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原因分析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地区经济不同(二)、国家政策偏向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三)、国家的教育政策偏向带来的影响(四)、城乡居民文化上的差异带来的影响

(一)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地区的经济不同,从而带来的影响中部、西部处于内陆,主要从事农业和牧业等第一产业,工业次之,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因此经济效益回收得较慢,利润也比较薄弱。而东部地域相对较小,人员分布集中,从而很大一部分人从事了第三产业。效益回收快而多。

经济上的差异就导致了东、中、西部政府所能投入的财力的不同,从而影响了教育的人力、物力上的资源分配不均衡。

二、国家政策偏向形成的城乡二元化

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是国家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新中国成立时国家将工业化作为迅速实现经济独立的主要途径。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足够的资金,国家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的政策。这样一来许多农民便盲目涌入城市,对城市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所以1958年国家制定了户口登记制度。

城市户口还被赋予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而其中的教育福利政策造成了城乡居民在基础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具体来说,城市基础教育的供给任务主要有财政来负责。而农村的基础教育经费却是通过向农民征收农村教育集资来筹集的。

这种政策首先导致了教育上的“城市化”,带来了极大的不公平。其次,给外来务工子女教育上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第一,外来务工子女进校难,进入的多是农民工学校;第二,外来务工子女要缴高额的借读费,所谓的借读费是很大的教育不公平。

三、国家的教育政策偏向带来的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1、精英投资策略

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了以充实人力资本为特色优先发展中高等教育的战略。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经费绝大多数都投向了高等教育领域。而为大众所共享的基础教育领域则出现了严重的资金短缺现象。

2、重点学校制度

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是在效率优先的价值观主导下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我国明确规定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中小学校,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所以实施了重点学校制度。

在当代,这种重点学校制度表现出了更多的弊端。即资源的堆积与浪费。

四、城乡居民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教

育的不公平现象

1、城乡居民文化上的差异带来了其为子女提供文化资本的差异。

文化资本虽然不可以直接传递,但可以通过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让子女在无形的熏陶中得到继承,再次在子女身上以“身体化”的形态出现,并能通过学校教育使其制度化为教育资格。

2、城乡居民在子女的教育投入上

是不同的。

首先,城市居民把文化消费更多花在子女的教育经费(这种投入多为子女的艺术技能培训)和自身教育经费的提高。从而提高子女与自身的文化素养。而农村子女教育费用的提高多是学校教育的学费、杂费提高导致的。父母很少为子女的教育另外投入经费。

其次,在时间上的投入也是不同。城市居民多较早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在城市中还存在着大量陪读的现象,父母也常为子女补充作业。而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不高,自身无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他们的职责顶多是督促子女完成作业,无法指导子女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