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文化 建设和谐平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发展县域文化建设和谐平昌

四川省巴中市委政研室主任杨斌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县域文化是传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渠道和基础。在以文化竞争为内核的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平昌县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县域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推动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速了和谐平昌的建设步伐。

一、基本做法

(一)推进“三项改革”,增强县域文化建设活力。平昌县一直坚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完善经营机制,更新融资机制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促进县域文化建设。一是改革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变政府“办文化”为政府“管文化”,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管理转变,既保证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又推动了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平昌县采取股份制形式建立的小角楼艺术团,成立三年来自创节目150余个,演出400余场次,培育艺术人才200余名。二是完善经营机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创新经营机制,深化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整合资源,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支持文化单位之间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资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优化组合,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坚持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市场营销机制、风险防范机制。规范文化经营行为,建立文化经纪人制度,形成行业自律机制。三是更新融资机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入渠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投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近三年,县乡财政投资800多万元,激活民间资金7000多万元,引进项目资金1.4亿元,为县域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实施“三大工程”,搭建县域文化发展平台。建设县域文化,搭建发展平台是基础,平昌县坚持把县域文化平台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统筹安排,强力实施。立足实际,很抓文化载体、文化扶贫、文化人才“三大工程”,构建县域文化发展平台。一是在城镇实施文化载体工程。坚持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科学运作,建成县文化大厦、影都大厦、图书分馆、江州文化娱乐城等大型文化娱乐中心,同时,正在规划建设县文化艺术中心、县城滨河路文化一条街、伯坚文化公园、白衣古镇文化开发区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群。强化社区文化网点建设,建立集图书阅览、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文化阵地10余个,形成县歌舞团、金秋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书法、美术、摄影、老年门球等文化团体、艺术协会35个。二是在农村实施文化扶贫工程。坚持“功能延伸、重心下移”的原则,采取“划拔资产、增加投入、项目带动”等办法,改善乡镇文化单位建筑设施4000余平方米,全县27个乡镇文化阵地面积均超过150平方米,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321”活动,建成村文化室300个、社文化大院2000个,开展10000家文化帮扶结对子活动。三是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良、能管善干、与时俱进”的要求,对全县文化事业管理干部进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使用;乡镇宣传文化服务站人员在其他部门减编裁员的情况下,站均增编1人,吸纳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从事文化工作,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组织管理人才队伍。采取“外地引进、本地发掘、专业培训、实践提高”等方式,选拔、培养、建设了一支德艺双馨的专业艺术人才队伍。实行“政府倡导、部门指导、骨干合力”的办法,依托文体协会和文艺表演队等,凝聚业余文艺人才3000多人,组建了一支强大的业余文艺人才队伍。同时,坚持设立文艺人才奖励基金,每两年开展一次“三个‘十佳’评选活动”,即评选十佳民间特色艺术项目、十佳业余文艺团队、十佳文艺骨干,促进文化人才队伍繁荣,人才“洼地”

汇聚功能日渐显现,基本形成了以县城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依托,文艺团体协会为支撑、覆盖城乡、专兼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

(三)巧打“三张主牌”,发展县域特色文化。历史文化厚重、民俗文化独特、生态文化俱佳、现代文化超前,构成了平昌县县域文化丰富的资源存量和独具的潜在优势。近年来,该县突出重点,抓住历史文化、红军文化、企业文化“三张主牌”,不断赋予县域文化新内涵,提升县域文化新品味,强化县域特色文化建设。一是立足历史文化,发展县域特色文化。坚持对文物古迹、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和开发,收集整理北山寺、巴灵台、白衣庵等民间故事、传说130多个,民歌、山歌、俚曲700多首,整编《平昌风流—民间故事、传说集》三部近40万字、《平昌县民间歌谣集成》八卷90万字。形成以翻山铰子、得胜秧歌、响滩快板、土兴书法、青云器乐、驷马锣鼓、板庙唢呐、白衣龙舟、龙岗山歌、邱家歌舞等独具一格、特色鲜明的文艺产品。二是立足红色文化,发展县域特色文化。平昌县是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的故乡,刘伯坚烈士纪念馆旧址已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品经典、全国第28条红色旅游专线,年接待游客4万人以上。在丰富和发展县域文化的过程中,平昌县大力挖掘红军文化,不断赋予新内涵,升华为“开明的思想、诚信的品质、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为核心的平昌主流精神,围绕主流精神,在全县开展以致富星、和睦星、守法星、卫生星、优生星为主要内容的“五星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把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用文化的力量来引领、焕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三是立足企业文化,发展县域特色文化。通过考证清代廖伦创办的“南台”、“魁阁”及白衣吴翰林香酒坊等百年酒坊,深入挖掘四川江口醇、小角楼的“醇、和、福、新”的酒源文化,提升“竞争、创新、激情、诚信”的企业文化,组建江口醇战旗歌舞团、小角楼艺术团等文艺团体,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使“酒乡平昌”享誉大江南北。同时,更弘扬光大了平昌特色文化。

(四)坚持“三项创新”,营造县域文化发展环境。发展县域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保障。平昌县坚持在“制定配套制度、提升科技含量、发展文化市场”等三个方面不断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坚持制度创新。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立足县情,制定了《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利于文化发展的配套制度,营造了一种鼓励支持创新、便于吸纳和汇聚人才进行文化生产服务的精神氛围;增添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空间;形成了文化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系统。二是提升科技含量。紧跟时代步伐,在县域文化编制规划、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不断增加现代科技理论和技术含量,注入知识的、智力的新鲜因素,为营造县域文化高雅、健康、优良的艺术品位和丰富、先进、科学的质量内涵,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强化文化市场体系。坚持引入竞争机制,拓宽流通渠道,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建设,建立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艺术品、印刷业等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全县建有文化市场13个,经营项目达61项,经营摊点287个,年销售收入突破3000万元。

二、主要成效

(一)县域文化网络逐步形成。平昌县已构建成覆盖县、乡、村、社的文化设施网络,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为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创造了条件。在县城,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县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城、文化广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展现现代城市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群。社区已发展文化服务中心11个、老年活动中心9个、青少年活动中心4个,丰富多样的文体协会30个。县文化馆馆社面积增加到1600平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