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药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促进免疫功能
柴胡多糖、皂苷
(5)镇静、镇痛、镇咳

成分:总皂苷、皂苷元

表现:
自发活动减少; 协同中枢抑制药作用; 拮抗中枢兴奋药作用;
镇静
中枢神经递质
(6)保肝、利胆、降血脂
临床
柴胡
多种原因致实验性 肝损伤动物模型
肝细胞肿胀、变性、 坏死↓;转氨酶↓
直接保护生物膜、 ↑ACTH,提高机体抵抗 能力、↑肝细胞DNA合成
桂 枝
桂 枝
挥发油 桂皮醛 [药理作用]

• 治疗表证的药理学基础, 为何运动员运动后用毛巾裹, why受凉后易患肺炎?
1.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扩张血管促发汗
解热、镇痛
单用---配伍
正常小鼠体温↓


抗炎、抗过敏
抗病原微生物
抑制His、PGE,抗氧化
G+、G-球菌,病毒

心血管系统
温通经脉
3、汗液定量法


大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 该法是利用硅胶吸湿力强的特点,将大鼠 双后肢足跖装入特制的集汗管内,按时用一 定流量的干燥空气,将足跖部分泌的汗液吸 入定量的干燥硅胶管内进行称重,比较给药 前后干燥硅胶管的重量变化,即可求出发汗量 的多少,即:汗量(mg)=干燥管湿重-干燥管 原重。此法操作略为繁琐,需控制实验温度 和湿度,但重复性好,具有较好的定量作用, 可以更加直观的反应药物发汗作用的强度。
滨州医学院
林海燕
各 论
解表药 泻下药 芳香化湿药 温里药 消食药 活血化瘀药 安神药 开窍药 收涩药 外用药
清热药 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 理气药 止血药 化痰止咳药 平肝息风药 补虚药 驱虫药
第一章 解表药

据临床证侯性质将表证分为:
表 表寒虚证: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等寒象轻 寒 证 表寒实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 脉浮等寒象较明显者 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痛、舌红、脉 浮数等热象较明显者
解表药与功效有关的 药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发汗作用
4.镇痛镇静作用
2.解热作用
5.抗炎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6.调节免疫作用
二. 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 发汗作用 表证
表邪从 汗而解 出汗
发汗
恶寒、发热等
特点: • 辛温>辛凉 • 多属于温热性发汗 • 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影响发汗作用 • 机制 (1)直接影响汗腺,增加汗液分泌 (2)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 (3)兴奋外周α受体
2、汗液着色法

大鼠、小鼠均可应用于实验。 该法根据碘-淀粉接触汗液呈蓝色的反 应原百度文库,根据显色反应后汗点(深紫色着色点) 出现的时间、颜色和数量判断药物的发汗强 度,并可以粗略定量(汗点数)。该法操作 简单易行,但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在控制环境条 件下,使用该法无疑是解表发汗方药初筛的较 好方法。


注射>口服,一定剂量范围(过大反而减弱)
机制(1)扩张肾血管→肾血流量 (2)阻碍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4)解热、抗炎
挥发油
抑制
多种实验性发 热模型动物
解热 (正常体温↓) 抗炎
炎症早、后期
炎症介质(AA)
多成分、抑制 多制剂 (伪麻黄碱)
多种实验性炎 症模型动物
(变态反应)
(5)抗病原微生物
镇静方法
实验目的:观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常用动物:小鼠 实验方法:(1)活动计数法 (2)延长睡眠时间法 (3)抗惊厥法
镇痛方法 实验目的:观察药物对痛觉的影响,了解药 物有无镇痛效果,强度如何 。 常用动物:小鼠 实验方法:(1)小鼠热板法 (2)小鼠扭体法 (3)大鼠尾尖部压痛法
第二节 常用药物 麻 黄
麻 黄
来源 成分 麻黄科 生物碱类 挥发油、鞣质 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 麻黄碱(L-ephedrine)
伪麻黄碱(D-pseudo- ephedrine )
[药理作用]
1.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1)发汗 临床:历史悠久 实验研究: 水煎液、水溶性提取 物、挥发油、麻黄碱、 大鼠或 小鼠 L-甲基麻黄碱等 发汗 表实证 辛温解表之峻品
发热激活物 单核细胞 EP 下丘脑 挥发油 ( -)
cAMP 体温调定点↑
体温↑
(2)抗病原微生物 • 体外:G+、G-球菌及杆菌;钩端螺旋体 • 体、内外: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牛痘病
毒、单纯疱疹病毒
(3)抗炎 粗皂苷、皂 苷、挥发油 抑制
炎症早、后期
多种急性炎症动物模型
抗炎
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第一节
一.含义
概述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发汗解表 外感表证 辛温---表寒证 辛凉---表热证
浅表部位 临床症状
(恶寒、发热等)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急性 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
根据其药性和功效不同可分为:
辛温解表(发散风寒):麻黄、桂枝、生姜、 麻黄汤、桂枝汤等 辛凉解表(发散风热):薄荷、牛蒡子、桑叶、 蝉蜕、银翘散、 桑菊饮等

挥发油 体外:G+、G-球菌及杆菌 体、内外:甲型流感病毒
• •
(6)镇咳、祛痰
麻黄碱、 萜品烯醇
挥发油
2. 其他药理作用
(1)兴奋CNS(现代用治嗜睡症,小儿遗尿证、制冰毒) (2)强心、升压 缓慢、温和、持久、快速耐受性 (麻黄碱)
麻黄碱---治疗剂量---部位(皮层、皮层下中枢、中脑、延脑)
实验目的:观察药物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实验方法: (1)目测法: (2)汗液着色法: (3)汗液定量测定法: (4)汗腺上皮组织形态观察法: (5)皮肤电生理技术法: (6)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测定法:
1、目测法

小鼠是最常用实验动物。根据给药后机 体发汗情况,按发汗范围分五级目测打分。 该法操作简单,对实验仪器无特殊要求,易 于实行,但存在着外界温度影响较大,主观 性强,人为误差大等不足,可以作为药物发 汗作用的初筛研究。
2. 解热作用
药物 特点: • 辛凉>辛温 • 部分药物使正常动物体温下降 • 机制(1)发汗或促进发汗---散热↑ • (2)扩张皮肤粘膜血管增加散热 不同实验性发 热模型动物 程度不同的 解热作用
(3)脑内活性物质(cAMP,PGE)→中枢体温调节功能 (4)抗炎、抗病原微生物
3.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外邪:细菌、病毒、低温、高温等 实验:G+、G-菌、真菌、病毒 注意:体外实验、粗制剂、临床效果 4. 镇痛、镇静作用 药物 多种实验性疼 痛模型动物 自主活动↓ 协同中枢抑制药
6、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测定法

根据发汗时皮肤汗腺导管就会扩张, 其扩张的程度与发汗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 相关的机制,通过测定腋窝部皮肤汗腺导 管的内径可以反映药物的发汗作用和发汗 强度。

解热方法
实验目的:观察药物解热作用及解热作用的强度。 常用动物:兔、大鼠、小鼠 实验方法 感染性发热:(副)伤寒菌、内毒素 酵母菌 非感染性发热:二硝基苯酚
柴胡皂苷、柴胡醇、 α-菠菜甾醇
水浸剂 煎剂
(醋炙 黄酮类)
实验动物
胆汁↑、固体物质↓
皂苷、皂苷元a,b、柴胡醇、 α-菠菜甾醇 → 高脂血症或高胆固醇症动物 →↓CHO、TG
(7)兴奋内脏平滑肌 2. 其他药理作用 (1)影响物质代谢 (2)抗辐射 (3)影响肾脏
[现代应用]
1. 发热 2. 病毒性肝炎
心肌营养血流量↑;抗心肌缺血,
抗心肌损伤;改善微循环等
柴胡
柴 胡
来源 成分 伞形科 柴胡、狭叶柴胡
柴胡皂苷(saikosaponins a、b、c、d) 甾醇(α-spinasterol、stigmasterol)
挥发油(柴胡醇bupleurmol、丁香酚、己酸等)
脂肪油及多糖等
[药理作用]
1.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 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1)解热
毒性较小,麻黄碱 > 伪麻黄碱 中毒表现、使用注意
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与现代研究资料一致,麻黄 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 等作用,是其发汗散寒功效的药理学基础; 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粘膜水肿、抗 炎、抗过敏、镇咳、祛痰等作用是其宣肺平 喘的药理学依据;利水消肿的功效与利尿作 用相关。主要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4、皮肤电生理技术法

该法的原理是在电流一致的条件下,汗 腺分泌情况可以间接的通过皮肤电压反射的 潜伏期及电位振幅的改变来反映,尤其是皮 肤电反射可以作为观察汗腺分泌的一个灵敏 指标。该法对实验仪器要求较高,但指标反 应灵敏,客观,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研究方法。
5、汗腺上皮组织形态学研究法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汗腺上 皮细胞的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可以 在皮肤表层无明显可见的汗液情况下,分析 汗腺细胞的分泌活动情况。尤其对发汗作 用较弱的药物此法研究具有较大的优势, 但本法实验相对而言,对实验设备和经费 要求较高。
麻黄碱---肾上腺素受体---心脏、血管
(3)抑制肠平滑肌收缩 • 抗肾衰 (4)其他:
• 利胆
• 降血糖(多糖) • 镇痛、镇静(挥发油)
[现代应用]
1. 感冒
2. 支气管哮喘 3. 低血压状态 4. 鼻塞 5. 肾炎 [不良反应] • •
麻黄汤、大青龙汤
麻黄碱 麻黄碱 0.5-1%麻黄碱滴鼻液 复方,改善全身浮肿
扩血管、降血压、改善循环
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
现代应用:偏头痛、 突发性耳聋、冠心病、 心绞痛、高血压
促进记忆
外周或 中枢性
程度不同的 镇痛作用
药物
镇静
5. 抗炎作用 药物
抑制 多种实验性
炎症模型
抗炎
抑制炎症介质 (AA、His等) 增强肾上腺皮质 内分泌轴功能
6. 调节免疫作用
•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特异性免疫功能↑
清除自由基
• 变态反应---过敏性疾病
总结:表 5-1(P27)
三、常用实验方法
发汗实验法
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半表半里之热有确切疗效 间歇热
临床:历史悠久
风湿热、化脓性感染及疟疾
实验研究:
煎剂、注射液、醇浸 抑制 多种实验性发 膏、挥发油、粗皂苷 热模型动物 柴胡皂苷、皂苷 元A和挥发油 挥发油:用量小, 作用强及毒性小 丁香酚、己酸、γ-十 一酸内酯、对-甲氧基 苯二酮 解热
(正常体温↓)
特点
口服或注射均有效; 作用强;起效快,维持长。 阻碍汗腺导管对Na+的重吸收; 兴奋汗腺α受体; 兴奋中枢有关部位。
发汗
机制
影响因素 温热条件;药物配伍;神经机 能状态(麻醉);入药部位。
2,3,5,6-四甲基吡嗪、 (2)平喘 萜品烯醇新确定有效成分 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 性质稳定、口服有效、起效较慢、作用温和持久 机制:
• 弱 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R →激活CA,cAMP ↑ →松弛
• 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R →减轻黏膜水肿
• 强 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
• 间接拟肾上腺素作用
阻止过敏介质(5-HT、His、LT白三烯)释放
为什么大多数中药作用慢、温和?
(3)利尿 • D-伪麻黄碱
肠道、子宫
复方
柴胡皂苷 柴胡多糖
注射液、口服液等 柴胡注射液、小柴胡汤 注射液 注射液
3. 咳嗽
4. 高脂血症 5. 流行性腮腺炎
[不良反应]
溶血;中枢抑制;过敏反应
葛根
黄酮类化合物
解肌退热、除烦止渴
葛 根
葛根素( β-R 阻断剂)
解热、降血糖、降脂、 调节内脏平滑肌运动
抗心肌缺血 抗心律失常
活血通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