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学案 第六课《黄河颂》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 黄河颂优秀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 黄河颂优秀学案

《黄河颂》导学案【导学目标】1.通过拓展学习,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3.正确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4.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5.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6.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学重点】目标3、4 (遨游知识的海洋,感受求知的快乐)【导学难点】目标5、6【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分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重视运用感悟、联想的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导学设计】一、导入新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在地理上黄河可做军事屏障,因此,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更应该赞扬歌颂这条母亲河。

今天,我们一起怀着对她的崇敬之情来学习未光然的赞歌《黄河颂》。

二、知识链接1、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天上”应当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了。

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2、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3、写作背景:《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教案5篇Lesson 6 "Ode to the Yellow River" lesson 6 of the seventh grad e Chinese Volume II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黄河颂例文标准版2、篇章2:黄河颂范本(常用版)3、篇章3:黄河颂范文通用版4、篇章4:黄河颂范文(标准版)5、篇章5:黄河颂模板实用版篇章1:黄河颂例文标准版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

教学难点:把握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教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河颂》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赞美家乡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赞美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黄河颂》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赞美黄河、表达民族自豪感的诗歌。它体现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敬仰之情,展示了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黄河颂》的阅读与理解: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例如:分析课文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理解黄河的壮阔景象。
(2)重要词汇、成语的解释与运用: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成语,学会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对于《黄河颂》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黄河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够了解。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前,准备一些关于黄河历史文化的资料,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背后的深层含义。
-例如: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何要赞美黄河,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创造性写作练习:将所学的课文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指导学生借鉴课文的表现手法,创作一篇以“赞美家乡”为主题的短文。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需要从课文中提炼出文化元素,了解黄河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黄河颂》,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有着各自的角度,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精品】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黄河颂》学案

【精品】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黄河颂》学案

第6课《黄河颂》(光未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结合作者描写的对象,体会作者借助黄河所表达的情感。

二、预习导学:
完成《评价手册》P16之“自主梳理”1、2、3。

三、课堂研讨:
1﹑作者通过反复手法从哪三个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相加,逐步深入来赞颂黄河的?
2、在“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一句中作者把黄河比喻为一个,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3、作者赞颂黄河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四、当堂反馈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屏障:
2.P1-2《评价手册》之“合作交流”第2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的关系,领悟文章的主题。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
三、课堂研讨
1.品读过渡段,说说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2.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②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④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
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当堂反馈
《评价手册》P2之“合作交流”2、3、4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黄河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黄河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黄河颂》教育方针:1.常识与才能方针:①尽力培育朗读、感悟和了解才能,培育学生鉴赏诗篇的才能。

②体会歌词意境,堆集经典言语。

2.进程与办法方针:①经过拓宽学习树立对黄河的全体知道。

②有爱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言语环境的学习体会言语运用的优点。

3.情感与情绪方针:①感触黄河的悠长前史与汹涌澎湃的形象,了解黄河所凝集的中华民族的巨大精力。

②启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爱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奋读书志趣。

教育要点:有爱情地朗读诗篇,了解诗篇称颂黄河,称颂民族巨大的内在。

教育难点:体会诗篇的内在。

学法辅导:美美地听——厚意地读——细细地品——纵情地说一、热情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咱们的母亲河,是咱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骄傲。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热情赞许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请看大屏:这便是黄河。

(播映黄河画面,边播映教师边厚意朗读)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

人们歌咏她,由于她陈旧,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自身便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前史;还由于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同经历过磨难与反抗。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澎湃的力气,鼓舞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哨。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永存的诗篇《黄河颂》。

今日,让咱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溢激烈民族精力和爱国情感的心灵国际。

板书课题:黄河颂二、全体感知1.美美地听多媒体播映《黄河颂》,让学生细心地倾听,进入诗中雄壮、雄壮的境地。

2.厚意地读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掌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爱情的朗读,掌握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三读:小组之间彼此沟通,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辅导性的定见。

四读:小组引荐代表全班沟通(每人只读一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谁最有感染力。

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黄河颂》学案

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黄河颂》学案

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黄河颂》学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结合作者描写的对象,体会作者借助黄河所表达的情感。

二、预习导学:
完成《评价手册》P16之“自主梳理”1、2、3。

三、课堂研讨:
1﹑作者通过反复手法从哪三个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相加,逐步深入来赞颂黄河的?
2、在“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一句中作者把黄河比喻为一个,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3、作者赞颂黄河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四、当堂反馈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屏障:
2.P1-2 《评价手册》之“合作交流”第2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的关系,领悟文章的主题。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
三、课堂研讨
1.品读过渡段,说说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2.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②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④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
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当堂反馈
《评价手册》P2之“合作交流”2、3、4题。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黄河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黄河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3.了解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展示有关黄河的诗词积累。
2.看图片,感受黄河魅力。
3.齐读写作背景,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1.由学生的阅读积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图片展示,进一步感受黄河的雄壮、磅礴的气势。
3.了解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了解诗人。
二、朗读诗歌,感受诗人情怀
1.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人情怀。
2.推荐字词,正音。
3.学生展示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人情怀。
2.推荐字词,正音。
3.学生展示朗读。并评价。
充分地朗读,让学生自由走进诗歌,读出自己的体会。
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1.全诗共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朗诵词和歌词)
2019-2020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征询学生积累的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初步感知黄河魅力。
2.边出示黄河图片,边感受黄河的雄伟气魄。
3.出示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出对诗歌的学习。
1.黄河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关于黄河,你都积累过哪些诗句?
2.我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一条蜿蜒绵长、气势磅礴、惊涛澎湃、勇往直前、永不停息的黄河。
2.朗诵词在诗中有何作用?
3.再读诗歌,边读边思考:哪些诗句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诗句直接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4.交流,并指导朗读。
(1)描写黄河的诗句,读得高亢、激昂,语速越读越快。“奔、掀、结、劈”“万丈”“九曲”等动词、形容词应重读,读出黄河的气势磅礴、勇往直前。
(2)赞颂黄河的诗句。三个层次,一层比一层高亢、激昂。第一层,应读的舒缓、深沉,读出养育的历史感。第二层,应读得坚定、有力,读出巨人的保卫之功。第三层,应读得铿锵有力,读出激励的坚定与决心。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黄河颂》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黄河颂》导学案 新人教版

《黄河颂》【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1、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字词(注音并解释):(1)巅: (2)澎湃: (3)狂澜:(4)屏障 (5)哺育: (6)体魄: (7)滋长:2、合作探究:(1)这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2).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3).“望”字管到哪里?“望”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描写的?(4).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5).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二)学生交流:1.《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尾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检测: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iān峰( ) 流xiè( ) 狂lán( )pínɡ障( ) 发yuán( ) wǎn转(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哺育( )澎湃( )浊流( )劈成( )气魄( )臂膀(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2)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发源:4.体会诗歌用词精妙的地方,品析下面加黑词好在哪里。

(1)(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啊!黄河!你一泻万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析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黄河颂》学案2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黄河颂》学案2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6课《黄河颂》学案【使用说明】1、提前预习本课,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读课文三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上课讨论。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与态度目标: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朗读课文注意方法】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注意朗读方法:1、用普通话朗读。

2、读准字音,断句正确流畅。

3、诗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处要注意感情的渲泻。

4、控制节奏,语速不要太快。

【整体感知牛刀小试】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2、这首诗的一、三节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齐读这两段文字并思考答案。

第一节重点落在“”上。

第三节重点落在“”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总领全文,应该是哪个字?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

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组合作,思考讨论问题】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4、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拓展训练】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2、诗人在文章里写到“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作为一名中学生,对于今天的黄河的环保治理,你有怎样好的建议?【知识卡片】与黄河有关的诗句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黄河颂》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黄河颂》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黄河颂【学习目标】1. 把握诗文基调,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 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4.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重点聚焦】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难点突破】作者把黄河比作是“摇篮”、“屏障”;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把黄河比作臂膀,是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支流是“铁的臂膀”。

如此的巨人,一泻万里,浩浩荡荡,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我们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背景追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拓展链接】与黄河有关的诗句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河颂》教案(通用16篇)

《黄河颂》教案(通用16篇)

《黄河颂》教案《黄河颂》教案(通用16篇)《黄河颂》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

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①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四、再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五、课外作业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教后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黄河颂》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与黄河大合唱有关的文字及音乐资料教学方法:读中感悟,相机引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黄河颂教学案(5篇范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黄河颂教学案(5篇范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黄河颂教学案(5篇范文)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黄河颂教学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6 黄河颂黄河颂总课时____时间_______周次_____星期____审核:七年级语文集备组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

②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③理解歌词内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感悟歌词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歌词的能力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品味字词(字体倾斜的造句子);词典中的词语每天三个。

巅()________________澎湃_________________ 狂澜()________________屏障_______________ 哺()育________________九曲连环___________ 244打躬作揖245打家劫舍打落水狗249大处落墨大醇小疵大刀阔斧250大动干戈大而化之大而无当大放厥词大腹便便二、整体感悟1、读后感(感悟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2011学年下学期4复兴中学:母语伴我愉悦行编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 黄河颂优秀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 黄河颂优秀学案

《黄河颂》导学案【导学目标】1.通过拓展学习,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3.正确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4.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5.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6.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学重点】目标3、4 (遨游知识的海洋,感受求知的快乐)【导学难点】目标5、6【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分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重视运用感悟、联想的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导学设计】一、导入新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在地理上黄河可做军事屏障,因此,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更应该赞扬歌颂这条母亲河。

今天,我们一起怀着对她的崇敬之情来学习未光然的赞歌《黄河颂》。

二、知识链接1、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天上”应当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了。

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2、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3、写作背景:《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学案第六课《黄河颂》学案按住ctrl键点击查看更多初中七年级资源自主学习后完成(预习检测)1、《黄河颂》选自组诗《》,作者是,由著名音乐家谱曲。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壮阔的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气gài( ) 澎.()湃.( ) 哺.()育高山之diān( )狂澜.()九曲.()连环屏.()障摇lán()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巨大的波浪。

()(2)原指水势浩大,漫无边际,也指声势浩大。

()(3)喂养,通过教育培养。

()(4)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5)形容广阔或壮大。

()(6)一个套着一个的一串环,比喻一个接着一个互相关联的。

()边听课边思考完成(课堂练习)独立完成反复朗读全诗,独立思考,完成以下问题: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2.诗人在歌词前还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叫什么?有什么作用?3.“望”字统领到哪里?这几句写出了黄河哪个方面的特征?(看书前彩页第一页。

)4.“啊,黄河”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5.结尾几句与歌词前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和作用?合作探究6.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7、就本课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课堂上若解决不了,我们课外再探讨。

课后练习与拓展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出恰当的动词。

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南北两面。

2.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2)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3.对诗歌《黄河颂》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二节“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谨严。

B、诗中“啊!黄河!”的反复出现,起到了分层的作用。

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D、诗歌写得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4.阅读全诗,回答文后问题。

(1)诗中赞美黄河磅礴气势的诗句是:(2)诗人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原因是:(3)“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5)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课外收集描写黄河,赞美黄河的诗句,并摘出你喜欢的4句诗。

(6)近年来,黄河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问题。

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第七课《最后一课》学案班级姓名预习检测1、《最后一课》体裁(),作者是(),()国作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踱.()督.学()郝叟..()()摊.()懊.悔() chãng fá()()钥匙..()()磨损.() qídăo ( )( ) 哽.()捂.着耳朵()戒.尺()板dâng()膝.头()chà异()惩.罚()赚.钱()紫tãng ( )挟.()皱.()3、解释下列词语征发:祈祷:诧异:懊悔:听课检测第一课时1、小说常识:(1)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为中心,通过()和()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小说分类:按篇幅、容量分()、()、()、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科幻、()、讽刺小说。

(3)小说三要素:()( )( )环境包括()( )情节包括序幕、()、()、()、()、尾声。

2、回答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听课检测一、阅读以下语段,回答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祈祷..()()惨.白()哽.住()2.在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点词“忽然”表明了什么?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8.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

判断下列三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2)“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3)“散学了,——你们走吧。

”()二、比较阅读。

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

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

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

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

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

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

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

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低着头,他进了课堂。

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

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

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

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

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

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

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

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

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

今天,今天,不上了!”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

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

可是,他说不出来。

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

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

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

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

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注:本节选自《四世同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

这段文字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完成下表第八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案一、同学们,请你们认真阅读课文,独立完成第1—6题: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词语。

Yì fù rú shì ( ) xiïng jiàn ()bī xiá() hào dàng() qí qū()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中的字。

丛山diã()岭 juã()壁断崖回huán()曲折一xiâ()千里3、修改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俊峭()膝黑()严历()关建()立既()4、按课文原句填空:⊙有时流到很__的境界,两岸____,____,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__平原,有时是__险路。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____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____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__的趣味。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____,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__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____、一泻万里的__。

5、李大钊,字__,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____,中国共产党的____和__领导人。

6、积累生字生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从中选四个词语写一段话。

逼狭崎岖阻抑险峻一泻万里奇趣横生回环曲折亦复如是二、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边听边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后,完成下列各题:1、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2、如何理解作者在第三段中所说的“美趣”?3、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关系?4、本文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说理:⊙用长江、大河比喻____的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的____;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____,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用____,____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____;用____、____比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并说说运用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怀?5、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三、联系实际,合作探讨。

1、一个民族要兴旺,就必须有一种“雄健的精神”,一个人如果要想事业成功,需要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发扬“雄健的民族精神”有何现实意义?四、课后练习:1、搜集爱国故事和以爱国为主题的名人名言。

(必做)2、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抒发爱国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句至少三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

(必做)3、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必做)4、根据句意写出相应词语(必做)①也是这样。

()②曲折环绕。

()③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④阻止、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