⾃⼰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段摘抄下来; 2.如果你⽣活在鸟的天堂,为使鸟的天堂更美丽,你会怎样做?试将你的做法写下来.九:板书设计去鸟的天堂玩鸟的天堂天堂对⽣命的热爱榕树:⼤美(静态美动态美)鸟:多欢(热闹景象动态描写)离开教学反思:24、《⽉迹》学习活动教材分析这是⼀篇优美的散⽂,描写了作业童年时代的⼀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亮,⼀群孩⼦从堂屋追到院⼦,从院⼦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 学情分析:对于中年级的学⽣,让他们⾃主合作探究⽂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是重点.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了解⽂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章的基本表达⽅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的判断.学习⽬标:1.了解课⽂的⾏⽂线索,把握寻⽉过程中孩童的⼼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2.品味⽉⾊的美,体验童⼼的纯,领会⽂章的主旨.3.培养学⽣热爱⽣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态,净化学⽣⼼灵.学习重点:把握课⽂主要内容,及在寻⽉过程中⼈物内⼼的变化.学习难点:1.品味⽉⾊的美,体验童⼼的纯,领会⽂章的主旨.2.培养学⽣热爱⽣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态,净化学⽣⼼灵.学习⽅法:品读、讨论、赏析学习过程:⼀、激趣导⼊:古⼈经常⽤“⽉”来表达思乡情感,同学们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吗?(⽣⾃由答)中秋之⽉让⼈们产⽣⽆限遐想,让⼈们产⽣不⼀样的感受.现在就让我们进⼊这篇⽂章,看看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写中秋之⽉的.⼆、作者简介:贾平凹: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1952年2⽉21⽇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以《满⽉⼉》获全国优秀短篇⼩说奖,开始引起⽂坛注意.三、朗读课⽂,整体感知:1.⽂章写的是什么时候发⽣的事?⽣朗读课⽂,总结,汇报时间:中秋的夜⾥.2.⽤简洁的语⾔概括⽂章的事件,并说⼀说⽂章的重点在哪⾥.⽣读课⽂,并总结.归纳:盼⽉----寻⽉---议⽉其中,寻⽉是重点.作者详细描写了镜中⽉、院中⽉、杯中⽉、⽔中⽉、眼中⽉等.3. 孩⼦们在寻⽉过程中⼼理产⽣了怎样的变化?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受?⽣总结,汇报归纳:在寻⽉过程中,孩⼦们⼼理变化过程为:失望——争执——神奇——满⾜⼩结:在寻⽉的过程中,孩⼦们沐浴在皎洁的⽉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都享有.寻⽉的过程就是孩⼦们板书:追求美的过程.5.齐读最后⼀部分,说说⽉亮在孩⼦的眼⾥究竟是什么?⽣根据课⽂内容⾃由发表⾔论.⒍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物形象呢?这个形象在⽂中有什么作⽤呢?明确:①⼀个对⽣活充满激情,甚⾄⾃⾝也童⼼未泯的⼈;②⾼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关注外界,探索⾃然,注重调解孩⼦之间的⽭盾、纠纷,并把孩⼦的⼼灵不断带进新的⾼尚境地.作⽤:没有奶奶这个⼈物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议⽉,就没有孩童⼼灵的升华.四、讨论:⽂章为什么要以“⽉迹”为题?你能给⽂章换个题⽬吗?五、作业:抄写⽂中优美的句⼦.六、板书设计第⼀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亮的到来⽉迹第⼆部分(3~23)写“我们”到院⼦⾥观⽉议⽉、到河中寻⽉的过程.(镜中⽉、院中⽉,杯中⽉、⽔中⽉、眼中⽉)⽉亮⽆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亮,并发表感慨. 处不在教学反思:习作七《_______即景》学习活动:教材分析:观察⼀种⾃然现象或者⼀处⾃然景观进⾏写作.学情分析:中⾼年级的学⽣能熟练的修改⾃⼰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课标要求:养成留⼼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的见闻,珍视个⼈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习⽬标1.引导学⽣根据本单元课⽂的写法,观察⼀种⾃然现象或者⼀处⾃然景观进⾏写作.2.学习按照⼀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法.3.通过习作,进⼀步提⾼我们的观察能⼒和写作能⼒.学习重点:写⼀种⾃然现象或⼀处⾃然景观,要写出景物的变化.学习难点:学习按照⼀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法.教具准备课件学习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课件1)⼤家看⼀看这些美丽的图⽚,这些景物是那样迷⼈.我们读过不少写景的⽂章,那些优美的景物描写让我们⾮常难忘.今天,我们也来写⼀写⾃⼰眼中的景物,也让我们⽤⾃⼰的笔把景物写下来,给别⼈以美的感受.板书:________即景⼆、⽅法指导1.读题(出⽰课件2)师:⼤家读⼀读题⽬,发现题⽬有什么特点?⽣观察,总结预设:题⽬不完整,需要补充.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先要把题⽬补充完整.2.出⽰习作要求:(出⽰课件3)_______即景,在选材⽅⾯,可以写“⾬中即景”、“⽇落即景”,可以写“⽥野即景”等.写作⽅法: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语⾔尽量做到⽣动形象,在写作中要融⼊⾃⼰的真情实感.(出⽰课件4)板书:选材写作⽅法三、师⽣共同讨论(出⽰课件5)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写呢?先让我们看看课本,看⽂中给我们进⾏了哪些提⽰. 书中提⽰我们:(出⽰课件6)1.按照⼀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照空间顺序、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等进⾏描写.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更加鲜活.师:除了书中的提⽰,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出⽰课件7)⽣总结:在写作的时候,要融⼊⾃⼰或喜悦、或赞叹等的情感.板书:有条理动态变化四、⼩组交流,练习表达.(出⽰课件8)1.选择⼀处景物或⾃然景观,思考其特点.2.和⼩组成员交流:把⾃⼰所选的习作介绍给⼤家,请⼤家评价.3.班上交流:把⾃⼰的习作和全班同学交流,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及时做出修改.五、拟提纲,练习写作.(出⽰课件9)1.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2.先把题⽬补充完整,再给⾃⼰的习作拟⼀个提纲,包括:写哪⼉的景物,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3.写作.六、组内评议,练习修改.(出⽰课件10)1.展⽰⾃⼰的习作提纲,说说⾃⼰打算怎样写,请⼤家提出意见或建议.2.试着把你确定的内容写下来.注意:要按⼀定顺序;语⾔要⽣动形象;要注意动态描写.七、作业布置1.选取写得好的作品在全班同学⾯前展⽰,总结其优点.2.继续修改习作,写好这篇写景散⽂.⼋、板书设计选材---写作⽅法_____即景有条理---动态变化教学反思::《学习园地七》学习活动教材分析:《语⽂园地》七是⼈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收尾.它包括三个⽅⾯的内容,⼀是交流平台,⼤家⼀起交流写景⽂的静态动态的⽅法;⼆是词句段运⽤,包括两部分内容,⼀是设计⼀章海报,⼀是把话写具体;第三部分是⽇积⽉累,学习欣赏《渔歌⼦》学情分析:在“⽇积⽉累”的学习中,学⽣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讲解,让他们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中对的景物的描写,突出诗歌的意境,提⾼学⽣对诗歌的鉴赏能⼒.课标要求:能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学会合作.学习⽬标1.品味句⼦中的景物描写,提⾼⾃⼰的审美情趣.2.学习怎样把⼀个画⾯描写具体.3.积累古诗词.学习重点:运⽤多种⽅法把画⾯写具体.学习难点:学习怎样把⼀个画⾯描写具体.教具准备课件学习过程:⼀、情境导⼊.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了语⽂园地.现在让我们去看看这个语⽂园地都有哪些内容吧!板书:语⽂园地⼆、⾃主学习,合作探究1.交流平台.(出⽰课件1)(1)朗读这两段话.(2)读⼀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认真品味这些句⼦在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总结,汇报(出⽰课件2)师:这两段都是景物描写.第⼀段作者采⽤动静结合的写法,抓住榕树“枝繁叶茂,翠⾊欲滴”,表达了作者对“充满⽣命⼒”的榕树的赞美;第⼆段⽂字,描写了⽉亮的动态,把⽉亮慢慢升⾼的过程写得既活泼⼜有趣.板书:动静结合描写景物.2.词句段运⽤.(出⽰课件3)(1)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个海报吧.要有打动⼈的宣传语,还要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最吸引⼈.①收集有关元旦祝福的句⼦.②为元旦晚会设计⼀个海报.③在海报上写上⼀条打动⼈的宣传语.⽣制作海报,并和同学交流⾃⼰编写的宣传语.板书:宣传语要能打动⼈(2)读下⾯两组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个画⾯写具体的,仿照着写⼀写.(出⽰课件4)①读句⼦,体会每组中第⼀句和第⼆句的区别.⽣总结,汇报(出⽰课件5)师:这两组句⼦中,每组的第⼀句都描写得⽐较概括,不⽣动,第⼆句在第⼀句写景的基础上进⾏细化,⽐如,“⼣阳西下,乌鸦归巢.”这句话,第⼆句把“⼣阳西下”进⾏了细化,并且⽤“斜照”体现出⼣阳的特点以及⼣阳对万物的“感情”;在描写“乌鸦归巢”时,作者更是赋予乌鸦以⼈的情感,⽤“急急匆匆”点明乌鸦回家时内⼼的焦急,给⼈⽆限遐想,同时作者还⽤“动⼈”点明看到这样的景物时的感觉;“点点”则形象地写出了乌鸦往家飞时的形状.综上所述,第⼆句⽐第⼀句更⽣动,更富有感情.板书:更⽣动形象,更富有感情②根据例⼦,仿写句⼦.(出⽰课件6)师对学⽣们仿写的句⼦进⾏点评.⽰例:眼前是⼀条清澈的⼩河.⽰例:⼀条清澈的⼩河缓缓地、优雅地在眼前流过.⼩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例:可爱的⼩狗在公园碧绿的草坪上尽情地玩耍.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例:寂静的清早,低沉、昏暗的天空中布满了浓浓的阴云.3.⽇积⽉累.(出⽰课件7)学习《渔歌⼦》这⾸诗.渔歌⼦(唐)张志和西塞⼭前⽩鹭飞,桃花流⽔鳜鱼肥.青箬笠,绿蓑⾐,斜风细⾬不须归.(1)朗读这⾸诗.(2)简介作者(出⽰课件8)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华)⼈,⾃号“烟波钓徒”,⼜号“⽞真⼦”.唐代著名道⼠、词⼈和诗⼈. (3)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西塞⼭前⽩鹭在⾃由地翱翔,江⽔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饱满.江岸⼀位⽼翁戴着青⾊的箬笠,披着绿⾊的蓑⾐,冒着斜风细⾬,悠然⾃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都不回家.(出⽰课件9)(4)学⽣读读背背.(5)测试学⽣背诵情况三、课堂⼩结.这节课我们接触到了富有特点的、美丽的景物描写,明⽩了怎样把景物描写得更加具体⽣动,还积累了古诗词,更学会了制作海报,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四、作业设计背诵古诗《渔歌⼦》,并说说这⾸诗的意思.五、板书设计动静结合描写景物宣传语要能打动⼈语⽂园地更⽣动形象,更富有感情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第七单元自然之趣大自然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多彩的画面。
观山,鲜花遍野、树木丛生;看水,流水淙淙,汩汩多情;听鸟,啁啁啾啾,宛如天籁……还有那日月星辰,轮换变转;还有那风霜雨雪,变化多姿。
朝晖夕阴,四季更替。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以她多情的方式召唤我们投入她的怀抱。
聆听着大自然的召唤,投入她的怀抱。
去雨后的空山、夜泊的江边、边疆塞外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中感受大自然不同格调的美,到神奇的“鸟的天堂”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追寻月迹的童趣中感悟纯真之美。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吧,你一定能感受到她的壮美与神奇。
本单元教材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
我们在欣赏本单元优美诗文的同时,也可以运用我们自己的慧根,去观察周围的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大自然景物的众态之美。
分类具体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要点课文古诗词三首2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理解诗词的大意;想象三首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词)人寄托的情感。
四季之美1课时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运用时间顺序描写景物;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
鸟的天堂2课时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赏析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21古诗词三首文本分析:《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展现了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人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流水声,浣女归来的喧笑声,以及渔船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枫桥夜泊》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长相思》描写了将士们在边塞军旅途中因风雪声大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此外,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和意境。
其次,要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意的方法。
学生通过感悟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暝、浣、榆”等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孙、泊、愁”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景。
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感悟诗词表达的情感;比较三首诗词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想象三首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山居秋暝》《枫桥夜泊》1.会认“暝、浣”2个生字,会写“孙、泊、愁”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1.了解山水田园诗,结合《山居秋暝》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原诗,并配以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到了唐代,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杰出诗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这两幅图片分别切合了这两首诗的意境,大家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一下这两首诗。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两首古诗,观看插图,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山居秋暝”四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山居”,即诗人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这样组合在一起,我们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是:诗人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教师介绍《山居秋暝》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朝诗人、画家。
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王维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
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等。
创作背景《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
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近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
包括律诗、绝句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明确节奏。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解释重点词语。
教师相机纠正。
暝(mínɡ):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huàn)女:洗衣物的女子。
歇:尽。
王孙(sūn):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明确朗读节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图文结合,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各学习小组利用工具书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
(补充注解:[新]刚刚。
[喧]喧笑。
[春芳]春花春草。
[自]自当。
)(2)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试讲诗意,然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诗。
(出示诗歌翻译并配图。
)4.赏析诗句,,领会意境。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指导解疑。
)(1)王维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图画?小组讨论,分别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个个画面。
(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教师后展示多媒体课件。
)明确: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缎闪闪发光。
第四幅是“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
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嬉笑声传出竹林外。
第五幅是“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惊扰了荷塘月色。
(2)颔联和颈联的四幅画面中哪些为静景?哪些为动景?分别从什么角度着笔?明确:“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从视觉的角度着笔,“清泉石上流”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竹喧归浣女”是写所闻,“莲动下渔舟”是写所见。
动静结合,视听互见,充分展现了山村的自然美。
(3)颈联中全是村民的活动,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静”呢?明确:王维的山水诗中善于用热闹的字面表现幽静的境界。
正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人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平和恬静,体味出平和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我们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4)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多媒体展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确: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二字显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表现出了环境的幽静,暗合作者远离世俗的愿望。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小结:这首诗描绘了清幽明净、淳朴美好的山居生活图景,创造了山雨初霁、静谧幽美、如诗如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隐居山间的世外桃源般的纯朴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5.扩展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田园美好风光的比比皆是。
诗人或表现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或展现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怀,或寄托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读来令人深深陶醉。
除了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课下找一找,积累并背诵。
积累示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南宋]陆游《游山西村》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欣赏到诗中优美的画面。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就是因此诗而名噪一时,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吧。
2.理解诗题。
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枫桥夜泊”即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诗题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事件。
3.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其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