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意义和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意义和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和国家未来的信仰及其凝聚力和软实力。
认清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深远意义,反省我国目前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引言
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他们正处于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不仅是面向未来的一代,又是我们国家的精英群体。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个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主流信仰的强弱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
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的历史使命,他们的信仰状况需要特别关注,并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及教育引导,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具有极大的科学意义。
一、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意义
什么是信仰?《辞海》给信仰下了一个定义: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从根本上说,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的意识形式。
从大学生个人的价值来看,信仰的缺失,犹如在茫茫的大海航行中迷失了方向的小船,找不到幸福的彼岸在哪里,“心归何处”的绝望情绪随之而生。
从民族的发展来看,信仰的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民族凝聚力,怎能确立起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艰难转轨之中,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撑,没有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追求,社会如何和谐,民族何以复兴,国家如何富强?
(一)树立正确信仰对大学生个人的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性的群体。
从年龄上看,他们已进入青年期,思想敏锐,可塑性强,正是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从个人素质上看,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与判断力,容易学习到、感受到并接受到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他们的信仰正处在由崇拜泛化向信仰选择过渡,由低层次的非理性信仰向高层次的理性信仰发展这样一个阶段。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十分关键。
1、信仰是人生的动力和源泉。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2、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人的精神世界犹如一座大厦,缺少支柱就会倒塌,树立正确的信仰有益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精神风貌。
3、树立正确信仰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
树立正确信仰是培养大学生完美健康人格的需要。
(二)树立正确信仰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一百多年前,国人梁启超写下激情飞扬的《少年中国说》,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关切道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信仰,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会偏离方向,最终无法实现共产主义。
2、树立正确信仰是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手段。
3、树立正确信仰是抵制和反对各种非科学信仰的必要保证。
二、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信仰的现状
改革开放开放以来,特别是当前,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受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各种矛盾冲突的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信息全球涌动,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呈现。
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尚不成熟,在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加速汇集、漂流和冲击下,他们的信仰开始矛盾和迷茫,部分大学生信仰危机也因此而产生。
所谓的“信仰危机”并不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所特有的,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信仰危机”并不意味着也不可能是社会主导信仰或时代精神的缺失,而是说,人们对原有的主导共同信仰的态度有所动摇、削弱,以至于诱发困惑或迷失的社会心理。
应当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不仅仅表现为各种思想、观念的平行排列,更多的是传统的、转型的、西方的各种古往今来的思想的立体交错和叠加。
如我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西方的宗教、科学、人权思想等等。
根据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66.1%的大学生信仰“实用主义”。
比如在回答“你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的问题时,64.5%的人选择了“事业成功,生活满意”,只有1%的人说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在回答“学习动机”问题时,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将来找份好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实现自己的价值”、“提高能力、完善人格”,仅有9.7%的大学生选择“报效国家”。
37%的人求职时看重“是否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29.4%的人看重“经济收入”,13.8%的人认为“专业对口”更重要,仅有8.3%的人回答“祖国需要”。
信仰危机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流信仰模糊化、边缘化。
诸如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肯定,他们更加青睐西方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
2、信仰功利化、世俗化。
市场经济不断刺激着人们物质欲望的膨胀,一些人的人生信念和价值取向逐渐失去了真善美,将生活中一切市场化、物质化。
另外,当代大学生也处在考研、求职等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这些使大学生不得不直面事关自身前途命运的现实问题。
3、信仰的个性化、多元化。
最突出的表现是主流信仰有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趋向。
信仰变得多元且具有个性特点。
4、信仰的非理性化、去本土化和“西化”。
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信仰非理性化明显;本土文化意识淡薄,西方文化抢滩校园。
例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颇受大学生们的喜爱;与此相反,中国的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则遭到冷遇。
(二)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出现上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它不仅与转型期的现实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高校的教育体制、管理体制有关,也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有关。
1、内因
大学生身心发展状态是信仰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
大学生处于未完全成熟又渴望成熟的时期,但是他们年纪轻,人生阅历较浅,人格塑造不够完全,对一些错误思想辨别能力不强,易受环境影响。
由于社会情境的多变和社会认识能力有限,他们在分析、认识社会情境时无法准确把握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及利益,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后果往往缺乏明确的意识。
2、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转型是主要外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信仰属于上层建筑,当一国的经济基础发生变更时,作为上层建筑的信仰必然会受到影响。
我国当前正
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生活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由于变革中的社会节奏加快,出现了许多人们无法把握的不确定因素,如无序竞争、腐败以及社会分配不公,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日益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
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态势,对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容易导致在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困惑。
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落差,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困惑、迷茫的情绪。
3、国际环境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社会主义即将胜利的基础上的”。
然而资本主义并没有灭亡的迹象,反而好像更加繁荣。
1989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东欧各国发生巨变,走上非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再坚持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动,给中国原有的共产主义信仰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学生从历史中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是否正确,能否实现,于是就产生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
另外,西方的文化霸权,也给大学生信仰造成了很重要的影响。
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文化霸权,通过各种渠道向我们传输他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宣传色情、暴力、民族、宗教分裂主义等,都会对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思想混乱、价值转向、道德失范,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动摇。
4、学校原因
高校信仰教育与实践脱节,“两课”教育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据调查近八成学生对“两课”的看法是“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应调整改革,以适应时代变迁”。
大学理应是追求知识创新、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
而当代在校大学生在面对考研、求职等残酷竞争的事实现实,他们选择往往是现实的,对大而空的共产主义理论及其思想道德教育不感兴趣。
这种教育体制和大学生现实的选择相脱离,不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
因此,为回应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要求,学校道德信仰教育应重新定位,让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
另外,盲目地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教书而缺失育人成了一些大学的现存的通病。
5、家庭原因
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制定和实施,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因此,很多父母很自然地将过多的爱给予子女,甚至可以为子女的良好成长和教育做出牺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子女铺设好未来的道路,或者向子女灌输功利主义、个人本位思想,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升官发财、明哲保身等等,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子女。
一个缺失信仰的家长与社会如何能用信仰的高贵感、神圣感去教育影响学生?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转轨期,社会上存
在的一些矛盾和不合理现象也会影响到家庭教育,所以家长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牢骚、不满评论,都可能会动摇孩子的共产主义信仰。
6、党内腐败是导致信仰危机一个重要原因
腐败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一些领导干部抵制不了金钱、权势及美色等各种诱惑,思想作风走向腐化,这不但未能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榜样,而且污染了大学生纯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益于大学生正确信仰的树立。
另外,中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国家,这是滋生迷信思想的一个温床。
封建社会的迷信思想对于脱胎于它的新社会不可能不产生影响。
这些原因都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
三、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事业的建设者,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并对此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前途,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信仰于成长的各个阶段
正确信仰的培养和树立,对人的各个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1、正确信仰的教育和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人们常说“三岁看到老”,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童年时奠定的思想行为模式和性格特征等将影响着人的一生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所以,正确信仰的教育和培养应从娃娃抓起,并不是没有道理和科学依据的,相反,这一点很值得提倡。
2、上大学之前的学生阶段
大学生上大学之前的学生阶段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正是学生身体成长、思想未定型时期,可塑性很大,他们对未来奋斗目标的设计与这段教育有很大关系。
3、大学阶段
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要注意两个特点:一是大学生普遍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应注意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特点。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精神需求状况采用不同内容、不同方式。
例如,大学一年级学生较高年级学生来讲思想还不够成熟,情绪波动大,以情带教效果可能会更好;而高年级学生理性思维发展迅速,思想较成熟,因此,理性的阐述加之以情感的感染,培育效果会更好。
价值澄清法、辩论法等方法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大学生自己在比较和辩论中
选择科学的信仰,尊重其人格、尊重其选择,加以恰当的引导,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较好的方法。
总之,正确信仰的培育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家庭、学校、国家和全社会形成合力
家庭、高校、国家和全社会必须通过综合的全方位的有效手段,形成科学的合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信仰。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报告中强调:“人才培养和青少年的成长,不仅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努力,而且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和文化建设,坚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文化对青少年的毒害”。
我们应当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信仰的氛围,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家庭、学校、国家和全社会四者相结合的现代信仰培育新模式。
1、家庭
在家庭中,父母应当加强学习,提高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2、学校
(1)加强“两课”作用。
在“两课”教学中,尤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时代感、针对性和说服力,要找好切人点,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教会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辨别真伪、判断是非的能力;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要学会研究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使“两课”真正成为大学生最喜欢、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不断完善高校的政治课、德育课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可以主题创建活动为抓手,构筑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例如开展“帮困助贫”等活动;可以通过举办兴趣小组、文化活动、讲座等来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引导群体、个体等文化向良性方面发展。
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
大学教育更应体现人的品格与道德教育,其次才是专业教育。
具有优秀人格、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意志力等优秀品质的人才是企业的首选。
从而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具有正确信仰的大学生。
(3)广大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并不断优化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使自己在树立正确信仰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3、国家
国家应当加大教育支出力度,提高教育的软硬件设施。
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尽可能创造最有益的条件。
4、社会
在培育大学生信仰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生活之中,从而更多地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如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和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好的地区参观学习和考察,在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从而树立正确信仰。
在以往的信仰教育中,我们严重地忽视了信仰的主体性和实践生成性,将大一统的信仰无差别地灌输给每一个学生,其结果不但是难有成效,而且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要使信仰教育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人的能动性必须明白不同主体间信仰倾向的差异是由主体的经历地位、需要、利益和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决定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另外,解决一些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也有益于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提供有益作用。
例如党风廉政问题是关系大学生对党和政府是否信任的首要问题,也是关系大学生是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问题。
我们的党和政府,要取得大学生的信任,必须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必须坚决惩治害群之马,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信仰时,就可利用一些有影响的典型事件、典型案例来说话,既有反面的,也有正面的,正反对比,使大家口服心服,从而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进而培育并更加坚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
(三)发挥舆论的宣传的积极导向作用
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指出:“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
我们应当发挥舆论宣传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典型宣传和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地向大学生宣传科学理论,真正使党的路线方政策深入人心,形成广泛的共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从而科学而充分说理去做好解难释疑工作,进而使大学生在释疑中确立起正确的信仰。
同时,还可以通过舆论加强正面人物的榜样熏陶作用,大力宣传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典型人物和其他感人事迹,从而营造出有益于树立正确信仰的舆论环境。
(四)加强心里健康教育
社会转型时期的不稳定及高校扩招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 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问题不容忽视。
如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学习的积极性低落; 自豪感和自卑感交叉互现; 残酷的现实和激烈的竞争等原因产生的心理巨大压力; 巨大的就业压力等使一些学生对前途、命运感到渺茫。
对此, 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五)运用新方式、新思维
在培养大学生信仰问题上,以往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有许多是可以借鉴的,例如我们可以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方面的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教育,把人文关怀同信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正确信仰。
但如
果仅停留在原有的方式方法上,势必落后于时代而使教育陷于弱势。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拓展新方法,运用新方式,开启新思维。
1、利用好网络工具和平台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使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更易于被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所接受。
调查中“你认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最好采用哪种途径”,35.87%的学生选择了网络、大众传媒。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努力发掘它的潜力,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开辟一片新天地。
2、树立正确信仰的新思维
在培养大学生正确信仰时,做到如下三者的结合:(1)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注重大学生个体信仰和社会需求的结合;(2)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3)政治性与公众性相结合。
承认个体、个性及自我实现的价值的同时,积极寻找传统文化、国家利益和个性发挥的结合点。
从而让大学生信仰成为实现个体发展和国家进步不断互动前进的精神纽带和无穷动力。
结语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它具有激励斗志、催人奋发、增强社会凝聚力等功能,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信仰树立的前提和基础是信仰主体对一些思想观念的自由选择和认同内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少发号施令把某种信仰和价值观强加于大学生,而应尽可能多地告诉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标准和方法,在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信仰。
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希望广大青年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这就要求大学生时刻牢记新时期青年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地担当起时代的重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成为拥有正确坚定信仰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