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公共性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摘要]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危机沟通。当今时代,随着传媒产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公共性危机传播已经成为决定公共危机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政府、大众传媒和公众在公共危机传播中起主导作用,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共生体。本文侧重研究政府,大众传媒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围绕三者关系的目前是什么状况,危机从何处而来,如何看待三者之间这样的关系。并通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得出结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恶性循环和低水平的均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媒体的管理上存在缺陷是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通过改革政府的管理方式来重新建立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的良性循环。于此同时,可以看出通过公共性危机的传播来分析政府行为是非常必要的,能从中能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关键词]危机传播;媒体;政府

目录

摘要................................................................................................I 关键词................................................................................................I 目录..........................................................................................II 一、公共性危机传播的概念 (1)

(一)明确什么是社会常态 (1)

(二)公共性危机传播的祸因 (1)

二、危机传播中媒体的重要作用 (1)

三、危机传播的原因和特性 (2)

四、政府在化解危机中的作用 (3)

五、危机传播中政府形象建设 (4)

(一)通过信息公开塑造政府诚信形象 (4)

(二)通过指挥和组织处理危机来塑造政府服务形象 (4)

(三)通过理性处理治理来塑造政府责任形象 (5)

六、危机事件中政府、媒体与民众应达成良性互动 (6)

(一)政府和媒体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危机 (6)

(二)政府新闻发布注意与民众知情权、话语权的利益协调 (7)

(三)民众主动获取信息,提高自身素养 (7)

七、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一、公共性危机传播的概念

公共性危机不同于误解性危机、事故性危机、假冒性危机和灾害性危机,根本区别在于公共性,即其指向对象是特定区域的所有公民,每个人都是危机侵害的对象。公共性危机容易引发民众恐慌,造成社会动荡。因此,处理好不期的公共性危机,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分为自然灾害、人为危机、在自然灾害基础上的人为危机。在公共关系中,危机传播被认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指企业、组织或政府面对危机事件所采取的旨在减少危机损坏程度的沟通信息、树立形象的公关策略。[1]

(一)明确什么是社会常态

要了解什么是公共危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社会常态,社会常态可以界定为社会秩序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状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个人、团体、组织、企业、社会等都会遭遇危机的发生,但公共危机对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公共安全产生更大的危害和影响。

(二)公共性危机传播的祸因

公共性危机传播的祸因主要有六种,分别是自然灾害(包括火灾、风暴、地震、洪水)、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恶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疾病传播(即公共卫生问题)、自然环境恶化。公共性危机的实质是危及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生存空间,侵犯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无法根除这六种祸因,难免就会遭遇公共性危机。处理好公共性危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幸福指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危机传播中媒体的重要作用

在危机中,媒体的作用就在于按照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媒体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它既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既引导公众,又需要满足

公众需求。媒体一方面代表公众时刻关注、监视危机处理的进展,另一方面,又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达其声音,树立其形象。媒体的这种特殊地位也使它在危机传播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特大级地震,我国的各大媒体快速报道了此消息,并在后续进行了全面、持续的追踪报道。打开电视,所有频道都紧紧集中于震区的声音;开打报纸和网络,关于震情和抗震救灾的文字和大幅图片,充满着大部分版面。四川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每天举行新闻发布会,报道当日灾情和抗震的最新情况,并毫无保留地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震区危机报道和信息发布如此公开、透明,达到国内传媒前所未有的程度,让全国、全世界人民对此次灾情有了更加真实的了解与认知,担当起了媒体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地震突发时,成都市民从各自楼房或办公室惊慌失措地跑出来,迫切地想要知道灾难的根由和亲友的安危,却绝望地发现拨不出电话,站在马路中央的人们发现自己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此时,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突然响起,有人想到了用手机收听广播,随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收听收音机,这是灾后人们首先能够接触到的媒体,电台周围迅速聚集了大量渴望获得信息的人们。紧接着,有人发现,尽管电话打不通,但用手机上网不受影响。于是获得地震报道的方式又多了网络这种频道。此外,广播电台还充分发挥互动性和服务性,在地震发生后的数个小时,广播电台承载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寻人和传递求助信息。正因为有了广播,信息才得以传递,恐慌才没有蔓延。

随着网络和媒体的不断涌现,广播媒体越发局限和萎缩。但正是由于传统的权威地位,它在正常通讯中断的及时性、无线和广泛的覆盖性,以及手机收听广播的便携性,广播在这次突发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广播媒体的发展,我们可以从这次危机传播中得到启示:找准媒体的特征和定位,任何传播渠道都有自己特定的存在价值。

三、危机传播的原因和特性

在人类历史上,公共危机的出现是难于计数的,而且危机的传播在不同的时期、地域形态和方式也存在差异。这使我们在研究公共危机中信息传播“失衡”问题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在这里,我们主要以近年来中国发生的种种公共危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存在的信息传播“失衡”现象。从信息传播的主要因素来看,公共危机中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