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的公共外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的公共外交
10级文学院对外汉语班1005012030 欧阳美婷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适应世界的变化不
断惊醒调整,从小外交走向大外交,从政治外交发展到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外交爱哦,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伙计体系被动参与者变为参与者和建设者。

中国的对外关系有了很大发展。

然而,如今一种新兴的外交方式——公共外交已经产生,中国将怎样对待和运用这种外交方式呢,是否也会出现中国特色型的公共外交呢。

本文探讨的是公共外交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特点和前景。

关键词:中国外交、公共外交、原因、特点、发展状况
引言: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它的活动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广播和互联网等,其主要表达形式是信息和语言。

“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

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

进行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

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国际政策。

公共外交比起我们熟悉的“民间外交”的内涵更丰富。

公共外交的基本特征:
一是广泛性。

公共外交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多边对话交流,涵盖经济、教育、人文、传媒、科技、体育、军事等多个领域。

二是互动性。

公共外交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注重通过双向交流,达成理解和共识。

政府通过公共外交对公众民意产生影响,民意也对政府决策产生反作用。

三是渐进性。

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了公共外交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公共外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细水长流,以量变促质变。

四是间接性。

公共外交工作中,政府更多的是发挥组织、推进作用,由媒体、民间组织、智库、学术机构、知名人士及普通民众活动为主。

进入新世纪后,公共外交为中国的外交不断增添亮色,并进入了“十二五”规划建设,重要性日益提高。

就现阶段来说,中国民众要具备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和开展公共外交的普及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国发展公共外交的原因和出发点
人们会发现,不同国家的公共外交的目标和气势也有不同,有的大国可谓透着“霸气”、“唯我独尊”;有的则重在表达本国的独特的符号,如“为国际和平做贡献的国家”;有的则重在表达本国的政策等等。

中国的公共外交则是以求同存异的精神,心平气和地向世界说明中国。

不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手段,我们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也显示了中国人民和政府的一致性。

强化中国的话语力。

今天,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开拓公共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必然的选择。

首先,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舞台中心,中国与世界有了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现在每年有1200万人出国(出境为4600万人),到中国来的外国人有2400万人,公众间的国际交往的接触面远远超过政府交往。

这种交往是实实在在的文化的双向传播。

中国人向世界公民的身份转变给了我们展开公共外交的广泛可能性。

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强大,中国发生的事情往往就是世界的事情,随时会成为世界的舆论主题,中国有必要通过公共外交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国家都有与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积极性。

中国的负责任大国的身份,促使中国公众要肩负起和国际社会沟通的责任。

第二,公共外交是促使西方摒弃冷战思维要做的功课。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冷战思维依旧弥漫在西方国家中。

所谓冷战思维,就是二战后在两大阵营冷战时期一种意识形态。

冷战已经结束,但是西方有的势力任然人为地维持对立的意识形态鸿沟。

对于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西方一些势力都有反对的倾向。

同样的事情如果印度或巴西去做就可能没有问题,中国去做就有问题。

这种偏执会产生遏制中国的政策和行为,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时有严重的歪曲,乃至攻击。

西方连年不断地制造“中国威胁论”之类的炒作热点,通过他们强大的媒体宣传,致使许多外国普通人土也对中国有所误解。

如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缺乏民主;中国正常的国防建设被认为是为了取得军事霸权‘中国经济的发展被指责会增加外国的失业率,甚至光明磊落的中国对非洲的政策被诬陷为新殖民主义。

第三,中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舆论。

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决定于本国国情,也受制于国际环境,这不仅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军事环境,也包括国际舆论环境。

要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能寄希望于他们主动填补早已存在的舆论鸿沟。

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包括中国文化精神、中国的特色这会注意、中国的内外政策等等介绍出去,首先在于中国人自己的国际沟通能力。

中国的公共外交正是增强这种能力的重要方式,毫无疑问,同时也支持了政府外交。

第四,对中国的不解、误解和偏见,不利于我国,也不利于西方自己,因为偏见会使他们的对华政策随之产生严重偏差。

可以说,正确认识中国这个有13亿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事关西方的重大利益,也是世界和谐的必要因素。

中国对外交流中力推“和谐”、“和善”、“祥和”诸理念,“和”将是中国文化的符号象征。

推广这样一个理念,公共外交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

因此,无论从中国发展的内因、外部环境,还是从对世界的影响力来讲,中国加强公共外交已经是哦不言而喻的选择了。

①开展公共外交可以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情况、政策和价值观的理解,可以创造更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

②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加深了对公共外交的认识,加大了对公共外交的投入,并在公共外交活动中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状况
经典意义上的公共外交中国早已进行且卓有成效。

新中国诞生的第一天,就成立了负责对外出版工作的专门机构——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即后来中国外文局的前身。

在其后若干年内,国际新闻局旗下的出版集团先后用5种文字出版了《人民中国》、《北京周报》、《中国建设》、《中国报道》等杂志和各类书刊,向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总数达到了几十亿之多,③对世界人民了解新中
国发挥了巨大作用,尤为明显的是对中日民间友好的推进。

公共外交无处不在。

我们在像国际公众推介我们的国家形象,做公共外交的时候实际上国际上的人也在看我们。

2010年中国的公共外交有一个三个大的进展,第一个进展体现在展会外交上,从奥运会到世博会一直到广州亚运会,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惊喜的现象,中国完全有能力承办世界的大型赛事。

几乎所有的大型赛事中国都有能力办,与国外的各方面人士进行交流,包括对中国不友好的人进行交流,我们已经有了非常自信的心态。

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一直应付不过来。

第二,中国在处理公共危机方面,比如说青海玉树地震,抗旱还有利比亚撤侨的事情。

我们在面临危机的时候,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应对能够预测和难以预测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经验。

我们也不再像过去遇到问题想把它遮遮掩掩,不向媒体透露,我们是马上向媒体透露,而且马上作出决策,而且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经过必须科学的决策机制。

我们国家在危机公共外交方面已经有了大的进展。

第三,我国的领导人,从胡锦涛主席到温家宝总理到贾庆林主席,我们的中央领导公共外交的意识比以前应当说大大地推进了。

在每一次出访前主动接受媒体的采访主动在外国的媒体上撰写文章跟普通的老百姓交流。

在2010年的领导人高层出访中都安排了至少一半的公共外交。

这和以前相比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而且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这些部委也建立了相应的专门机构,比如说各个省、各个政府部门都有新闻发言人,外交部有部级联系机制,有公共外交的咨询委员会,体制机制都在步入正规,有了这样的发展,2010年应该为今后5到10年中国公共外交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2011年1月20日和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和参观了地处美国芝加哥的孔子学院和中资企业展览。

国家元首选择访问孔子学院、中资企业和芝加哥市这三个难以进入中美外交主流的单位和地点,意义重大而且深远。

40年前的1971年,正是一些难以进入主流的小人物、小事件和小机遇,最终推动和促成了改变世界和中美关系的乒乓外交,奏响了一曲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凯歌。

胡锦涛访问芝加哥的元首外交,正在或将要产生不可低估的公共外交效应。

⑤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采取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三大亮点”,即孔子学院塑造和谐文化形象;政府白皮书正面阐述中国立场;媒体外交彰显透明高效。

④中国希望外国人能更直接、更真实、身临其境、目睹耳闻地观察和了解中国。

中国人自信中华几千年的“仁爱”文明和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具有道义上的感召力和形象上的亲和力,只要外部世界真正了解了中国,就会愿意与中国进行交流,展开合作。

四、中国公共外交的特点
“公共外交”概念真正进入了中国决策层理念是近10年的事情。

2004年3月19日,外交部正式成立了“公共外交处”,从外交职能部门的层面加强对公共外交工作的投入、指导和协调,这是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一个新亮点,此后中国的公共外交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内外并重。

从2004年开始,外交部在每年发表的《中国外交》白皮书中均有专章总结前一年的公共外交工作。

从这些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外交部在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的同时,除了一如既往地重视与外国民众的沟通与交流外,开始更加重视与国内民众的交流。

其二,追求共赢。

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与西方国家公共外交的一个实质性区别是,中国不寻求通过公共外交操控别国舆论或左右别国政局,更不会捏造事实
传播谣言,煽动别国民众推翻别国政府。

中国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是“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告诉世界”。

中国在进行公共外交时,奉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虚美不掩过。

三、中国公共外交的路线图
智:主要针对欧美发达国家,即所谓“以小事大以智”。

中国公共外交面临西方话语霸权与普世价值观挑战,不能指望“和而不同”就能息事宁人。

对西方公共外交的智慧是让西方真正包容中国的崛起,实现东西方之间的殊途同归,增强我国政治上的影响力。

仁:主要针对周边国家,即所谓“以大事小以仁”。

中国公共外交面临周边现实忧虑与历史误读,不能指望“互利共赢”就能让对方心悦诚服。

对周边公共外交的仁义,是让周边国家真正感受并欣慰中国包容周边发展的理念,增强我国形象上的亲和力。

悌:主要针对新兴国家,即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对新兴国家公共外交的悌道,是构筑与新兴国家共同崛起的战略保护带,增强我国经济上的竞争力。

恕: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即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对发展中国家公共外交的恕道,是让发展中国家真正视我国为命运共同体,增强我国道义上的感召力。

结论: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在实施公共外交时,都必须遵循一般的运作规律。

从内涵上来说,公共外交是一种公众取向的双向交流过程;
从目标上来说,公共外交具有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地不同层次追求;
从战略上来说,公共外交时一种目标细分的针对性极强的外交作业;
从组织上来说,公共外交是一种具有协同性的政治支援体系。

任何一个国家在开展公共外交的时候,都必须把握公共外交的内在规律,并与本国的外交实际结合起来,开创具有本国特点的公共外交。

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也要根据中国国情,开创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更好地向世界诠释中国!
注释:
①赵启正:《中国强化公共外交的必然性》,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第2页。

②俞新天:《中国公共外交与文化软实力建设》,载《国际展望》2009年第3期,第
17页。

③魏武:《外文局60年:架世界了解中国之桥》,载《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9月4
日。

④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载《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2-3期,第104
页。

⑤《公共外交季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