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及修改反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声音的产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找声音,谈感受:

课前播放一段音乐。

谈话:刚才一曲优美的音乐,把大家带进了课堂。

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正是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多姿多彩,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听一听这是些什么声音。

(电脑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

师: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了这些声音?

(学生回答)

(以上环节,通过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师:那么,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2、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师: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那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疑问?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你们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孩子,对于这些疑问,只要大家积极地去探究,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过程一: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同学们已经听过了很多种不同的声音,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你大胆猜想一下。

(学生猜想)

师:你们都是敢于大胆猜想的好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回答利用实验

活动过程二:实验验证

师: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你们都准备了什么材料?

(学生汇报自己准备的材料)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音叉,看老师怎样让它发出声音。用小锤敲击音叉顶端的侧面。

(教师演示,学生演示)

师:你们觉得实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实验的时候要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探讨、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注意听一听每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这种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思考一下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的

(实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

活动过程三:汇报总结

师:你们想不想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学生答:想)

请你告诉同学们你利用了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物体在发出声音时,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演示各种物体振动发声实验。

师提问:谁在发出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平常,我们敲鼓的时候不容易观察到鼓面在振动,当我们放上米粒再敲时,就会看到米粒在跳动,米粒跳动是由鼓面的振动引起的。说明鼓面振动发出声音。

师:从这几个实验我们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板书:振动)

活动过程四:怎样让声音停止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乐器?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件乐器,它叫镲,看老师怎样让它发出声音,接下来同学们想办法让它发出的声音迅速消失。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了。

(以上实验汇报环节,先是学生汇报“听到了什么声音?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发现?这些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汇报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实验,让学生更清楚直观的观察,突破重点)

三、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还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探究,例如为什么声音有大有小?为什么有的声音粗重,有的声音尖细?为什么有的声音好听,有的却使人烦躁?……课后每个小组继续探究这些问题。

课后把实验材料整理好。下课。

评课综述

一、亮点

1、对科学新《课标》的解读进一步加深,对小学科学的教学规律有了新的认识。重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在学生动手实验中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发现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观察,更好地学习掌握新知。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意识。

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学中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关注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3、教师的学习意识强

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一点,在上课以前,不止一次的同我交流课上问题。一次次的同我讨论教学中的问题。我非常的佩服老师的学习精神,值得我学习。

4、注重了科学生活化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生活即科学,科学中有生活。

5、突出主体,开放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路人,是伙伴。课上,老师们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去探究,教师只是在引导与总结。

二、不足

每次一提起给学生上实验课,学生都会高兴的手舞足蹈,但每次上完实验课,我都会产生一种,教学浮于表面的感觉,主要原因是,实验课上学生情绪高涨,难以掌控,学生只注重实验过程中表面热闹的现象,却很少去动脑思考一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会观察,

不会把现象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借助米粒来观察鼓面的振动情况,学生还没等老师说完,早已经用力的敲起鼓来,有的同学恨不得把鼓面敲破,当我问及你有什么发现时,大多数同学却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我不禁反思,是否平时的课堂太拘泥,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观察,总是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又或者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某些环节设计不利于学生这种发散思维的发展,看来以后的课堂教学,我应该在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和观察的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透过热闹的实验,看清里面蕴含的科学道理。

解决以上问题的建议:

1.任课教师要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只有自觉的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才能把握好课程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好学科特点;局限于浅层的学习或者过分依赖学校、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不能很好的解决根本问题。

2.要进一步开阔思路,创新形式,深入学习任教学科课程标准。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