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之一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专题关注民生,共创和谐
【热点背景】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惠民生,就是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被视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致力改善民生的亮点。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交出“十一五”高分答卷的中国,通胀压力不断凸显,民生难题有待破解,经济转型面临挑战,社会管理呼唤创新。在新老问题交织的背景下,2011年和2012年两会都以民生问题为关注的焦点。
【考情分析】
民生问题一直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从考查形式上来看一般以隐形、综合考查为主,在创设题目意境和社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生政策放在一起,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从而把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方式强调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的非直接性介入。
从命题内容上看,古代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民生探索等知识点考查频度是较高的,且考查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考纲链接】
1、中国古代孔子、孟子等人的民本思想。
2、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3、新中国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的探索。
4、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与教育的发展。
5、美国罗斯福新政。
6、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7、苏联重视民生和忽视民生的措施。
切入角度:
角度1、纵向考查古今三大阶级的政治思想,如古代、近代的民本思想由于其阶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实践或不可能解决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逐渐找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正确道路。
角度2、横向考查中西关于民生问题的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等走上工业化道路,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社会发展;中国则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
角度3、从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对应关系考查。如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民生理论和实践从根本上讲是为维护其阶级利益,无产阶级才真正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另外,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些均可联系具体事实,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基本史实: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
(一)民本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仁者爱人”、“节用而爱民”、“为政以德”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仁义;君舟民水
墨子:兼爱非攻
(2)西汉——董仲舒:发挥仁政,提出限田、薄敛、省役
(3)宋明理学——二程“仁与万物俱生”;王阳明“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视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
(根本目的在于治民,维护专制统治)
(5)明末清初三大家——黄宗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经世致用”;王夫之“耕者有其田”
(是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但未从根本上突破儒学的思想体系)
(二)民生问题
§基本特点:重农
§目的:保证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
§表现:
秦:奖励耕织
唐太宗: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均田制、租庸调制
王安石: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评价:积极: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强化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
济和资本主义萌芽;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剥削沉重,吏治腐败;小农经济本身的落后性和脆弱性。
二、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
1、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表现了农民阶级朴素的均富思想,但绝对平均主义又是不符合农民阶级需要的。
(2)洪仁玕《资政新篇》,主张依法治国,发展工商业,办医院,禁止人口贩卖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超越了农民阶级革命运动的要求。
2、资产阶级
(1)内容 a、平均地权(旧) b、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新)
(2)评价: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制度,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思想,也反映了孙中山以民为本、与时俱进的品质。近代农民阶级、资产积极民生方案都无法真正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2)提不出科学实际的方案;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实施条件
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1)受阶级和时代局限,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解决中国民生问题;
(2)民生政策必须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
(3)国家独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保障
三、西方人文精神和民生问题的实践
1、人文精神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
文艺复兴:强调人性、解放个性
宗教改革:信仰得救
启蒙运动:宣扬理性、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2、社会主义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新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
3、实践
A、早期资本主义时代: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以残酷剥削和掠夺为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忽视民生,如价格革命、殖民掠夺、圈地运动、贩卖黑奴等
B、工业革命时代:
(1)残酷剥削工人阶级剩余价值,阶级矛盾尖锐——19C中晚期开始制定社会保障措施
(2)科技革命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类生活
启示:大力发展科技,推动科技创新,让科技在改善国计民生中发挥更好、更大的效应;同时注意保护环境。
(3)30S罗斯福新政
措施:救济、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救济与就业相结合;以法律保障
作用: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扩大和完善政府职能。
(4)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
兴起原因: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贫富分化导致矛盾尖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点: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国家干预经济)
影响: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增加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容易养成懒汉
认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体现以人为本;加快经济建设,增强国家实力是实施福利政策的重要前提;福利政策的实施要符合国情,体现公平公正、充分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苏俄(联)
1、忽视民生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斯大林模式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2、重视民生
(1)1921年新经济政策(内容、特点、作用)
(2)列宁“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中国
1、新中国成立初期
(1)重视民生
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