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孕育着人类文明。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城市发展史,聚落的形成往往与

河流、海洋、湖泊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堪舆著作《平洋全书》

中有:“依山者甚多,亦需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的构城理论。历来濒临江海、湖泊、河流的区域以其便捷的交通、优越的自然环

境成为建城设市的首选地带。

1城市与滨水区发展进程

水体在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城市水系多呈集中式面状、条带状分布,通常影响着城市的肌理结构。其次,滨水绿地是城市与水体的过渡

带和连接带,是串联城市中呈斑块状分布绿地的纽带,往往成为城

市的景观轴线、生态廊道、文化廊道,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构筑

地域景观特色、形成城市意象、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完善等方面有着

很大的价值。第三,因滨水绿地处于水陆的过渡区,是人工环境与

自然环境的交接地带,生态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与城市功能的复合性

使得城市滨水绿地的建设应当慎重对待。

城市与水体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变得错综复杂,城市因水或兴或衰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水环境遭到不

同程度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那些邻近城市的水体逐渐被城市包围,与之俱来的是城市滨水区的高强度开发,继而导致城市滨水区的逐

渐衰落,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区和盲区。

2)高度紧张的城区用地问题突显,侵占或填埋水域作为建设用地,城市蓝线与其他城市用地控制线组织混乱,城区水面面积急剧减少。以徐州为例,市区水面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5.8%下降到了2004

年的3.5%左右,近年来还在不断下降,河流存在严重的填埋、覆盖的.情况。

3)滨水区是陆地和水体交接地带,有着陆域、水域生态系统以及水陆之间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生态复杂性和敏感性,城市建设活动导致水体污染、生态失衡,滨水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4)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性使城市中滨水绿地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公共开放空间,城市滨水区活动却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5)城市滨水区是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区域,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独特人文景观的展示廊道,遗弃和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滨水区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国外针对滨水绿地景观相关研究现状与实践综述

国外对于城市滨水区的研究与实践多围绕着滨水区在城市更新与复兴中的地位进行。回顾国外城市滨水区域的演化,可概括为:自然形态的发展、工业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滨水区开发三个阶段,是一个由繁荣到衰退到再开发的过程[1]。

西方城市最早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生态景观系统来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不乏滨水绿地的建设。1840年唐宁提出“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肺’”的观点,呼吁建设城市公共绿地,以始于英国的城市公园运动为起点,城市中建立了各类公园改善环境,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就是典型代表。1880年奥姆斯特德主持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规划,用河流及滨河绿色开放空间把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将河流自然演进过程与城市空间拓展相结合。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将运河水系作为城市核心区外围的保护缓冲带,与绿带结合串联起城市景观。此后的“绿道”“绿带”研究均重视河流以及滨河绿色空间在城市中的生态与社会效益。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被誉为启蒙人类环保意识的杰作,书中作者用犀利的言辞批评了化学药剂等污染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2]。英国风景园林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书中从流域的角度对滨水环境规划做了详细的论述,提出在不破坏水资

源的情况下开辟滨水游憩设施,推动了城市滨水区的生态规划[3]。

美国景观设计师西蒙兹在《大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手册》中

说明了水体在城市开放空间中的重要地位,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自然

水系进行合理、系统的开发利用,增强城市与河流水道的联系,

“把‘蓝道’包围在宽度有变化的带状开放空间去……”。[4]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保护和历史保护运动促使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城市滨水区的复兴运动,衰落的城市滨水区被公园等公

共开放空间替代,居住、游憩、办公、商业等功能在滨水区得到整合,如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开发、圣安东尼奥河改造、英国的伦敦港

区开发等项目。德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近自然型河流”概念,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也都针

对滨水绿地、滨水开放空间做了研究与实践。目前,西方城市滨水

区已从局部景观改造发展到针对流域、宏观尺度的景观格局、生态

安全格局的研究,融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于一体,

注重水环境的系统性、生态性和多目标性,以及自然资源保护、雨

洪管理、滨水景观营造、滨水用地多功能开发、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保护等方面,已形成相对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

3国内针对滨水绿地景观相关研究现状与实践综述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滨水区建设起步要晚很多。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的滨海、临江发达地带开始了城市滨水区域建设。90年代,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扩张和更新,开始借鉴外国滨水区建

设经验进行滨水绿地建设,迎来滨水绿地开发的高潮。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扩大导致的建设用地紧张使得城市用地开发

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加之市民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充分利

用自然山水资源构建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之一。与国外在衰落、荒废的滨水地区进行景观改造相比,国内滨水

地区建设最大的不同是在尚未完全衰败荒废的滨水区进行。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概念,倡导构

建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城市环境。滨水绿地景观一直是专家学者研

究的热点。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院士编制的北京市永定河《绿

化景观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以安全行洪为根本,以生态修复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