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使命。
本文就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分析当前影响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培养创新思维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增长,创新驱动发展,作为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国家要求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理性认识创新思维和如何提高创新思维是摆应当摆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
1 创新思维及主要特征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
在思维的类别中,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且,在创新思维的驱动下,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创新思维也是人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主要解决如何形成创新动力问题,也是创新教育最终实现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创新思维具有批判性、聚焦性、科学性、知识性、开阔性、敏锐性备等特征[1]。
2 影响创新思维的因素
我国的教育大多是注入式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基本如此,重知识传授,忽视知识创新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此导致了学生惯于接受,而缺乏思考,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笔者通过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得出影响创新思维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传统观念。
长期以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等严重影响和约束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上,以“应试教育”为知识体系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以考试内容选择教学内容,专业教育面窄;教育观念上,仍采用以教师为整体的课堂教育方法,学生被动学习;重学历轻实践,致使很多教师直接从学生到讲台,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教学评价单一,仍存在只重视学生的知识评价,而忽视学生思维的评价,只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2]。
二是惯性思维。
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
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
按惯性思维行事,不用动脑筋、费心思,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就行了。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天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95%是习惯性的,在惯性思维的控制下,接受新事物会受到制约[3]。
三是知识面窄。
人们所面临的大多数问题已经在我们所不知的
领域中解决了,但由于有限的知识领域,使我们无法方便自如地利用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解决方法和知识等资源。
当前的教育制度让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极大限制,学生很难有时间去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更谈不上主动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真正喜欢读书,真正能够拓展知识面的学生是少之又少,除非那些东西是他们自己喜欢的,更多的学生好像都是被逼着学习,于是那些本来是他们应该知道的东西,他们却不喜欢去学,本来是他们应该去了解的,他们也轻易拒绝。
3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创新思维大师爱德华.德波诺曾指出“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来获得的”。
创新思维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增强创新思维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创新思维实践”,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三个中心环节。
3.1 增强创新思维意识
3.1.1 加强实践教学,更新教学观念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扎实理论功底、有熟练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可以发现问题,并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分析、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3.1.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自身置于现实或模拟的情境中,面对具体而又贴近现实的
问题,综合以往所学的专业,寻求问题答案,将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化。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拘泥于已有论断,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性的思维,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探索未知世界。
3.1.3 营造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出席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时曾指出,要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
管理学研究和组织管理实践表明,组织创新软环境建设是激励组织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其创新潜力,投入组织倡导的创新活动,推动取得较高创新成效的重要管理要素之一。
3.2 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3.2.1 多样化的创新思维训练①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问题或理论[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给予给予必要的回答或肯定。
②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
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③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想象力是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④多向
思维的培养。
多向思维是求异思维最重要的形式,表现为思维不受点、线、面的限制,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
它最直接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闭塞、单一和枯竭。
多向思维反应出遇到问题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3.2.2 立体化的创新思维活动①积极参与创新论坛。
论坛是对公众发表议论的场所。
传统意义上,论坛的主角是教师、企业家、社会名人等,他们针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主题发表主题演讲或讨论,而学生在其中往往扮演着听众的角色,被动的参与。
管理学的无数案例表明,一个企业的成功经营不仅仅取决于它所拥有的资源多寡,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密不可分的。
让大学生担任论坛的主讲嘉宾,发挥其主动性,不断积累个人的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效果。
②主动参加创新活动。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政府、高校陆续推出的创新活动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
活动的举办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为当下的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训练平台。
③广泛加入社团活动。
社团也称“社团组织”。
为了执行某种社会职能,追求和完成特定的工作目标,依照成员公认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大
学社团更是丰富多彩,学生们为了共同的兴趣和目标相聚在一起,他们来自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是拓展视野和扩宽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
3.3 进行创新思维实践
3.3.1 科技竞赛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竞赛平台,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批准大学生竞赛资助“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9个项目;2010年两部再度发文,资助项目达18个,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
笔者所在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等32项创新型及技能型竞赛项目,为广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3.2 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让广大学生投身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通过生产实习,学生以实际工作者的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既可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又可学习实际生产技术知识或管理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或培养管理能力,并且通过实习巩固、丰富与提高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秦石乔等.对创新思维主要特征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2.
[2]李华荣等.论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南华大学学报,2010.6.
[3]关泽启,《如何克服惯性思维对探究式教学的负面影响》,[博客].http:///content/1327348.
[4]刘俊萍,陈红英.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
作者简介:夏志红(1977-)女,浙江龙游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