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使用《文化生活》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使用《文化生活》的心得体会

山西省自2008年开始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文化生活》作为高二思想政治课程必修三,于2005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已投入使用。该教材的结构安排比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材内容具有时代感,呈现方式多样化,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

感与自信心,但我个人认为该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对新

课改理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目目之间的逻辑性不强,引用的部分材

料不太恰当,内容稍显空洞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

中认真地进行思考:

一、《文化生活》教材值得肯定的地方

《文化生活》教材一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后面还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内容,教材的四个单元是按照在思想层面上要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的逻辑关系排列的,《文化生活》课程的四个主题,遵循“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排列,而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内在联系。

《文化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就内容而言,它力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通过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举的很多例子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场景,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公共生活等,让学生从这些熟悉的场景中体会文化现象,从实际生活环境出发,教育学生在文化生活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树

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观,从而使课程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

系起来。

从学生学习方法上看,每个单元后面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要求学生自己利用多种用多样的学习方法,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学习经验,上课之前,需要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或他人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课后学生又通过小组活动、讨论、模仿等活动开展学习。这样就真正实现了有效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文化生活》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感受文化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等处的课文介绍及课本上的事例介绍,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日益增强的文化竞争力,体会我国民族文化不朽的生命力,不竭的创造力与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之所在。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加深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达到本学科的德育渗透、情感升华及爱国教育的目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文化生活》教材存在的问题

对编写理念把握不够准确,不太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名曰文化生活,但生活性直到最后一个单元才体现出来——在文化生活中选择,选择健康有益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摒弃落后文化,不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课本一开始就谈了一些关于文化的理论,如文化的含义,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等,,当然这很有必要,但理论性较强,生活味不浓,学生接受起来有一些困难。

教材的知识结构缺乏逻辑性。教材是规范性的读物,教材的呈现

方式应十分规范,编写应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形式上必须层次

分明,条理清楚,而《文化生活》教材有的内容之间的衔接并不是很好,这个问题在目题与目题之间尤为明显。比如第三课的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下面的三个目题分别是“生活中的文化传播”、“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第一个目题描述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说明了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第二个目题又谈文化传播的手段;第三个说的

是文化交流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各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内容,虽然都和文化传播有关,但是相互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跳跃性较大,使教师很难把握。

有的目题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混乱,比如第四课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下面的三个目题分别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从内容上来看,第一个目题谈的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二个谈的是影响因素,而

第三个谈的还是影响因素。这样一来,目题一与目题二之间是独立关系,而目题二和目题三又是并列关系,显得有些混乱。如果按照内容来编排的话,目题三应该归到目题二里面去。类似的混乱关系在后面仍然有出现……

另外每单元后面的综合探究课有的类似总结课,有的缺乏探究的必要性如课本最后的”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的设置等。

当然以上只是我在使用《文化生活》过程中一些个人的感受,也

有可能是刚开始使用新教材不太适应的缘故,许多内容的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感觉,更深入地领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