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_王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 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月
Vol .34 No .1
J ournal of S outhw es 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 .,2008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
王 滔1,张大均1,陈建文2
(1.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400715;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分析和半开半闭式问卷调查(n =296),经初测(n =833)和正式
测量(n =2979),编制了由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三个分量表构成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
通过测量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量表的因素结构,然后考察了量表的重测信度、同质性信度以及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证明量表的结构比较合理,适用于测试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8)01-0122-06 一、前 言
心理素质是在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概念,对其内涵的理解目前心理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1]。
我们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既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测量工具的选用呈现出两种趋势:①使用成型的、公认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相关量表施测,如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ym ptom Check List 90,简称SCL -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Six teen Perso nality F act or Quest ionnaire ,简称16PF )等[2][3]。
使用这些测量工具的明显缺陷一是它们只能测查心理素质的某些成分,如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等,即使把几种量表结合使用,也只是一个拼盘,无法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结构;二是它们都不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编制的,无法考虑到大学生的特殊性。
②自编相关量表或
问卷进行测查,如大学生心理问题量表[4]、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测查问卷[5]、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6]等,这些量表的编制虽然考虑到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文化背景,但它们多是针对大学生的某种心理状态(如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或心理结构成分(如人格、非智力因素)而编制的,忽视了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结构。
教育部社政司组织国内心理学专家编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7-10],从人格、应激、适应、症状4个方面测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貌,但题项多,容量大,操作起来比较耗时,且没有系统分析4个分量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功能。
另外,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尽管有密切联系,但二者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也有研究者编制了师范生心理素质评价量表[11][12],但只适用于大学生中的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
有鉴于此,我们试图遵循心理量表编制的科学程序,编制一套具有较好信效度的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结构的测查工具。
该工具的明显特征和独特价值在于:第一,从结构上看,它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结构,不仅测查心理素质的特质结构层面(认知特性和个性),而且还测查心理素质的心理和行为的症状层面(适应性),能够从内隐
122
*收稿日期:2007-09-13
作者简介:王滔(1970-),女,重庆市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教育心理学。
通讯作者:张大均,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4年度重大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社政司函[2004]
256号),项目负责人:张大均。
到外显、从特质到行为、从认知到人格综合性地测查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貌。
第二,从功能上看,它有别于一般的心理健康量表,既不是用来简单地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面症状,也不是简单地衡量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显状态,而是实现一种潜能测量,能够诊断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根源,预测将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变化的趋势。
第三,从发展上看,它体现出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共性和连续性,又能表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独特的发展特征。
因此,该测量工具能够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心理素质培育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方法和测量过程
在编制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时,我们力图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和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在课题组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探索的基础上,以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后发现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三维(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结构的基本思想[13-16]为依据,遵循个体心理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规律,既保持与原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三维度的基本观点的一致性,又充分体现大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征。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成分的理论构想
根据课题组对心理素质概念及中学生心理素质成分的研究成果,同时参阅有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编制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成分的半开半闭式调查问卷,以信函的形式调查了国内教育心理学专家20人,重庆市高校教师60人,以及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各层次的大学生230人,回收专家问卷16份,教师问卷54份,学生问卷226份。
我们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考虑到被试对各个成分的赞成率普遍较高,保留了赞成率为70%以上的成分;根据专家意见,把创造性从个性维度调整到认知特性维度,并鉴于创造性内涵的丰富性,参考《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17]的结构,将其细分为开放性、好奇性、发散性、冒险性4个成分;在借鉴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等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18]。
由此,我们得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成分的理论构想:认知特性维度包括精致性、全面性、深刻性、敏捷性、开放性、好奇性、发散性、冒险性、目的性、应对力、表现力、迁移力、意识性、监控性14个成分;个性维度包括成就动机、求知欲、情绪效价、情绪调控、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自我统合、自尊心、责任感10个成分;适应性维度包括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生理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环境适应、人际环境适应、应激情境适应7个成分。
(二)初始问卷的编制和测量
在编制封闭式问卷时,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遵循了成分-题项的拟合性、大学生年龄特征、行为样本的代表性等问卷编制原则,采取理论取向、经验取向和因素分析取向相结合的综合取向的问卷编制策略,通过自编题项和筛选现成权威量表的题项两种方式收集题项,根据理论构想的成分形成了共250个题项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初始问卷。
随后在重庆市的4所高校进行初测,发放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833份。
先对测试结果进行项目的鉴别力分析,删除了鉴别力系数在0.2以下的38个题项。
然后继续对余下的题项进行因素分析,剔除了因素负荷(α)小于0.40、共同度(h2)小于0.20、“概括”负荷(α2/h2)小于0.50的题项[19],最终保留130个题项。
为了确保正式测量的可信度,加入了3个引导题和7个测谎题,构成140个题项的正式量表,以Likert5点自评量表记分。
(三)正式测量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1.被试及统计工具
本研究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市、厦门市、广州市共13所高校58个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正式测量,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问卷2682份,经测谎鉴别后获得有效问卷2548份,其中,一、二、三、四年级分别为656份、803份、825份、264份,男女生分别为1181份和1337份,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和经贸类分别为820份、400份、676份和583份。
随机抽取其中6所高校的大学生被试作为样本一(n=1150),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另外7所高校的大学生被试作为样本二(n= 1398),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
然后再在重庆市抽取了431名大学生被试作为样本三,用于考察量表的效标效度。
验证性因素分析使用A MOS4.0统计软件完成,而其他的数据分析则使用SPSS10.0
f o r Window s软件完成。
2.因素结构的确定
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是以课题组前期关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基本维度理论[13-16]为基础进行的,根据三个维度构成了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分量表,因此,本研究不再对心理素质的基本维度作因素分析,而是对每个分量表的内部结构作因素分析。
我们对样本一(n=1150)分别进行三个分量表的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极大方差
123
旋转,根据陡阶检验和碎石图获得各分量表的因素
分析结果,详见表1、表2、表3。
表1 认知分量表的因素分析
因素题项数因子负荷值贡献率共同度
监控性60.4150.69916.062%0.3320.503表现力50.4370.6767.283%0.4480.518深刻性60.4820.7016.885%0.3800.496意识性60.4270.6495.145%0.2330.440目的性40.4010.6994.741%0.4310.498开放性50.4410.6873.264%0.4440.540精致性50.4330.6183.164%0.3470.469应变力50.4210.6622.978%0.3880.545好奇性40.4700.6932.686%0.3690.510合 计460.4010.70152.208%0.2330.545
注:表1、2、3中因子负荷值的区间数据是对各因素题项因子负荷值的绝对值的统计结果。
表2 个性分量表的因素分析
因素题项
数
因子负荷值贡献率共同度
进取心60.4550.66013.750%0.4180.514乐观倾向60.4460.7398.870%0.4430.575成就动机50.4870.5705.167%0.4180.472自制力40.4680.6593.890%0.3910.484自我统合50.4220.6563.478%0.4300.505责任感40.4040.7723.288%0.4290.509情绪调控50.4120.6293.222%0.3510.516坚韧性40.4300.5863.072%0.3150.426独立性50.4340.6633.003%0.4000.532自信心50.4040.5652.757%0.4020.551合 计490.4040.77250.497%0.3150.575
表3 适应分量表的因素分析
因素题
项
数
因子负荷值贡献率共同度
社会环境适应50.4920.65615.222%0.4260.566职业适应50.5460.6139.250%0.2180.369学习适应50.5010.7077.649%0.3570.511人际环境适应50.5200.7496.017%0.2400.553生活适应50.4010.5805.433%0.2670.561应激情境适应50.4110.5803.956%0.3820.600生理适应50.4030.5673.785%0.3790.636合 计350.4010.74951.312%0.2180.636
表4 心理素质量表的信度系数(n=162)
α系数稳定性系数
认知分量表0.72320.7425
个性分量表0.67050.7231
适应分量表0.75350.7755
心理素质总量表0.72330.7532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稳定性系数(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系数(同质性信度,又称Cro nbach'sα系数)作为检验大学生心理素质总量表、各个分量表及其因素的信度指标。
从正式测量的被试中随机抽取162人,两周后进行重测,以计算重测信度。
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总量表、3个分量表、26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1~0.80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65~0.81之间,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系数见表4,说明本研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二)效度检验
1.效标效度
从心理素质的功能来看,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状态有直接关系。
一般情况下,心理素质水平高的人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多处于健康状态;相反,心理素质水平低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常处于不健康状态[1]。
因此,我们认为心理素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可以通过考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来检验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效标效度。
我们选用了目前公认比较成熟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使用较为普遍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效标效度指标,对样本三(n=431)同时进行了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和SCL-90量表的测量。
结果(见表5)表明,除认知特性与偏执、其他因子有显著负相关以外,心理素质及其各个维度与SCL-90量表及其10个因子间都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为了进一步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效标效度,我们访谈了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大二4个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他们一年多来对班上学生的了解,通过自己的经验评价,筛选出心理素质水平高的学生41人,心理素质水平低的学生38人,用SPSS10.0软件对两组心理素质分数进行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结果见表6。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高素质组和低素质组的大学生在认知特性上有显著差异,在心理素质及其他两个维度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2.结构效度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认知特性维度析取出9个因素,个性维度析取出10个因素,适应性维度析取出7个因素,分别可以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2. 21%、50.50%、51.31%(见表1~表3)。
因素分析的结果基本符合最初对量表结构的理论构想,说明量表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124
表5 心理素质量表及其维度与SC L-90量表诸因子的相关(n=431)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
系敏感
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SCL90
认知特性0.140**0.290**0.275**0.276**0.200**0.144**0.212**0.116*0.211**0.107*0.253**个性0.287**0.427**0.459**0.499**0.390**0.401**0.336**0.351**0.403**0.300**0.479**适应性0.286**0.449**0.474**0.512**0.388**0.383**0.398**0.333**0.396**0.318**0.489**心理素质0.264**0.433**0.448**0.477**0.363**0.344**0.349**0.296**0.375**0.267**0.453**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表6 高素质组与低素质组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
高素质组(n=41) M S D 低素质组(n=38)
M SD
t
认知特性3.7870.3823.5650.4652.330*个性3.8440.3893.3450.3595.901**适应性3.8420.3853.2840.4256.125**心理素质3.8230.3303.4060.3495.458**
为了进一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我们用AM OS4.0软件对样本二(n=1398)的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几个重要的拟合指数见表7。
从拟合指数看,χ2/d f未达到<5的要求,但已有文献证实χ2值受到样本容量的影响,样本越大,χ2值越大[20],因此不应单纯用它来考察模型的拟合优度,需要结合其他指数进行评价。
综合考虑其他各项拟合指数(GF I、AGFI>0.9,T LI、CF I>0.8,RM SEA<0.05, RM R<0.08),三个分量表的模型基本可以接受,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7 各分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
分量表χ2d fχ2/d f GF I AG FI T LI CFI RM S EA RM R 认知特性2600.6044875.3400.9370.9270.8400.8530.0410.046个性2326.9383406.8440.9290.9160.8010.8210.0480.074适应性1722.3922686.4270.9470.9360.8560.8710.0460.063
四、讨 论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以人格为核心内容,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在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
这种心理品质从认知因素到个性因素,从基本人格特质到由此衍生的适应和健康功能,在结构上呈现出多成分、多维度、交互性等特征。
从发展的观点看,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结构上具有延承性,同样由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构成。
但大学生作为特殊年龄阶段的个体,其心理素质必然有不同于中小学生的独特性。
首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在认知、情绪、意志、个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比如思维的深刻性、监控性更强,自我统合问题突出[21],独立性增强,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加剧,等等。
其次,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从单纯意义的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在这个特殊环境中大学生面对的现实生活事件与中小学生有很大差别,例如自由度和创造性更大的学习活动、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的自主管理、谈恋爱、找工作等现实需要凸显,因此他们有着比中小学生更多的心理适应内容,如职业适应、生活适应、生理适应(尤其是性心理适应)等,即使是在某些具有共性的适应方面,如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大学生也有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具体适应任务。
我们认为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实生活环境来构建其心理素质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编制的量表才更能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实际,才更具有教育现实意义。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认知特性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基础性成分。
认知特性维度可以通过认知活动的表现过程获得,它包括认知反映活动的深刻性和精致性,认知创造活动的开放性和好奇性,认知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应变力和表现力,以及元认知活动的意识性和监控性。
个性是个体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别差异,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
个性维度包括动力特征方面的进取心和成就动机,情绪特征方面的乐观倾向和情绪调控,意志特征方面的自制力、坚韧性和独立性,以及自我特征方面的自我统合、自信心和责任感。
适应性是个体在一定的能力素质(认知特性维度)和人格潜质(个性维度)的基础上,通过与自己所在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
125
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
适应性维度是认知特性和个性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中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主要指向于个体自身的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生理适应和职业适应,以及主要指向于外部环境的社会环境适应、人际环境适应和应激情境适应。
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成分相比[13],大学生心理素质在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三个维度上的诸因素体现了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实际心理和行为,其结构比较合理。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方法
心理素质的结构成分是编制心理素质量表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心理素质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其结构的复杂性给量表的编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为确保量表的科学性,我们严格遵循了心理量表的编制程序,具体分成3个步骤:(1)从已有的有关心理素质的概念和结构成分的研究出发,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从结构-功能角度,在理论上初步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结构;(2)在该理论结构的基础上建立量表编制的双向细目表,根据双向细目表尽量从已有的权威心理量表中选择题项,或者在充分保证内容效度的基础上自己编制题项,形成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初始问卷;(3)对初始问卷进行初测和重测,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主要采用鉴别力分析和因素分析),修改和筛选题项,确定心理素质的因素和成分,最终形成正式量表。
在量表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尝试用典型行为测量的方式来测量心理素质中的认知特性,这是一次新的探索。
在传统上,一般把认知特性的测量等同于智力测量,而智力测量一直是采用不同于人格测量的最高行为测量方式,即通过难度任务的成功操作水平表现出来。
但是美国智力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S ternberg)在其提出的内隐智力理论中认为[22],智力的含义也存在于人们的智力观中,人们的智力观是建立在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评价基础上的,对日常行为的评价又是以人们日常的典型行为的观察和评价为核心指标的,而不是以人们日常的最佳任务操作为核心指标。
这为智力寻找新的测量途径提供了依据,也就是说,智力作为一种人们日常行为的评价性特征,基本上是可以通过典型行为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是通过最佳任务操作表现出来的,那么,我们对于智力的测量,也就可以通过典型行为测量进行,而不仅仅通过最高行为测量进行。
正是受斯腾伯格的内隐智力观启发,我们在测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认知特性时也采用了与个性和适应性相同的方式,即通过人格测量中的典型行为测量方式恰当地进行测量。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信效度的多维考察
量表编制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分析,以保证量表的科学性。
我们在编制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时,为确保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考察量表的信效度。
在考察量表的信度时,不仅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而且用随机抽取162名被试两周后进行重测来检验量表的外部信度。
两种方法所得的信度系数都较高,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10.80之间,重测信度在0.650.81之间,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效度方面我们不仅检验了量表的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而且在编制初始问卷时遵循人格理论或概念取向的心理测量编制方法,尽量做到题项与成分拟合,题项尽量反映成分的内涵,通过量表的编制程序保证其内容效度。
对于量表的效标效度,我们分别用成熟的心理健康量表(SC L-90)和教师的经验作为效标,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与SCL-90量表的相关程度,以及教师经验上的高素质学生与低素质学生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得分上的差异显著程度,结果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在结构效度的考察上,我们采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这种交叉证实(cross-vali-datio n)的方法可以保证量表所测特质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靠性[23]。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根据实际调查的数据,析出心理素质的实证结构。
我们分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与心理素质的理论构想结构模型基本一致,从一个侧面说明量表有比较好的结构效度。
然后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观测数据与假设模型的拟合程度,进一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
综合考虑各项拟合指数,基本上可以证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但是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性分量表的拟合程度不太理想,三个分量表的T LI和CF I指数都没有达到0.9以上,提示量表的结构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这可能与项目设计有关,也可能与心理素质结构本身的复杂性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经过多方法、多维度的信效度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稳定可靠,结构基本良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宜用于测试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和科研工作提供依据。
(四)后续研究
心理素质是一个探索中的概念,大学生心理素质也是具有发展性的心理品质,是一个多维度、多成分且存在个体差异的心理系统,因此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需要研究者不断地通过收集资料来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
我们目前只是对大学生心理素
126
质量表的编制进行了初步研究,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成如下工作:(1)从理论和实证上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量表题项,使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模型拟合效果更好;(2)对量表进行标准化,并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国或地区常模;(3)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相关研究,探讨该量表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五、结 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3个维度26个因素构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较为合理。
(二)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是适用于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的有效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
143-146.
[2] 池忠军,段鑫星,王传启,等.一年级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
查[J].青年研究,1996(2):4-6.
[3] 樊富珉,王冰.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才———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实验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
研究,1999(2):75-83.
[4] 李虹,陈会昌.大学生心理量表的初步编制及试用[J].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9-80.
[5] 龙立荣,陈雪玲.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测查问卷的编制报告[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2):38-43.
[6] 王欣,张月娟,翟红娟,等.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
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28-30. [7] 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J].心
理与行为研究,2005,3(2):81-87.
[8] 王登峰.《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
究,2005,3(2):88-94.[9]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10] 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
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02-108.
[11] 张景焕,张承芬,常淑敏.师范生心理素质评价量表的研制
[J].心理科学,2004,27(2):453-455.
[12] 梁宁建,殷芳.师范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J].心理
科学,2000,23(3):315-318.
[13] 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的研究[J].西
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6):56-61. [14] 张大均,冯正直,郭成,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
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
(3):56-62.
[15] 冯正直,张大均,范华泉.中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的初步研究
[J].心理科学,2004,27(4):890-895.
[16] 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研制[J].中国行
为医学科学,2001,10(3):223-225.
[17]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172-177.
[18] 王滔,陈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三维结构模型探析[J].高
等教育研究,2006,27(4):81-85.
[19] 林清山.A LPH A因素分析的理论、统计方法和实证性研究
[J].中国测验学会测验年刊(台湾),1987,34:159-174.
[20] M arsh,H.W.,Balla,J.R.,M cDonald,R.P..Good-
ness-of-fit indexes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The
effect of sam ple siz e[J].Psych ological Bulletin,1988,103
(3):391-410.
[21] 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53-254.
[22] R.J.斯腾伯格.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俞
晓琳,吴国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39.
[23] Anderson,J.C.,Gerbing,D.W..S tructu ral equation model-
ing in practice: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 o-step approach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8,103(3):411-423.
责任编辑 曹 莉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Quality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WANG Tao1,ZH ANG Da-jun1,CH EN Jian-w en2
(1.Research Institute o f Ed ucation S cience,Sou thwest Univer sity,Chon gqin g400715,China;
2.S chool o f E duca tion,H uaz hon g University o f S cience and Technolog y,Wuhan430074,Ch ina)
A bstract:Ba sed upon the previo us resea rches,the M ental Quality Scale fo r Co llege S tudent s w as develo ped acco rding to the theo 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half o pen-ended and half close-ended inve nto ry surv ey,w hich co nsists of th ree subscale s, namely cog nitiv e trait,per so na lity and adaptability,a nd w as used to have preliminary and for mal tests fo r colleg e students.T he scale's facto r structure w as o btained by ex plor ator y factor analy sis(EF A)for the data.A fter study ing the test,r etest and ho mog eneity reliability,criterion related and construct validity,it w as fo und that the scale is o f g oo 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T he confir matory facto r analy sis(CF A)pro ves further tha t the sca le's structure is reasonable,and can b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mental quality o 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 llege students;mental quality;scale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