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许昌鄢陵陈店一中刘会丹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上的逐步开放,结婚与离婚已经成为男性与女性自由选择的权利;而社会生活中的快餐式、闪电式的婚姻也屡见不鲜,由此导致离婚率不断上升,而加上一些不可测的原因,使得社会中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因此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心理学、教育学乃至于社会学家所关注的焦点中的一部分,而且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障碍表现为基础,来分析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障碍的原因与带来的后果,并联系其所处的现实与环境,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障碍;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前我国的离婚案件已占全部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父母的离异给子女带来了极大的不幸,这都十分令人忧虑。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比双亲家庭孩子更容易激发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毋庸置疑,单亲家庭的家长们承受的压力要比双亲家庭的家长大得多。可是,父母离婚带来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破碎,不仅仅造成当事者本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思想道德人格学业上的深深影响,而后者又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往往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一、关于单亲家庭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我国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在社会上已经是异军突起。单亲学生教育已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国的单亲家庭已达到 1500万个以上;如果按每个家庭一个学生计算,我国就有1500个学生生活在只有父亲或母亲的残缺的家庭里。

那么该怎样给单亲家庭下一个定义呢?顾名思义,就是指父母一方缺失,而孩子得到不健全不完备的爱的家庭;其中,父母一方缺失包括很多方面,一是指父母离异,孩子跟一方生活,只得到一方的爱;二是指在意外事故或在一些不可测的原因下,父母一方去世;三是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下,一些父母因家庭贫穷所迫,不得不实行“一家两制”,父母一方远离亲人,离乡背井到外地打工,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家庭也成了实际的单亲家庭。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

第一,“金钱万能式”教育

俗话说:“千万元不算宝,百万元满地跑,十万元知多少,万元像根草。”这形象地表明了当前人们的经济状况,正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学生向家长要几个零花钱并不在话下。特别是单亲家庭的父(母)亲,为了弥补自己对学生感情上的过失与不足,为了让学生适应周围的“金钱”环境,慷慨大方,毫不吝啬地将大把大把的钞票塞给孩子,以满足学生在用钱方面的需要,也是为了向自己的孩子证明父(母)还是爱他们的。把父(母)本人“培养”成了要钱必给,要五十给一百的“良好习惯”,有可能导致孩子长大以后没有自理能力,依赖心理很强。

第二,“有求必应式”教育

古人常常告诫我们“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53.21%。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对学生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学生开口,父(母)亲没有不答应的。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学生将来犯罪的温床;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支持者、护送者。

第三,“棍棒下面出孝子式”教育

暴力与虐待在单亲家庭中经常发生。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22.13%。

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相当多的离异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高,孩子做不好,他们甚至棍棒相加,认为棍棒下面总出孝子,出人才的。

第四,“家庭主妇式”教育

在单亲家庭中,学生往往是做家务的机器,承担着各种家务劳动。离婚后的父(母)亲,由于长时间生活孤独、苦闷、烦恼,久而久之养成了懒惰的习惯,甚至情绪不稳定,大发脾气,让学生从事更多的家务劳动。本来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学生就缺少一种父(母)爱,精神上难以承受感情上的贫乏,身体上更加承担不了繁重的体力付出。

第五,“圈地式”教育

在心理学中,我们曾经学到过这样的一个试验:美国有位科学家曾经做过“感觉隔离试验”;这种试验就是把一个人放在完全与外界信息隔离的房间里,经过几个小时,便发现此人会产生幻觉。时间再长一些,就会发现此人神经失常,精神崩溃。这个例子告诉人们,人需要与外界接触,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从中增长见识,获得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第六,“放羊式”教育

这种教育是当前一般家庭在学生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单亲家庭也不例外,这种教育在43.32%的单亲家庭中存在。

在单亲家庭里,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母)亲有更多的接触,而且需要推心置腹地交心谈心。但是,由于父(母)亲离婚后,把以前由父母共同完成的家务事现在全部压在一个人身上,因而对学生的教育无暇顾及,不得不实行“放羊”式教育,对学生的一切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学生在其父母离婚时就已形成了“爸妈不要我了!”的印象;如果对学生不给予一定的关怀,那么,学生又会产生“爸(妈)也不管我了!”的概念。这种“放羊”’式的教育给学生造成的将是更多的痛苦与创伤。学生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如此管教方式,给学生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了条件。

(二)与监护人关系

单亲家庭中与监护人关系失调在离异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让孩子缺乏安全感。由于家庭的破裂,孩子在一定的方面已经缺乏了安全感,而有些家长对孩子指来喝去的,让孩子感觉父(母)不再爱他们了,从而在心理上感觉有家没家都那样的情绪,渐渐的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第二,忽略孩子,缺乏温暖和爱护。由于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对孩子极端的暴力,以至于有可能是自己亲手把孩子送上了犯罪的道路。

第三,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的工具。离异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孩子面前讲配偶的坏话,相互诋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的工具。因此,在离异家庭中,孩子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经验,他们看到的是父母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敌视,这种现象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他们也变得难以相信别人,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伴随着这种心理而长大的儿童,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反社会行为。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中,离婚虽然是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事情。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儿童,必然也会在内心深处习染上这种观念,加之他们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地看待父母的离异,因此,家庭的缺损特别是父母离异这种人为因素的出现,对于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往往意味着突然的打击与压力,许多儿童难以承受,更无力调整和摆脱,这势必会导致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

(四)自我调试能力的缺失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父母离异或先逝、家庭破碎这些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冲击。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应对冲击,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容忍力。冲击情境的产生,对于容忍力较强的子女来说,一般尚能度过。而对于那些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为冲击情境所困扰,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样面对家庭的缺损,因为抗冲击能力不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缺乏安全感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并影响他们人格的形成与心理健康发展。

三、应对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障碍产生的对策

(一)从单亲家庭子女自身

第一,努力接受现实,面对现实

首先,单亲家庭孩子自己本身就应该给自己一个好的定位,不能因为父母的离异而过度的放纵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孩子、没人要的孩子。既然是已定的事实,自己无法改变的了的,就要让自己努力的去接受现实,面对现实。父母的婚姻问题一定会影响到自己,甚至与伤害自己幼小的心灵,而自己本身又不能改变什么的时候,只有接受,并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才是对自己命运的最有效的反抗.

第二,不断培养与提高自身的自理与自控能力

一个完整的家庭在孩子们的眼中就那样的破裂了,给他们自身也带来了很大的伤痛,特别是内心,由一个完整的家到一个单亲家庭,他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去适应一个没用双全的爱的家庭。这也在无形中给为他们压力,要他们不得不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自理与自控能力,毕竟以后的生活还要他们自己来面对,没用一定的自理与自控能力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而且,面对一个破裂的家庭,他们也需要这样的能力去调适自己,适应这种生活,笑对人生。

(二)从家庭内部出发

第一,父母要重拾信心,为孩子树立榜样。

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难以自拔和振作,忽视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粗暴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些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家长要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也为孩子创立一个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的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

第二,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总觉得对不起孩子,用更多的爱来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通常单亲家长都会有一种负疚心理,因此许多家长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第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拥有自信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鼓励和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他们的自卑感,唤起他们的进取心。对他们,家长尤其应该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温情,少一点冷漠。当他们的学习成绩取得进步时,哪怕见解不一定对,或者进步只是一点点,家长也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借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三)从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看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年级团总支书记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消除消极情绪

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而且对于他们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与安全感有很大的作用,也有助于单亲家庭孩子消除消极情绪,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

第三,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

单亲家庭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把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家长开诚布公。希望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给他们带来不应有的压力,多听取孩子的意见,防止过分的呵护和溺爱的倾向,在关心、爱护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主、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除此之外,要积极向离婚家庭父母宣传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使家长继续承担起监护、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只有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凤栋、张慧琴.《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性、行为特征与教育》载《华北工学院学报》[N].2003年第2期.(论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e02433478.html,)

[2]邓伟志,徐榕著[M].《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沈崇麟,杨善华[M].《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潘允康,柳明[M].《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近年来,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有所增加,也成为了解决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小学三年级男生小林,是个可爱的男生,他数学和英语成绩都能达到90多分,数学思维比较敏锐,英语成绩也能保持95以上的优异成绩。问题是,他的语文很糟糕,尤其是对写汉字有恐惧感。 他在学校表现:上课搞小动作,不听讲,不做课堂作业,出操时大家都做操,他就站在原地东张西望,或者自己玩自己的,就是不做。午睡时,其他同学在休息,他就去打扰同学,或者涂画黑板,造成班级扣分。他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多次请家长到学校,最近还惊动了校长请来了他的父母。 他的家庭情况:父亲在外忙碌,较少在家,母亲也有一间店面需要打理,但是尽量抽时间监督他学习。 家里还有个弟弟,比较霸道,常对他大吼大叫。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他爸爸妈妈常斥责他,他父亲偶尔也打他。据观察,他的父亲是个脾气比较爆的人。他现在在家里写作业,常常是要做到11点多甚至12点,主要是语文作业花时间,写一个字休息30多秒,发呆或者说话。然后字体基本上是结构松散,笔画错乱。 案例分析

(一)从偏科和文字书写结构松散、笔画错乱等原因看,有生理和两方面原因1、从生理原因看,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儿童的左右脑发育不均衡;左脑发育优于右脑,或者是两脑不能协同活动(不能对所接受的感觉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因为左脑偏于对继时性信息的加工,而右脑偏于同时性信息的加工。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偏于右脑,数学学习偏于左脑。 2、从的原因看,孩子也许不喜欢语文老师,或者孩子的心理受到过语文老师的伤害。致使孩子由不喜欢语文老师而导致讨厌语文课。 (二)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和不遵守学校规则的原因 1、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很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额叶(前额)比同龄孩子发育缓慢,还不能监控自己的行为。因为额叶是主控人的注意力的关键部位。也可能是前面说到的,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信息的统合出现障碍,在医学和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2、由于家长素质偏低,培养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孩子的养成教育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孩子自卑和恐惧心理形成的原因 1、父母教育过于严厉,简单粗暴。 2、住宿学校的管理过于严格,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或多或少要失去安全感。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但是在广大农村随之而来的产生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问题、教育成长问题上以及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很难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感情上的关注、呵护和生活上的照顾,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异常。怎样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心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和基本情况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含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的其他亲戚和朋友一起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 1、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到城市里打工。在面对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是为了以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给下一代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充足的物质条件才能使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很大的帮助。 2、面对亲情缺失的孩子,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去上学呢?从社会现实情况来看有以下原因: (1)经济压力大。由于城市教育费用较高,农民工无法承受高昂的经济费用。农民工大多是做最苦最累的工作,可是他们的工资却是最低的。由于城市消费水平较高导致他们只能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对于孩子在城市上学他们却是力不从心。 (2)公办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全部的农民工子女上学。由于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接受能力、设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财政等的不足而不能接受全部的农民工子女。城市里大多数私立学校费用较高,而且设施没有安全的保障,容易发生事故。这就是使得农村子女无法完全在公立学校上学的原因。 (3)政府政策。政府在法律上加强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便未成年人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少受到伤害。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但政府财政支持有限,现在处于瓶颈状态,无法完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政府还在社会各地大力宣传保护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为了减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少受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当今社会,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面对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事业、家庭以及社会,谁又能游刃有余?因而许多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变得郁郁寡欢,终日愁眉不展。大学生也是这一群体里的一员。 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走向社会,走向社会岗位。有许许多多问题都得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会选择逃避。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某某高校的学生自杀,而且听过不止一次。当时我就在想生命是最可贵的,是什么让他们放弃生命选择死亡呢?后来我又听说了马加爵事件。 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云南昆明市云南大学六幢三一七宿舍发现四具男尸,他们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此时马加爵已经失踪数天。他还不到二十三岁,杀人手段却很残忍。尸体死亡原因都是脑部钝器击打所致。他为什么杀死他们呢?因为那四个同学为了打发时间约马加爵打牌,他很乐意的接受了。他的智商很高所以打牌经常赢。那几个同学便怀疑他作弊,他坚持说没有,他们就把他以前的许多伤疤都揭开了。马加爵感到自己的人格被侮辱并且受到了巨大的歧视,因而杀了他们。 这件事令许多人都感到惋惜,为了国家失去马加爵这样的人才而惋惜。他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二等奖;他曾因为没有鞋子穿,在助学贷款没发的日子里光脚和逃课;他曾把自己辛苦挣来的一百元丢在过道里让丢钱的母亲捡到;他上大学的钱也都是他自己挣来的。是什么让这么一个品学兼优、吃苦耐劳、淳朴孝顺的他成为杀人犯呢? 首先得从他的同学说起,这四名同学是他自以为平时没有歧视过他的,一直平等对他的人竟然恶语中伤他,蹂躏他的人格,还揭开了他的伤疤。使他认为每个人长期以来都一直凶悍的歧视他,残忍的嘲笑他,他的尊严被无情的践踏。他在这种氛围下再也难以立足了,所以他决定了玉石俱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无情践踏和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因而他杀了他们。这四个同学实在太让他失望了,他们没有对穷苦人的同情,有的却是嘲笑。他们的心里十分好强,不服输,因而他们选择了污蔑他作弊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试想如果他们的心里有的不是优越感也不是虚荣感,而是一种深切的同情和默默的支持与帮助,他们还会被杀吗? 从马加爵方面讲,他宿舍的同学曾在他的被子上撒尿,也曾在冬天温度较低的时候给他一两块钱让他帮自己洗衣服。在那时他的心里就已经十分不平衡。他感到了别人的侮辱与歧视,也感到了自己的尊严被无情的糟蹋,但在那时他并没有释放出来,于是打牌成了导火线。再者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得不好或者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有时甚至翻脸骂人。一开始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以前他经过别人宿舍,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音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由此可以看出马加爵不希望自己处于弱势,不想被别人欺负。他的心里极度不平衡,也开始有点扭曲。但他不懂得理智的调控情绪,也不懂得用音乐来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他只知道在事情不合自己心意的时候就发泄到别人身上,因而他渐渐开始孤独了,就连老乡也不想理他。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他的东西,他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那位同学。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分计较的人,他不懂得容忍与包容,更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所以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是心理问题,是他强烈、

单亲家庭孩子有哪些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孩子有哪些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时候也就显得不那么奇怪了,但是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问题还是需要注意的,像孤独、渺茫、逆反、自卑等等,每个孩子都是或多或少会有的,如何帮助孩子正视这些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呢? 单亲孩子的特殊心理现象 1、孤独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活动。 2、渺茫 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孩子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 3、逆反 单亲孩子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忠言相劝,他故意说父母是错的,总之,一味要对着干,以此来报复。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 4、自卑 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这类孩子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5、独尊型 这类孩子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有的孩子不但不叫继父母,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叫。这类孩子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

儿童心理学教育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 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很难再改变,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注意方法的运用。只有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学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 今年上一年级的小华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不管怎么教导他就是屡教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小华的爸爸整天都紧盯着孩子的这些问题不放,不失时机地训斥。最近,家里的矛盾开始升级了,这父子俩都有点“掐”上了:儿子很反感爸爸说他,只要爸爸一开口,儿子索性就捂上耳朵,还说“不喜欢爸爸”。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起幼儿逆反情绪的案例。结果导致父子矛盾升级——孩子跟爸爸较上劲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个性是可以遗传的,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个性特点。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一些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于他人,有点儿“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 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在本案例中,孩子被爸爸无休止的、“马拉松”式的说教所包围,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爸爸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这位爸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为什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我了解孩子多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所乐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应对措施: 正确认识儿童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再现,并非是可怕的“洪水猛兽”,它是儿童自我意识强化的一种表现。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孩子的逆反行为。在逆反期内,家长尤其不要跟孩子斗气较劲,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孩子,发扬家庭民主,多听各方意见,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和改错的时间,不要以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降服孩子。 赏识孩子,肯定孩子。 在家长赏识的目光里,教育充满了希望。得到家长的赏识,孩子心情愉悦,信心倍增,内心充满了幸福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克服自身的小毛病。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数落、训斥孩子,对孩子吹毛求疵,不仅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且还会使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之中。 蹲下身子,耐下性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走访调查活动报告 一、调查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 岁以下占86.5%,江西约有一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孤僻、失落、自卑、冷漠、多疑、脆弱、焦虑、极端、狭隘、冲动。这些字眼被用到他们身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地点为江西省南昌市扬子洲镇。镇雄经济比较落后,以农村人口为主,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与老人留在家中。又由于村民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等原因,当地的教育水平也较落后。大多数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就和家长一起外出打工,导致升学率较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很多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地不大乐观。我们此行调查的对象,年龄在7~18岁,这些孩子正处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育阶段,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往往具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意志薄弱、人格扭曲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重大影响。 三、调查问卷内容 问卷共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后面数字为题号): 人际关系1,6,14,23,30(5) 心态2,4,7,19,22,28,29(7) 自我意识15,18,25,37,38(5) 控制力3,5,24,26,27,31,32(7) 身体状况16,17,20,21,34,35,36(7) 家庭关系8,9,10,11,12,13,33(7) 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 (注:调查问卷附于后) 四、研究方法与调查样本选择 (一)研究方法

我国单亲家庭孩子特点

我国单亲家庭孩子特点、表现及其家庭教育策略探究甲子教育机构老师推荐文章1、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和比率单亲家庭是指由于夫妻离异或某一方去世,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而因为离婚率的增加造成的单亲家庭又是近年来的主要原因,少量的是因为父亲或母亲故去。随着离婚率的每年递增,单亲家庭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我校现在的九年级(1)班,就有一半的家庭属于这样的情况,经过之前笔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其他班级、学校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此类现状。据北京某报记者在海淀区永定路中学采访了解到,这所学校初中年级的每个班几乎都有5到8名单亲家庭的孩子,占学生比例接近20%。前段时间在《现代家庭报》上看到一个报道说,A校德育处最近对该校父母离异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较全面的调查。A校在校学生2300人,其中父母离异者133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3%。实际上,单亲家庭在国外也很普遍。有数据显示,在美国,单亲家庭孩子占孩子总数的20.6%;在英国,1/3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可见,单亲家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比率居高不下,在离婚率较高的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等地,离婚比例甚至已超过20‰。由此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2、单亲家庭的大致类型与基本特点 2.1母亲与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我国的单亲家庭多由母亲与孩子组成,这类单亲家庭大约占单亲家庭总数的85%以上。由单亲母亲支撑的单亲家庭,构成中国单亲家庭的主体。单亲母亲家庭成长的孩子由于母亲常常过分呵护,过分干涉,过分溺爱,造成孩子性格自卑、任性、适应力差。这种性格常常会产生暴力倾向,出现激情暴力。 2.2单亲父亲与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由于单亲父亲的教育方式以严厉惩罚型居多,所以单亲父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暴躁性格,往往酿成暴力事件。正是上述情况,单亲父亲和单亲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一样,对子女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在老师的眼中,大致情况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有的孤僻、不和群,有的早熟、对人戒心很重,有的有逆反心理、不爱说实话,还有的情感淡漠、不容易被温暖……上面提到的A校,通过对这133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发现他们之中表现不好、成绩低劣者55人,占总数的41.9%;在校表现可以、学习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上者共34人,占25%;其余44人,基本上可以跟班,属于不优不劣之类。同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教育容易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对孩子太溺爱,一种是完全忽略了孩子。3、单亲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现象与误区毋庸讳言,单亲家庭的家长们在生活、情感、心灵、舆论等方面承受的压力远比健全家庭的家长大得多。父母离婚带来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破碎,不仅仅带来当事者本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巨大创伤,加之思想、道德、人格、学业上的深远影响,而后者又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这种情况常常伴随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无辜”情况的发生——孩子的“遭罪”。于是,就直接出现了单亲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现象、误区与分析:3.1过度呵护。这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53.21%。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孩子身上,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孩子开口,父(母)亲没有不答应的。孩子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自己的生活安排和学业计划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妈妈所替代。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孩子的过分依赖心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脆弱、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同时,这样的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小皇帝”,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还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古人说“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在许多的单亲家庭中,家长对学生疼爱往往超过一定的限度。主要表现为溺爱、放任、包庇甚至纵容,可以这样说,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孩子犯罪的温床。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制造者、培植者。3.2谁也不管。这种教育在43.32%的单亲家庭中存在。就是父母双方相互推卸教育孩子的职责,谁也不管子女,或者委托孩子的祖辈代为管教,自己却没有尽到义务,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对孩子的一切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的结果是,在其父母离婚时就已形成了“爸妈不要我了!”的“原始”印象。如果对孩子不给予一定的关怀,那么,孩子又会产生“爸(妈)也不管我了!”的错误直觉。这种“放羊”式的教育给孩子造成的将是更多的痛苦与创伤。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如此管教方式,给孩子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离婚已经成为男人和女人自由的选择。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加上其他一些不可测原因,家庭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变故,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加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障碍教育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表面意义理解,单亲家庭是指由于死亡或离异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为此可以将单亲家庭子女的概念界定为: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自闭、自卑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此外,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二)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三)焦虑 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四)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这种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浅析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浅析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问题 在大多数的农村,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2013年9月,我参加贵州省乡镇事业单位招考,幸运的考入玉屏县教育系统,现在田坪一所村小任教,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留守儿童。我们学校有138个学生,其中一半是留守儿童。让我对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成为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本文对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问题进行浅析。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交流。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爱,从而影响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隔代教育(2)亲友教育(3)自我监护(4)父亲或母亲单独监护。以上几种家庭教育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孩子在心理上与同龄孩子相比有较大的差别。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同样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差。(1)活动场所狭小,教学设施不齐全。(2)师资力量匹配不齐,几乎没有专业的音体美老师,英语老师严重缺失。课改后的义务教育课程,往往力不从心。学校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地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加的严重。 3、社会因素 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敌对心理 在我们学校我对留守儿童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总结有以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案例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案 例 主讲:许建华时间:2005.8.13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当代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是空前的,对孩子教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付出也是极大的。可是,同样是家庭教育,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有的父母能够使子女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为家庭也为自我写下光辉的人生篇章,甚至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光点;有的父母却由于教子无方,使子女终生碌碌无为,断送了子女美好的前途,给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阴影,甚至出现家庭悲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因此,怎样顺应孩子的天性,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无疑是孩子否走向成功最重要的一环。 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概莫能外。教师如同父母,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方式方法是相当重要的。 换句话说,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如果在教育的问题上不分具体情况,不对症下药,效果会适得其反;

相反,如果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可行的方法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方面,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尤为显著。所谓单亲,即离异家庭或父母一方亡故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孤傲、不合群、逆反、脆弱等心理特征,因此教育的难度相对较大,但就意义而言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一: 学生:李同学(男) 家庭成员:无固定工作的母亲;生重病的外婆;患小儿麻痹症的舅舅 家庭情况:收入很低,居住环境老城厢;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低因而对其无法进行指导和教育 该生特征:心事重重,学习不能集中精力,成绩一直位于班级中等水平徘徊,没有大的起色 教育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多次找小孩谈话,要他面对困难,集中精力努力学习,争取拿到学校的奖学金。在生活上,学校的各项活动能减免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为他减轻因家境而感到的压力。作为班主任我平时给予他的是平视的目光和平和的态度,有时,。

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之厌学 【案例呈现】:有一位母亲很苦恼,儿子从小就懂事听话,和同学关系融洽,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自从上了初中就开始情绪不稳定,正在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妈妈让他把第二天的书看一看,他就冲妈妈说一句:“没什么好看的。”妈妈追问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学习真没意思,真累!” 【案例分析】:对于这位初二学生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我认识这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学生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速度和质量下降。厌学主要分为三个程度。轻度厌学,学生不喜欢学习,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后作业偷工减料等;中度厌学,学生开始将情绪付诸行动,经常性逃课,逃避学习,不想面对学校老师、同学。重度厌学,从心理问题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厌学症,将学习中的问题夸大泛化,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极度自卑心理等。由案例中这位学生的表现来看,他目前属于轻度厌学状态。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些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第三,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

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1109403班石玲 摘要:单亲家庭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单亲家庭孩子不同于正常家庭孩子的心理。我们应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使得单亲家庭的孩子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协调地发展。 单亲家庭的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了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态、生理问题、生活状况,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近年来随着离婚这一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也逐年增加。由此,我通过该次调查报告初步的调查和分析了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调查显示,一、在认为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94.4%人为有影响,5.6%认为没有影响,由此可看出绝大部分的离异父母认为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但

又迫于种种原因,从而不得不给孩子带来这些不良的影响。二、在是否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时,近54%的被调查者认为存在,父母的离异等因素造成家庭的不完整使得他们悲哀、愤怒甚至反叛的心理,而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这种家庭会让他们感到孤单、寂寞、无助。在此问题中只有近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存在心理问题,38%的认为只有少部分存在。三、有近63%的被调查者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家庭健康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首先,许多父母认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单亲父母的心理变异,“过分保护”或“重养轻教”,使得孩子失去自我;其次,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压力比其他孩子大,主要来自残缺不全的家庭本身,父母离异或丧偶是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而不管离异或丧偶,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心理打击或折磨;最后,孩子的心理压力不容易找到正确的宣泄渠道,有些被调查者(老师)认为对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宣泄是很重要的,只有将心中的不愉快发泄出来,才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四、在你认为单亲家庭孩子存在哪些心理问题时,抑郁孤独有72%,没有安全感有64%,放任逆反有63%,情绪压抑有61%,怯懦自卑有56%,多疑、嫉妒有47%,厌学渺茫有36%,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又容易受到同学们有意无意的歧视,很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封闭、自卑、忧郁、冷漠,甚至厌恶与他人接触。同时,自卑感又往往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极具反抗性,一旦有人对自己有不利言行,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提出的建议,即使明知是正确的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当犟儿子遇上倔爸爸 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 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很难再改变,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注意方法的运用。只有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学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 今年上一年级的小华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不管怎么教导他就是屡教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小华的爸爸整天都紧盯着孩子的这些问题不放,不失时机地训斥。最近,家里的矛盾开始升级了,这父子俩都有点“掐”上了:儿子很反感爸爸说他,只要爸爸一开口,儿子索性就捂上耳朵,还说“不喜欢爸爸”。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起幼儿逆反情绪的案例。结果导致父子矛盾升级——孩子跟爸爸较上劲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个性是可以遗传的,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个性特点。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一些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于他人,有点儿“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 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在本案例中,孩子被爸爸无休止的、“马拉松”式的说教所包围,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爸爸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这位爸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为什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我了解孩子多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所乐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 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迅速壮大,留守问题的不断加剧,这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前言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大批青壮年人员外出经商打工,在外拼搏闯世界谋发展,留下子女同老人们待在家里,成为“留守家庭”。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长期长期没有同父母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儿童在性格上形成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性格孤僻、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情绪波动大,孤独、寂寞、敏感、焦虑、急躁、任性、抑郁、苦闷、烦恼、脆弱等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不会与人相处、任性,不合群、暴力,逃学,上网成瘾、早恋等状况;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由

留守儿童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和教育的相关问题。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通过调查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不合群 ,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 ,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据调查发现 ,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 ,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1] (一)、心理问题 1、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柔弱内向、不合群 你只要到学校去观察,就会发现:非留守儿童普遍要比留守儿童活跃得多。留守儿童均由监管人代为照顾,而监管人总认为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行,稍微麻烦一点的事情都会代劳,也缺少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当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他们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2、自卑的心理障碍 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学校里经常性的能见到一些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经常听到学生之间“我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没有哦......”“我也有,我还有哥哥姐姐,你没有哦......”等之类的对话。而此时那些留守儿童就只是默默地走开或者默不作声,这种情形通常会激发起他们的自卑心理,应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2]

例一般心理问题的个案分析报告

一例高中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 单位:姓名: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例高一男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对来访者问题的分析、评估与诊断, 确定为一般心理问题, 属于新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与来访者沟通协商后, 确定了咨询方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咨询技术, 使其改变了绝对化认知倾向, 消除了仅凭两次考试成绩未达到预期目标就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等不合理认知和对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走神的过度焦虑状态。经过六次咨询, 引导来访者建立了合理认知, 增强了自信心与社会适应能力, 改善了不良心理状态, 咨询效果良好。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行为认知疗法,学校适应不良 一、一般资料 (一)基本情况 李某,男,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从小学习比较刻苦,成绩优异,被学校免学费录取。性格内向,父母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情况一般。身高大约1.6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根据最近一次学校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李某出生在农村家庭,是家中长子,还有一个妹妹。自幼懂事,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照顾妹妹。学习努力刻苦,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高中入学时,因中考成绩优秀被免费录取。性格内向、好强,做事认真仔细。 (三)精神和身体状态 意识清醒,略微有点焦虑,人格较稳定。近两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较差。 (四)心理测验结果

SCL-90 测试结果:焦虑,抑郁:,测验结果显示焦虑、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其余结果在正常范围。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以优异的成绩被高中免费录取,但第一次月考却没能进年级前10名,老师也没有给予任何鼓励,觉得自己很失败,担心自己再也不会考好,得不到老师的赞赏,感觉对不起父母,最近两周头昏脑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有信心,内心又非常着急,故而前来寻求帮助。 (二)个人陈述 因家境不好,觉得父母不容易,从懂事起就帮着父母照顾妹妹,上学后想通过取得好成绩使父母感到欣慰。从小成绩就很好,深得老师和家长喜欢。升高中时,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免费录取。可是入校第一次月考却没能进入年级前十名,老师也没有给予任何鼓励,非常失落,担心自己再也考试不好了,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感觉对不起父母。月考后两周一直头昏脑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都不好,对学习没有信心,内心又非常着急。求助者渴望咨询师帮助自己,尽快摆脱这种现状,把成绩提上去,但又对高中的学习又无能为力的感觉,以前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但现在又没有合适的方法。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说话清晰有条理,语速稍快,情绪略显焦虑。无躯体症状,自知力完整,无幻想、妄想。有迫切的求助要求。同学反映,李某平时学习认真刻苦,性格内向,自从月考完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三、评估与诊断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_成因及调适对策

第30卷第5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10月No.5Vol.30Journal of N 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2009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调适对策 薛晓红 (宁夏人民出版社《少年读者》杂志社,宁夏银川 750002) 摘 要: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由于离婚率的上升以及其它原因造成单亲家庭与日俱增,这使得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从单亲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出发,概括总结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论述其产生的原因,探索实施心理调适的策略,以期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单亲家庭;单亲子女;心理问题;心理调适;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331(2009)05-0117-04 收稿日期:2009-07-09 作者简介:薛晓红(1959-),女,山西稷山人,宁夏人民出版社《少年读者》杂志社副编审、总编。 单亲家庭是与双亲家庭相对的一种特殊家庭结构类型。由于家庭中夫妻之间离婚、一方死亡、遗弃、分居或其它原因等,形成了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由于传统的家庭模式和婚姻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家庭离婚率的迅速攀升使单亲家庭的数目日渐增多。夫妻离婚是造成单亲家庭与日俱增的主要原因。随着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社会和教育界也面临着一个严峻而复杂的新问题,那就是单亲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由于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残缺严重地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致使单亲家庭子女在其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与非单亲家庭子女更为复杂、严重的心理异常与行为异常。如何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已是当前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孤僻冷漠,逆反仇视 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并且负面影响明显,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致使他们的心理开始出现失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孩子开始出现孤僻冷漠、逆反仇视的心理。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大多不善言谈,不爱和老师同学们接触,有了矛盾也不及时和老师取得沟通。他们当中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也受到别的同学的歧视,害怕别人说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于是对其他同学具有排外和敌对仇视的情绪。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周围的人或者事也漠不关心。有的孩子由于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听老师的话,顶撞老师,违反校规,我行我素,产生逆反心理。 2.内向自卑,敏感多疑 由于世俗的偏见,单亲家庭的子女认为父母离异总是不光彩的事,自卑感便油然而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从不谈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既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 ? 7 1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