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日益发挥着主导作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是党中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因此,在21世纪,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国,就必须大力发展本国的跨国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跨国公司。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国际化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迅速

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920.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累计达329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064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金额累计达52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8亿美元,派出各类劳务人员累计达419万人;对外设计咨询合同金额累计达37.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2.2亿美元。在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序中,中国的跨国公司占了一半,中国已成为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家之一。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及区域分布广泛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已从一般的贸易服务、餐饮、简单加工、航运等领域逐步拓展到包括信息产业、交通运输、生产制造、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金融保险等在内的国民经济各领域,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多元化格局。境外投资产业重点与国内经济发展需求联系更为紧密。投资区域从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到包括亚太、非洲、拉美在内的170多个国家与地区。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除以设备、技术、外汇投资等为主的传统异地投资方式之外,还逐步出现了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BOT等更为灵活的投资方式。尤其是跨国并购作为实现企业全球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现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统计,2007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86.69亿美元,相比2006年的90.89亿美元,增长了105.4%。

4、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类型

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为代表的外贸专业

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具有市场信息灵敏、业务渠道稳定、融资便利的优势,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营销网络,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以首钢、海尔、联想、格兰仕、TCL、康佳股份等集团公司为代表的新兴生产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具有外贸经营权、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研发能力,在国内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以五大专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大型金融保险公司,专业化程度高、资金雄厚、经营规模大、信誉好,正向金融和非金融两个方向发展,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结合,形成金融性的跨国公司;以东部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中小型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但也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5、中国跨国企业属于后发展型

加入WTO之后,中国享有了世贸组织成员国的最惠国待遇,许多国家原有的垄断行业市场逐步开放,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中国跨国公司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国际贸易壁垒的重点正在向技术壁垒转移,阻碍着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即使中国企业进入了国际市场,其他同行业跨国公司也已存在,且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主要从国外引进,技术依赖性强。

二、我国跨国公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占55%,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这说明中国的跨国公司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

1、海外投资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一些高技术产业,比如航天航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在现代跨国公司中逐步成为支柱产业。而我国企业在科技方面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因此,尽管我国的跨国经营投资范围广、涉及行业多,“十五”期间也陆续建设了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对外承包工程也向EPC总承包、BOT等更高层次发展,大项目逐渐增多,技术含量逐渐提高,但以贸易性企业及资源开发和加工企业为主的初级格局尚未有根本改观。中国最大海外投资企业的主要投资都集中于资源开发和制造加工业,如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投资1.12亿美元与澳大利亚合资建立恰那铁矿,首钢总公司斥资1.2亿美元收购秘鲁铁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通过中信加拿大公司与加拿大鲍乐公司、巴瑟斯特公司联手收购了塞尔加纸浆厂等,这些都表明资源开发业仍是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层次和转换速度都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业分布为:资源开发(林业、矿业、渔业)、加工制造、交通运输、建筑承包、医疗保健、旅游服务等领域。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大约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过渡时期,因而尚未形成直接投资的产业体系。

2、海外投资宏观管理体制滞后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严重滞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由于宏观管理的无章、无序,造成资本投入失控,加之财务制度、经营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海外企业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海外企业监管制度不健全,造成了内部风险管理的失控;海外投资立法工作显得滞后和单薄,尤其是海外保险与保证制度,在许多方面甚至还是空白;海外投资在体制上仍然带有浓厚的部门和地方所有的行政隶属关系的色彩。国内跨国集团的上级主管部门(部门或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仍保持高度控制。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体制性障碍仍然是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政府对企业投融资、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市场活动采取审批制,过细的产权和人事管理,在部门与地区利益的驱动下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收购、兼并,进行行政干预等,凡此种种,严重影响跨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3、海外投资规模不大

据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透露,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球FDI的0.5%,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仅占国际工程发包额的2.1%,在外劳务人数仅占国际劳务市场的1.5%,“走出去”的规模仍然偏小。投资项目仍以中小型为主,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额虽然已经由2002年的281万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448万美元,但与发达国家海外平均投资额约600万美元、大型跨国公司平均投资约6000万美元的规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因此我国的跨国投资整体水平偏低,规模不大资本不足,尚未形成明显的战略优势,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境外的扩张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4、海外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中国海外投资,在行业结构上,贸易型投资企业比重偏高,制造业投资企业比重才刚刚过半,在地区结构上,投资遍及五大洲168个国家和地区,虽然投资的区域比较广泛,但对外投资的46.8%集中在港澳地区,其次是北美,占13.7%。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明显偏少,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市场布局上的战略意图、战略层次有待进一步凸显;投资方式虽然已经由“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但经营方式仍比较单一,作为跨国经营中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并购,实施的频率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数据,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到6870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投资达4410亿美元,所占比重高达63.6%。但目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中新建方式约占78%,而以收购、兼并方式建立的企业仅占22%左右。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首先是缺乏全球化的理念和国际化的思维,以及缺少跨国经营和管理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讲,国际化人才是我国跨国企业最稀缺的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