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颈瓶实验验证及改进探析

鹅颈瓶实验验证及改进探析
鹅颈瓶实验验证及改进探析

新教科版五上、五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生态瓶”实验报告 一、制作生态瓶 材料:2500毫升的可乐瓶、剪刀、粗沙、细石、纱网、水草、绿藻、两只水蜗牛、胶皮 1、把2500毫升的可乐瓶子用热茶清洗后,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 2、把一些粗沙和细石铺在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3、把冲洗好的粗沙和细石均匀的铺在可乐瓶的底部 4、将自来水静止放置24小时,再放入瓶子中 5、待隔夜水放好后,再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6、将少量的绿藻放入瓶中 7、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子中 8、最后,用胶皮将可乐瓶子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 9、将瓶子放置于阳光充足且阴凉处 二、生态瓶制作根据 利用隔夜水,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自来水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取用一些粗沙或细石来代替淤泥是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细菌,会很快的使密封瓶中的水质受到污染,从而减少瓶内生物的生存时间。 这些沙砾的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而使水草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可以从水蜗牛的排泄物中获得。水草和绿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瓶内生物。 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而瓶子内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可以从蜗牛的粪便中获得。 三、观察情况 第一天: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切正常 第三天:发现绿藻生长过多,于是减少日照时间,控制其发展 第四天:水开始浑浊,发现瓶子内壁部有胶质状的卵 第五天:水依旧浑浊,知道胶质状的卵是水蜗牛的卵, 知道养不长了,处于人道主义将其放生…… 四、问题与困惑 如何保持生态瓶内的水质清洁? 如果生态瓶内的水质可以保持清洁,我的生态瓶可以做很久呢!我上网查了一下,有说可以用过滤器的,我不知道怎么样用。我爸爸说,过滤器是用来过滤固体的。

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实验

动手做实验 —巴斯德 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几乎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细菌。它们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生物,它们无孔不入,并且能够快速繁殖。它们能够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并且使食物腐烂。啤酒为什么会变酸呢?那是因为有一种名叫乳酸杆菌的微生物在捣乱。猪牛羊为什么会得瘟病呢,鸡鸭鹅为何会得霍乱呢?蚕为何会上吐下泻,大量死亡呢?这些都是微生物造成的。如果你回家后不把手洗干净,留在你手上的微生物就会趁着你吃东西的时候溜进你的嘴里,钻进你的肚子里,那可就糟透了。 微生物肉眼是看不见的,它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然而,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于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退伍后开了一个小作坊,专门加工皮革。巴斯德从小就养成了喜欢亲自动手实践的好习惯。上小学后,老师发现他对一

切都很认真。没有确切的证据,他从不轻易接受什么结论。这个习惯被他延续到了大学实验室,他喜欢成天呆在实验室了,甚至吃饭睡觉也不例外,因此被大家安上了一个“实验室蛀虫”的外号。他对实验的执着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异乎常人的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1847年巴斯德获得博士学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就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其后,巴斯德用自己独创性的“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就是巴斯德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的。 千百年来,普遍流行着一种“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不洁的衣物会滋生蚤虱,污秽的死水会自生蚊,肮脏的垃圾会自生虫蚁,粪便和腐臭的尸体会自生蝇蛆。总之,生物可以从他们所在的物质元素中自然发生,而没有上代。1668年意大利宫廷医生佛罗伦萨实验科学院成员F.雷迪用实验证明腐肉生蛆是蝇类产卵的结果,首先对自然发生说提出异议。但由于他未能正确解释虫瘿与肠道蠕虫的来源,人们认为低等动物

生命起源教学反思

《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 生命的发生一直是生命科学探索的热点之一,这个课题一直以来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充满神秘而又传奇色彩的章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然而如何让学生构建生命起源的正确观点,这是本节课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构建生命起源的正确观点,可以在科学史上关于生命起源的一系列观点冲突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与其灌输某种生命起源学说的知识要点,不如让学生走进科学史,从中领悟科学是如何战胜神话的,科学自身又是如何前进的。 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对于生命的起源除了神话传说外一无所知。为了更好地保证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内更好认识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对于“活动:讨论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发生的”,我在课前布置各小组查找有关资料,包括神话传说和科普读物,并整理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派代表发言,然后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活动中的相关问题。 然而,科学史上,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的建立和否定都要以科学事实和科学实验为依据。所以本节的重点之一是“雷迪实验”、“巴斯德实验”这两个著名的实验。“雷迪实验”在七年级(上)册的“思考与练习”中已有出现过,而这个实验的设计的比较简单,因此我课前让学生再次设计实验,挑出几份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课上展示,并说明雷迪也是如此设计和实施实验的。这样让学生更能领会雷迪实验的过程,并可进行情感教育:其实科学家不一定比我聪明,只是他们比我们更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探索。而对于“巴斯德实验”,我则是组织学生观点此实验过程的模拟动画,这样学生能更加直观而形象认识实验过程和原理。 比较多学者支持的化学进化论及其验证实验之一——“米勒实验”则本节课的另一重点,其中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又是本节的难点。这部分内容,我先是展示原始地球模拟图片,并让学生阅读相关课文内容,然后结合课件进行讲解,最后让部分学生简述化学进化过程,学生描述得也很到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也能认识到“米勒实验”只是证实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可能形成无机小分子,并没有证实产生原始生命。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初步构建生命起源的正确观点,并认同科学是发展的。至于学生认同哪一种学说,这倒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科学推测,对生命的起源要有自己的看法,并懂得要以科学事实和科学实验为依据。 然而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我和学生都有些紧张,不能像平时上课一样收放自如,另外,有些环节过于紧凑,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也不够完美……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酸乳的制作实验报告

酸乳的制作实验报告 为了补钙和补充肠道益生菌,本人常自制酸奶。制作过程也很简单,将买来的商品酸奶,倒入纯牛奶中,混合均匀,在42度左右恒温3-5小时即成,如果需要口感更好,就放入冰箱冻上大半天至一天(即所谓的后发酵)。 以前我制作酸奶的菌种,都是超市卖的带双歧杆菌的原味酸奶。 但对于我这种住在城市郊区的人来说,买酸奶还真不方便,周围的小超市大多没有,要买就得跑到市区,不能做到随时做。后来,小区周围有一两家有卖的了,又卖得比市区贵,让人感觉不爽(因为经常做,这个成本要是要尽量降低,而且商品酸奶中的香精、凝固剂等总让人担心)。 网上有卖酸奶菌粉的,尽管方便,但价格也不低。 于是,萌发了自己做酸奶菌粉的想法,想一想,古代人也一样做了酸奶,当时肯定有一套保存菌种的方法。其他发酵食品,如甜米酒、黄酒、白酒、醋、酱油等,都有相应保存菌种的土方法(制曲),酸奶菌种应该也不会太特别。 上网查了米酒曲的制作方法,工业化生产乳酸菌粉的工艺原理,结合自己家里的条件设计方案,经过两次试验,基本成功,在此分享出来,希望能让同样需要长期做酸奶的人得到方便实惠。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获取原始菌种

去超市购买最新鲜的原味酸奶,越新鲜越好,一般当天能买到昨天生产的酸奶,最好是带双歧杆菌的品种。 2、发酵增殖 就是做一次酸奶,让乳酸菌再繁殖、活跃起来,增加其数量,用庞大的数量来保证存活率,让部分菌种能在我们保存方式中生存下来(以休眠状态,或产生繁殖用的孢子) 3、固化定形 让新鲜的酸奶,粘附在粉状颗粒上,以便快速加热干燥及以后分次取用。具体操作步骤分几步 3.1 准备粉剂 我的做法是:将糯米粉、玉米淀粉、小麦面粉,各一份混合,在微波炉中打1至2分钟,至有炒面粉的香味时停止,这样一则可杀菌,二则可让各种材料变熟,以便乳酸菌利用其营养,三则可让粉末更松散。 3.2 添加保护剂 工厂用热风干燥工艺生产乳酸菌粉时,会加入各种保护剂,让乳酸菌能抗得住干燥时的高温,提高活菌的存活率。保护剂有多种,日常生活中能获取的是蔗糖和味精。理论上,加入20%的蔗糖,或5%的味精,就能达到明显的保护菌种的作用了。我们可按用于制菌粉的新鲜酸奶的重量为基准,加入糖或味精。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如图) 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肉汤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阻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此时如将曲颈管倾斜或者打断曲颈,则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 曲颈瓶实验百科名片 曲颈瓶实验千百年来,普遍流行着一种所谓“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不洁的衣物会自生蚤虱,污秽的死水会自生蚊蚋,肮脏的垃圾会自生虫蚁,粪便和腐败的尸体会自生蝇蛆。总之生物可以从它们存在的物质元素中自然发生,而没有上代,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种学说。有些过于执着的自生论者,例如17世纪的比利时化学家、医生范.赫尔蒙脱,甚至想入非非地提出了“创造大老鼠”的方法。 目录 简介 问题发现 实验证实 实验结果 编辑本段简介 编辑本段问题发现 意大利医生雷地于1668年进行的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科学家的反复验证,曾一度动摇了人们对自然发生论的信念。可是当后来发现了微生物时,很多科学家又相信至少像微生物这样“最小的”生物体总该是自生的。加罩容器中的腐肉不是长满了细菌吗!于是,微生物可能自然发生的信念又盛行起来。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相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认为微生物肯定必有母体。他到宣传这一理论。这下子可激怒了自生论者。他们问巴斯德:“酵母怎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里,在每一世纪的每一年里,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出现,把葡萄汁酿成酒?这些从天南地北,处处把每个罐里的牛奶变酸,每瓶里的牛油变坏的小动物,来自什么地方?” 编辑本段实验证实 为了回答这些挑战,巴斯德重做了斯帕兰扎尼的实验。他在圆瓶里灌进一些酵母汤,把瓶颈焊封,煮沸几分钟后搁置适当时间。结果表明,瓶里并没有微生物生长。这一试验并不能彻底驳倒自生论者。他们坐在巴斯德的书房里吵吵闹闹:“你在煮沸酵母汤时,把瓶里的空气加热了。酵母汤产生小动物所需要的是自然的空气。你不能把酵母汤和天然的未经加热的空气放在一起而不产生酵母、霉菌、杆菌或小动物!”面对对方的指责,巴斯德冥思苦想,决心设计一种只让天然空气进入而不许其中的微生物进入的仪器。在老教授巴拉的指导下,巴斯德终于设计、制作出了符合这一要求的仪器,

生态瓶实验报告

"生态瓶"实验报告 一、制作生态瓶 材料:2500毫升的可乐瓶、剪刀、粗沙、细石、纱网、水草、绿藻、两只水蜗牛、胶皮 1、把2500毫升的可乐瓶子用热茶清洗后,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 2、把一些粗沙和细石铺在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3、把冲洗好的粗沙和细石均匀的铺在可乐瓶的底部 4、将自来水静止放置24小时,再放入瓶子中 5、待隔夜水放好后,再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6、将少量的绿藻放入瓶中 7、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子中 8、最后,用胶皮将可乐瓶子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 9、将瓶子放置于充足且阴凉处 二、生态瓶制作根据利用隔夜水,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自来水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取用一些粗沙或细石来代替淤泥是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细菌,会很快的使密封瓶中的水质受到污染,从而减少瓶生物的生存时间。 这些沙砾的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而使水草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可以从水蜗牛的排泄物中获得。水草和绿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瓶生物。 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生态瓶受到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而瓶子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可以从蜗牛的粪便中获得。三、观察情况 第一天: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切正常 第三天:发现绿藻生长过多,于是减少日照时间,控制其发展第四天:水开始浑浊,发现瓶子壁部有胶质状的卵第五天:水依旧浑浊,知道胶质状的卵是水蜗牛的卵,知道养不长了,处于人道主义将其放生...... 四、问题与困惑 如何保持生态瓶的水质清洁? 如果生态瓶的水质可以保持清洁,我的生态瓶可以做很久呢!我上网查了一下,有说可以用过滤器的,我不知道怎么样用。我爸爸说,过滤器是用来过滤固体的。 植物生长环境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5年10月调查地点:自家室调查容:蒜苗的生长情况调查人:放调查记录: 调查结论: 植物所在的生存环境里,如果水分较多,那么它就会生长得较快,反之,如果土(既养料)较多,那么植物会生长得更为健康。 蒜苗是一种生长的比较快的植物,但很多植物需要3到5年才能长出叶子,如龙血树和银杉。 上表中的土代表土地和沙漠,水则代表沼泽、湖泊及海洋。 植物与环境 科学实验报告:前期工作 实验人员:王祖祺、高斯洋、王碧琳 主题:植物与环境实验日期:2005年9月26日实验计划:1、清楚植物的名称; 2、调查植物的生存环境:①看泥土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②植物是否需要; ③植物需要在阴凉的地方,还是在燥热的地方;④要浇灌多少水;(是否需要充足的水分)⑤浇水时,是要往页上浇水,还是往根部浇;⑥植物生存的周边环境的温度大概是多少。具体实施方案:(与上面相对应)

新教科版五上、五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生态瓶”实验报告 、制作生态瓶 材料:2500毫升的可乐瓶、剪刀、粗沙、细石、纱网、水草、绿藻、两只水蜗牛、胶皮 1、把2500毫升的可乐瓶子用热茶清洗后,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 2、把一些粗沙和细石铺在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3、把冲洗好的粗沙和细石均匀的铺在可乐瓶的底部 4、将自来水静止放置24小时,再放入瓶子中 5、待隔夜水放好后,再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6、将少量的绿藻放入瓶中 7、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子中 8、最后,用胶皮将可乐瓶子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 9、将瓶子放置于阳光充足且阴凉处 二、生态瓶制作根据 利用隔夜水,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自来水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取用一些粗沙或细石来代替淤泥是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细菌,会很快的使密封瓶中的水质受到污染,从而减少瓶内生物的 生存时间。 这些沙砾的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而使水草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可以从水蜗牛的排泄物中获得。水草和绿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 气,供给瓶内生物。 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而瓶子内的植物 所需要的养分可以从蜗牛的粪便中获得。 三、观察情况 第一天: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切正常 第三天:发现绿藻生长过多,于是减少日照时间,控制其发展 第四天:水开始浑浊,发现瓶子内壁部有胶质状的卵 第五天:水依旧浑浊,知道胶质状的卵是水蜗牛的卵, 知道养不长了,处于人道主义将其放生…… 四、问题与困惑 如何保持生态瓶内的水质清洁? 如果生态瓶内的水质可以保持清洁,我的生态瓶可以做很久呢!我上网查了一下,有说 可以用过滤器的,我不知道怎么样用。我爸爸说,过滤器是用来过滤固体的。

《第三节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重温“巴斯德实验”,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本节教学内容较为程式化;讲解比较浅显,却是后面深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学情分析 巴斯德实验体现了生物学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有着固定的模式要遵循;分别是就生活中的某些值得探究的现象提出问题,在提出可检验性的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可行的计划,然后实施计划,再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最后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整个过程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记住不难,但能做到理解运用却有相当的难度。如果这部分学不好将对后续探究性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将“巴斯德实验”讲透,对于学生而言则应努力理解“巴斯德实验”的全过程,进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创新支点 以重温“巴斯德实验”的全过程为媒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分析“巴斯德实验”时,尤其要让学生明白“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巴斯德实验成功的关键。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不是每个探究活动都刻意追求六个环节,而是要把握总体原则,遵循探究的基本过程,根据实际内容的需要突出侧重,避免程式化。 教学目标 1、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2、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并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愿与同伴合作。 3、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4、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巴斯德实验的分析与讨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作生态瓶的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制作生态瓶的实验报告 篇一:生态瓶实验报告 “生态瓶”实验报告 一、制作生态瓶 材料:2500毫升的可乐瓶、剪刀、粗沙、细石、纱网、水草、绿藻、两只水蜗牛、胶皮 1、把2500毫升的可乐瓶子用热茶清洗后,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 2、把一些粗沙和细 石铺在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干净3、把冲洗好的粗沙和细石均匀的铺在可乐瓶的底部4、 将自来水静止放置24小时,再放入瓶子中5、待隔夜水放好后,再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6、将少量的绿藻放入瓶中 7、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子中8、最后,用胶皮将可乐瓶子的开口上 端密封起来9、将瓶子放置于阳光充足且阴凉处 二、生态瓶制作根据利用隔夜水,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

时间使自来水中的含氯化学物 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取用一些 粗沙或细石来代替淤泥是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细菌,会很快的使密封瓶中的水质受到污染, 从而减少瓶内生物的生存时间。这些沙砾的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 场所。 而使水草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可以从水蜗牛的排泄物中 获得。水草和绿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 气,供给瓶内生物。 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而瓶子内的植物 所需要的养分可以从蜗牛的粪便中获得。三、观察情况第一天: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切正常 第三天:发现绿藻生长过多,于是减少日照时间,控制其发展第四天:水开始浑浊, 发现瓶子内壁部有胶质状的卵第五天:水依旧浑浊,知道胶质状的卵是水蜗牛的卵,知

巴斯德

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 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自生说"是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使"自生说"逐渐软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然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的一个顽固阵地,同时也是人们正确认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一大屏障.巴斯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 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巴斯德自制了一个具有细长而弯曲的颈的玻瓶, 其中盛有有机物水浸液,经加热灭菌后,瓶内可一直保持无菌状态,有机物不发生 腐败,因为弯曲的瓶颈阻挡了外面空气中微生物直达有机物浸液内,一旦将瓶颈打断,瓶内浸液中才有了微生物,有机质发生腐败.巴斯德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2)免疫学--预防接种 Jenner虽然早在1798年发明了种痘法可预防天花,但却不了解这个免疫过程的基本机制,因此,这个发现没能获得继续发展.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 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 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酒精发酵是一个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过程还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反应过程,曾是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激烈争论的问题.巴斯德在否定"自生说"的基础上,认为一切发酵作用都可能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关.经不断地努力,巴斯德终于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此外,巴斯德还发现乳酸 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奠定了基础. (4)其他贡献 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也是巴斯德的重要贡献,他不仅在实践上解决了当时法国酒变质和家蚕软化病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推动了微生物病原学说发展,并深刻影响医学的发展. 抗击狂犬病的英雄---巴斯德 说起人类和狂犬病的斗争,就不能不提到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在巴斯德以前,人们对狂犬病束手无策。巴斯德亲身经历了很多被狗咬伤、因狂犬病发作而死亡的病人。作为医生,巴斯德不能挽回他们的生命,感到异常苦闷。 一次,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来向巴斯德求救,小男孩已经狂犬病发作,意识不清,浑身痉挛。巴斯德和助手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没有救回这个小生命。眼睁睁地看着可爱的小男孩被病魔吞噬,巴斯德感觉到窒息。他在小男孩死后,从他嘴里取出了一些唾液,提取到了狂犬病毒。巴斯德把这些病毒注射到兔子体内,

生态瓶设计与制作

生态瓶设计与制作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和原理。 2.观察随着时间的变化,生态瓶内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 生态瓶是一个密封的生态系统,就像地球一样。 生态瓶由透明的玻璃球体组成,内有小鱼、藻类、细菌、经过滤的海水、Gorgonia、小石及空气(Gorgonia 是无生命的树枝状物质)。 生态瓶中的小石代表地球的土地,有约三分二的水及三分一的空气,能量来源同样是阳光,当然还有生命:鱼、藻及细菌。Gorgonia 及小石为微生物提供藏身处,免被小鱼所吃,也为细菌提供生长地方,让其能作分解者分解生态系统中之废物。 生态瓶是密封的,因此不能加入任何食物或气体,唯一可进入系统的是光线,整个系统也是靠光线作能量推动的。 生态瓶内进行的生态循环代表着简化了的地球生态循环。 在生态瓶内,小鱼以绿藻为食,吸收绿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得以生存。绿藻则依靠自身的叶绿素,利用阳光、水和小鱼呼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时放出氧气。小鱼排出的粪便由细菌分解,分解后的粪便正好是绿藻的肥料。两者相辅相存,得以长期生存。因此,生态瓶内的食物及气体皆可以不断的循环使用。 三.实验材料用具 准备的塑料瓶(无色透明)、水(隔夜的自来水)、沙子和碎石、水草、水生小动物(斑马鱼2只)。 四.实验步骤 1.瓶子的准备 准备一个无色塑料瓶,第一次使用时,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但不能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因为用这些化学物品洗涤后,塑料瓶上会有肥皂等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可用热水洗涤,必要时可加一些小苏打。2.在瓶底装入一层沙子和碎石,并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取一些沙子和小石子,然后用自来水冲洗,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脏物质,然后铺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把自来水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晒两天以上,里面便会生长一些微生物。

生态瓶 实验报告

科目生态学实验姓名*** 系年级2011级生物基地 学号*** 日期2013.05.31-06.19 同组者*** “生态瓶”实验报告 【科学原理】 生态瓶是一个密封的生态系统,就像地球一样。 生态瓶由透明的玻璃球体组成,内有小鱼、藻类、细菌、经过滤的海水、Gorgonia、小石及空气(Gorgonia 是无生命的树枝状物质)。 生态瓶中的小石代表地球的土地,有约三分二的水及三分一的空气,能量来源同样是阳光,当然还有生命:鱼、藻及细菌。Gorgonia 及小石为微生物提供藏身处,免被小鱼所吃,也为细菌提供生长地方,让其能作分解者分解生态系统中之废物。 生态瓶是密封的,因此不能加入任何食物或气体,唯一可进入系统的是光线,整个系统也是靠光线作能量推动的。 生态瓶内进行的生态循环代表着简化了的地球生态循环。 在生态瓶内,小鱼以绿藻为食,吸收绿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得以生存。绿藻则依靠自身的叶绿素,利用阳光、水和小鱼呼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时放出氧气。小鱼排出的粪便由细菌分解,分解后的粪便正好是绿藻的肥料。两者相辅相存,得以长期生存。因此,生态瓶内的食物及气体皆可以不断的循环使用。 【材料用具】 1.矿泉水瓶(玻璃瓶更好):无色透明; 2.水:自然环境中的湖水(或隔夜的自来水); 3.沙子和碎石; 4.水草; 5.水生小动物:鱼虫若干、螺数只(种类未知)、孔雀鱼一只、斑马鱼一只。【制作方法】 1.瓶子的准备 准备一个无色塑料瓶,第一次使用时,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但不能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因为用这些化学物品洗涤后,塑料瓶上会有肥皂等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可用热水洗涤,必要时可加一些小苏打。2.在瓶底装入一层沙子和碎石,并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取一些沙子和小石子,然后用自来水冲洗,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脏物质,然后铺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 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把自来水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晒两天以上,里面便会生长一些微生物。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2.docx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重、难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屮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家严谨 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李方法及李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徼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増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歩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徳“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4分钟)1.什么是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生活 在生物圈的哪些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 件? 3 ?什么是栖息地? 4.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进 行思考后独立回答。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 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过渡:生活中,尤其是天气温度

创设 情境 激趣 导入(3分钟)较高时,我们吃剩的饭菜放置时间久 了,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你认 为食物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的原因是 什么? (图片展示:霉变的馒头、腐败的饭 菜等。)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 就已经证实食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 的,并且在此Z前人们普遍相信一种 所谓的“口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使 食物变质的微生物是由食物自身产生 的,如:腐尸生蝇蛆,包括17世纪的 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种学 说。但是,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 不相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 那么,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真正 是从哪儿來的?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 法探究这一问题的正确结论呢?带着 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三节生 物学的探究方法。 生1:不能,饭菜可 能会变质了(变酸 T)o 生2:食物中可能滋 生了大量微生物,导 致食物变质。 学生对使食物 变质的微生物的来源 产生兴趣,有强烈探 寻结果的欲望。 以“自然发生说”与学生 当前的认知矛盾激发 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 的欲望。 展示目标(2分钟)首先引导学生自读学习目标,识记了 解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自读目标,识记了解 本节主要内容。 闱绕目标进行学习。

密闭生态瓶实验报告

“密闭生态瓶”实验报告 【材料准备】 1.玻璃罐瓶:无色透明; 2.水:自然环境中的河水(或隔夜的自来水); 3.沙子和碎石; 4.水草; 5.水生小动物:小金鱼一条。 6.水生微生物:细菌等。 【制作方法】 1.瓶子的准备 准备一个无色透明玻璃罐瓶,第一次使用时,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可用热水将其洗涤干净 2.在瓶底装入一层沙子和碎石,取一些沙子和小石子,然后用自来水冲洗,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脏物质,然后铺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 3.在瓶子里‘种’上几棵水草 将从河里采回来的水草用谁冲洗干净后,将其根部插入沙子中,确保水草保

持存活。种上水草的生态瓶一般要等待几个小时的时间,让水中的一些浑浊物沉淀下来,再开始放进水生动物。 4.放入水生小动物 将玻璃瓶中加满澄净过的自来水,然后在瓶中放入一条小金鱼。大多数鱼都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鱼被突然换到不同水温的水中后,容易死去。因此,将鱼放进生态瓶也是有讲究的。可以在原来鱼所在的水缸中放进一个塑料袋,将鱼转移到这个塑料袋中,然后连水连鱼一起转移到生态瓶中。 5.封闭生态瓶 将生态瓶的瓶口密封,然后将生态瓶放在阳光充足且阴凉的地方,要避免阳光直射。

体组成,内有小鱼、水草、细菌等微生物、经过过滤的河水、小石子、沙子及空气。 生态瓶中的沙子和小石子代表地球的土地,有约三分二的水及三分一的空气,能量来源于阳光,当然还有生命:小金鱼、水草及微生物。沙子和小石子为微生物提供藏身处,让其能作分解者分解生态系统中之废物。 生态瓶是密封的,因此不能加入任何食物或气体,唯一可进入系统的是光线,整个系统也是靠光线作能量推动的。 生态瓶内进行的生态循环代表着简化了的地球生态循环。在生态瓶内,小金鱼以水草为食,吸收水草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得以生存。水草则依靠自身的绿叶,利用阳光、水和小金鱼呼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养分,同时放出氧气。小鱼排出的粪便由微生物分解,分解后的粪便正好是水草的肥料。两者相互依存,得以长期生存。因此,生态瓶内的食物及气体皆可以不断的循环 使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三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的活动“制作生态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制作生态瓶》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本实验是基于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三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的活动“制作生态瓶”的拓展设计。 二、实验器材 小铲子、棉签、3L透明玻璃瓶、感应温度贴、过滤棉、手抄渔网、大烧杯。 陆地生态瓶:洗净河沙、种植土、腐木(树皮或树干)、苔藓、小型植株(连 土一起移植,防止伤到根)、小型动物(蚂蚁、蚯蚓、蜗牛)。 淡水生态瓶:洗净的河沙、过滤的河水、小石块、水草、田螺、小鱼。 海洋生态瓶:洗净海沙、过滤海水、海葡萄(海藻)、小贝壳、蛤蜊、钉螺、 扇贝。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的八年级下册生物书进入到第八单元后,着重介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强调生物依赖一定的环境。在学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后,教材提出了“制作生态瓶”的活动,通过制作生态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锡溪学校地处惠来县仙庵镇锡溪村,是一个纯农业山村,学校虽实验条件有限,但仙庵镇全镇属沿海丘陵地形,依山傍水,拥有长达22公里的海岸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乡土资源丰富。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但在进行第一次实验时,学生自主制作的生态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缺点: 1、生态瓶成分不全,瓶子里只有一根水草和一条金鱼,金鱼很快缺氧;

2、生态瓶里淤泥太多,昆虫没有栖息环境,瓶壁污浊,很难观察瓶内生物的状态; 3、有学生不了解生物的习性,将海螺、海虾放入淡水,造成了生物的死亡。 创新要点:鉴于第一次实验的失败,不少学生提出要对生态瓶做出改进,以达到更好的实验结果。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实验“制作不同类型的生态瓶”。最终经过师生讨论,根据课本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决定制作陆地、淡水、海洋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瓶,拓展了实验内容。 受第一次实验的影响和启发,学生在第二次实验中,对材料进行了改进,比如淤泥中有太多的微生物,会消耗瓶里的氧气,改成冲洗过的沙子,既能为微生物提供生活环境,又不会造成污染。海水和河水经过过滤后才加入,减少浮游生物的引入,田螺繁殖能力太强,应控制加入的数量。不同类型的生态瓶,加入的生物经过多次讨论和筛选,不仅考虑到生态瓶的组成,还考虑到生态瓶的美观性,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还使用感应温度贴实时监控生态瓶的温度。 有学生提到五年级科学课本也有“制作生态瓶”的活动,于是增加向五年级学生展示和介绍生态瓶的活动,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学习中教学相长的乐趣。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强,参与度高,积极参与共创最优实验方案。从发现问题、选取实验材料,设计生态瓶,再到实验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理性思维,实现了在教材基础上的深度学习。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一)实验原理 生态瓶模拟的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瓶子采用透明密封的玻璃瓶,唯一可进入系统的是光线,整个系统也是靠光线作能量推动的。瓶中包含非生物环境(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等)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中的植物从无机环境中获取水分和二氧化碳,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和制造有机物,供给其他生物。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光合作用,粪便被微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6个实验)复习问题汇总

人教版生物选修1(6个实验)复习问题汇总 上传: 李燕更新时间:2013-6-8 21:12:24 一、果酒、果醋的制作 【知识点】 1.材料:冲洗后除去枝梗的新鲜葡萄 2.发酵用具要清洗并用70%酒精消毒 3.发酵条件控制:装入葡萄汁后要密闭;发酵瓶中要预留1/3空间;温度控制18-25度,时间控制10-12天; 4.果醋制作过程中,温度控制为30-35度,时间控制为7-8天 5.用带盖的瓶子制葡萄酒时,每隔12小时将瓶盖拧松一次目的是:既放出CO2,又防止空气中杂菌侵入. 【问题】 1.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答: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提示:需要从发酵制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例如,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3.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答: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4.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答: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将酒精变为醋酸时需要氧的参与,因此要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 5.分析此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

答: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其作用类似巴斯德的鹅颈瓶。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二、腐乳的制作 【知识点】 1.腐乳营养价值高的原因: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含水量为70%的豆腐适合做腐乳 3.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时,随着层数的增高而增加盐量的原因:越接近瓶口,杂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 4.腐乳外面一层”皮”是怎样形成的: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它能形成豆腐的体,使腐乳成型, 对人体无害. 5.影响微生物繁殖的因素:酒、盐、香辛料。 6.盐的作用:析出豆腐中的水;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7.控制好材料用量: (1)控制用盐量:盐浓度过低, 不足以抑制微生物,豆腐变质;浓度过高,影响豆腐口味. (2)酒的含量控制在12%左右,含量过高,腐乳成熟时间会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导致豆腐变质. 8.评价腐乳汁做成功的标志:色泽一致,味道鲜美,咸淡适宜,无异味,块形整齐,厚薄均匀,质地细腻,无杂质。 【问题】 1.你能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 答: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在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2.王致和为什么要撒许多盐,将长毛的豆腐腌起来? 答: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豆腐腐败。 3.我们平常吃的豆腐,哪种适合用来做腐乳?

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测试题及答案

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先自读课本5—6页,后依次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有:神创论、____________、化学起源说、特创论等。现得到公认的是化学起源说。 2、雷迪的实验就是一块肉不接触苍蝇,一块肉_____________. 结果:与苍蝇接触的肉上出现了______,不与苍蝇接触的肉上______________. 雷迪实验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迪实验的结论是:肉上产生的蛆与________有关,是_________产生的,产生的后代幼体。(_____不是自然发生的)。[知道?蛆是苍蝇的幼虫时期,苍蝇是由蛆发育成的,蛆又由受精卵发育的。] 雷迪的实验思想是:做_____个实验对照(对照实验),得出结论,证明问题。 3、现在来看,尼达姆的实验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_______________. 4、下述分析尼达姆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 失败的原因是:实验不严密、不严格,有未考虑到的因素,未真正达到将瓶中的营养液与微生物隔离开。(微生物很小,肉眼看不见,到处都有,空气中有,瓶壁内有,软木塞上有,羊肉汤煮沸时间短,里面有未被杀死的原来微生物等,所以他实验失败了,得出错误结论,而不是正确结论。)5、下述关于巴斯德实验的叙述,正确吗?__________ 巴斯德实验对比尼达姆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巴斯德做法达到了真正将瓶中的营养液与微生物隔离开了。 6、关于斯巴兰扎尼的实验 (1)、A与C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与__________有关。[瓶内肉汤污染与______________无关.](A、C瓶中煮沸时间短,都已含有未杀死微生物) (2)、A与B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肉汤污染与____________无关.[而与___________有关。](有细菌通过软木塞进入瓶内肉汤。) (3)、A与D能否形成对照,得出结论?___________, 有两个条件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怎样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4)、C与B能形成对照?__________ (5)、C与D能形成对照?__________结论是:污染与未污染与_____________有关。(煮沸时间短,原有微生物未被全杀死;煮沸时间长,微生物都被杀死。) (6)、B与D对照结论是:污染与未污染与___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_____可能有微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则微生物无法通过。) 7、根据答案内容写出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赞同,因为(1)空气中本身含有微生物(空气中微生物自己繁殖出后代,不属于自然发生)。(2)存在不需要空气的微生物。 8、斯巴兰扎尼的实验是证明微生物是不是自然发生的。()但他的实验设计中最好应允许肉汤接触空气,但空气必须是无菌的,不能带进去细菌。(做到这样的实验条件不容易想到,斯巴兰扎尼未做好)。巴斯德做的巧于斯巴兰扎尼吗?他是怎样做的? (阅读课本8—10页,完成下面2题) 9、科学实验的方法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池塘水中常见的单细胞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充)实验设计的原则有:(1)科学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3)单一变量原则(4)可重复性(5)对照原则(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等)(6)简便性 二、知难知易知重点:

生态瓶实验报告

篇一:“生态瓶”实验报告 “生态瓶”实验报告 一、制作生态瓶 材料:2500毫升的可乐瓶、剪刀、粗沙、细石、纱网、水草、绿藻、两只水蜗牛、胶皮 1、把2500毫升的可乐瓶子用热茶清洗后,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 2、把一些粗沙和细石铺在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3、把冲洗好的粗沙和细石均匀的铺在可乐瓶的底部 4、将自来水静止放置24小时,再放入瓶子中 5、待隔夜水放好后,再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6、将少量的绿藻放入瓶中 7、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子中8、最后,用胶皮将可乐瓶子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9、将瓶子放置于阳光充足且阴凉处 二、生态瓶制作根据利用隔夜水,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自来水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取用一些粗沙或细石来代替淤泥是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细菌,会很快的使密封瓶中的水质受到污染,从而减少瓶内生物的生存时间。 这些沙砾的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而使水草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可以从水蜗牛的排泄物中获得。水草和绿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瓶内生物。 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而瓶子内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可以从蜗牛的粪便中获得。三、观察情况 第一天: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切正常 第三天:发现绿藻生长过多,于是减少日照时间,控制其发展第四天:水开始浑浊,发现瓶子内壁部有胶质状的卵第五天:水依旧浑浊,知道胶质状的卵是水蜗牛的卵,知道养不长了,处于人道主义将其放生……四、问题与困惑 如何保持生态瓶内的水质清洁? 如果生态瓶内的水质可以保持清洁,我的生态瓶可以做很久呢!我上网查了一下,有说可以用过滤器的,我不知道怎么样用。我爸爸说,过滤器是用来过滤固体的。 植物生长环境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5年10月调查地点:自家室内调查内容:蒜苗的生长情况调查人:潘放调查记录: 调查结论: 植物所在的生存环境里,如果水分较多,那么它就会生长得较快,反之,如果土(既养料)较多,那么植物会生长得更为健康。 蒜苗是一种生长的比较快的植物,但很多植物需要3到5年才能长出叶子,如龙血树和银杉。上表中的土代表土地和沙漠,水则代表沼泽、湖泊及海洋。 植物与环境 科学实验报告:前期工作 实验人员:王祖祺、高斯洋、王碧琳 主题:植物与环境实验日期:2005年9月26日实验计划:1、清楚植物的名称; 2、调查植物的生存环境:①看泥土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②植物是否需要阳光; ③植物需要在阴凉的地方,还是在燥热的地方;④要浇灌多少水;(是否需要充足的水分)⑤浇水时,是要往页上浇水,还是往根部浇;⑥植物生存的周边环境的温度大概是多少。具体实施方案:(与上面相对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