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北故宫博物院
——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文物大迁徙
工程总投资:—
工程期限:1948年——2008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全貌,背后大山挖掘的洞窟里,密藏着六十多万件从大陆运去的国宝文物。
故宫,承载着中国近代600年的历史记忆。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海峡对岸也有一个故宫。台北故宫的65万件文物,背后是一场人类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迁徙。1948年蒋介石败退台湾时将大量的物资运往台湾,其中就包括这些原本属于北京紫禁城内的国之重器。60年前,它们漂洋过海到了台湾,整整60年的两岸隔阂,对于13亿国人而言,它们是那么熟悉,也是那么陌生。。。
1924年11月5日,初冬的萧索之气已经开始在北平漫延。就在这一天,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傅仪被冯玉祥的军队赶出了紫禁城。历史上称这为“逼宫事件”。由于去时仓皇,宣统帝手里的苹果还没吃完。国民政府派员入宫点查文物,“清室善后委员会”的事务员后来清点文物时,在储秀宫的地上发现了这半个苹果。
宣统帝没能带走他的苹果,而留下故宫里的艺术珍藏,从此成为人人都有机会碰面的国宝。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宣告成立,并开放铜器、书画、瓷器等陈列室。普通人可以看到皇上用过的东西,这等“千年未有之变局”立刻引得万人空巷争睹国宝。然而由于命运的奇妙之处,缘聚缘散,珍宝仿佛总是免不了要有一段流离的日子。此后三十年,为躲避抗日战火,北京故宫文物南移、西迁、东归、北运,直至远去台湾。颠沛流离之中,完成了一场世界文化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最为艰巨的文物迁徙之旅。从此海峡两岸有了三座故宫博物院,一座在台北,一座在北京,另一座在沈阳,各怀着曾经相聚在一起的珍宝,隔海相望。
抗战时期,北京故宫国宝南迁途中
故宫国宝南迁
1931年,918事变爆发,离东北只有二百多公里的北平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文化古城北平沦陷,不仅人民受难,许多文物也将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此制定了周密的文物抢运计划,决定转移故宫以及其它的北平文物至内地保存。
虽然文物抢运计划因为种种原因直至1933年初仍未能正式实施。但是在此期间,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进行整理、挑选、装箱的工作。为防止文物途中破损,装箱是个相当重要的技术活。古籍文献等好装,瓷器、玉器、青铜器等易碎易变形文物就需要特别小心了。故宫为此专门请来了琉璃厂的老古玩商传授包装技术,又仔细观察江西景德镇运送瓷器时的捆扎方法。每件国宝均以数层纸张包裹,外面再用草绳层层缠紧,依次装箱后,在空隙间塞满棉花,然后钉箱盖,贴封条。这样充分的前期准备就是国宝经历了长达十六年的迁徙,仍
无一损毁或丢失这一奇迹发生的渊源。1933年1月,日军进入山海关,局势险恶,迁移文物势在必行。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代表政府作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的承诺,并最终决定将文物南迁上海。、
1933年2月6日清晨,两列火车装载文物在军警重重戒护下从北平西站出发,18节车厢上装着长三尺,宽、高各一尺半,贴着封条的两千余口木箱。国宝最终存放于上海天主堂街仁济医院及四川路业广公司内,北京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随之成立。此后,又有包括瓷器、玉器、铜器、书画、文献、档案等精品在内的四批文物陆续运到上海,前后总共5批合计19557箱。文物在上海保存了四年,其间还挑选了八十箱精华之物,前往英国举办“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轰动一时。
1936年11月,民国政府在南京朝天宫建成库房。12月,文物分作五批运抵南京,同时工作人员开始计划举办大型展览。没想到第二年7月芦沟桥事变,北平沦陷,8月,上海沦陷,南京危急,国民党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并下令转移文物。同时撤运所有文物来不及,就由工作人员分三队带着文物沿南中北三路运往大后方。19557箱文物精华,穿越遍地烽火,各自找到隐蔽处喘息稍歇。途中翻车翻船,惊险无数,却又总是死里逃生,人、物无恙。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分散在安顺、峨嵋、乐山的文物又集中到了重庆,等待长江水涨,能行大船,“即从巴峡穿巫峡”,越长江三峡运回南京。1947年12月9日,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之魂的国之瑰宝终于回到了南京朝天宫。那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批文物注定是要远离故土的,仅仅一年之后,它们又一次踏上远去台湾的旅程,并且再也没有回来。
1948年,国民党知大势已去,决定将国宝文物由上海以军舰分三批运抵台湾基隆。第一批于1948年12月22日启运,由国民党海军军舰“中鼎号”运载,计有古物295箱,图书18箱,文献7箱,共计320箱,于12月27日到达台湾基隆;第二批文物1949年1月6日启运,由“招商局”的“海沪轮”运载,计有古物496箱,图书1184箱,共计1680箱,于1月9
日到达台湾基隆;第三批文物1949年1月29日抵达台湾。三批文物共计运走2972箱,囊括了南迁文物的22%,而且多是遴选的精品“国宝”。一起运台的还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文物。由于解放军进展太快,没法全带走,其余文物就留在了大陆。从此中华瑰宝被迫天各一方。
这些“国宝”被运往台湾后,先存于台中市糖厂仓库,后又迁到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1961年,台湾“行政院”决定在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建设新馆,1965年11月12日该馆落成。至此,运台文物才得到一个适当的保存环境。新馆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同年,台湾“行政院”又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条例规程,其中还有一条:“将来国家统一后,故宫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公众开放。屈指算来,台北故宫博物院比北京故宫博物院晚成立了至少40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台北故宫建造时的照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位于台北市士林区阳明山脚下外双溪至善路2段221号,依山傍水而建,馆区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足球场),楼层面积1.63万平方米。规模只有北京故宫的十分之一。建筑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来到台北故宫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颇有气势的六柱牌坊,上有孙中山“天下为公”四字。拾级而上,在平台处可见刻有“博爱”二字的铜鼎。再上去,就是“故宫博物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