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任何一种能使大家都能认可,并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基本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在某种特定的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
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要想使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都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它的优质的遴选和优化的设计必不可缺。
在这方面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明确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的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
它给我们明确地提出了三点,即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⑶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这三个方面充分说明,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不仅要学好能够适应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还要能够让学生做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活动。
因为这一教学目的是一个标尺,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要以这个目的为标准来检查、评估和衡量。
所以,数学教师只有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目的,用好教学目的——在整个教学过
程中,经常不断地以此来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加以检查、评估和衡量,才能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学习成绩“百尺竿头,更进一尺”。
二、掌握学生心理,鼓励学生独创
学生一旦进入中学,其心理特点也就跟小学时大有不同。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比小学生更好,在想象力当中,有意想象占据了主要地位,且趋于现实化和创造性。
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学生的这一优点,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运用一切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自我研究的空间,给学生创建一个集体讨论的平台,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又因为这一阶段,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露性,所以,我们一定要鼓励他们积极且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即兴回答问题。
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敢于质疑,挑战权威,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只要他们对每一个问题能够拿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犯些小错,也无关紧要,人类就是在犯错、改错中成长壮大起来的。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积极地鼓励他们创新,他们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他们的颇具独创意识的个性,才能得以形成。
三、教学分层递进,实现教学成功
伸出手指瞧一瞧,十根手指不同长。
再看我们全班的男女生,个子高矮不相同。
在整个地球上,在整个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差
异是与地球同生共灭的,也就是说,只要有地球的存在,只要有人类的存在,人与人的差异总会存在。
的确,由于学生的天赋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个人的经历不同,那么差异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而现在,特别是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今天,有的教师为了追求绩效,竟然还仅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这一标准来衡量学生能力的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这是十分有失公允的。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承认学生差异的现实体现。
事实上,尽管有些孩子十分努力,时间抓得也特紧,甚至做作业用的时间比那些优秀生多出2-3倍,但学习成绩总是那么不能尽如人意,永远进入不了优秀的行列,有时还有可能排在末尾。
对这些孩子来说,教师总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衡量学生,很显然是不公平的。
分析一下我们的学生:有的善于观察,他的感性认识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有的善于思维,他的理性认识更好,但他的想象能力欠丰富;有的善于动手,他的手上有“绝活儿”,可他的基础知识较差。
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首先敢于承认学生的差异,敢于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而尊重学生的差异,能对自己的学生做到区别对待。
在最基本知识的掌握上,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要求有的学生做到“知其然”;有的学生不仅做到“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要能有所创新;有的学生则只要能模仿即可。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就要给学生设计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完成预定学习的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不求“横向”(生与生相
互之间)整齐划一,但求“纵向”(个人的原有基础)有所提高,要有使课堂教学“人人得以成功”的理念。
只有对学生差异了如指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才能采用“不同起点,相应步子,多方活动,双向反馈”方式组织教学,才能保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开展合作交流,完善学生认知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方式。
它要求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先在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达成共识。
后在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这样就能达到教学上的互动、互促。
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思维交流的过程,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分享获得成功的喜悦。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四点:1.分组合理。
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人数搭配要合理,通常是6个人左右;水平合理,把学生的能力分成不同层次,合理搭配,做到组合最优化。
2.布置任务合理。
是指布置的探究任务,内容不能过深,也不能太浅。
3.评价标准合理。
是指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评价要恰当,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多表扬、少批评,以激励为主,要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4.教师要适时参与。
是指教师要适时参与到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知识探究中,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巡视、检查学生对问题的交流解决情况,又能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
以便给予适时的引导、点拨,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完善学生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