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辞赋选粹·序言·潘承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辞赋家联合会编纂出版·《中华新辞赋选粹》第一卷·序一/ 潘承祥

一、辞赋源流与并称

一国有一国之民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辞赋,亦谓汉赋,集“诗之整饬、押韵,辞之华丽、夸饰,文之铺排、宏大,骈之对偶、典雅”诸体之美于一身。夫辞,楚骚之别枝之延续也,发轫于辞宗屈原。楚辞注重文辞绝艳、藻饰丰华,而瑰绣奇诞、诡异谲怪,温雅皎朗、深蔚郁赡、广衍浩繁为其征象也者。夫赋,诗歌之分派之变体也,渊源于诗三百篇。汉大赋讲究铺采摛文、体物言志,而铺张扬厉、汪洋恣肆、侈丽闳阔、博腴钜美、旷溢瀚奢乃其特征也者。

具体而论:骚体赋,乃楚辞之余绪,多祖屈平,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常用“兮”字语句。西汉大赋,为辞赋之正宗,文势充沛,大气磅礴,结构恢弘,雄浑葱俊,语词华赡。东汉抒情小赋,另创一格,或述行咏物,或抒发情感,清新淡雅,读之满口余香。魏晋风流,骈赋日盛,典雅玲珑,精妙绝伦,独领风骚。唐之律赋,科举必试,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宋之文赋,由骈而散,灵动无限,再振金声,为中华赋史重光添上最后一笔重彩。此后各朝,则无有越先贤樊篱者。其源流若下: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云:“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赋者,古诗之流也’”。晋·左思《三都赋序》云:“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诗人之作,杂有赋体。子夏序诗曰:一曰风,二曰赋。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至于战国,王道陵迟,风雅寖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元·祝尧《古赋辨体》云:“汉兴,赋家专取诗中赋之一义以为赋”。清·陈元龙《历代赋汇序》云:“赋者,六义之一也。赋遂继诗之后,卓然自见于世,故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日本汉学者铃木虎雄以为:“赋为诗之流”。泽田总清原以为:“赋为诗歌之分派”。台湾学者简宗梧以为:“追溯源流,汉赋乃诗之别枝”。香港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以为:“赋亦可谓之诗”。美国汉学家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则翻译辞赋为“史诗”(rhapsody)。大陆学者王钟陵在孙晶《汉代辞赋研究·序二》中云:“所谓‘赋’,既有感物造端之意,又有微言相感之义。屈原作品,符合之,故其作被称之为‘屈赋’而不是‘屈诗’,良有以也”。

今人程千帆《论汉赋流别》云:“辞赋二名,对文则异,散文则通。故汉人行文,多辞赋连称。其在晚周,辞盛而赋微,汉则反是,故汉人行文,复多以赋该辞”。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言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严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得与诸侯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又汉·班

固《汉书•王褒传》云:“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班固《离骚赞序》云:“又作九章赋以讽谏”。《汉书·扬雄传》云:“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如相如,作四赋”。故,远于两汉时代,分之曰辞曰赋,合之则曰辞赋。自迁、固以降,辞、赋密而不分焉。

汉人集屈原等所作之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云:“年十岁余,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晋·左思《咏史诗》云:“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云:“名儒辞赋,莫不拟其(屈原)仪表”。清·吴曾祺《文体刍言》云:“辞赋类,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故《左传》称子产有辞是也,而后之文体,亦由此而分。曾氏每以无韵者入之论著类,以有韵者入之辞赋类,即其义也。春秋以后,惟楚人最工此体,故谓之楚辞”。辞赋,亦称词赋。始见于《事物纪原•学校贡举部•词赋》,云:“《唐书•薛登传》:天授中,上疏曰,汉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达,晋先门阀,陈梁荐士特尚词赋,试赋取人,始于梁陈也。唐天宝十三载,始试诗赋,盖用梁陈之意云,科举之以词赋,此其始也。国家自神宗专以经术取士,词赋遂罢”。

今本书名曰《中华新辞赋选粹》之“新辞赋”者,何意也?曰:辞赋二字,本乎古义,冠以“新”字,则添新意于焉。盖诗、骚、文兼容,四、六、杂言皆备。承旧赋之余绪,开新赋之先河。熔诗体赋骚体赋散体赋杂体赋于一炉,当代首部赋典;集骈体赋律体赋文体赋抒情赋在一身,天下第一赋书。此其一也。其二,则有专指,即以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分水岭者,此前称之为“旧体辞赋”或“旧赋”——历代古典辞赋;此后谓之为“新体辞赋”或“新赋”——当代今人辞赋。其三,更专指由吾及周晓明、黄少平、刘永成、孙五郎等首发导启于21世纪初——中华新辞赋创作运动优秀成果作品辑之集大成者也。

二、辞赋沿革与韵散

至于历代辞赋之沿革,依目前多数赋学者之成说以为:起源于春秋,滥觞于楚骚,兴盛于两汉,骈偶于六朝,律化于唐代,散化于两宋,萎缩于元明,低谷于清代,消亡于民国,绝迹于文革,复兴于当今,昌盛于在即,此即中华辞赋历朝历代发展变化之轨迹也。然则,其实弗然也!凭心而论,唐律赋最难为之,要求至工,与律诗无异,为科举取士必试科目,实则为中华辞赋发展之颠峰与极轨!但为同时代浩如烟海之唐诗所湮,故后世有“唐无赋”之谬说。另“低谷于清代”之说,亦不敢苟同,果真低迷欤?曰否也。据考证,清人作有各类辞赋2万余。《赋海大观》所收录12000多篇历代赋作中,清人占据八成偏上,尚有8000-10000篇未曾为该书辑录,或存录于个人文集中,或亡佚于茫茫时空里。因之,清人作赋之盛,焕焉胜于汉唐,由是足见一斑矣!

关乎赋之韵散,自昔有定论焉。然则,今人为赋,亦有变者。盖辞赋,乃古文体之一种,源于诗,介乎文,居二者之间也者。非诗非文,亦诗亦文,半诗半文。可韵可不韵,韵散常相伴。类同于今之散文诗,或诗化之散文。近于诗,则之,必有韵;近乎文,散化,则弗韵。清·桐城文派四祖姚鼐所辑《古文辞类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