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蛇绿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的蛇绿岩
在西藏自治区,中生代地层分布最广,仅在昆仑山脉以南和黑阿公路北侧出露部分古生代地层,并沿喜马拉雅山脉出露前寒武纪至新生代的一整套沉积地层。
全区境内广泛分布着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的蛇绿岩不发育为稳定陆块内部所特有的暗色岩。
其主要构造断裂线的走向显然与印度次大陆的轮廓有关。
表现在:1.西藏西部主要发育东西向的大断裂带,而西藏东部以至滇西地区逐渐转为北北西以至近南北向的大断裂带。
2.藏南地区东边有两条北东走向的二级断裂带(达旺-林芝和羊八井-那曲断裂带),而西边有两条北西走向的二级断裂带(印度河-噶尔藏布断裂带和革吉县直隆东山蛇绿岩带所代表的断裂带)。
这种对称情况能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冲撞之应力机制。
按照施泰因曼三连体伴生规律(Hyndman,1972)认为一个蛇绿岩带内细碧角斑岩建造、硅质岩建造和阿尔卑斯型橄榄岩建造应属同一造山期产物。
因而据地层时代可以推断:班公山蛇绿岩带、昂龙岗日蛇绿岩带、印度河-噶尔藏布蛇绿岩带,以及怒江蛇绿岩带皆属燕山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蛇绿岩带属燕山期末至喜马拉雅期,而藏北湖区的伦波拉-安多蛇绿岩带和果忙错-巴木错蛇绿岩带可能属印支期至燕山初期。
还有些蛇绿岩带尚未得到全面调查,或者它本来就发育不全,我们倾向于把阿尔卑斯型橄榄岩建造看作蛇绿岩系列(Ophiolite suite)的主要代表。
因而,沿木塔-澜沧江断裂带目前虽然仅知有为数不多的超基性岩体,亦可暂为唐古拉-澜沧江蛇绿岩带。
西藏地区的蛇绿岩带分布来看(见图),这些蛇绿岩带的延伸方向及尖灭情况皆受大断裂带控制。
整个青藏高原上密集分布的许多条蛇绿岩带可以概括成为一个蛇绿岩体系,而这种构造岩石体系或许能更好地反映大陆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
雅鲁藏布江-象泉河蛇绿岩带
一、地质概况
雅鲁藏布江-象泉河蛇绿岩带东起朗县金东至札达县玛那山口以南印度境内,全长约1400里。
按岩体分布情况。
可以很自然地分成三段描述:西段从玛那山口至仲巴县桑木张,中段从萨噶县帕萨珠至仁布县,东段从曲水至金东。
整个蛇绿岩带各类岩体分布情况见图。
西段主要出露有香札、拉昂错等较大的超基性岩体。
据S.K.沙报道,玛那山口南边、焦哈尔(Johar)蛇纹岩体是中晚白垩世时侵入的,伴有细碧岩。
我们在拉昂错超基性岩体南侧已见不少紫红色硅质岩转石(未追索露头)。
中段的蛇绿岩系列发育最完整。
有几个长几十公里至百余公里的超基性岩体,常伴有
流状辉长辉绿岩体及伟晶辉长岩脉,有细碧岩或细碧化玄武岩,还常伴有紫红色硅质
岩建造。
在昂仁南山,超基性岩体边部出现具火成堆积结构的含方辉单辉橄榄岩岩相带。
东段有若干超基性岩体也伴随有基性火山岩(在泽当附近出现橄榄玄武岩)及硅质
岩。
二、岩带西段
对于雅鲁藏布江-象泉河蛇绿岩带的西段,拉昂错超基性岩体的东
断主要出露在普兰县拉昂错(鬼湖)南岸丘陵上,岩体轮廓似一条卧蚕,东西向延长约
50公里,最宽处约13公里(包括湖中三个小岛)。
岩体东南角与寒武系薄层灰岩夹
千枚岩地层呈断层接触;岩体东北边部被新第三系砾岩层所覆盖。
拉昂错岩体东部主要是方辉橄榄岩,局部含单斜辉石稍多,可称为二辉橄榄岩,但分
长石类矿物也呈多角形晶粒,但已全部变成叶绿泥石,叶绿泥石片理整齐排列,呈异常蓝
干涉色。
这种捕虏体象是一种辉石角岩。
5.夏鲁-白朗地段的蛇绿岩
仁布-热登岭超基性岩体至少可分成两个:一个岩体西起热登岭经日喀则县的夏鲁往东至白朗本拉镇(白朗旧城)东北边的吉龚拉山口,长约60公里;另一个西起白朗(勒公雄沟)西边的杂马山往东经贵莎、大竹卡以至仁布,长约70公里。
但贵莎东山坡超基性岩体出露不宽,未必直接连续到大竹卡。
(1)超基性岩体
热登岭-本拉超基性岩体在本拉附近宽约5.3公里,白朗-仁布超基性岩体在白朗附
近宽约3.2公里。
这两个超基性岩体在夏鲁至白朗地段已全部蛇纹石化。
仅据绢石含量
说明它们主要由方辉橄榄岩组成,分异很差。
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见表。
在热登岭-本拉超基性岩体内多处见伟晶苏长岩脉。
一般宽不到一米,长不过十几米。
斜方辉石Ng=1.692,Nm=1.686,相当于En82Fs18古铜辉石。
斜长石Ng=1.586,Np=1.573,相当于An97钙长石。
有少量单斜辉石,Ng=1.708,Np=1.678。
还有少量次生的角闪石。
在白朗印女南山坡,见超基性岩体边部蛇纹岩脉插入玄武岩中。
蛇纹岩脉内有不少蚀变玄武岩捕虏体。
在杂马沟北侧,超基性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有枝叉状分布的粗伟晶透辉岩脉及伟晶辉长岩脉。
岩脉长数米至十几米,宽0.5-2米。
岩脉内还夹有玄武岩碎块。
这一片岩脉密集的接触带范围约七、八十米方圆,但所见的脉岩皆强烈地蚀变了。
伟晶透辉岩化学分析结果见表。
在贵莎小水库边,超基性岩体内有许多白色硅质灰岩捕虏体,长几米至十几米,多
棱角。
镜下可见此类捕虏体已变质成辉石与玻璃质的集合体。
辉石约占65%,无色,粒
度为0.08-0.26毫米,Ng=1.708,Nm=1.686,2V=+61.5°,相当于
En38.5Wo51Fs10.5深绿辉石。
玻璃物质,无色,均质体,折光率N=1.612。
这种热力变质岩的结构见图版。
(2)辉长辉绿岩体
在夏鲁沟口,即超基性岩体北侧,伴随有辉长辉绿岩侵入体。
略呈流状构造,岩石具
粒玄结构(ophitic),已强烈蚀变。
辉石板状晶体已次闪石化;斜长石长条形晶体长0.40-1.00 毫米,已钠长石化。
(3)基性火山岩
夏鲁-白朗地段的火山岩都是基性火山岩。
灰绿色玄武岩(β1)粒度较粗,一般层位
偏低,辉绿结构,在彭果北山坡这种玄武岩外貌似浅成侵入岩。
紫色玄武岩(β2)粒
度粗细不定,也具辉绿结构,但有时见单斜辉石晶体聚集现象,并且较细粒者常
含气孔及杏仁体。
有时见不同粒度的紫色玄武岩流互相穿插,较细粒者斜长石长0.1-0.4
毫米,较粗粒者斜长石长0.2-1.0毫米。
玄武岩中辉石成分变化不定。
在班金戈目岭之东峰下,辉石的Ng=1.712,Nm=1.688,2V=+49°,相当于En43.5Wo41Fs15.5普通辉石;在罗布江孜附近,一个样品中辉石的Ng=1.704,Nm=1.682,2V=+55.5°,相当于En45.5Wo46.5Fs8透辉石;附近另一样品中辉石的Ng=1.712,Nm=1.689,2V=+50.5°相当于En42.5Wo42.0Fs15.5普通辉石以上三样品皆在紫色玄武岩中;斜长石已全蚀变成钠长石。
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见表。
由于蚀变较强烈,三个玄武岩样品的Rb皆低于仪器灵敏度,其Sr含量各为63、104及291ppm 铂族元素含量为:Os0.005,Ru0.003,Rh0.000,Ir0.002,Pt0.000,Pd0.007(Zc-232)。
在札嘎麦村南边,玄武岩地层中夹有灰绿色凝灰质粉砂岩。
火山物质已变成绿泥石类石化学分析结果很近似一般的玄武岩。
这一地段在超基性岩体南侧有紫红色硅质岩。
6.白朗-仁布超基性岩体的大竹卡地段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岩体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缝合带上,其南侧为浅变质的三叠系地层和少量日喀则群地层,而其北侧发育白垩纪的日喀则群地层,均属地槽相沉积,厚度巨大。
岩体呈近东西向延伸,其东端偏转向北东东,宽窄不一。
在大竹卡附近最宽,约12公里—般则在1-2公里之间。
总的呈近于直立的单斜状岩体,倾角在45°-85°之间,在大竹卡为向南倾,而在丁布村为向北倾。
岩体两侧和东端还见有一些透镜状小岩体,走向与主岩体一致,多遭受蛇纹石化作用较深。
岩体附近围岩有褪色现象,其侵入时代应晚于白垩纪。
岩体由方辉辉橄岩和方辉橄榄岩夹纯橄榄岩为主组成,局部可见少量方辉橄辉岩和二辉橄榄岩呈不规则脉状产出。
现以大竹卡打浪浦沟剖面为例说明如:
岩体主体岩相为方辉辉橄岩,约占80%,靠近北侧可见少量方辉橄榄岩,其与主岩相间无明显界线,成分和矿物组成也近似,只是斜方辉石相应稍多。
岩体中部出现较多纯橄榄岩透镜状析离体,与主岩相之间可见明显清晰的界线,走向与岩体一致不及一米至几十米,长几米至几百米不等。
岩体北缘见有宽约500米之蛇纹岩化带,而在岩体中大部分岩石蛇纹石化微弱,仅可见呈细网纹状之蛇纹石细脉,含量一般不超过5-10%,另在岩体北缘还见有细粒辉绿岩呈不规则脉状侵入岩体。
岩体中各类岩石的矿物百分含量列于表中,岩石化学成分可见表。
各类岩石中主要造岩矿物的光学常数也可查表。
新鲜的纯橄榄岩呈黄绿色、淡绿色,表面具玻璃光泽,断面有油脂光泽,风化后呈黄褐色、褐绿色,遭受蛇纹石化较深者呈暗绿色。
几全由橄榄石组成,一般均在98%以上。
通常可见不及1%的铬尖晶石呈星点状浸染其中,仅局部见铬尖晶石较为集中,可达5%左右,有时按一定方向呈条带状分布。
此外,可见少量顽火辉石和透辉石,次生矿物主要是蛇纹石,此外可偶见少量滑石、镁绿泥石等。
绝大部分橄榄石均极新鲜,仅沿裂隙有微细网状蛇纹石化,其量一般不超过5%,仅个别薄片约达40%,这时岩石具网状结构。
橄揽石粒度差别较大,粗粒纯橄榄岩中橄榄石多呈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为1-7毫米,
大者可达20毫米以上,并常不同程度呈“拉长”粒状,其长、短径之比多在1:4-1:10之间,常见一组不完全解理十分发育。
“板状”粗粒橄榄石粒间还常见较细粒之橄榄石分布,粒径多为0.1-0.6毫米,其长短径之比通常小于2。
较大的橄榄石还常见波状消光和受力“屈折”而类似“双晶”或“聚片双晶”的现象。
并常具一定方向性,这可能与受一定方向的动力挤压而晶格错动有关。
在高倍镜下可见较大粒橄榄石内有<0.1毫米的褐色树枝状、指纹状之析出物和圆滴状之细小气液包体,<0.01毫米,经爆破法测定,其爆破温度为910°±5℃。
这些橄榄石经折光率测定,均属镁橄榄石,含Fa分子3-8%。
铬尖晶石多呈自形粒状嵌布于橄榄石粒内,有时可见内包浑圆状橄榄石,粒径多较小,约0.05-0.2毫米,部分铬尖晶石置它形、半自形粒状散布于橄榄石粒间,粒径常较大、可达1毫米,据化学成分和粉晶分析结果属硬铬尖晶石。
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一般均很少见,仅偶见于橄榄石粒间,多呈它形粒状,且常与它形铬尖晶石共生。
方辉辉橄岩新鲜者多呈淡绿、褐绿色,断面具油脂光泽,风化后光泽暗淡,色变浅,遭受蛇纹石化较深者色变暗黑。
岩石仍主要由橄榄石为主组成,一般含橄榄石78-89%,次为斜方辉石,约占8-19%,单斜辉石<4%,含铬尖晶石1-2%,较纯橄榄岩稍多些。
除岩体北侧蛇纹石化较强外,其余大部十分新鲜,仅见微弱蛇纹石化,一般不超过10%,次生矿物除蛇纹石类外,尚见少量滑石、镁绿泥石、透闪石等。
辉橄岩中的橄榄石多呈近等轴粒状,未见明显“拉长”现象。
波状消光和“双晶”常可见到。
粒径一般0.5-2毫米,大者可达3-6毫米。
据折光率测定,均属镁橄榄石,含Fa约为6-7%,纯橄榄岩中略高。
斜方辉石在镜下无色或带很淡的绿色色调,具细密而直的解理,可见两组解理呈直角相交。
解理纹常弯曲或挠折,沿解理多有单斜辉石的片状连晶,有的还与解理一起弯曲或挠折,有时还包有浑圆状橄榄石和铬尖晶石。
斜方辉石常呈熔蚀状或被细粒橄榄石脉穿入粒径多较大,一般3-6毫米。
据折光率测定,均属顽火辉石,含En92-97%。
单斜辉石在标本上显翠绿色,镜下见其解理较斜方辉石粗直,粒径多较小,一般0.2-1毫米。
常见具简单双晶。
较小颗粒常与不规则粒状铬尖晶石共生,部分单斜辉石呈片晶状或小块状嵌布于斜方辉石粒内,片晶宽一般不超过0.05毫米。
据光学常数测定,应属透辉石。
铬尖晶石多呈它形粒状散布于造岩矿物粒间,部分包于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粒内,分布很不均匀,较多与单斜辉石共生一处。
粒径一般0.05-0.3毫米,个别可达0.5-1.2毫米。
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这两种岩石均呈不规则脉状产出,且多共生一处,规模很小,也不常见。
后者实际上是方辉橄榄岩和方辉辉石岩的混合体。
矿物含量变化较大,常具斑杂状构造。
蚀变作用常较深,除蛇纹石化常见外,还见有透闪石-阳起石化、滑石化、绿泥石化等。
橄榄石多呈较小的它形粒状分布于辉石粒间,粒径一般0.3-1.5毫米,较大颗粒粒径可达3毫米,呈半自形-自形粒状集中分布,常可见波状消光和“双晶”现象。
经折光率测定,均属镁橄榄石,二辉橄榄岩中的含Fa8%,与方辉辉橄岩的相近;方辉橄榄岩中的含Fa1-5%,与纯橄榄岩中的相近。
斜方辉石多呈半自形粒状,粒径较大,一般为0.5-3毫米,个别达6毫米。
分布很不均匀,镜下无色或带淡绿色色调,解理细密而直,常有单斜辉石片晶沿解理平行分布。
据折光率测定,属顽火辉石,含En92-94%。
有的斜方辉石已变为透闪石-阳起石,Ng=I,653,Nm=1.644,Np=1.633,2V=86°(+),c∧Ng=15°。
铬尖晶石呈深棕色,半自形-它形粒状散布,粒径一般为0.05-0.3毫米,部分见磁铁矿化。
据粉晶分析,其a0=8.173。
辉绿岩:在岩体北缘呈脉状产出,具辉绿结构,由55%蚀变斜长石和45%普通辉石(多已绿泥石化)为主组成,含少量浸染状磁铁矿。
综上所述,沿大竹卡打浪浦剖面所见的白朗-仁布岩体有如下特点:
(1)岩体由方辉辉橄岩为主夹纯橄榄岩组成,含橄榄石均在80%以上,橄榄岩、橄辉岩很少,因此整个剖面含橄榄石约85%,这反映在岩石化学成分上MgO很高,较本岩带其它岩体均高。
(2)各类岩石中的橄榄石均属镁橄榄石,含Fa2-8%,这在本岩带中是最低的。
由纯橄榄岩(粗粒)、纯橄榄岩(细粒)、方辉辉橄岩以至二辉橄榄岩中的橄榄石的Fa有渐次增高趋势,但在方辉橄辉岩中反而降低。
(3)岩石中的斜方辉石均属顽火辉石,含En92-97%,较藏南其它岩体稍高,也反映了岩石富MgO这一特征。
(4)岩石中副成分铬尖晶石的a0=8.173-8.200,其化学成分明显富Al2O3(36%)而贫Cr2O3(28%)。
(5)岩石中普遍见有波状消光、解理弯曲、晶体屈折而成的“双晶”等受定向应力形成的结构构造。
四、岩带东段
由曲水向东至朗县金东,东西长约260公里,见有曲水、泽当、桑日、曲松、朗县、金东等岩体,其中以泽当、曲松两岩体规模较大,其余为小型岩体。
除桑日岩体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北岸外,其余各岩体均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南岸。
现将这次考察结果简述如下。
1.曲水岩体
位于曲水县南江堂村东山口,呈东西走向的岩墙状成群分布,单个岩体长几十至几百米,宽几至几十米,主要由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组成,岩相分异很差。
岩体边部多片理化,为片理化蛇纹岩。
岩体侵入于三叠系黑色板岩和砂岩层中,产状与围岩一致,向南陡倾。
岩体中可见围岩捕虏体。
岩体北侧几十米处即为曲水闪长岩侵入体。
由于普遍蛇纹石化,岩石均呈暗绿色,部分尚保留原岩结构,镜下见含绢石30-40%,推其原岩为方辉橄榄岩,余均为蛇纹石化的橄榄石,主要由叶蛇纹石和胶蛇纹石组成,此外可见少量铬尖晶石。
次生矿物还有绿泥石和碳酸盐矿物等。
2.泽当超基性岩体及橄榄玄武岩
位于泽当以西的雅鲁藏布江南岸,呈近东西向自雪村向东经近村、鲁布、崇穷、白岗至
乃东西山,长约20余公里,西端最宽处约4公里,东端较窄约1.5公里。
在白岗村附近岩体分叉,北支往北东在白岗村东北约2公里处尖灭,其南侧为硅质板岩,北侧为暗绿色基性火山岩;南支往南东延伸至科莎附近,其南北两侧围岩均为板岩和砂岩。
岩体中段南侧围岩中夹较多硅质岩,呈紫红、翠绿、灰白、黑褐等各种颜色,常具致密块状和斑杂状构造。
岩体和围岩一起均向南倾,倾角50-60°。
岩体基本上沿层间侵入,局部与围岩成一定角度斜交。
岩体主要由方辉辉橄岩和方辉橄榄岩组成,夹少量纯橄榄岩,还见有透镜状的铬铁矿小矿体,其产状与岩体一致。
方辉辉橄岩和方辉橄榄岩大都遭受蛇纹石化,仅局部可见残晶,镜下见岩石主要由绢石和蛇纹石化橄榄石为主组成,方辉辉橄岩含绢石8-20%,方辉橄榄岩含绢石25-40%,两者之间逐渐过渡,无明显界线,均呈暗绿色-绿黑色,野外难以区分。
另有少量铬尖晶石呈星点状散布,约占1%左右。
蛇纹石中呈尖点状的磁铁矿甚多。
纯橄榄岩多呈黄绿色、褐黄色,也已全蛇纹石化,还常见碳酸盐细脉较多,风化后极易碎散。
原生铬铁矿体多较小,长宽均不及一米,周围常有片状蛇纹岩、界线清楚。
矿体由准块状-密浸状铬铁矿石组成,镜下见80-90%均为铬铁矿,有大量细网状磁铁矿脉穿切,铬铁矿粒间充填蛇纹石、绿泥石等。
其铬铁矿石据化学成分和粉晶分析,属镁质铬铁矿。
岩体东段北侧大片出露中基性火山岩类,向东延续到泽当东山,主要为橄榄玄武岩类,含橄榄石斑晶10-30%。
局部还见有斜长石斑晶及普通辉石等,常见熔蚀现象。
基质为隐晶质,部分可见微细的辉绿结构,还见有气孔和被绿泥石、碳酸盐充填的杏仁构造,局部还可见含围岩角砾。
大片玄武岩中见有辉长斜长岩。
3。
桑日岩体
为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几个小岩体。
一个岩体位于桑日县东约15公里的卡达村南公路边,露头宽约75米,东侧与大理岩接触,大理岩产状345∠80°,北、西侧被坡积物覆盖,南临雅鲁藏布江。
岩石呈黑绿色、褐绿色和黄绿色,镜下除见大量蛇纹石外,还可见滑石、绿泥石、碳酸盐矿物,仅残留少量橄榄石残晶,此外,可见少量铬铁矿和尘点状磁铁矿,约占2-5%。
由卡达往东约10公里的张嘎村西山见另一小岩体,由蛇纹石化方辉辉橄岩、方辉橄榄岩夹纯橄榄岩组成,长宽各约几百米,东、西、北三面均被第四纪覆盖,南临雅鲁藏布江。
辉橄岩和橄榄岩均呈暗绿色,含斜方辉石15-40%,纯橄岩置淡绿色、褐黄色,含星点状铬尖晶石较多。
见有多条透镜状小铬铁矿体及大块铬铁矿转石,均为密浸-块状构造铬铁矿石,常见有翠绿色蛇纹石和绿泥石外壳。
岩体中见有细粒辉绿岩脉的穿切,岩石十分新鲜,含斜长石65%,普通辉石28%、黑云母5%、橄榄石2%。
具典型辉绿结构。
在桑日县西山脚还见大块蛇纹岩转石,推测附近有蛇纹岩体出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