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文学
【元代文学】(1206-1368)“自然酣畅”“曲”
1、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2、戏曲(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代院本)
戏剧:
——杂剧(在金院本、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剧本,“一
折四本”)
前期繁盛(1297-1307)大都。
关汉卿“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豪放不羁,质朴真切”(元
杂剧本色派代表)《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清丽华美”
(元杂剧的最高成就)、马志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
康进之《李逵负荆》
后期衰落(1307-1368)临安。
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曲四大家”(郑关白马)、乔吉、宫
天挺、秦简夫
——南戏“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产生于宋代温州,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入元稍衰,元末复起,后发展为明代的传奇)
“南戏之祖”高明《琵琶记》(元末)
“荆刘拜杀”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散曲“清曲”“乐府”(兴盛于元代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是民间长短句歌词吸收了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及西域人的乐曲,逐步形成的别具特色的北曲,并取代了宋
词的地位。
包括小令“叶儿”和套数“套曲”“散套”“大令”,内容丰富,题材
广泛)
前期:大都。
风格豪放本色。
马志远“曲状元”《天净沙.秋思》“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
境”王国维《人间词话》、关汉卿(前期的最高成就)大多散
曲家兼诗文、杂剧。
后期:临安。
风格清丽。
大多专攻散曲,或以之为主。
张可久、乔吉、贯云石。
3、诗文
前期:刘因《白沟》、赵孟甫《岳鄂王墓》
后期:萨都剌、王冕、杨维桢、“铁崖体”
二、【明代文学】(1368-1644)
1、前期(明初-正德):由元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阶段最高
文学成就。
“三杨”)
2、后期(正德、嘉靖-明末)小说戏曲发展迅速,创作繁荣。
小说:吴承恩《西游记》。
历史小说、英雄小说、神魔小说多样化。
(《东周列国志》《杨家府演义》《封神演义》)世情小说(《金
瓶梅》-标志古典小说的转型)。
话本、拟话本的刊行。
“三
言”、“二拍”(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
世恒言》)和凌蒙初的《拍案惊奇》初刻和二刻的合称。
),
“玉茗堂派”,汤
显祖《牡丹亭》,意趣神色,强调个性)
散曲:高潮。
出现了一批创作丰富和各具特色的散曲家。
民间出现
大量的俗曲和歌谣。
、“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
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小品文)、
张岱(融公安、竟陵之长)
春,幽深孤峭)
三、【清代、近代文学】清代(1616-1911)
1、清初――顺治、康熙。
诗歌:顾炎武、屈大均(明遗民诗人)。
钱谦益、吴伟业(从明而仕清)
词:(阳羡词派代表)、姜夔、张炎(浙西词派开山祖),
(朱彝尊,圆转流亮、精美工致),纳兰性德(以白描见
长,神似李煜)
散文:魏禧(感慨激昂、低回往复)、汪琬(纯正自然)、候方域(自然奔
放、长于形象)――清初散文三大家
小说:陈忱《水浒后传》、钱彩《说岳全传》、蒲松龄《聊斋志异》
戏曲: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2、雍正、乾隆――1840年(清后期)
诗歌:诗说、诗派相当活跃,诗人众多,风格多样化。
郑燮(清新流畅、
很少用典)、袁枚(直抒感兴、清新灵巧,“性灵派”代表)、黄景仁(词句
清丽、凄楚感伤)。
词:(张惠言,强调寄托、意旨隐晦)
最多。
(方苞《狱中杂记》、刘大櫆、姚鼐)
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纪昀《阅
微草堂笔记》、袁枚《新齐谐》
元代文学(看看即可)
一元代的杂剧和南戏
1.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
2.杂剧的体例,一般是一本四折,每折一个宫调,而且一韵到底.杂剧的唱词,都是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戏的.
除了崛起于北方的杂剧,还有一直在南方流行的南戏.
1.元代末年,杂剧走向衰败,而南戏则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开明清传奇新风的剧种.
2.元代的南戏,在艺术上既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形态,形成了完整的戏曲艺术.
3.他的宫调和套曲的运用十分灵活.不同于杂剧
二元代的散曲歌词的比较
1.元代的歌曲,是继承宋词之后兴盛起来的一种新的诗体.散曲的每首曲子,都有个曲牌.
2.散曲用韵比词更密,甚至句句压韵,而且歌曲可以用衬字,这一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或减少了其腔格的限定,使作品在语言上更加的活泼,保持了散曲具有的通俗语言的质朴的风格.
3.元代散曲的内容极其丰富,反映社会现实极其广泛(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就是独立的一首曲子,一个套数,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连缀而成的一个完成的"组曲",且一韵到底)
《西厢记.长亭送别》
作者介绍: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生平事迹亦不详。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残存有曲文一折,其余九种具已亡佚。
代表作《西厢记》,其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突破了元杂剧的清规戒律,开创了长篇巨制表演一个完整故事的先例,在明清两代享有盛誉,被称“天下夺魁”的杂剧之冠一.内容和思想意义
内容:
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
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邂逅,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
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故事的憧憬和追求。
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会真记》)→金代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思想意义:
1 通过张生的崔莺莺从相爱到私下结合的描写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
2 第一次发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呼声,鼓舞了封建社会里的青年男女为争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抗争;体现了作者主张爱情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民主思想。
3、几百年来曾经深深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让他们为其所感叹,所感动。
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崔莺莺
1.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渴望恋爱自由,为爱情而痛苦,但不断追求爱情(“举案齐眉”的生活理想和“化作望夫石”般的渴望“)
2.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动摇,羞怯,反复,恐惧,这正是一个相国小姐的真实写照(局限性)(“薄情郎”,“停妻再娶妻”,“异乡花草”等,表现了她的矛盾和抗议)
3.鄙视功名利禄,而更看重爱情(“但得一个并蒂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张生
1.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执着地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其有反抗精神;
2.把爱情至于功名之上,显示出对功名利禄的蔑视;
3.傻气与忠厚相连,帅气与钟情并存。
(三)红娘
1.虽然地位卑微,却有着可贵的正义感;
2.伸张正义,助人为乐,勇敢机智,是全剧中最具光彩的人物。
四.如何塑造崔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
{思考题1}本篇从那几个方面刻画了崔莺莺的叛逆形象?(以下1—2段)
{思考题2}将长亭送别安排在暮秋黄昏,这种环境安排对主题的烘托有哪些作用?(以下第4段)
三.艺术特点(前三点为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
如借景抒情,如《端正好》,借外在的景物描绘,抒写人物的内在情感,从而将两者融为一体。
如移景入情,如《滚绣球》,将人物的主观感情移植到客观景物上面,同样可以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以景托情,如《脱布衫》,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物的精神状态,且前者烘托后者。
这也是情景交融的一种表现手法。
2、状物达意。
描绘或借助车马、酒食、被儿枕儿等,传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如《快活三》《朝天子》等曲子。
3、绘形传神。
即通过描写人物形体的变化表现其精神特征。
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等唱词。
4.曲辞优美,多处用典,巧夺天工。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比司马青衫更湿” 。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5.修辞手法,传情达意。
夸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
比喻(伯劳东去燕西飞)
对偶等
6.文采的华美生动,雅俗共赏。
是元杂剧语言文采派的代表。
四.《西厢记》艺术成就
1.人物塑造: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且严格掌握分寸(如莺莺的多情与执着,但毕竟是相国小姐,种种局限再所难免)深刻得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结构安排:剧情完整,结构严谨.作为戏剧艺术,还巧妙的设置了一系列悬念,跌宕起伏
3.体制上:突破了一般系列诗一本四折的模式,开创了长篇巨制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4.语言上:以当时民间的语言为主体,自然融入前人诗词文赋的语句,明白通畅,而又清丽华美,具有浓郁的诗意.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县(今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任小官,旋弃官隐居。
明朝开国元勋,封诚意伯。
洪武四年(1371)辞官,后因宰相胡惟庸陷害,忧愤而死,谥号文成。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诗文兼长。
诗作古朴雄浑,擅长古体诗;散文遒劲,富有形象性。
内容简介:本文选自寓言散文集《郁离子·天道》,共18章,具有短小犀利,言简意赅的特点。
《郁离子》是刘基元末弃官归隐时的作品。
刘基对元末千疮百孔、岌岌可危的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对统治集团一向采取不合作态度,往往通过多种艺术形象,从不同侧面深刻批判元末的暴政和世风。
《明史》本传称他:“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
”
一.{思考题1}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东陵侯与司马季主之间的设问对答,寄寓了天道无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变化不居的进步思想,明确表达了元末反动政权必然要向它的对立面转化的辩证观点,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首先,作者通过东陵侯的设问,列举了人们所习见的九种现象,将抽象的哲理变为具体的形象,说明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的道理。
紧接着,作者又借司马季主的应答,列举了六对互为因果的事物,进一步阐明了事物必然要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哲理。
其思辨所指,显然是在为新兴的革命力量的成长壮大鸣锣开道,提供理论根据,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二.{思考题2}艺术特色:
1、尺牍之中,谈论瞬间,本文既以深入浅出、言近旨远的逻辑思辨层层引导读者去探索深邃的哲理。
2、以取譬浅近、寓情于理的艺术形象频频感染读者,让读者体验熟悉而陌生的人性情感,因而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3、整齐的句式、铿锵的音韵、华丽的词藻、犀利的论辩,亦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徐文长传》袁宏道
作者简介:(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明朝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同为反复古主义的“公安派”领袖,世称“三袁”。
他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流弊,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著有《袁中郎集》
背景知识(看看)徐文长与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同时,然却是李、王的反对派。
他曾批判复古派效古人某篇某体是人而“学为鸟言者”(《叶子肃诗序》)当时复古派盛行。
王、李之作遍天下,他自然受到冷落。
其磊落不平之气,一一发之于诗文,“愤激无聊,放言高论,不复问古人法度为何物”。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诗实力公安一派的先鞭,尤其是他批判理学之伪,提倡一己之适,蔑弃礼法,作狂傲世,更与公安三袁的处世精神相通。
一.文章思想内容:
{思考题1}结合第一部分,说说作者对徐文长的情感态度如何表现的
开篇伊始,作者提及北杂剧《四声猿》,当时就欣赏其作者的文才。
为后来引出对徐文长的钦慕做了铺垫。
后着重描绘与陶望龄共读徐渭诗集“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直至“童仆睡者皆惊起”的狂喜情态,鲜明地表示出他对徐渭诗歌的爱慕;而后在行文中,又夹叙夹议,不时流露出他对徐渭艺术创作才能的折服激赏。
(答止)
文中,传主奇人奇才奇事,与作者的激赏、扼腕叹息交融共鸣。
惺惺相惜之情,源于作者的慧眼卓识:文长本济世之才,遭压抑、埋没,“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便奔泻于诗文书画;最终因“数奇不已”,以求癫狂求死。
作者准确把握传主的精神实质来谋篇布局,文章才写得如此风骨劲健、慷慨激昂。
(思想)文末,暗示了为徐文长作传的目的:“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作者是要借这位博学多才的文坛怪杰,张扬自己求真求新的文学主张,抨击压抑个性、摧残人才的不良现象,为“公安派”壮大声势。
{思考题2}第二部分为何不先叙传主的文学成就,再叙其才干?
在因果关系上,应先写表现了他才干的事迹。
他好谈兵法,积极参与当时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曾入浙闽军务总督胡宗宪幕中,参预机宜,深得器重。
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屡试屡蹶”,终生只是一个秀才,后胡宗宪被捕下狱,他也受到牵连,“不得志于有司”,他当然无法发挥才能,实现他的抱负,因此才忧愤成狂,纵情于游历山水,就是在这游历山水中作下许多彰显文学成就的篇章的。
从本文主旨来看,作者为徐文长写传,突出写他的文章以及为人之奇,自然是抓住了这个人的性格与行事的特征,但袁宏道写这篇传的主旨还不在于此。
这篇传的主旨,应该是传中所写的徐文长“雅不与时调合”这六个字。
先写怀有才干却受冷落的坎坷经历,为后文不惜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做了铺垫,突显其其怀才不遇的悲愤。
文辞中,同情之心溢于言表,景仰之情流注行间,借徐文长的事迹,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强烈的傲世疾俗的精神。
二.艺术特色
《西湖七月半》(张岱)
作者简介:(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他出生仕宦世家,不求仕进,精于品茗,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以小品文见长。
著有《琅嬛文集》《石匮书》等。
一.写情景的妙处
作者为表现明末杭州人中元节游西湖的盛况,既以总镜头鸟瞰杭州人出城、游湖、入城的喧闹、拥挤的场面,又以分镜头描摹各类游人的情态,其中以名与实是否相符、主与宾是否和谐来衡量游人的雅俗。
二.艺术特色
1、其构思新颖,饶有情趣。
2、晚明市民文化勃兴,作者也有近俗倾向,颇关注俗人俗事。
本文虽有讽世讥俗之意,但仅限于对山水的审美欣赏,并没有扩大范畴、穿凿引申,调侃褒贬适度,情感态度也超脱、达观。
3、言简义丰、文笔跳荡,是本文的又一特色。
如描绘官僚讲排场、富豪求享受、文人装风雅、市民凑热闹、高士赏秋月等,多省略可有可无的词语,注意突出其特征;大场面的转换,不采用冗笔过渡,仅剪辑形象画面自然衔接。
{思考题1}不舟不车,不衫不帻。
二句所写情景有何妙处?
这句描绘的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他们不坐船,不乘车,衣衫不整,三五成群,大呼小叫,旁若无人,在人丛中乱挤乱撞,专拣热闹处钻。
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左顾右盼,洋洋自得。
此辈“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
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
作者从他们的身份地位、情态格调上予以概括描述,白描传神生动泼辣,好恶明确,抒发了作者厌恶庸俗的心绪,寄托清高雅洁的情怀。
{思考题2} 与初入城的场面描绘相比,第二段对剩下的人游湖的场面是否显得单薄?为什么?
文章对杭人游湖好虚名,凑热闹着墨颇丰。
对五类人的描写,惟妙惟肖。
湖上人声乐声,闹成一片,“如沸如撼,如魔如吃,如聋如哑”,连下六喻,形容声音嘈杂,含糊难辨一。
这一片刺耳的嘈音,破坏了西湖月夜的静谧气氛。
这是写听觉感受的不堪。
从视觉一面来说,则“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
这一段插叙,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反衬出游人离开后环境的优雅清静。
将前四类人和后一类人一起写出,前四类人都是不会赏月的故作风雅的人,真正赏月的,在人群散去的时候,才停舟靠岸,“呼客纵饮”的人。
一俗一雅,两相对比,褒贬不言自明,所以前文其实是在彰显后来场面,并没有使其单薄。
另外,剩下的人游湖,在于享受那宁和雅致的气氛,着墨太多反而有失韵味
《聊斋志异》(蒲松龄)
作者简介:(1640-1715日)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自幼有文名,屡试不第,终生家贫。
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共四百多篇。
诗文俗曲等汇编为《蒲松龄集》
一《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1.写了大量的鬼狐花妖,而且一般对他们都表现出了赞美,其意正是对人类社会种种丑恶的否定和批判,表现美好的人生理想。
2.揭露和嘲讽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
3.对科举制度的讽刺
4.反对封建婚姻,歌颂纯真爱情
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03)
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此为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 以"出于幻景,顿入人间"的笔法,虽记狐鬼神仙的故事,但更多的笔墨写出鬼狐花妖与人的关系.,引人入胜。
写法如传奇,故事情节委曲多变,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富有变化
2."花妖狐魅,多具人情"
她们大多既有人的思想感情,又有动物原形的自然特征,而作者将两种属性完美的统一起来,达到"忘为异类"的效果,但作者的主意又使其"知其非人"。
3."描写委曲,叙次井然"
在叙述与描写方面,语言特点委曲周折,而井然有序。
《青凤》
一情节内容
1.以耿氏"故大家"荒废的宅第闹鬼开篇,后紧扣耿生与狐叟一家的聚散离合,展示了耿生与青凤的爱情故事。
2.狂放不羁的耿生入鬼宅造访狐叟一家并爱上青凤,身为封建家长的狐叟阻止不成,隧率家人离去。
3.耿生因救青凤而得遂夙愿,后又救狐叟,最终彼此“如家人父子”和睦相处。
二青凤的形象
1.青凤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与耿生的见面是被动的,与之的爱情.
2.而被动的根源是礼教与人性的势不两立,在青凤看来是亲情与爱情的冲突.作品前半部表现了青凤复杂的性格:软弱,顺从,聪慧,善良.
3.清明获救后,青凤与耿生结合,可见她摆脱了封建家庭,摆脱了封建家长的干涉和束缚(喜中见悲:青凤只有借死亡之名才能获得自由的权利)
4.青凤主动救“狐叟”,显示了她仁孝,聪慧的美好性格.作者再次讴歌人性光辉。
三艺术特色
1.结构起伏,紧凑,巧设悬念
2.语言表现力强.如耿宅“半旷废”与“竟拔蒿蓬”,前后照应,用词精确,“急敛足”“无愠怒”将青凤闺秀的矜持少女的情怀刻画的惟妙惟肖。
{思考题1}最后一段与爱情无关,是否为赘笔,为什么?
不是赘笔,因为:
(1)青凤虽然离开了她的故家,但对叔叔的养育之恩没有忘记,对封建主义的“家范”也仍然认
同。
虽然叔叔阻碍她与耿生在一起,他对叔叔一家感情依然深厚,在叔叔危难之时定然要出手相助,刻画了一个善良孝顺的封建时代的少女,合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将这种类型写入文学作品显然是有意义的。
《聊斋志异》中虽然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神妙的奇迹,但描写的笔墨丝丝入扣,其实是很讲究真实性的,彰显了其狐鬼现实主义的风格。
(2)胡义君得救后向耿生下拜,“惭谢前愆”,他不仅承认了耿去病与青凤的关系,还举家迁来,一起过日子。
青凤虽然拘谨温厚,但《青凤》的主题其实却是很激进的,即爱情可以战胜了封建教条,获得了家长的认可。
最后一段升华了文章主题思想。
{思考题2}耿生初见叟孝儿青凤三段文字,曲尽变化之美,请分析(未完)
《红楼梦》专题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小说家。
曹雪芹是汉军满洲旗人,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境衰落而饱尝人世间的辛酸。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做过康熙的奶妈,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
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多年之久。
织造是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的官职。
晚年辟居京郊西山,生活困顿,以卖画为生。
后因爱子夭折,一病不起。
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研究。
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曹对前八十回作过多次修改,自谓“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后四十回由高鹗补写,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不如曹氏,但艺术上也有可称道之处,续书使作品有头有尾。
一思想内容
1.宝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联系着广阔的社会悲剧,描述了荣宁二府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2.揭露了封建官僚阶层的荒淫与腐败,反映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和封建旧思想的矛盾,现实了封建社会制度濒与崩溃的历史趋势。
二人物形象
1.贾宝玉:反对科举,尊重女性,萌发着自由平等的观念,要求个性的解放的叛逆者的角色,他还以自己的行动表示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
2.林黛玉:一个纯洁,脱俗的富有诗人气质的青年女子.同时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她,视贾宝玉为知己,与之产生致死不虞的爱情,并为爱情献出了生命
(宝黛爱情的悲剧,既是对杀人的封建礼教的控诉,更是对礼教叛逆者的坚定的爱情的赞美及对叛逆者本身的赞美
三艺术成就
(1)普遍运用对比手法,安排了两个对照鲜明的世界,一个以宝黛和一群丫环为主的自由天真的女儿国,这是一个青春之美自然之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相和谐的真善美的世界。
一个是以贾政贾赦王熙凤等人为代表的假丑恶的男性世界
(2)曹氏以深厚的学问与丰富的常识,把长期积累下的文化学识,几乎包罗无遗地安插在《红楼梦》里。
如经史哲散文骈文诗词歌赋戏文绘画酒令佛道星象等等,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宝库
1.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既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具,又浑然一体,不见斧凿之痕.
2.重大冲突与生活小事的巧妙结合是情节的特点之一
3.成功运用比较,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4.语言既通俗晓畅,又委婉细腻(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贵在传神写出了人物的神态,精神和内心世界.人物语言充分性格化)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简介:唐玄宗称杨贵妃为“解花语”。
“花解语”即由此来,意谓美丽的花袭人善解人意。
“玉生香”,则指黛玉的情态而言。
此回写花袭人林黛玉对宝玉的态度。
或者说通过写花林与黛玉的亲密交往来写两位女子的性格特征。
作者有意将二人与宝玉的交往做对比性叙写,使得宝玉成了此回的“中心”人物。
两说皆可。
{思考题1}如何理解花袭人对宝玉的“情切切”?
对花袭人的“情切切”,似应抓住她要宝玉改的三件事,以及她“自幼见宝玉性格异常,````放荡弛纵,任性恣情,最不喜务正。
每欲劝时,料不能听,今日可巧有赎身之论,故先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好下箴规。
”的良苦用心和规劝方式。
说袭人对宝玉痴情,一点不为过。
本来充其量她不过是一个大丫头,与宝玉是没有结果的,可她一心一意当宝玉身边呵护者,用她能最亲近宝玉的便利和小小的心计坚持着这份痴情。
她知道宝玉情深的毛病,于是用终须要离开宝玉而嫁人的谎言来骗得宝玉为她担心,答应自己乖巧听话到最后听从她的约法三章。
这些心计的运用体现了袭人审时度势,善解人意,宁可自已委曲求全。
{思考题2}花林都对宝玉关爱有加,两位女子对他的爱,出发点有何异同(未完)同:
真心爱恋
异:
袭人约法三章的内容,体现出她深受当时主流社会(功名利禄以及品德修养标准)的思想意识影响,希望宝玉多得家人赞许,有个光明前途。
黛玉对宝玉是十分纯真的爱恋,没有要求他做什么改变,两人能在一起就觉满足。
爱的是对方本来面目,心灵相通,才是真爱。
黛玉与宝玉性情相投,理解他的作为,在思想上能与其交流;袭人因为受的教育少,只能给宝玉生活上的关爱。
{思考题3}从宝玉对花林两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具有何种性格特征
1.长情。
花袭人只是一个丫环,宝玉因为她要离开而十分愁苦,
2.没有等级观念。
对与袭人平等看待,没有主子的脾气,倒有孩子般的依恋
3.善良,纯真。
想到黛玉睡太久对身体不好,所以想与她说说话解困;与黛玉亲
密无间地嬉戏。
对于袭人的编排之词,没有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