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习题第四章

马基习题第四章
马基习题第四章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认识的本质在于()

A能动反映B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 D 主观创造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论上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3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 熟知即真知

B 熟知不等于真知

C 熟知起源于真知

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5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 普遍性

B 绝对性

C 客观实在性

D 直接现实性

6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7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 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 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8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人的实践活动

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9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由于它是()

A 人们的自觉活动

B 物质性的活动

C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0 未来学家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 实践高于认识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1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

A 都包含有客观内容

B 都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和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C 都是可知的和无限的

D 按其本性都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

12 承认我们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A 陷入诡辩论

B 导致怀疑主义

C 防止相对主义

D 防止绝对主义

13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是()

A 客观事物

B 社会实践

C 感性具体

D 思维的抽象

14 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 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15 对不可知论予以最有力的驳斥的是()

A 客观真理

B 客观事实

C 社会实践

D 客观规律

16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A 只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只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只是可知论的观点

D 既可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7 对科学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社会生产

B 社会制度

C 文化教育

D 社会意识

18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 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9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0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说来,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说明()

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功能的界限

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

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二)多项选择题

1 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地球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测研究,这一事实说明()A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2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

A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B 认识过程也是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

C 辩证法与认识论是统一的

D 辩证法就是思维辩证法

3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体特征,这是由于()A 人的感觉受理性的指导 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起源与经验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一说法()

A 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B 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C 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 肯定了理论应走在实践的前面

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A 人的主观意识

B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7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在于()

A 它们是真理的两重属性

B 他们是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的

C 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D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8 真理和谬误是()

A 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B 绝对对立的两种认识

C 相比较而存在的两种认识

D 不同发展阶段的两种认识

9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句话意味着()

A 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C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10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 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 现实的世界诗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物

C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力量

11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好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A 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B 有用的就是真理

C 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真理

D 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就是真理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未提出过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A 随着时间的转移已不具有真理性

B 有了新的突破

C 它的生命力,在于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D 必须同时代、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13 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的意义总是没有报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在认识轮上这说明了()

A 认识来源于经验

B 在经验积累中加深认识

C 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积累有密切关系

D 老年人的人是一定超过青年人

14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表现在

()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D 二者都以实践为基础

15 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事例有()

A 农民培育新品种

B 公安人员侦破刑事案件

C 运动员进行球类比赛

D 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核试验

16 实践有利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 真理变成现实

B 谬误转化为真理

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 人的认识器官不断延伸

1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的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 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18 “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唯我主义的观点

D 反理性主义的观点

19 人们在认识上犯错误,主要是因为()

A 人们总是追求新知识

B 人们认识的复杂性

C 人们的认识能力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D 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20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意味着()

A 逻辑与历史是一回事

B 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的观念反映

C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

D 逻辑反映历史是经过改造了的、抛弃了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

21 归纳万能论的观点,其错误在于()

A 割裂了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B 片面夸大归纳法的作用

C 片面看待经验的作用

D 忽视理论对认识的指导作用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A

2.D

3. C

4. B

5. D

6. B

7. D

8. C

9. C 10. C 11. B 12. D 13. D 14. B 15. C 16. D 17. A 18. C 19. D 20. C

多项选择题

1.ACD

2. ABC

3. ABD

4. BD

5. CD

6. BCD

7. ABCD

8. AC

9. BD 10. CD

11.BD 12. BCD 13. ABC 14. ABCD 15. ABD 16. ACD 17.AC 18.ACD 19.BC

20.BCD 21. ABCD

(三)分析题

1 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这一说法。

2 评析“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观点。

3 “凡事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4 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友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

请透过“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5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三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三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三种夸克,因为三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的只有三种夸克的观念是错误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夸克,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轮上对我们如何让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6 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许多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7 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

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

8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水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往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旁人听来,此话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水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

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尊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

9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回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所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累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给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排列组合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排列组合习题精选 一、纯排列与组合问题: 1. 从9人中选派2人参加某一活动,有多少种不同选法? 2. 从9人中选派2人参加文艺活动,1人下乡演出,1人在本地演出,有多少种不同选派方法? 3. 现从男、女8名学生干部中选出2名男同学和1名女同学分别参加全校“资源”、“生态” 和“环保”三个夏令营活动,已知共有 90种不同的方案,那么男、女同学的人数是( ) A.男同学2人,女同学6人 B. 男同学3人,女同学5人 C.男同学5人,女同学3人 D. 男同学6人,女同学2人 4. 一条铁路原有m 个车站,为了适应客运需要新增加n 个车站(n>1),则客运车票增加了58 种(从甲站到乙站与乙站到甲站需要两种不同车票),那么原有的车站有() A.12个 B.13 个 C.14 个 D.15 个 答案:1、 2 2 72 3 、选 B. 设男生n 2 1 3 2 2 9 9 n 8 n3 。、mn m C 362、A 人,则有C C A 904 A A58 选 C. 二、相邻问题: 1. A 、B 、C 、D 、E 五个人并排站成一列,若A 、B 必相邻,则有多少种不同排法? 2. 有8本不同的书,其中3本不同的科技书,2本不同的文艺书,3本不同的体育书,将这 些书竖排在书架上,则科技书连在一起,文艺书也连在一起的不同排法种数为() A.720 B.1440 C.2880 D.3600 答案:1. 2 4 3 2 5 2 4 3 2 5 AA 48(2)选BAAA1440 三、不相邻问题: 1. 要排一个有4个歌唱节目和3个舞蹈节目的演出节目单,任何两个舞蹈节目都不相邻,有多少种不同排法? 1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基课 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手稿

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包括四小部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Awareness)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Contradictory and Motive Laws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Contradictory and Motive Laws between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General Rules of Replacement of Social Pattern and Its Special Forms)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和最根本的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生活的精神方面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Main Defects of Idealism) 1、只看到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深究思想动机的物质动因。 2、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3、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The Foundation of Materialism Is A Revolutionary of Social View of History )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及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社会存在包括3方面 ①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②人口因素——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它们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排列组合的21种例题

高考数学复习 解排列组合应用题的21种策略 排列组合问题是高考的必考题,它联系实际生动有趣,但题型多样,思路灵活,不易掌握,实践证明,掌握题型和解题方法,识别模式,熟练运用,是解决排列组合应用题的有效途径;下面就谈一谈排列组合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1.相邻问题捆绑法:题目中规定相邻的几个元素捆绑成一个组,当作一个大元素参与排列. 例 1.,,,,A B C D E 五人并排站成一排,如果,A B 必须相邻且B 在A 的右边,那么不同的排法种数有 A 、60种 B 、48种 C 、36种 D 、24种 2.相离问题插空排:元素相离(即不相邻)问题,可先把无位置要求的几个元素全排列,再把规定的相离的几个元素插入上述几个元素的空位和两端. 例2.七人并排站成一行,如果甲乙两个必须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种数是 A 、1440种 B 、3600种 C 、4820种 D 、4800种 3.定序问题缩倍法:在排列问题中限制某几个元素必须保持一定的顺序,可用缩小倍数的方法. 例 3.,,,,A B C D E 五人并排站成一排,如果B 必须站在A 的右边(,A B 可以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种数是 A 、24种 B 、60种 C 、90种 D 、120种 4.标号排位问题分步法:把元素排到指定位置上,可先把某个元素按规定排入,第二步再排另一个元素,如此继续下去,依次即可完成. 例4.将数字1,2,3,4填入标号为1,2,3,4的四个方格里,每格填一个数,则每个方格的标号与所填数字均不相同的填法有 A 、6种 B 、9种 C 、11种 D 、23种 5.有序分配问题逐分法:有序分配问题指把元素分成若干组,可用逐步下量分组法. 例5.(1)有甲乙丙三项任务,甲需2人承担,乙丙各需一人承担,从10人中选出4人承担这三项任务,不同的选法种数是 A 、1260种 B 、2025种 C 、2520种 D 、5040种 (2)12名同学分别到三个不同的路口进行流量的调查,若每个路口4人,则不同的分配方案有 A 、44412 8 4 C C C 种 B 、44412 8 4 3C C C 种 C 、44312 8 3 C C A 种 D 、4441284 3 3 C C C A 种 6.全员分配问题分组法: 例6.(1)4名优秀学生全部保送到3所学校去,每所学校至少去一名,则不同的保送方案有多少种? (2)5本不同的书,全部分给4个学生,每个学生至少一本,不同的分法种数为 A 、480种 B 、240种 C 、120种 D 、96种 7.名额分配问题隔板法: 例7.10个三好学生名额分到7个班级,每个班级至少一个名额,有多少种不同分配方案? 8.限制条件的分配问题分类法: 例8.某高校从某系的10名优秀毕业生中选4人分别到西部四城市参加中国西部经济开发建设,其中甲同学不到银川,乙不到西宁,共有多少种不同派遣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 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 明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排列组合典型例题(带详细答案)

例1 用0到9这10 个数字.可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 例2三个女生和五个男生排成一排 (1)如果女生必须全排在一起,可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如果女生必须全分开,可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3)如果两端都不能排女生,可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4)如果两端不能都排女生,可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例3 排一张有5个歌唱节目和4个舞蹈节目的演出节目单。 (1)任何两个舞蹈节目不相邻的排法有多少种 (2)歌唱节目与舞蹈节目间隔排列的方法有多少种 例4某一天的课程表要排入政治、语文、数学、物理、体育、美术

共六节课,如果第一节不排体育,最后一节不排数学,那么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课程表的方法. 例 5 现有3辆公交车、3位司机和3位售票员,每辆车上需配1位司机和1位售票员.问车辆、司机、售票员搭配方案一共有多少种 例6下是表是高考第一批录取的一份志愿表.如果有4所重点院校,每所院校有3个专业是你较为满意的选择.若表格填满且规定学校没有重复,同一学校的专业也没有重复的话,你将有多少种不同的填表方法 例7 7名同学排队照相. (1)若分成两排照,前排3人,后排4人,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若排成两排照,前排3人,后排4人,但其中甲必须在前排,乙必

须在后排,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3)若排成一排照,甲、乙、丙三人必须相邻,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4)若排成一排照,7人中有4名男生,3名女生,女生不能相邻,有多少种不面的排法 例8计算下列各题: (1) 2 15 A ; (2) 66 A ; (3) 1 1 11------?n n m n m n m n A A A ; 例9 f e d c b a ,,,,,六人排一列纵队,限定a 要排在b 的前面(a 与b 可以相邻,也可以不相邻),求共有几种排法. 例10 八个人分两排坐,每排四人,限定甲必须坐在前排,乙、丙必须坐在同一排,共有多少种安排办法 例11 计划在某画廊展出10幅不同的画,其中1幅水彩画、4幅油画、

外交理论(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外交理论——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第一章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 1、外交、暴力与共和国扩张 一个国家所采取的最佳对外立场是:在军事上强大到能阻止任何侵略行为,而又不至于先发制人挑起冲突。 战争的技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比任何其他东西都重要,然而国家并不总具备充足的军力达到目标。由于这一需求,外交应运而生了。 2、人性、诚信与外交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自私、贪婪、愚蠢无知容易上当受骗,在关乎其利益时,每个人都会被贿赂、胁迫和欺骗,这样,外交官就能在外国宫廷施加自己的影响,并因此提升政府的计划目标,人类的卑贱成就了外交。 一个审慎的统治者,不能,也不应该在不利于自己走的情况下信守诺言;而当作出诺言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时,也不应当再信守诺言。所以,外交处于相当危险的境地。(但是背信弃义也要付出未来的代价,马基雅维利在这方面的建议是十分谨慎的。)在马基雅维利的时代,这样的观点并没有削弱外交,因为他实际上揭示了权力的真实性,指出了外交以及新兴国家法产生的条件就是国际关系的弹性原则。 借助谈判来解决问题意味着实力对比使谈判的结果在意料之中,但也不是对力量关系简单抽象的表述,外交技巧通常会影响结果。 外交必须是延续性的,只有这样,外交才能完全成为君主可资利用的力量。 3、结论 对马基雅维利而言,外交是国家的重要工具,特别在实施欺诈战略时更是如此,不过是一场为增加国家实力的斗争,而国家实力最终都是战争的前提。

第二章圭恰迪尼(佛罗伦萨) 1、君主及其大使 判断君主的价值根据的是他派出的人的素质,因此大使可以提升君主的声望,而君主也应当充分信任大使,只有大使享受充分信任时,才能成为实现君主意志的工具。 “大使看起来总是站在驻在国一边,这使他们要么是受了贿赂、要么是在索取回报,或是被眼前的热情与友善迷惑了。但原因可能是,大使总是考虑出现在眼前的君主的事务,他的眼里再也没有其他人。大使看那些事务的重要性比它们实际具有的重要性更大。” 2、谈判及国家理由 在谈判时,“如果你的企图恰到时机,就很容易成功。如果你在时机成熟前采取行动的话,不仅会导致失败,而且即使在将来时机恰好时,可能也无法再取得成功了。” 在谈判时要隐藏问题的底线。批判了马基雅维利的“违背诺言会于政治成功有利”的观点,因为好的名声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三章格劳秀斯(荷兰《战争与和平法》) 1、格劳秀斯体系下的外交学 人类是善良的、理性的,国家方方面面都收到法律的制约,对其利益有着长远的关注,总能够信守诺言。诉诸战争只能在正义的情况下,无论何时都有三种方法反对战争:谈判、仲裁和抓阄决断或一对一对决。在这种体系下,外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大使和主权 使节权始终是主权国家的独有属性,在内战的情况下例外:比如国家被分裂为势均力敌的两方或两人对王位的争夺,他主张内战中的各方都承认有向对方排除使节的权利(有争议)。 3、大使总是必须被接受吗

马基考试题目

原理思考题201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内容。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点?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9、什么是矛盾?简述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2、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4、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8、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9、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生物地理学第三章总结要点

第一节热带生物群 一、热带生物群的类型: A 热带雨林生物群 B 热带季雨林生物群 C 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 第三章陆地生物群 地带性生物群:在陆地上,有些生物群分布在一定气候带的显域生境,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称为地带性生物群。 非地带性生物群:如沼泽、草甸等 二、热带雨林生物群 1 生境特点 1)气候主要特征:终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2)典型土壤:砖红壤,土层深厚,肥效差 2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1)种类组成: A世界上生物种类组成最丰富多彩的生物群原因:现代生态条件有利及地区的古老性 B 动物食性特化现象 C 优势种少见,优势科代替优势种,种群的个体数量并不最多,常见灌木、草本及藤本、腐生、附生和寄生植物 D 动物种群丰富 2)外貌 A 叶具有滴水叶尖是雨林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有利于叶面迅速排水 B 群落外貌季节变化不明显许多动物在夜间与晨昏活动觅食 C 动物全年都在活动,无冬夏眠、无储粮性、无明显的换毛期等,季节迁移少见,许多动物在夜间与晨昏活动觅食 3)结构 A 植物的成层现象复杂。在未遭干扰的成熟雨林内部,通常是容易通过的,而那些处在恢复阶段的次生雨林,则生长密闭,很难通行 5)雨林动物的一些特征 A 树栖攀援种类占绝对优势,地栖种类少原因地栖多为中小型动物,大型植食兽类大都生活在林缘及树木稀少的河谷 B 在生活习性上,大多数营独居生活,采用躲藏与隐蔽的方式来逃避敌害袭击,不善于快跑与上跑。 C 主要靠听觉采取伏击方式觅食 D 食物链错综复杂,共生、寄生现象普遍 E 高的太阳辐射量,丰富的降水和快的营养物质循环产生了很高的净初级生产力,显示了热带雨林稳定成熟的高消费的群落特征 3 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热带雨林的真正威胁是大肆砍伐森林并将森林改为牧场和农田,种植园 2)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恢复困难 3)破坏热带雨林所带来的最大灾难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4 地理分布 A 美洲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此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迎风的大西洋沿岸也有狭长雨林带 B 非洲雨林主要在刚果盆地

排列组合专题复习与经典例题详解

排列组合专题复习及经典例题详解 1. 学习目标 掌握排列、组合问题的解题策略 2.重点 (1)特殊元素优先安排的策略: (2)合理分类与准确分步的策略; (3)排列、组合混合问题先选后排的策略; (4)正难则反、等价转化的策略; (5)相邻问题捆绑处理的策略; (6)不相邻问题插空处理的策略. 3.难点 综合运用解题策略解决问题. 4.学习过程: (1)知识梳理 1.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完成一件事,有几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型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 m m N +++=...21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1步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 步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 m m N ???=...21种不同的方法. 特别提醒: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类”有关,要注意“类”与“类”之间所具有的独立性和并列性; 分步计数原理与“分步”有关,要注意“步”与“步”之间具有的相依性和连续性,应用这两个原理进行正确地分类、分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排列: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n m <时叫做选排列,n m =时叫做全排列. 4.排列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m n P 表示. 5.排列数公式:)、(+∈≤-= +---=N m n n m m n n m n n n n P m n ,)! (!)1)...(2)(1( 排列数具有的性质:11-++=m n m n m n mP P P 特别提醒: 规定0!=1

马基-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春季学期期末(202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讲教师:孟锐峰孙寿涛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谈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阐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5.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当代中国实践的认识 6.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谈谈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7.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8.谈谈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 9.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0.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11.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研究 12.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 13.劳动二重性及其意义研究 14.货币及其职能研究 15. 劳动力商品理论研究 16. 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研究 17.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研究 18. 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研究 19.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二、论文写作要求 选题要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且有研究和分析价值,突出独立性,切忌抄袭。学生可以根据参考选题范围,自拟具体论文题目进行撰写。论文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通顺。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正确,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可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展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证有理有据,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500-30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 1.

马基辨析、材料题题库

复习资料 辨析题部分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既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所以,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

马基问答题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4、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5、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6、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7、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8、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8、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9、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3、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14、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15、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6、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7、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8、简述意识的本质。 19、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20、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2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2、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认识主体的含义及其性质和特点。 4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及其性质 5.简述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6.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7.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 9.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10.说明为什么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排列组合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一 例1 用0到9这10 个数字.可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 解法1:当个位数上排“0”时,千位,百位,十位上可以从余下的九个数字中任选3个来排列,故有39A 个; 当个位上在“2、4、6、8”中任选一个来排,则千位上从余下的八个非零数字中任选一个,百位,十位上再从余下的八个数字中任选两个来排,按乘法原理 有281814 A A A ??(个). ∴ 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有 2296179250428181439 =+=??+A A A A 个. 典型例题二 例2 三个女生和五个男生排成一排 (1)如果女生必须全排在一起,可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如果女生必须全分开,可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3)如果两端都不能排女生,可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4)如果两端不能都排女生,可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解:(1)(捆绑法)因为三个女生必须排在一起,所以可以先把她们看成一个整体,这样同五个男生合一起共有六个元素,然成一排有66A 种不同排法.对于其中的每一种排法,三个女生之间又都有33A 对种不同的排法,因此共有43203366=?A A 种不同的排法. (2)(插空法)要保证女生全分开,可先把五个男生排好,每两个相邻的男生之间留出一个空档.这样共有4个空档,加上两边两个男生外侧的两个位置,共有六个位置,再把三个女生插入这六个位置中,只要保证每个位置至多插入一个女生,就能保证任意两个女生都不相邻.由于五个男生排成一排有55A 种不同排法,对于其中任意一种排法,从上述六个位置中选出三个来让三个女生插入都 有36A 种方法,因此共有144003655 =?A A 种不同的排法. (3)解法1:(位置分析法)因为两端不能排女生,所以两端只能挑选5个男生中的2个,有25A 种不同的排法,对于其中的任意一种排法,其余六位都 有66A 种排法,所以共有1440066 25=?A A 种不同的排法. (4)解法1:因为只要求两端不都排女生,所以如果首位排了男生,则未位 就不再受条件限制了,这样可有7715A A ?种不同的排法;如果首位排女生,有13A 种 排法,这时末位就只能排男生,有15A 种排法,首末两端任意排定一种情况后,

【精品】马基习题1.doc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三(C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止统一性在于它的(C )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尢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山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來的现实基础(B )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B )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來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速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

中国海洋大学杨生照马基 重点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多维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 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二重内涵: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贡献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大题,见最后) 5、如何学习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大题)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流派划分 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谁是世界的本源(本体论)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认识论) 2、流派: i. 本体论: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ii. 认识论:可知论(马克思) 不可知论(休谟) 2、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1、物质的定义: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2、特征:

排列组合例题精选

10.1排列与组合 10.1.1学习目标 掌握排列、组合问题的解题策略 10.1.2重点 (1),特殊元素优先安排的策略: (2),合理分类与准确分步的策略; (3)排列、组合混合问题先选后排的策略; (4 )正难则反、等价转化的策略; (5)相邻问题捆绑处理的策略;(6 )不相邻问题插空处理的策略。 10.1.3难点 综合运用解题策略解决问题。 10.1.4学习过程: (1)知识梳理 1 ?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完成一件事,有几类办法,在第一类中有m1种有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型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 共有N = mn ? m2? m n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 共有N = mb m2;—心m n种不同的方法。 特别提醒:分类计数原理与“分类”有关,要注意“类”与“类”之间所具有的独立性和并列性;分步计数原理与“分步”有关,要注意“步”与“步”之间具有的相依性和连续性,应用这两个原理进行正确地分类、分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排列: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窃)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4 .排列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

马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 复习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 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的客观实在 2,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规律 4,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 动的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4,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 为资本 5,资本主义所有制 6,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 危机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 变化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 本特征的认识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 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 性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 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情况 1,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 2,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计10分) 3,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6分,计30分) 4,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基总的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变是世界的本源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劳动人民和先进阶级的哲学,后者是统治阶级的哲学 ?B 前者重视实践,后者不重视实践 ?C 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D 前者主张从自然界出发,后者主张从人出发 ?4 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是一种()?A 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符合历史实际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不符和历史实际的观点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后者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B 前者吸取了具体科学的成果,后者没有吸取具体科学的成果 ?C 前者是科学,后者是非科学

?D 前者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后者不懂得实践的意义?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人民群众的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A 表明人类发现了绝对真理 ?B 表明哲学由此成为科学的哲学 ?C 为人类揭示了永恒的真理 ?D 为人类认识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8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伟大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建立了革命的人道主义 ?C 使哲学成为实证的科学 ?D 创立了辩证思维方法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 批判性和实践性 ?B 革命性和否定性 ?C 系统性和完备性 ?D 实践性和阶级性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是()

最新排列组合知识点汇总及典型例题(全)

一.基本原理 1.加法原理:做一件事有n 类办法,则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等于各类方法数相加。 2.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分n 步完成,则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等于各步方法数相乘。 注:做一件事时,元素或位置允许重复使用,求方法数时常用基本原理求解。 二.排列: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 .m n m n A 有排列的个数记为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所个不同元素中取出列,叫做从 1.公式:1.()()()()! ! 121m n n m n n n n A m n -= +---=…… 2. 规定:0!1= (1)!(1)!,(1)!(1)!n n n n n n =?-+?=+ (2) ![(1)1]!(1)!!(1)!!n n n n n n n n n ?=+-?=+?-=+-; (3) 111111 (1)!(1)!(1)!(1)!!(1)! n n n n n n n n n +-+==-=- +++++ 三.组合: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并组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的m 元素中任取 m 个元素的组合数,记作 Cn 。 1. 公式: ()()()C A A n n n m m n m n m n m n m m m ==--+= -11……!!!! 10 =n C 规定: 组合数性质:.2 n n n n n m n m n m n m n n m n C C C C C C C C 21011=+++=+=+--……,, ①;②;③;④ 111 12111212211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n n r r r n n r r n n n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 +=++ +=注: 若1 2 m m 1212m =m m +m n n n C C ==则或 四.处理排列组合应用题 1.①明确要完成的是一件什么事(审题) ②有序还是无序 ③分步还是分类。 2.解排列、组合题的基本策略 (1)两种思路:①直接法; ②间接法:对有限制条件的问题,先从总体考虑,再把不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去掉。这是解决排列组合应用题时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 (2)分类处理:当问题总体不好解决时,常分成若干类,再由分类计数原理得出结论。注意:分类不重复不遗漏。即:每两类的交集为空集,所 有各类的并集为全集。 (3)分步处理:与分类处理类似,某些问题总体不好解决时,常常分成若干步,再由分步计数原理解决。在处理排列组合问题时,常常既要分类, 又要分步。其原则是先分类,后分步。 (4)两种途径:①元素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 3.排列应用题: (1)穷举法(列举法):将所有满足题设条件的排列与组合逐一列举出来; (2)、特殊元素优先考虑、特殊位置优先考虑; (3).相邻问题:捆邦法: 对于某些元素要求相邻的排列问题,先将相邻接的元素“捆绑”起来,看作一“大”元素与其余元素排列,然后再对相邻元素内部进行排列。 (4)、全不相邻问题,插空法:某些元素不能相邻或某些元素要在某特殊位置时可采用插空法.即先安排好没有限制条件的元素,然后再将不相 邻接元素在已排好的元素之间及两端的空隙之间插入。 (5)、顺序一定,除法处理。先排后除或先定后插 解法一:对于某几个元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问题,可先把这几个元素与其他元素一同进行全排列,然后用总的排列数除于这几个元素的全排列数。即先全排,再除以定序元素的全排列。 解法二:在总位置中选出定序元素的位置不参加排列,先对其他元素进行排列,剩余的几个位置放定序的元素,若定序元素要求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排列,则只有1种排法;若不要求,则有2种排法; (6)“小团体”排列问题——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策略 对于某些排列问题中的某些元素要求组成“小团体”时,可先将“小团体”看作一个元素与其余元素排列,最后再进行“小团体”内部的排列。 (7)分排问题用“直排法”把元素排成几排的问题,可归纳为一排考虑,再分段处理。 (8).数字问题(组成无重复数字的整数) ① 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末位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末位数是奇数。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③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各位数字之和是9的倍数④能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末两位是4的倍数。 ⑤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末位数是0或5。 ⑥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末两位数是25,50,75。 ⑦能被6整除的数的特征: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的偶数。 4.组合应用题:(1).“至少”“至多”问题用间接排除法或分类法: (2). “含”与“不含” 用间接排除法或分类法: 3.分组问题: 均匀分组:分步取,得组合数相乘,再除以组数的阶乘。即除法处理。 非均匀分组:分步取,得组合数相乘。即组合处理。 混合分组:分步取,得组合数相乘,再除以均匀分组的组数的阶乘。 4.分配问题: 定额分配:(指定到具体位置)即固定位置固定人数,分步取,得组合数相乘。 随机分配:(不指定到具体位置)即不固定位置但固定人数,先分组再排列,先组合分堆后排,注意平均分堆除以均匀分组组数的阶乘。 5.隔板法: 不可分辨的球即相同元素分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